①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② 哪個國家種植水稻多水稻是哪個國家先有的
1:中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多的國家,也是生產水稻最多的國家。這同(多光照)氣候面積廣有著密切的關系 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中國僅次於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出口最多的是泰國。2: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③ 世界前三位的糧食作物
世界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稻穀、玉米、大麥、高梁、燕麥、黑麥和粟等八種。在聯合國的統計中稱穀物。在中國糧食產量中還包括薯類(5公斤鮮薯摺合1公斤糧食)和大豆。小麥、稻穀、玉米被稱為三大糧食作物。1990年三者合計播種面積5.06億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72.4%;三者產量合計15.89億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83.2%。小麥 世界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1990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315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3。小麥產量5951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31%。世界1/2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世界糧食總貿易量中,小麥佔1/2以上,可謂世界性糧食作物。1948~1952年小麥平均年產量1.7億噸,1960為2.4億噸,1970年為3.2億噸,1980年為4.4億噸,1985年超過5億噸。40年來,世界小麥產量增加了2.5倍。小麥是溫涼作物,年均溫在10~18℃,積溫在1800~2200℃,年降水量750毫米,地形的限制小,平原、台地、高原皆可。其分布除南極州外,遍布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北緯20°~55°和南緯25°~40°的溫帶地區。北半球多於南半球,形成5個小麥帶:一是自西歐平原經中歐平原、東歐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亞平原南部。二是北起中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三是西起地中海沿岸,東經土耳其、伊朗到印度河、恆河平原。四是北美洲中部太平原,包括加拿大中南部和美國中部。以上四大帶佔世界小麥總產量的90%以上(1990年91.5%),特別是亞歐大陸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4。五是南半球,從南非向東經澳大利亞南部、紐西蘭坎特伯里平原到南美洲阿根廷的潘帕斯平原,是一個不連續的小麥帶。中國、前蘇聯、美國和印度是世界主要小麥生產國,四國合佔世界小麥總產量的1/2以上。小麥貿易量為1億噸左右,約占總產量的1/5,佔世界糧食貿易量的1/2以上。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是世界小麥五大出口國,合佔世界小麥總出口量的85%以上。主要輸往前蘇聯、日本和義大利等國。水稻 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990年播種面積1458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20%以上,年產量5185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27%。亞洲20多億居民以稻米為主食,故有「亞洲糧食」之稱。戰後稻穀產量成倍增長。1950年產1.5億噸,1960年2.39億噸,1970年突破3億噸,1981年、1989年分別超過4億噸和5億噸。40年來,增加了2.46倍。水稻喜高溫多雨,積溫2800~350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分布在地勢低平的沖積平原區。世界水稻多集中在溫帶季風、熱帶季風和熱帶雨林地區,以亞洲的東立、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最為集中,亞洲佔世界稻穀總產量的92.3%(1990年)。中國(佔36.1%)和印度(佔21.3%)是世界兩大稻穀生產國,合佔1/2以上。印度尼西亞、孟加拉、中南半島各國、日本、朝鮮、韓國都是重要稻穀生產國。此外,近年在地中海沿岸、美國和巴西都有少量種植。世界稻穀的商品率較低,稻米出口量1200萬噸左右,約占總產量的2~3%,僅佔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5~6%。泰國、美國、越南、中國、巴基斯坦、緬甸為主要出口國。主要輸往西亞石油輸出國和前蘇聯等國家。玉米 人們的食糧又是飼料作物,被視為「雜糧」或「粗糧」。1990年播種面積12910萬公頃,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8.5%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第三位。近些年雜交玉米成功,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快,每公頃平均3.6噸,南歐國家最高達到7噸,被稱為「高產作物」。隨著世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擴大了對玉米的需求,為此許多國家擴大播種面積。玉米總產量由1950年的1.3億噸增加到1990年的47540萬噸,提高了2.68倍。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喜溫作物。生長的適應性強,分布十分普遍。多集中在:(1)美國的玉米帶(約佔世界總產量的40%);(2)中國的華北、東北、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3)歐洲南部平原地帶;(4)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美國(佔39.7%)和中國(佔19.5%)是世界兩大玉米生產國,合佔60%。次為巴西、墨西哥、印度和法國等。戰後玉米進入世界商品市場,貿易量不斷增加,從60年代初的2000萬噸增加到90年代初的800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1/3左右。美國、阿根廷、法國和中國是世界玉米主要輸出國,其中美國占玉米出口量的70%以上。主要輸往日本,前蘇聯和韓國等。
④ 世界三大糧食產量及分布
1、小麥、稻穀、玉米被稱為三大糧食作物,其產量如下:
【1】小麥 世界播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和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1990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315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3,小麥產量5951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31%。
【2】水稻 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990年播種面積14580萬公頃,約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20%以上,年產量51850萬噸,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27%。
【3】玉米 人們的食糧又是飼料作物,被視為「雜糧」或「粗糧」。1990年播種面積12910萬公頃,佔世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8.5%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第三位。
2、世界小麥生產的分布
世界小麥集中分布在25°N—55°N和25°S—40°S的溫帶地區。
北半球主要有4個產區:西歐平原—中歐平原、東歐平原南部—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中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印度河與恆河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四個小麥帶佔世界小麥產量的90%以上。主要商品小麥區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法國,小麥出口佔世界小麥出口總量的80%以上。
南半球主要分布區:南非、澳大利亞南部、南美的潘帕斯草原等地。
3、世界玉米生產的分布
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一種喜溫作物。玉米分布較為普遍,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溫多雨、生長季節較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亞洲和歐洲,佔世界玉米總產量的4/5以上;其中以北美洲產量為最多,佔世界的46.75%,居世界首位。次為亞洲(佔1/5)、歐洲(佔1/7)。世界玉米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帶:①美國中部的玉米帶,生產世界2/5以上的玉米。②中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關中平原、四川盆地等。③歐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國,經義大利、南斯拉夫,至羅馬尼亞。1991年產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1.89億噸),次為中國(0.99億噸)。
