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米-24系列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米-24是蘇聯陸軍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由米里設計局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蘇聯陸軍最初於1968年提出設計要求,米里本人親自擔任總設計師。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產,次年1973年裝備部隊。 米-24在蘇聯陸軍近距支援及特種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後接任其職務的季申科主持設計了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為「雌鹿」(Hind)。
點擊查看:米-24阿富汗實戰 | 車臣戰爭使用教訓 | 陸軍航空兵使用經驗 | 米-24實戰視頻
點擊查看大圖
設計的背景是美國陸軍在越戰中裝備了AH-1型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因此蘇軍決定仿效其設計思想研製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正如AH-1是由UH-1改進而來,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運輸直升機上發展來的,後機身幾乎照搬了米-8設計。
米-24設計時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護,壓制地面敵軍和防空火力,強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隊,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但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更多的擔當了反坦克任務,並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機的能力。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米-24生產裝備數量巨大,據統計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現約有120架仍在俄羅斯和周邊國家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單價約為550萬美元。其出口型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參與了兩伊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
由於米-24A並未大量裝備部隊,我們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機體結構。米-24D所有的動部件以米-8相應部分為基礎。5片槳葉的旋翼採用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3片槳葉的尾槳類似米-8,但在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與米-8演變為米-17相似。
歡迎您對本文進行評論:
開始評論@ Controls(Powered by JS-Kit)
旋翼大梁採用鈦合金,敷以玻璃鋼蒙皮,以蜂窩結構夾芯填充。旋翼槳轂為鍛造/機加工鋼制槳轂,採用傳統的全鉸接式旋翼。槳葉大梁充增壓氮氣,以便檢查裂紋。每片槳葉安裝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前緣防冰裝置和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使用鋁合金材料。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性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幾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漢戰爭中,米-24反復使用上述戰術攻擊游擊隊,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甚至直接攜帶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但米-24也被游擊隊擊落了不少。
機身為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機身前部根據任務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機身兩側有比西方設計大得多的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飛行時,短翼大約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米-24採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後收在機身短艙後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可保護尾槳。
米-24D採用兩台單台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座艙上面。該發動機與米-8MT、米-17的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便於減低陸航地勤的維護工作量。發動機經由輸出軸、並車減速器驅動旋翼軸。動力系統關鍵部位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裝甲鋼板。機艙後機身內裝有主油箱,機艙底部有軟油箱。機艙中可安排1000千克輔助油箱,使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時可帶4個外掛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外掛油箱只可裝在短翼兩個靠內的掛點上。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濾除進氣中的異物和沙塵。旋翼槳轂整流罩尾部裝有輔助動力裝置,橫向安裝。
米-24的步兵艙
米-24A和D的駕駛艙有所不同。A型採用並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艙,D型採用不同於西方平板玻璃艙蓋的縱列氣泡式艙蓋,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駕駛員在後,射手在前,均有裝甲座椅。兩個鉸接式座艙蓋是分別獨立的,向右打開。後座比前座高,兩人視野良好。前後艙之間有防碎片屏蔽。運兵艙設有8個可折疊座椅,或安排4個長椅。兩側各有一個鉸接主艙門,分兩部分向上和向下打開。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機內系統包括3台發電機,相關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台、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的武器配備火力強大。機頭下方炮塔裝有一挺可俯仰旋轉的12.7mm四管「加特林」機槍,部分後期型號採用了雙聯23mm或30mm機炮。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導彈,其他掛架可攜帶UV-32-57 32管57mm火箭發射器、其他大口徑火箭發射器、1500千克常規/化學炸彈等。
