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的電影人為什麼比我們優秀
伊朗其實是一個很不受待見的國家,在國際上,因為和美國關系,和同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關系不好,所以一直處於尷尬的地位。但是,人家電影拍得不錯。
伊朗的電影,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小鞋子》和《一次別離》。一部是九十年代的電影,一部是近幾年的電影,但相同點在於都是很優秀的電影。我發覺,伊朗的電影,永遠是很樸素的。這種樸素不是說他們窮,他們物質匱乏,而是指他們的情感,很純粹,很樸素,很簡單。
他們有宗教信仰,讀《可蘭經》。有嚴格宗教信仰的人,做起事情來總是比較誠懇。我可以從兩個鍾頭的電影里,感受到導演的用心,感受到他的情感戲。我知道他礙於國家的監管,有些東西不能表達出來,但他還是從情感方面流露了出來。
回望中國電影人,中國電影也受到監管,但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實在是太過於浮誇了,連帶著讓中國的電影人也浮誇起來。
B. 北影節天壇獎評委會陣容是什麼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評委會陣容:
評委會主席:羅伯·明可夫,美國導演。
評委:
西爾維奧·蓋約齊,智利導演、製片人。
曹保平,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監制、製片人。
謝爾蓋·德瓦茨沃伊,俄羅斯導演。
劉嘉玲,中國香港演員。
馬基德·馬基迪,伊朗導演、編劇、製片人。
天壇獎:
該屆天壇獎共收到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775部影片報名參選,最終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5部影片入圍,《幸運兒彼爾》獲得最佳影片獎,拉斯洛·奈邁施憑借《日暮》獲得最佳導演獎。
阿里斯·瑟維塔利斯憑借《侍者》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弗魯格·凱哲貝格里憑借《德黑蘭:愛之城》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C. 阿巴斯的作品能真正反映伊朗的電影水平和社會文化真實狀況嗎
阿巴斯是當代公認的電影大師,其作品包括《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隨風而逝》《原樣復制》《特寫》等等。1997年,阿巴斯憑借作品《櫻桃的滋味》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美國電影先驅),止於阿巴斯。」法國「新浪潮」先驅戈達爾給了他高度的評價。
以阿巴斯為代表的伊朗導演,所拍攝的電影從題材、風格和文化內涵都迥異於西方,他們貼近生活的寫實特徵,給電影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風。
D. 有哪些推薦的伊朗電影
1,《籌款風波》
《籌款風波》是莫斯塔法·塔吉扎德赫執導的伊朗影片,由Bahram Radan、薩蕾·巴亞特主演,於2017年6月17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2017年6月,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德黑蘭:愛之城》
《德黑蘭:愛之城》是阿里·賈比爾安薩里執導的劇情電影,弗魯格·凱哲貝格里、貝納茲·賈法里等參演,於2018年10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三個人近中年、對生活感到幻滅的都市男女,各自渴望著能在這個從未真正接納自己的城市中尋找到愛情的故事。
3,《計程車》
《計程車》是由Jafar Panahi Film Proctions 出品,於2015年02月06日上映的一部紀錄片。由賈法·帕納西執導並主演。
影片講述了一輛黃色計程車行駛在德黑蘭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機的各種問題。
4,《推銷員》
《推銷員》是由阿斯哈·法哈蒂執導,沙哈布·侯賽尼、塔蘭涅·阿里多斯蒂主演的伊朗電影,於2016年5月21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該片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因故搬家到新公寓,但一場與前房客有關的事故卻將他們的生活攪得天翻地覆的故事。
5,《背馬鞍的男孩》
《背馬鞍的男孩》是2008年上映的伊朗劇情類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花錢僱傭另一個窮男孩為他到處駝東西的故事。
E. 一次別離時那個國家的
劇名:一次別離類型:劇情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蕾拉·哈塔米 / 佩曼·莫阿迪 / 沙哈布·侯塞尼 上映時間:2012-11-13
內容簡介編輯本段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在憑借《一次別離》獲得奧斯卡外語片之後,知名度與日俱增。如今,關於他的新片計劃隨之公布,他的新片將是一部法語影片,計劃今年秋天在法國開機拍攝。新片並非早前宣布的伊朗女孩與北非男孩的愛情故事。具體影片細節還要等待5月的戛納電影節,當陣容更加完備的時候一同公布。新片為法語影片,並將於今年秋天在法國巴黎開機。
最佳男主角由出演印尼電影《可愛的男人》的多尼·達馬拉獲得,出演《桃姐》的劉德華和出演《化肥池的女人》的Eugene Domingo 被觀眾票選最愛男女演員,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獲得終身成就獎。
主要內容:
西敏想離開伊朗,她要帶著自己的丈夫內達和女兒特梅一起離開這個國家。為此,她幾乎已經做好了所有的准備。但是內達卻有自己的打算,他並不是太願意離開伊朗,他擔心自己走了之後,他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親得不到照顧。出於這個考慮,內達決定留下來。
由於納德的決定讓西敏很不爽,她很快就把納德起訴到法院。她要同自己的丈夫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西敏的「無理請求」。離婚不成的西敏離開了家,搬到了自己的父母家。而他們的女兒特梅卻決定要和自己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並且希望媽媽能很快就回來和自己同住。
納德很快就發現自己面臨的沒有妻子的困境——因為自己也要工作,所以他沒有時間照顧父親,而且分身乏術。無奈之下,他只有僱傭了一個叫做瑞茨的年輕的女鍾點工照顧父親。這個女人是個孕婦,而且她出來工作並沒有得到自己丈夫的同意。有一天,當納德回到家,他不僅發現自己父親一個人在家,而且還發現老父親被捆在了桌子上。等到瑞茨回來,納德狠狠地批評了她一頓。緊接著,憤怒了納德做出了極端的事情,把事情引向了一個悲劇性的結果——這個結果不僅僅毀掉了納德的下半生,而且也毀掉了他在女兒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獲獎記錄:
