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亞洲音樂大致可分為哪幾個區域
中國早期的比較音樂學者王光祈先生,曾按照各地域民族使用音階的不同,將世界音樂體系分成三大樂系:以五聲音階(pentatonic)為基礎的中國樂系;以七聲音階(septatonic)為基礎的希臘樂系以及以微分音階(micro-scale)為基礎的波斯阿拉伯樂系。 這種分類法,從今天世界音樂的角度來看,誠然失之於簡化了區域音樂與族群音樂的多樣性及主體性,同時也忽略了音樂文化輸出及輸入的涵化現象,但不可否認的王光祈的論點,卻也點出了亞洲地區東方以五聲音階的中國音樂,與亞洲地區西方以微分音階的波斯阿拉伯音樂,兩大支配點共構所形成的亞洲音樂文化圈。這兩個支點隨著歷史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互動,才在各個的基礎文化之下,融合之後再發展出各國的音樂文化系統。 從地理區劃分來看,東北亞的中國、韓國、日本及台灣,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及緬甸,中國音樂的影響力是呈幅射狀,向東(東北亞)及向南(中南亞)發展。台灣除了原住民的南島音樂系統,可以說幾乎完全承襲自此。 日本從第七世紀所流行的「歌垣」(Utagaki)歌舞,一直到今天尚在日本民間保存的「雅樂」、「歌舞伎」、「能」、「文樂」等等,都是日本傳統的音樂,日本人稱為邦樂(Hogaku)。原來在西亞稱為Ud的四弦橫彈樂器,從西亞、中亞,到中國變成琵琶之後,連同當時中國唐代的燕樂,一起傳到日本之後,變成了日本古典音樂的雅樂(Gagaku)。琵琶這項獨奏樂器,來到日本之後,在九州一帶流行而轉化成為日本典型的說唱音樂,諸如薩摩琵琶(satsuma biwa)、盲僧琵琶(moso biwa)、平家琵琶(heike biwa)、肥後琵琶(kyuji biwa),以及築前琵琶(chikuzen biwa)等等都是。前日本音樂的中國音樂系統與日本味十足的三味線音樂系統結合之後,加上日本人強調「體態」與「美姿」的形式美學,才發展成今天我們聽到歌、舞、樂、劇樣樣都令人想屏息靜聽的日本音樂。 大家過去稱為「高麗」,如今稱為韓國(Korea)的音樂系統當中,曾深受中國雅樂影響的「雅樂」(Agak),其器樂獨奏的散調(sanjo)如今仍是國樂院的瑰寶。民間韓國傳統的「巫樂」(Sinawi)系統也發展出一套以說唱為主的P』ansoro音樂,以及高麗民間農民發展出來的四物打擊樂團Samulnori(農樂),如今都是韓國音樂的典型樂種。 東南亞方面,越南的文化、樂器、合奏、樂譜和語言,都強烈的受到中國的影響。由於它地理環境,越南也和古印度的占婆王朝(Champa)有密切的往來。因此越南音樂的結構仍有中國和印度的文化痕跡在內。當然之後越南人民也貢獻了他們自己的傳統音樂要素在越南音樂當中,因此它與日本、韓國、中國是有很大的不同。越南的宮廷音樂,以及豐富的民間器樂合奏及歌唱如阿陶歌(Hat a Dao )、順化歌(Ca Hue)都是越南人的最愛。 Khene是寮國及泰國的國家代表樂器,中文稱為「笙」。笙分布在亞洲從日本到泰國、從孟加拉到婆羅洲的自由笙簧樂器,都有相關的屬性。寮國和中國南方的「苗族」是使用六管笙,普米族是使用五管笙,金屬簧是鑲入碗狀木頭風箱當中。中國境內的緬-藏語族及孟-高語族,甚至婆羅洲的某些族群使用的笙,音箱是由真正的葫瓜所作。在緬甸的卡冷族(Karen),笙是以水牛角來作音箱,這種情形在寮國及柬普寨的少數民族也在使用。寮國人的笙,除了是歌舞的伴奏樂器之外,它也是寮國人說唱藝術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 緬甸位於東南亞與南亞之交,文化形態上相當程度的從東南亞與南亞當中區隔出來,音樂文化上亦然。緬甸最特殊的是所謂「強風格音樂」:以排鼓來當主奏樂器的室內樂團-盛懷樂團Hsaing waing,以及「柔風格音樂」:緬甸的國寶樂器-豎琴Saung gauk(鳳首箜篌)為主題,或獨奏或來伴奏的宮廷歌,都是緬甸音樂最有媚力的樂種。 至於印度、尼泊爾、斯里藍卡的南亞地區,tabla鼓及sitar琴形成的gala( 旋律型)及tala(節奏型)音樂系統,即興演奏主宰了一切,南亞的音樂家一定深知gala和tala的關系,窮則變、變則通是該區域音樂迷人的地方。 除了這兩大系統之外,亞洲音樂還必須再包含北起以原住民音樂為主的台灣,南至紐西蘭,西到馬達加斯佳,東達復活節島形成的大菱形大洋洲島嶼區內所謂的「南島音樂文化區」(Austronesian Musical Cultural Area)。這個區域可再細分成四個小區塊:(1)馬來亞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馬達加斯佳。(2)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關島、帛琉、馬里亞納群島及加洛林群島。(3)馬拉尼西亞(malanesia):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倒、萬那度及紐西蘭。(4)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斐濟、東加、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及復活節島。南島音樂文化圈是以歌舞合一的方式為音樂主體,器樂則是以簡單的竹管樂器為主,例如,鼻笛、排笛及竹管琴(印尼sasan或馬達加斯佳valiha)等都是。 然而隨著印度教、佛教、回教及基督教的輸入,以及東南亞陸地民族的南遷,印尼、馬來西亞及南菲律賓的民答拿峨島原南島民族,已發展出以鑼群文化及竹群文化為主的gamelan音樂系統或kulindan音樂系統。此外,澳洲的原住民音樂則並不屬於南島語族文化區的成員,其木管(dijeri)泛音的演奏是完全自外於該文化區的音樂系統。
B. 國樂是什麼
國樂,一般指的是國家級別的宮廷音樂或者音樂。
1.宮廷的樂隊。 唐孟棨 《本事詩·事感》:「﹝ 白居易 ﹞因為《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坊 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及 宣宗 朝,國樂唱是詞。」 清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舞蠅虎》:「上召國樂以舉其曲,蠅虎盤回宛轉,無不中節。」
2.指宮廷音樂。 唐 李訥 《命妓盛小叢歌餞崔侍御還闕》詩:「曾向教坊聽國樂,為君重唱盛叢歌。」
3.國家制定的音樂,供慶典、祭祀時用。《遼史·樂志》:「 遼有國樂,猶先王之風;其諸國樂,猶諸侯之風。」
4.指中國傳統的音樂。
C. 「國樂」和「民樂」有什麼區別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
內地稱作是民樂,台灣那邊一般叫作國樂。