4、世界水稻生產的分布
水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2]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⑤ 伊朗水稻種植主要地區及原因
伊朗的水稻主要在南部和北部,中部沒有,南部靠近波斯灣,水源充足,北部靠近裏海,而且有個山,氣候比較濕潤,水源充足,適合水稻,而中部是砂石地況,比較荒涼,氣候炎熱、乾燥,降雨少,不適合水稻生長。
⑥ 在世界上,小麥水稻玉米的生產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區,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小麥是世界上食用人數最多,產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糧食作物,被稱為「世界性的糧食」,世界小麥生產主要集中於溫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可劃分為5個小麥地帶:
歐洲平原至西伯利亞南部、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南亞平原、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平原、北美洲中部平原、南半球的不連續生產地帶
世界商品小麥的主要產區是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和阿根廷。
水稻是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目前世界稻穀產量集中於高溫多雨,人口稠密的亞洲南部和東部地區。
望採納,謝謝您!~
⑦ 糧食是人類的必需品,各國糧食的單產為多少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耕地面積,世界上最多的糧食33542017年生產了6.179億噸,加上其他油料作物,總計超過6.6億噸。當然,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年進口總量超過1億噸,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在全球排名第二,加上大豆等油料作物超過5.5億噸。印度的糧食產量是全球第三大約3.136億噸。另外,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年產量超過1億噸,但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每年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加上大豆的產物,糧食的年產量將超過約5.5億噸。
印度的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產量達3.136億噸。美國是世界價格的糧食出口監,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監。實際上,印度人口也已經接近13.5億,但中國的13.95億人口緊隨其後,印度的糧食產量為什麼與中國相差這么大?其中形成的現車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飲食結構不同。印度的很多居民主要以素食為主,印度絕大多數人口每天只吃兩餐,這為印度省下了很多糧食,在糧食供需方面沒有中國那麼大。
⑧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個國家,分別是什麼
截至2019年,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主權國家有195個,地區有38個。
1、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五個國家屬於東亞地區。
東亞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鴨綠江等。日本位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日本東部臨太平洋,海岸線曲折,多天然良港,夏秋季節常受台風侵襲。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以上。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均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
2、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這十一個國家屬於東南亞,東南亞(SEA)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
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細長部分叫馬來半島。
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共有兩萬多個島嶼,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和菲律賓等國。
3、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這七個國家屬於南亞地區,
南亞指位於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它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
位於0°-37°N,60°E―97°E之間,非島嶼基本在10°N―30°N之間,南北和東西距離各約3100千米。
4、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
這五個國家都在中亞地區,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是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
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途經此地。冷戰結束後,中亞作為重要的戰略緩沖地帶,其地緣政治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5、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
這二十國在西亞地區,西亞(Western Asia),亞洲西部,自伊朗至土耳其,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和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門戶是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的唯一出口,航運十分繁忙。
蘇伊士運河和紅海是亞非兩洲的分界線,溝通了印度洋和地中海。
大部分地區氣候乾旱,水資源缺乏,地形以高原為主。這里的波斯灣及裏海沿岸是著名的石油產區,西亞也是局勢最動盪的地區之一。
⑨ 伊朗的農業主要特徵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3%(2001年3月)。但由於地處高原,沙漠面積較大,氣候乾燥,供應不足。農業主要集中在裏海和波斯灣沿岸平原地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水平較低,糧食不能自給,自給率為84%。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農業產值約合94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13%,比上年度增長13%。
可耕地5200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的30%,已耕地面積1800萬公頃,其中水澆地700萬公頃,水稻田56萬公頃。牧場面積9000萬公頃,森林1270萬公頃。牧場和森林的面積分別占國土面積的26.9%和11%。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需進口約 30%的食品。1997年牛羊肉產量72萬噸,禽肉71.2萬噸,禽蛋47萬噸,奶489.5萬噸。
近幾年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小 麥 1195.5 867.3 700.0
大 麥 330.1 199.9 199.9
稻 米 277.1 234.8 234.8
甜 菜 197.0 223.6 223.5
棉 籽 46.0 44.1 43.0
茶 葉 6.0 8.0 8.0
開心果 31.4 13.1 20.0
⑩ 全世界稻穀單產和總產量是多少
由於受種植面積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稻穀總產量的年度間變化幅度較大。2000年全世界稻穀總產量是59885萬噸,其中90%以上產自亞洲。在亞洲各產稻國中,中國和印度的稻穀總產量最高,分別為19017萬噸和13415萬噸,佔世界稻穀總產量的31.8%和22.4%,也就是說,世界稻穀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產自中國和印度。
世界水稻平均單產年度間雖有一定變化,但比總產量年度間變化要小得多,2000年平均單產是每公頃3.89噸,約合每667米2 259.4千克。各產稻國稻穀平均單產的差異很大,單產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全國平均為每公頃9.66噸。其次是美國,每公頃平均為7.04噸。單產水平較高的還有中國、日本和韓國,每公頃平均單產分別為6.23噸,6.70噸和6.5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