米-24系列共有7種型號。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武器、作戰設備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米-24A(「雌鹿」A)。該型號是原型,保留了較多米-8的特點。平板玻璃大型駕駛艙(見下圖)內可乘3名機組人員——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搭載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短翼後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掛架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導彈。機頭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於尾斜梁右側,後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A型並未大量裝備,其三人機組也未被正式裝備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無上、下反角,其它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性能優於「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U(「雌鹿」C)是一種教練型。基本上與「雌鹿」A相似,但沒有機槍、天線整流罩和導彈發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個真正大量裝備的米-24。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由於A型的駕駛艙不利於機組執行攻擊任務,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溶入了西方設計思想。駕駛艙改為縱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前艙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後艙視野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用於指示火箭彈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條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長,以適應機頭下方體積更大的探測器。前起落架收起後半露在機體之外。
短翼掛架,有兩個57mm火箭發射器和兩個AT-2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掛有一串12.7mm槍彈。
機頭下方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KPS-53A光電瞄準具艙。備彈1470發。12.7mm槍彈雖然威力小於西方通常的20mm炮彈,但射速高達4000到4500發/分;備彈量大,適合對付游擊隊等目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機頭下方裝有雷達和微光電視系統。採用的AT-2「蠅拍」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整個發射到命中的過程必需由射手手動瞄準。D型的教練型不裝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D型的座艙
米-24BMT是掃雷改型。
米-24V(「雌鹿」E)採用無線電制導的9K114「螺旋」(Shturm,北約代號AT-6)反坦克導彈,改裝TV-3-117A發動機。相應的在機頭下方左側改裝大型制導設備艙。有4個翼下掛架,可選裝R-60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駕駛艙加裝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其出口波蘭型號稱米-24W。出口型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統同樣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但性能遠優於AT-2,使得米-24的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於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的改型。可進行土壤樣本採集工作,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在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加裝機械爪,用於執行核/生物/化學戰用途。該型單獨部署,不編入陸軍航空兵一般部隊。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與E型相似,但機頭右側裝一門以GSH-230機炮為原型的AO-18型雙管30mm機炮,取消了機槍炮塔。該炮採用30×165mm炮彈,彈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發/分,炮重105千克。可掛AS-10空地導彈。出口型為米-35P。下圖為俄陸軍航空兵飛行表演隊。
美軍擁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於為美軍提供相關防空、對空觀瞄設備的訓練。
GSH-230機炮及炮彈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裝改型。注意米-24獨特的主艙門。下門可作為跳板。
米-24K(「雌鹿」G2)類似於同米-24R。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開有鏡頭艙門,用於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4VP(「雌鹿」V)機頭炮塔改裝雙聯GSH-23L型23mm機炮,出口型為米-35VP。GSH-23L炮採用23×115mm炮彈,炮重50千克,射速3200發/分。該炮可看作12.7mm機槍和30mm機炮之間的優化選擇,能較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要求。
GSH-223