北京時間2011年2月20日凌晨,第61屆柏林電影節上,《別離》獲得了本屆柏林電影節的金熊大獎,該片的全部男演員和兩位女主角還將影帝、影後桂冠一並收入囊中。家庭劇《別離》由於隱含對伊朗社會現狀的批判而備受關注。
2011年 第61屆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最佳影片 阿斯哈·法哈蒂
時間所獲獎項獲獎人類型2011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最佳影片金熊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五人同獲獲獎2011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兩人同獲獲獎2011第58屆悉尼國際電影節 最佳影片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29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29屆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 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05屆亞太電影大獎 最佳影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最佳外語片第二名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37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最佳電影劇本�6�7獲獎2011第77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12屆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第14屆英國獨立精神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1英國廣播公司世界電影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69屆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46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46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第三名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46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劇本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84屆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獎阿斯加·法哈迪獲獎2012第84屆奧斯卡 最佳原創劇本�6�7提名2012第0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電影阿斯加·法哈迪提名2012第0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導演阿斯加·法哈迪提名2012第0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女主角萊拉·哈塔米提名2012第0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編劇�6�7提名2012第06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剪接�6�7提名2012第6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 法哈迪提名2012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 法哈迪獲獎2012第37屆愷撒獎 最佳外語片阿斯加·法哈迪獲獎
F. 伊朗電影 別離 劇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兒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個用童話與課本堆砌出的世界裡。當她們的父母不約而同地選擇用說謊來應對時。
她們被迫承擔起了不該由她們承擔的重負,保守著一個昏暗渾濁的秘密,她們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謀。而後,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動聲色地幫著父親圓謊,轉眼又在汽車後座上淚流滿面。她的童年時代從此崩塌,而在它的廢墟之上隱約出現了一個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6)伊朗導演什麼憑借擴展閱讀
《別離》演員表
1、蕾拉·哈塔米飾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於伊朗,伊朗電影演員,代表作《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並因此榮獲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導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員Zari Khoshkam的女兒。她的丈夫是演員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飾演納德
在2000年後期初涉劇本創作,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曾擔任多部伊朗電影的編劇。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電影《關於伊麗》(2009)中莫阿迪開啟了他的演藝生涯。兩年後,他憑借電影《一次別離》(2011)中的主要角色納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G. 國外有哪些著名導演﹖
國外著名導演有很多,比如
1)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 <泰坦尼克號>
2)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 --- <飛行家>
3)史蒂芬斯皮爾勃格Steven Spielberg --- <辛德勒名單>