像我們這邊有民樂團,民樂合奏,他們那邊就叫國樂社,國樂作品。還有像香港那邊叫做中樂,新加坡那邊華樂等等。
本質都是一樣的。
呵呵。
D. 什麼是「國樂」要寫個論文,名詞解釋那種類型的,1500字,論述什麼叫「國樂」,哎,頭都大了,幫個忙
網路一下
http://ke..com/view/823514.html?wtp=tt
E. 中國國樂是什麼
民間音樂就是指的是一般庶民百姓集體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情景、生動地表達了他們的感情願望的音樂作品。具有創作過程的集體性、傳播方式的口頭性、音樂曲調的變易性(包括地域性變易、內容光煥發性變易、審美性變易、即興性及偶然性變易)等特點。
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民族器樂有各種樂器的獨奏、各種不同樂器組合的重奏與合奏。不同樂器的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各種樂器的獨奏樂是民族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不少吹打樂種,在樂隊中兼用弦樂器,因而音樂兼具絲竹樂的特點。一般說來,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樂重「打」,鑼鼓在吹打樂中起重要作用。
傳統民族器樂演奏多與民間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風俗生活,以及宮廷典禮、宗教儀式等結合在一起,較少採取純器樂表演的形式。民族器樂的實用性使不少器樂曲牌因用於不同場合而產生變化。
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有標題,分標名和標意兩類。標名性標題只給樂曲取名以示甲與乙之區別,它和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系。標意性標題以曲名、分段標目和解題等提示樂曲的內容。
民族器樂曲按傳統習慣分為「單曲」與「套曲」兩類。單曲多為單一獨立的曲牌。套曲由多個曲牌或獨立的段落聯綴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麴,晉北的八大套等。如按樂曲的曲式結構類型分,主要有變奏體、循環體、聯綴體、綜合體等,其中以變奏體、聯綴體最為多見。
創作中各種變奏技法被廣泛運用。民間藝人在一首曲牌反復演奏時,善於用各種演奏技巧對旋律作加花裝飾而形成變奏。「放慢加花」也是一種常用的變奏手法,它將「母曲」的結構成倍擴充,同時作加花裝飾。樂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種變奏手法是採取變化主題的結構,主題在其後的五次變奏時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擴充和緊縮。這種結構次序的變更在鑼鼓段中更為常見。
20世紀20年代以來,劉天華、聶耳等對民族器樂的繼承和發展做過一些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繼續對各種優良傳統曲目進行整理、加工、改編,使樂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同時還涌現出大量的新作品。樂器改革方面,在統一音律、改良音質、擴大音量、方便轉調、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並產生了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合奏等新品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是近現代才出現的一個概念。1840年以前,所謂中國音樂就是指中國傳統音樂。鴉片戰爭以降,西學東漸,在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下,不少中國人在學習西方音樂的技術和基礎理論以後,借鑒或按照那種技術和理論創作出來的音樂和中國古代音樂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這樣,「中國音樂」一詞的含義也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在現代漢語中,「中國音樂」便不僅是指古代傳承下來的音樂,也指中國人按西方音樂理論創作和改編的音樂。為了把作為「國粹」的音樂和接受西方影響後創作出來的新作品加以區別,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人們便用「國樂」來認指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在近代又有所發展的屬於「國粹」的音樂,而用「新音樂」來認指那些學習過西方音樂的人所寫的音樂。陳洪先生在《國樂的定義》一文中指出「在閉關自守的時代,樂便是樂,無所謂中西;海禁開,『西樂』來,才有人給它起個稱號,叫做『中樂』,籍以區別於『西樂』;和用『中文』、『中畫』、『中醫』等名詞用以區別於『西方』、『西畫』、『西醫』等一樣……於是、『國文』、『國畫』、『國醫』、『國術』等名稱乃相繼出現,『中樂』也便改成了『國樂』」[②]。可見,中國傳統音樂是和中國新音樂相對的一個概念,它和新音樂相輔相成,也是相反相成的。
F. 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樂器分別是什麼
1、二胡(雷瀅、蔣瑾、詹麗君、殷焱、孫婷)
二胡,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2、琵琶(石娟、張琨、仲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3、揚琴(馬菁菁、楊松梅)
揚琴,又稱洋琴、打琴、銅絲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擊弦樂器。揚琴是中國民族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樂器。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 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
4、古箏(周健楠)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5、笛子(孫媛、廖彬曲)
笛子,是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多兩個。
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