按蘇聯的慣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蘇軍相應裝備。自1978年起,已經有25個國家進口了約600架米-35。下圖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時的米-24圖片,包括乘員在機艙內架設了一挺7.62mm機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東歐各國正在尋求改進自己的米-35。圖為其中一種方案,採用西方觀瞄吊艙、機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國國防部長簽署了關於共同改進米-24的協議。改進按照北約的標准進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波蘭負責協調,樣機在18個月之內完成,批量生產將在2004年開始,費用總額約需1000萬美元,每個國家將承擔開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軍表示未來的15年,很可能繼續由米-24擔當武裝直升機的主力。米里設計局計劃對米-24進行延壽和換裝制導和導航系統,加裝新武器。新型號為米-24P型,計劃使用米-28的復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槳。採用新型裝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設備,生存性將大大提高,同時飛行高度和機動性等飛行特性也將有明顯改善。2004年1月,俄羅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進行改進型米-24PM的首飛。根據2004年俄羅斯國家國防訂貨,莫斯科米里直升機製造廠研製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為提高,並且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不僅安裝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發動機,也安裝了改進型機載設備。預計改進型直升機的聯合國家試驗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於2005年中期結束。直升機的改進是利用國防部資金完成的,未來將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直升機進行改進的還包括改進型米-35。俄羅斯空軍裝備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儀式將於1月28日在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舉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國計劃年底前開展現代化它的18架老齡俄制米-24作戰直升機的招標。捷克國防部官員近幾年裡與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夥伴國就聯合開展米-24現代化項目進行了討論,以延長該機使用壽命到35年。為克服各國立法不同帶來的問題,4國最近同意開展框架寬松的合作。捷克共和國是首個宣布招標的國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該國未來與匈牙利開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國防部9月9日稱,正在准備招標的全套資料,與俄羅斯的升級該直升機航電系統的談判也一直在進行。國防部不能確定有多少架直升機需要升級,但熟悉情況的消息靈通人士稱可能多達18架。包括BAE系統公司在內共有7家防務公司對該項目表示了興趣。斯洛伐克國防部長Ivan Simko最近暗示,該國可能與波蘭合作開發米-24改進型原型機。
2004年12月,保加利亞國防部選擇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領導的小組作為保加利亞直升機改進項目的中標方。該改進項目包括改進1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和6架米-17運輸直升機,使它們滿足北約標准。埃爾比特公司將作為該改進項目的主合同商,該項目的金額對埃爾比特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不過,該項目還有待於完成談判並正式簽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亞國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統公司一份為期3年、價值5730萬歐元合同,為其12架MI-24型作戰直升機以及6架MI-17型運輸直升機提供升級,與北約標准兼容。Elbit系統公司在過去數年內為蘇制裝備升級,使其與西方/北約標准相兼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約後,保加利亞一直在進行將其裝備進行升級以與北約標准兼容並確保護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亞2006年國防預算達到6.87億美元,約佔GDP的2.6%。目前計劃逐步實現其裝備的現代化,計劃於2015年結束。
AT-9反坦克導彈
12.7mm加特林機槍吊艙和雙頭12.7mm彈
2004年1月,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將表示,俄空軍開始裝備專門用於實施夜間作戰行動的改進型米-24PN型武裝運輸直升機。到目前為止,空軍已經裝備了數架米-24PN型機,現已開始這些直升機的飛行人員培訓。這些直升機將首先配備給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區的第4空防集團軍。他表示,該型直升機的能力大為擴大,打擊的精確度也得到提高,無論是白天,還是在夜間,都可對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同時,中國、委內瑞拉等國都對該型機極感興趣。米-24PN(PN意指帶機炮的夜間型)直升機的改進工作由「羅斯托夫直升機」廠進行實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機改進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機上安裝有BREO-24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系統和「鏡子」型夜視熱成像瞄準引導分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有「彩虹-SH」型搜索瞄準系統,它與「鏡子」熱成像儀聯合工作。在直升機的瞄準系統中,還加入有熱成像分系統、激光測距儀和反坦克導彈控制通道。BREO-24型一體化系統包括有液晶顯示器、夜視儀並與駕駛艙的光學技術設備配合使用。新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可保證直升機的全天候作戰使用,並且可使用所有編制內的武器系統,夜間條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飛行,由於採用有數字地圖,故有較高的導航精確度。該直升機的武器系統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確制導的「沖鋒」或「攻擊」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發射裝置,以及內置和懸掛式射擊武器,包括帶有23毫米口徑 GSH-23型機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機炮裝置。該直升機的懸掛武器包括「攻擊-V」系統16枚9M-120型反坦克導彈或9M-120F或9M- 114型導彈;10枚S-13型火箭彈;80枚S-8型火箭彈;帶23毫米機炮的懸掛式機炮裝置,帶彈450發;數枚空空導彈。改進型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羅斯共製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機。
❷ 印度陸軍采購SIG-716 G2 7.62x51戰斗步槍究竟怎樣呢
一、這個消息源於19年印度國防部的一則消息,聲明從瑞士采購了一批新式步槍sig-716,製造商為瑞士老牌軍工企業SIG。不過采購的中間商卻是美國,據悉訂單總價為7000萬美元,總數量達到7萬支以上。