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 --<不可饒恕><百萬寶貝>
5)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 --- <指環王>
6)彼得·威爾Peter Weir ---- <怒海爭鋒>
7)約翰·福特 John Ford ---- <鵑血忠魂>
8)希區·柯克 Hitchcock --- <蝴蝶夢>
9)呂克·貝松Luc Besson----<第五元素>
10)邁克·李Mike Leigh----<遠大希望>
11)邁克爾.鮑威爾 Michael Powell ---<生死有命>
國外著名導演還有
1、影藝術奠基人格里菲斯
2、義大利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
3、伊朗導演馬基德·麥吉迪
4、庫斯杜里卡
5、拉斯·馮·提爾
6、阿莫多瓦
7、阿巴斯
8、愛森斯坦
9、黑澤明
10、美國導演大衛·沃克·格里菲斯
11、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
12、美國著名導演唐·米歇爾
13、義大利著名導演托納托雷
14、義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
H. 奧斯卡獎伊朗名導法哈蒂被訴抄襲學生影片,大家怎麼看
據外媒消息,伊朗法院對此前的阿斯哈法哈蒂新作抄襲案做出裁決,認定兩屆奧斯卡獎得主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個英雄》抄襲了其前學生阿扎德馬西扎德(azad Masizad)在求學期間製作的紀錄片《All Winners,All Losers》,罪名成立。德黑蘭一家法院裁定,法哈蒂侵犯了阿扎德紀錄片的版權,並在沒有註明原作者的情況下竊取了她的紀錄片的關鍵元素。
總而言之,這雖然是一部抄襲的影片,但是不得不說它的劇情以及對人性的刻畫是非常好的。
I. 電影導演:穆森•馬克馬巴夫;先給20分,採納後加80分。
莫森·瑪克瑪爾巴夫(Mohsen Makhmalbaf)是現今仍活躍於世界影壇上的最出色的伊朗導演之一。他於1957年5月27日出生於伊朗的德黑蘭,作為一個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他在很小就被捲入到好戰的伊朗恐怖組織與伊朗國王政權的暴力活動中,17歲的時候,因為刺傷了一名警察,莫森被當局判處死刑。幸好由於他還未成年,他最終躲過了死亡的命運並在服刑五年後出獄。這時正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興起的時候。莫森參與創建了一個藝術家團體,稱為「伊斯蘭傳播組織」。而他自己也從此成為了一名多產的作家,寫過戲劇,小說,散文等。並最終轉向電影創作。
1981年他為電影《解釋》(The Explanation)創作了劇本,轉年他又自編自導了《納什奧的懺悔》(Nassouh's Repentance)。接下來他大概每年創作一部電影,並且每部之間風格和內容都有很大差異。他的早期作品還有1983年的《兩眼雙盲》(Two Sightless Eyes),1984年的《從魔鬼奔向上帝》(Fleeing From Evil to God),1985年的《抵抗》(Boycott)等。後者的劇本來源於他在獄中的真實經歷,並使他開始受到國際電影節的關注。而他在1990年接連拍的兩部電影《愛之時光》(Time of Love)和《贊亞塔之夜》(Nights of Zayandeh)則遭到伊朗當局禁映的命運。莫森因此再次改變風格,1993年的《從前的影院》(Once upon a time, Cinema)是一部奇妙的描繪伊朗電影復興的滑稽喜劇。1993年他在拍攝《演員》(Actor)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妻子因事故意外死亡,他之後又娶了她的妹妹,後者日後也投身電影行業。
莫森不僅自己擅長拍電影,更難得的是他組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影家庭,他的妻子,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從事電影事業並有作品問世,大女兒莎米爾更是已經成長為才情橫溢的新銳年輕導演。而他一手創建的瑪克瑪爾巴夫電影公司也為伊朗電影業輸出了很多人才。他的其他主要作品還有1994年的《電影萬歲》(Salaam Cinema)和1996年的《肯大哈》等,他還和伊朗的名導演阿巴斯等人合作,拍攝了一系列有關電影的紀錄片。
J. 阿巴斯簡介
不與群芳同列的伊朗導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談到電影,極少有人會想起伊朗。
長久以來,這片綺麗的土地一直由歐美大國把持,即使將焦點對准亞洲,為世人所矚目的也是中國、日本、印度等與西方接觸較密的國家。相形之下,封閉而又動盪的小國伊朗完全可以被電影文化界忽略。這一悲哀的境況終於由一位不同凡響的電影導演改變,他就是現今影迷們不時掛在嘴邊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自小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強烈興趣。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美術道路,為了生活,便暫且為交警局設計交通海報,同時給兒童讀物畫插圖,後來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對各種工作的嘗試為他日後從影積淀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1969年是伊朗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誕生了,青少年發展研究院聘請阿巴斯組建電影學系,此後的二十三年間(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電影系成為了製作伊朗新電影的溫床,而對阿巴斯本人來說,這同樣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從六九年開始,作為一名導演、劇作家、製作人以及剪輯師,他如一顆新星在伊朗電影工業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中我們已可洞見他日後集大成作品的藝術風格:紀錄片式的框架,即興式的表演,真實生活的節奏,和現實主義的主題。而這一切都被他舒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積累了幾年拍短片的經驗,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旅行者》(當然也只有74分鍾),細膩地描繪了一個叛逆的鄉村問題少年,他執意要到首都德黑蘭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八十年代,他相繼拍攝了一些反映伊朗學齡兒童面臨的問題的紀錄片,如《一年級新生》(1985),《家庭作業》(198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