SIG-716是一種使用中口徑子彈(7.62*51mm)的射手步槍,這種定位有點類似SVD狙擊步槍的武器,尤其適用於高原地帶,天朝的高原部隊就因為小口徑的95等等不適應,很多又換回了7.62口徑的老81式步槍。
二、公允的來看,這是一隻極好的精確射手步槍,除了做一隻新槍戰場考驗和使用者的口碑較少外,配備了高強度輕質槍身、自由懸浮式重型冷鍛槍管、豐富的消音及槍口制退配件、豐富的瞄件選擇等,最令人稱到的是它在使用一些專用彈葯時,射擊精度可達0.6-07MOA,而國內那款26萬大狙在使用專用彈葯時,才勉強達到1MOA。
西格紹爾公司在AR-15和AR-10基礎上,推出的SIG 516(5.56×45mm)和SIG 716(7.62×51mm)系列,深受軍隊、警察以及獵人的喜歡。SIG 716是一款活塞短行程精確射手步槍,當時該槍有多個不同的版本,並配備了消音器,精度令人稱道,但依舊非常沉為應對城鎮和低強度沖突需求,以加強基層連隊對抗中遠距離點目標的能力。各國軍方都在引進指定射手步槍(DMR,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指定射手步槍是狙擊步槍的有效補充,在追求非對稱作戰的美軍中,指定射手步槍使用量較大。
使用Doubletap Colt Comp 155格令TMK彈葯時,初速達到808米/秒,精度表現最好,100碼(91.4米)0.6MOA。而且在命中目標後,彈丸可以迅速膨脹,是警用或自衛用很好的選擇。其次為黑山178格令ELDX彈葯,精度為0.65MOA。Hornady 155格令AMAX BLACK彈葯,精度為0.70格令。Doubletap的125格令BT彈葯,精度為0.75MOA。
三、但是如此好的武器,卻也讓三哥面臨著很大的使用問題。
1、子彈
印度目前採用的是俄制7.62*54mm子彈體系,而非SIG 716使用的北約7.62*51mm子彈體系。如此大規模的槍支數量,不論是從外購經濟性上,還是從戰時的物資供給原則上來看,都不能全部採用外購子彈的方法。
❸ 印度的蘇30MKI和米格29的戰技術性能
印度的 30MKI 特色在於 它安裝了 360°矢量噴口 所以他在近距離格鬥上有很大優勢 中國沒有進口這個型號 但是 印度進口的30MKI 矢量噴口是早期型號 因為我看一些報道說 這個噴口維修時間很短 幾百小時就要維修一次 所以 實際使用效果不是很明顯 俄國人吧最好的留給了自己的部隊
米格 29 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是近期 印度跟俄簽訂了 艦載型號 所以 印度那個大腦袋航母 在俄改完了 就能上艦了
整體看 印度裝備都是萬國造 典型的 只求燦爛不求永恆啊~
❹ 印度買下的長釘反坦克導彈有多厲害
導彈名稱:長釘-SR反坦克導彈
最初的長釘家族被稱為NT家族(NT是希伯萊文Nun Tet的字頭縮寫,意為反坦克),包括三種不同型號的反坦克導彈——吉爾(Gill)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2500米,1999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第一次公開展示)、長釘(Spike)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4000米,1999年由以色列陸軍解密)和丹迪(Dandy)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8000米,1999年11月首次公布)。2002年,為了出口統一品牌,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拉菲爾公司宣布將原來NT家族更名為長釘反坦克導彈家族,其家族成員的名稱也相應更改為:長釘-SR、長釘-MR(MR是英文Middle Range的字頭縮寫,意為中程,也就是原來的吉爾反坦克導彈)、長釘-LR(LR是英文Long Range的字頭縮寫,意為遠程,也就是原來的長釘導彈)和長釘-ER(ER是英文Extended Range的字頭縮寫,意為增程型,也就是原來的丹迪反坦克導彈)。
智能長釘
拉斐爾公司地面系統分部在研製長釘導彈之前曾對美製陶式反坦克導彈和標槍反坦克導彈做了詳細研究,因此長釘導彈在氣動外形上與陶式頗有幾分相似。首先都採用2組矩形彈翼,其中彈尾的為固定式彈翼,主要用於飛行控制。彈體中部的彈翼尺寸上稍小一些,平時呈折疊狀態,發射後自動彈出。導彈從前到後分別為導引頭、前戰斗部、飛行姿控發動機、電池組、主戰斗部和主發動機。
作為導彈最關鍵部分的導引頭,以色列人採用了固體狀態攝像機這一圖象轉換裝置。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電荷耦合裝置(CCD),固體狀態攝像機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由分布於各個像元的光敏二極體的線性陣列或矩形陣列構成,通過按一定順序輸出每個二極體的電壓脈沖,實現將圖像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目的。輸出的電壓脈沖序列可以直接以RS-170制式輸入標准電視顯示器,或者輸入計算機的內存,進行數值化處理。CCD是現在最常用的機器視覺感測器,機器視覺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光電轉換裝置,即將感測器所接收到的透鏡成像,轉化為計算機能處理的電信號。光電轉換裝置主要在晝間、較好的天候條件下使用,拉菲爾公司之所以選擇這種光電圖象轉換系統,而放棄了其他國家反坦克導彈常用的毫米波雷達、激光駕束等制導體制,主要是考慮到與其光纖數據傳輸鏈路配合使用。這一點我們將在後文詳細論及。除了光電圖象轉換裝置,長釘的導引系統還包括一個紅外成像導引頭,以色列方面並沒有公布該紅外導引頭是否為焦平面陣列,但強調了其具備很高的靈敏度,對背景熱量掩蓋下的目標有很強的分辨能力。這種雙重體制導引頭保證了長釘導彈極高的命中概率和全天候作戰能力。
長釘家族的所有型號全部採用串聯戰斗部,拉菲爾公司研究人員認為,隨著爆炸式反應裝甲的廣泛使用,單戰斗部的反坦克導彈已經很難擊穿坦克裝甲,串列雙重戰斗部是未來反坦克導彈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長釘反坦克導彈的前戰斗部將引爆坦克上附加的爆炸式反應裝甲,而主戰斗部將緊隨其後,撕開坦克主裝甲。為了更有效的打擊重裝甲目標,長釘家族反坦克導彈均採用了高拋物線飛行彈道,接近目標時做俯沖攻擊,不僅避開了主戰坦克厚重的前裝甲,而且高拋物線彈道使長釘導彈受地形障礙的影響更小,能更有效的在山地、丘陵地形作戰。雙重串列戰斗部加上攻頂模式使長釘導彈成為目前穿甲威力最大的反坦克導彈之一。
拉菲爾公司最得意的地方還是長釘導彈的光纖數據傳輸鏈路。光纖制導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最新制導技術,優點眾多,基本可以概括為3點:比普通導線更好的延展性和更小的體積、高效的數據傳輸能力、不向空間輻射電磁波帶來的隱蔽性。第一個優點可以賦予導彈在相同載荷和動力下更遠的射程。長釘-ER的射程可達8公里就是此優點的體現。高效的數據傳輸能力是光纖制導最具革命性的優點,它賦予了導彈更多的作戰模式和任務彈性。
長釘-SR/MR/LR三種型號都採用了雙重戰斗模式,其一為發射後不管模式,在發射後不管的模式下,射手激活導彈並將瞄準線鎖定目標後即可按下發射按鈕。導彈將自主制導飛向目標,無須射手做追蹤瞄準,這也是當前各國新一代反坦克導彈的共有特性。射手在發射導彈後可以迅速轉換發射陣地或進行再裝填(長釘家族的再裝填時間均低於15秒),由此獲得了更高的戰場生存力。其二則是發射+觀察+修正模式,此模式與早期線導反坦克導彈攻擊模式相仿,但由於光纖數據傳輸鏈是一個自封閉的系統,外界無法對其實施干擾,因此其作戰效率要高得多。此外,光纖數據傳輸鏈路不僅能將射手獲得的目標信息傳輸給導彈,使其精確攻擊目標(由於光纖數據傳輸的高效性,射手甚至可以在中途改變目標,我們還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情況來體會其優越性:蹲伏在茂密灌木叢林里的長釘射手,發現大約4公里外的空曠平地上有一輛坦克,他瞄準後便開火,但當導彈正對准目標時,射手突然意識到目標是假的。這時他通過長釘導引頭傳回圖象發現藏在附近掩體下的一輛真坦克,於是他重新輸入目標信息,使其攻擊真正的目標),它還能將導引頭獲取的實時戰場景象傳回給射手,用拉菲爾公司反裝甲武器營銷總經理——尤素福·伯格的話來說——「那就像是射手自己在飛向目標一樣」。圖象回傳能力使長釘導彈的使用者可以清晰的看到攻擊畫面, 從而實現遠程殺傷效果評估。而且這種能力最大的潛力是實現網路中心戰的理念,即將每部導彈發射系統通過戰場區域網與其他作戰單位和高級指揮機構聯結起來,導引頭攝下的戰場實時畫面不僅可以傳回給射手,還可以通過網路實現與其他作戰單位和指揮機構的數據共享,從而使戰場態勢更加透明化。2003年10月,以色列國防軍與拉菲爾公司簽定了研製生產長釘C4I系統的合同,目的就是使長釘導彈系統具備網路戰能力。在這個系統內,長釘的發射系統將與各種不同類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士兵攜帶型電腦和甚高頻數據鏈聯為一體。
不僅如此,在長釘-LR/ER型中,還增加了第三種戰斗模式——發射並全程操控(Fire and Steer)模式。這意味這射手無須在發射前鎖定目標,而可以先將導彈放出去,巡弋至目標可能出現的區域,通過光纖數據傳輸鏈傳回的圖象信息搜索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便通過光纖傳輸數據控制導彈攻擊目標,射手也可在確認目標後切換至發射後不管模式。目前,這種非瞄準線操縱模式已經運用在了歐洲導彈集團研製的「獨眼巨人」導彈上,它也是美國未來反坦克導彈系統准備採用的技術。
上述種種使長釘導彈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反坦克導彈,正如尤素福·伯格所說的那樣:「長釘導彈就相當於把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大腦裝在導彈裡面——只是你無須為了任務去犧牲一個人而已!」
❺ 中國最先進的戰斗機是什麼型號~有那先優點
殲-10:中國研製的單發動機、輕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第三代戰斗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殲-10是一種多用途的戰斗機,能夠執行空戰和轟炸的任務。有關此機研發的各種消息1980年代起不斷有各項情報流出,直到2006年12月29日官方正式公布殲-10 照片證實其存在。 2009年11月5日,殲-10的1001號首飛原型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首次以實機對外公開展出,首次以圖文展板的形式披露殲-10 的性能介紹。外型結構 殲-10採用三角翼加三角鴨翼的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主翼為三角中下單翼,採用機動前緣襟翼。切尖三角鴨翼位於進氣道上方機身,矩形帶附面層的發動機進氣道位於機身腹部,進氣道口與機身之間有加強筋,機身上有氣泡式駕駛員座艙,機身向後自然過渡,機翼與機身之間平滑過渡,後機身為發動機艙,採用單垂直尾翼以及兩片向外側傾斜的面積較小的腹鰭。殲-10採用放寬靜安定度設計,戰機的主要控制面由全許可權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實現自動和綜合控制。殲-10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大量採用復合材料的戰斗機。機頭設備艙兩側、鴨翼、襟副翼、垂直尾翼、腹鰭、發動機尾噴口均使用復合材料製造。殲-10是中國空軍繼殲-8D後第二種擁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戰斗機。動力 殲-10服役最初使用的是1台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是用於俄制蘇-27「側衛」戰斗機的AL-31F發動機的改進型,AL-31FN較AL-31F外型尺寸稍有所減小。同時在網路上流傳的照片上也看到有試驗機型使用中國生產的WS-10A(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航電系統 據稱殲-10的電子設備比其它中國戰機較先進,座艙為所謂全「玻璃化」界面,配備一具平視顯示器(HUD)及三具黑白或彩色下視多功能顯示屏(MFD),採用1553B數字匯流排,信息化程度超越以往所有中國戰機甚至同期沈陽飛機公司生產的殲-11(蘇-27的中國版本)。飛行作戰所必須的控制開關集中於中置的駕駛桿以及座艙左側的油門桿。殲-10服役時裝備1台全相參的脈沖都卜勒火控雷達,具備多種工作模式,具備超視距、多目標能力,據稱最大搜索距離160公里,上視射距100公里,下視射距80公里。飛行員配備了頭盔瞄準具。武器 殲-10裝備兩門23mm口徑航炮,機身具有11個機外武器掛架,可以外掛中距空空飛彈PL-12(霹靂-12)(相應的外銷型號稱為SD-10(閃電-10)),近距空空格鬥飛彈PL-8(霹靂-8),導航/目標指示吊艙,精確制導武器等。 衍生型 殲-10A:單座版。外銷代號F-10A。殲-10S:J-10A的雙座教練機型號。前機身拉長以放入後座,兩飛行員以縱向座於單一座艙罩下。機背也加大隆起以放入多的航電系統。突出教練外還保留了作戰功能。J-10S也可以用於加強對地攻擊型後座飛行員可以當武器操作員。[4] 殲-10B:是一基於J-10A改良的型號。配備無邊界層隔板超音速進氣口或稱發散式超音速進氣口(Divertless supersonic inlet或diffuser supersonic inlet,DSI),駕駛艙前方加裝了光電瞄準系統(electronic-optical targeting system, EOTS),內藏紅外線搜索及追蹤系統(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及雷射測距儀(Laser range finder),垂直尾翼和襟翼也加大,該機可能有整合被動式相位數組雷達(Pass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PESA)2006年1月來自俄羅斯報導的「超-10」,機身修改後可裝配AL-31FN M1渦輪扇引擎並搭配向量噴嘴,但網路流存照片中並未裝有向量噴嘴。 FC-20:預定賣給巴基斯坦的殲10外銷型號,2009年開始交貨。服役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4年1月,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了15架殲-10。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段,另有消息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已經有100架至300架殲-10在國內多個空軍基地服役。 2009年11月5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紀念建軍60周年的飛行表演中,殲-10在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換裝後首次亮相。
❻ 一線為:蘇30
蘇-30多用途戰斗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斗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當時蘇聯空軍並沒有計劃裝備該型飛機,因此這兩架飛機由試飛院買下。其中的一架曾兩次參加珠海航展。
蘇-30戰斗機基本技術數據
翼展:14.70米 蘇-30戰斗機機長(空速管除外):21.94米
機高:6.84米
機翼面積:62.04平方米
空重:17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4000千克(蘇-30MKN2567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500千克(蘇-30MKN34000千克)
機內油箱載油:9400千克
最大載彈量:8000千克
高空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時
海平面最大速度:1380千米/小時
最大爬升率:230米/秒
實際升限:17500米
航程:4000千米(不空中加油)、5200千米(一次空中加油)、6900千米(二次空中加油)
起飛滑跑距離:550米
著陸滑行距離:670米
最大過載:8.5G
蘇-30MKK使得解放軍海軍航空兵擁有了比空軍更為先進的對地攻擊手段。據稱該機裝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統,計算能力更為出色,具備了使用主動雷達制導反艦導彈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寶石」和「俱樂部」反艦導彈。此外還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導彈。
蘇-30的武器系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導彈,兩枚紅外製導R-27T中距空空導彈,或6枚主動雷達制導的R-77。格鬥可使用6枚帶紅外製導的R-73近距空空導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制導或激光制導的X-29T、X-29II或X-29
蘇-30戰斗機 精彩照片(20張)MII,或6枚電視制導KAB-500KP制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帶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導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制導導彈。
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干擾系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制導導彈和KAB-500制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制導系統的X-59戰術導彈,由機身下部APK-9制導吊艙控制。
這些火控系統和武器使得蘇-30M(MK)在對地作戰時威力大增。其戰斗機編隊指揮通信系統改為更先進的BRJIH011M。機載信息綜合系統還包括光電探測系統,包括紅外探測器和激光測距儀,以及抗干擾攻擊導航控制系統。
在動力裝置方面,蘇-30MK第一批批生產型使用AF-31F發動機(2*7600/12500千牛)。該發動機由烏法發動機股份公司生產。此後生產的批生產型換裝AF-31FII矢量推力發動機。AF-31FII在性能上與AF-31F發動機差不多,但噴口可向外轉動30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變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術使得蘇-30MK的機動性有很大提高。
蘇-30MK引起了各國空軍的重視,因為F-15E已經在海灣戰爭中充分證明了雙重任務戰斗機在對地作戰上的優勢。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購買40架蘇-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亞宣布購買12架蘇-30K。
中國在1990年首次向俄國訂購26架蘇-27SK,1995年增購26架,並取得更先進的蘇-27SMK生產許可證。1995年初兩國達成技術轉讓協議後,徹底改善中國空軍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計劃於1996年啟動。計劃的核心就是購買蘇-30。
經多番談判後,中俄雙方確認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售合同,於李鵬總理訪俄期間簽署。合同包括蘇-30MK的轉讓意向性框架協議,雙方同意轉入技術細節談判。至此中國以22億美元購買了60架蘇-30MKK。同年7月,採用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7試飛成功,俄方推銷團前往中印兩國推銷以矢量推力發動機改進蘇-30MKK的計劃,但由於中印雙方都擔心矢量推力技術不成熟而告吹。
中國引進的蘇-30基本採用原裝俄羅斯航空電子設備。而「蘇-30」的國產化將與蘇-27的國產化融合為一個項目,即使殲-11的進一步發展型號。而近年解放軍也不斷增加進口蘇-30訂貨,其中海航於2002年底首次獲得蘇-30。
近期解放軍的蘇-30使用的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Kh-29電視制導導彈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電視制導炸彈終於曝光。
俄羅斯蘇-30戰斗機-生不逢時
幾經周折後,前蘇聯部長會議軍事工業委員會正式決定在蘇-27PU的基礎上發展一種新型截擊戰斗機。考慮到前蘇聯在 Su-27UB北方和遠東地區有著極為漫長的空中邊界,在那些廣闊的末開發地區只有相對較少的機場供作戰部隊使用,這就要求新型飛機擁有更遠的航程和更強的武器配置。
最初的那架蘇-27PU原型機(代號「藍色02」)是由阿穆爾共青城加加林飛機製造廠(KnAAPO)生產的蘇-27UE改裝的,其後的兩架則是由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聯合體(IAPO)改裝並交付的。這也意味著新型防空截擊機的研製生產任務被轉移到新的工廠。因為KnAAPO必須專注於蘇-27的生產工作,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大量訂貨使工廠已經沒有多餘的力量進行蘇-27UB的生產和蘇-27PU的研製工作(從1985年到2000年KnAAPO共生產了765架單座型蘇-27)。
1988年夏,代號為「藍色05」(工程編號T10PU—5)的首架蘇-30原型機開始進行裝配工作,並於1989年12月31日進行了首飛,試飛員為列武諾夫。由於該機的尾錐是標准蘇-27上的,上面帶有盒形箔條/曳光於擾彈投放器的整流罩,這就說明最起碼該機的機體不是重新製造的。該機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廣泛採用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前緣縫翼,前緣後掠角41°。改用K—36DM彈射座椅。其內部燃油容積與蘇-27UB相同,航程為3,000千米,空中加油後航程可達到5,200千米。
俄羅斯蘇-30戰斗機在這架飛機上裝有新的導航系統和標準的後座艙,航空電子設備和系統可以在超過10個小時的飛行中持續使用,而且考慮到機組人員的生理需要在飛機的座艙內安置了新設計的供氧裝置和排泄系統。
整個試飛工作於1991年初結束,部長會議軍事工業委員會和國土防空軍總司令部隨即給蘇-27PU發放了新的編號——蘇-30。這是「側衛」飛機系列中除蘇-27之外唯—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由前蘇聯政府部門和軍方正式下達命令賦予的新編號。其他諸如蘇-35、蘇-37、蘇-32、蘇-34都是由蘇霍伊設計局自行發布的編號,它們其中很多沒有得到俄軍有關部門的承認。
按照原先的計劃蘇-30將大量裝備國土防空軍航空兵部隊,替換蘇-15/21和米格-23/25等老型號飛機。工廠和設計單位也做好了未來15年內的生產計劃,IAPO建設了新的廠房並購進了新的設備,生產多年的米格-23/27飛機生產線被關閉。但1991年8.19事變後蘇聯的迅速解體使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第一架批生產型蘇-30在1992年4月14日由試飛員布蘭諾夫和馬克西緬科夫完成首飛後,這個時候國家已經沒有資金為軍隊添置新的技術裝備了,甚至連蘇聯這個國家都已不復存在。在2000年以前一共只製造了5架生產型蘇-30,它們被交付給薩瓦斯列依卡的「空軍飛行員戰斗使用和改裝訓練中心」。
在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共和國,隨著國土防空軍作為一個獨立的軍種被取消並最終被空軍吞並,包括米格-31在內的防空截擊機的生產研製工作被停止。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發生的事情使俄羅斯軍隊現代化建設舉步維艱,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軍方無法為國防工業提供所需的發展經費,也無力購置任何大型高技術裝備。在2003年以前,整個俄羅斯空軍采購的飛機數量尚不及1988年一年前蘇聯空軍的采購量。大批的國防企業被迫關閉,人員大量流失,這其中包括最優秀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同時發生的是各項新型武器裝備的發展計劃被束之高閣。
俄羅斯蘇-30戰斗機-名不符實的蘇-30MK
很顯然,早期的蘇-30是完全為空中防禦和進攻而研製的飛機,也是真正的「沒有一磅重量用於對地攻擊」的型號。但是對蘇俄軍用航空科技發展一向敏感的西方情報機構在蘇-27服役後就一直認為蘇霍伊局肯定會在這一飛機的基礎上發展一種大型遠程遮斷打擊飛機,這與美國人在F-15的基礎上發展出F-15E如出一轍。
似乎是為了印證這一點,1993年一架編號為「藍色321」的蘇-30出現在阿聯酋迪拜國際航空展上。自此,該機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國際航空展覽會上。蘇霍伊設計局稱其為蘇-30MK,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用於進攻作戰任務的戰斗轟炸機。飛機編號後綴的「M代表多功能,「K」意味著這一機型用於出口。
1994年編號為「藍色603」的蘇-30MK在智利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展出並進行了飛行表演,同年夏天該機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國際航空展。雖然從氣動外形上來說,蘇-30MK與蘇-27UB甚至蘇-30最大的不同僅僅是取消了進氣道口側壁的刀形天線,但是603號飛機的表面噴塗有更鮮艷的沙漠迷彩,機翼下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俄制精確制導武器。這一切還是引起了外界的濃厚興趣,人們普遍將蘇-30MK視為蘇-24「擊劍手」的替代者。
蘇霍伊設計局的官員表示,由於裝備了全新的機載火控系統和可摧毀地面/海上目標的制導武器使蘇-30MK在這方面的作戰效能較蘇-27SK和蘇-30K提高了24倍,這方面的制導武器包括電視指令制導的Kh—59M遠程空地導彈、電視制導的Kh-29T近程空地導彈、Kh-31A和Kh-31P反艦和反輻射導彈、KAB—500和KAB—1500制導炸彈。飛機12個掛點上的武器總重可達8,000千克,是早期蘇-27的兩倍。為了對電視指令制導和被動雷達制導的導彈進行目標指示和導引,在戰斗機的外掛吊艙中裝備了武器控制設備。飛機還可裝置可用外掛的激光測距+目標指示系統控制的半主動激光制導武器。此外蘇-30MK可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R—77空空導彈,這使飛機在爭奪制空權和空中防禦的效能比蘇-27/30提高了1.4倍。
蘇霍伊設計局稱蘇-30MK裝有能夠同時對付兩個空中或地面目標的ZHUK-27雷達,能執行邊掃描邊搜索(RWS)、邊掃描邊跟蹤(TWS)、空戰機動方式(ACM)、真波束地圖測繪(MAP)、多普勒波束銳化地圖測繪(DBS)、合成孔徑方式地圖測繪(SAR)、地圖擴展與凍結、地面活動目標的識別與追蹤(GMTI)、空對面大規模搜索、導航系統校正和速度的測量等任務功能。飛機的後座艙是重新設計過的,裝有新型光電瞄準系統、飛行駕駛綜合系統及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器(LCD)。然而實際上真正具備這些能力的飛機到1999年才被製造出來,在此之前所有的蘇-30MK只能攜帶簡單的非制導空對地武器,如常規炸彈和火箭彈等。也就是說在此以前所有在各種國際航空展上拋頭露面的蘇-30MK實際上都是由蘇-27UB重新刷了遍油漆後「冒名頂替」的。這也是為什麼當時蘇霍伊的官員一直拒絕開放該機的後座艙的真正原因。
不過這一手對俄羅斯人自己可不管用,空軍總司令德依涅金上將一開始就拒絕了IAPO用蘇-30M這一「更便宜的」戰斗轟炸機替代蘇-27IB的建議(K為出口型專用編號),前線航空兵的將領們甚至拒絕了去看一眼蘇-30M的要求。其實當時的俄羅斯空軍也沒有多少資金用於新式飛機的研製工作,只能將有限的經費用於幾個相對更加重要的項目。實際上制約IAPO將蘇-30MK發展為真正的戰斗轟炸機的主要因素正是資金的缺乏,在技術和工藝上並沒有多大問題。
向外國軍事訂購人推銷蘇-30MK的努力也不很成功,經俄總統辦公廳批准,其空軍副司令,曾由前蘇聯空軍培訓並在朝鮮戰爭中與前蘇軍並肩作戰的老朋友,在俄羅斯飛行員的陪伴下親自駕駛著蘇-30MK飛上了藍天。外國空軍專家在實際操作蘇-30MK之後沒有顯示出希望中的激情,俄國人被告之現有的系統配置和已經交付的蘇-27UB是大同小異,當然雷達要更好一些。即便如此,蘇-30MK上裝置的N001M(ZHUK-27)雷達也暴露出缺乏地形跟蹤和迴避(TF/TA)能力,無法制導精密空對地武器等一系列問題。
空軍在裝備蘇-27這樣的大型空中優勢戰斗機之後已經擁有相當的空中防禦力量,現在需要的是一種強大的空中打擊力量以達到最高統帥部建立空天一體、攻防兼備、資訊火力一體的進攻型空軍的要求。無疑,IAPO的蘇-30MK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外國軍事訂購人最終從IAPO訂購了28架蘇-27UB用於蘇-27部隊的訓練任務。不過這里要順便提一句,這批28架蘇-27UB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與同一時期IAPO交付給印度的蘇-30K沒有任何區別。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稱其為蘇-30K。
俄羅斯蘇-30戰斗機-性能
蘇-30戰斗機能長時間進行空中巡邏飛行,飛行時間10小時,而不用空中加油。該機既保留了獨自參加空戰的能力,又具備空中編隊指揮機的能力,能在編隊中指揮其它飛機作戰。飛行員座艙中配備了單人的衛生間,以方便長時間飛行時所需。蘇-30上安裝了先進的H001「寶劍」機載雷達,以便能與新型的P-BB-AE中距空空導彈配套使用。該雷達可同時制導兩枚導彈攻擊不同的空中目標,並具有部分攻擊地面目標的能力。還對座艙後艙的布局做了調整,安裝了戰術情況顯示器和執行其它任務的專用設備,使蘇-30飛機從單純的截擊機變成了能在編隊中指揮和引導其它蘇-30和蘇-30飛機作戰的指揮機。
編輯本段
俄羅斯蘇-30戰斗機-武器配備
蘇-30(MK)殲擊機裝備有帶被動自導系統的反雷達導彈,具備了反雷達功能。另外,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 了CIIC-161雷達主動干擾系統。飛機的火控系統中增加了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為了能摧毀地面和海上小型目標,該機還裝備了X-29T電視制導導彈和KAB-500制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制導系統的戰術巡航導彈,機身下部吊掛制導吊艙。
蘇-30飛機裝備一門30毫米TLII-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的附近),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裁彈量8000千克。
高空作戰時可攜帶8枚無線電半主動制導的P-27P1或P-27PΘ1中距導彈,兩枚帶熱導引頭的P-27T發或6枚帶主動雷達制導的PBB-AE。
近距空戰時攜帶6枚帶熱導引頭的YPP-73導彈。
遂行突擊任務時可攜帶6枚X-311T反雷達精確制導彈,6枚帶電視制導或激光制導的X-29T、X-29II或X-29MII,兩枚戰術巡航導彈。還可攜帶帶電視指令制導的X-59M(與APK-9制導系統吊航配合使用),6枚帶電視制導的KAB-500KP制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
「空一面」非制導武器有: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不可控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C-13和C-8火箭(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另外,該機還可把各種制導和非制導武器進行不同的組合配置。機載電子綜合系統允許該機使用外國的武器系統。
打海上目標時蘇-30飛機可攜帶反艦導彈。
俄羅斯蘇-30戰斗機-設計特點
蘇-30飛機採用「縱列三翼面」氣動布局。機體結構與蘇-27yB教練相同。該機在研製時採用了整體氣動布局,即飛機的機身和機翼構成統一的翼型升力體。從而保證了飛機在機動中有較高的氣動性能和升力系數,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時 的波阻最低。這種從機身到機翼平緩過渡的布局還使飛機內部空間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如增加油箱等。
與蘇-27yB教練機相比,蘇-30MKH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機體廣泛採用了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縫翼前緣,前線後掠角41攝氏度。飛機座艙安裝了K-36IIM彈射座椅。
俄羅斯蘇-30戰斗機-動力裝置
蘇-30MKN第一批批生產型裝配的是AJI-31Ф發動機(2*7600/12500千牛)由烏法發動機一產股份公司生產。此後又裝配了優化發動機結構的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噴氣發動機AJI-31ФII,為保證發動機性能,發動機的尾噴口為轉向噴口。後來的批生產型殲擊機裝配的都是AJI-31ФII發動機。
AJI-31ФII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噴氣發動機在性能上與AJI-31Ф發動機差不多。轉向噴口平面可向外轉動30攝氏度,用噴口差動偏轉來提高飛機最小速度飛行時運動的穩定性。並且在「各種推力」上均可實現推力矢量的轉換。
蘇-30MKN飛機上無裝備了飛機和發動機綜合控制系統,保證了氣動舵面和轉向噴口最佳偏轉。另外,蘇-30MKN飛機上還裝備了可收式空中受油系統。
中國蘇30與印度蘇30比較
首先明確一點,不同國家的軍隊有不同的作戰體系和任務規劃,為此需要不同的武器裝備,先進的的不一定合適,能完成任務的才是好裝備。所以從技術上對不同的武器進行比較只是整體考慮的一個方面,不能把它視為是否應選擇的唯一標准。
中印兩國都從俄羅斯購買了蘇30系列戰斗機,而且都將其作為本國空軍主要的遠程打擊力量,最常被拉到一起比較,這次就說它。
從機體結構上來說,中國購買的是蘇30MKK戰斗機,它的機體結構是從蘇35BM戰斗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於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規劃中的「蘇27三步走發展計劃」中第二階段產物。印度的蘇30MKI戰斗機是從蘇27UB基礎上發展的,仍是老蘇27結構。兩者的區別就在於老蘇27機體結構存在缺陷,重量大且跨音速階段可用過載小,導致載重、耗油、機動等指標全面落後於新版蘇27。
印度蘇30MKI經常誇耀自己已安裝了三維推力矢量噴口,可以有效的提高飛機的機動性,可以做出一些超常規動作,我國的蘇30MKK就沒有這個能力。擁有推力矢量控制聽起來是不錯,但這話千萬不能和印度空軍的地勤維護人員說,因為印度蘇30MKI飛機噴口壽命只有50個小時,頻繁的更換導致資金浪費不說,平日的維護修理也令地勤苦不堪言,早就想砸了這個花哨的東西。
而且由於俄羅斯自己技術能力限制,蘇30MKI上的推力矢量控制並沒有與飛機氣動翼面控制、戰機火力控制等實現火飛推一體化,需要飛行員單獨控制,在實戰中對機動性提高幾乎沒有幫助。而且這個容易損壞的部件降低了整架飛機的可靠性。一旦它出現了故障飛機容易起火墜毀,所以說這完全是個害人貨。
印度蘇30MKI最引以自豪的就是裝備NO11M無源相控陣雷達,它比我國機載多普勒雷達領先半代,似乎對作戰能力有很大幫助。但實際上,說印度是冤大頭正是這個理由。俄羅斯只是為原有的N001雷達換了一個相控陣雷達天線,後台計算機負責信號控制與處理程序都還是原有的一套,因此除了發射功率以外雷達根本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新換的雷達天線還沉重無比,蘇30MKI不得不加裝前翼來維持平衡,這又進一步的降低了飛機的有效載重。
我國購買的蘇30MKK雖然沒有搭配先進的電子設備和推力矢量噴管,但那是因為我們不需要使用俄羅斯的產品,而不是我們買不了。我國雖然在雷達天線等硬體方面與俄羅斯還有一定差距,但在信號處理等軟體方面已經超過俄羅斯,正在研究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遠遠超過印度雷達。
總的來說,印度的蘇30MKI有很多耀眼的地方,為各個媒體提供了大量的炒作空間,但這些東西對實際作戰用處不大。多發的故障、大面積的停飛、頻繁的采購丑聞、一再拖延的生產進度.......這些就是印度空軍的真實狀況。從20世紀60年代就引進的米格21戰斗機生產線,但目前仍然不能實現完全生產的國家居然要在5年內生產140架蘇30MKI,這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除了媒體製造聲勢以外,印度的蘇30MKI並沒有為隨時到來的戰爭做好准備。作為一種大型戰斗轟炸機,蘇30MKI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攻擊,可是印度人居然沒有為它購買精確制導導彈。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沖突,蘇30MKI只能用二戰水平的炸彈去轟炸敵軍。簡直無法想像,印度人買蘇30到底是為了什麼,他們還不如從我國買幾架強5K,對地攻擊力還會更高。
我國空軍蘇30部隊的發展相對而言好的多,從一開始就將蘇30MKK定位為大型戰斗轟炸機,專門執行遠程空中打擊任務。從小的方面來說,大部分裝備蘇30MKK的航空團迅速形成了戰鬥力,做到了對裝備的正常運用。
從大的方面看,我國空軍正在彌補遠程偵察、電子對抗、空中戰役組織、航空管制、快速部署等方面的缺陷,和蘇30MKK、轟6K所提供的遠程攻擊能力一起構建我軍的遠程打擊體系,實現攻防兼備的改革目標。
正是為了對抗我軍的空中壓力,印度才把蘇30MKI全部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一方面負責攔截我空軍對印度北部城市可能的打擊,另一方面也依靠其遠程攻擊能力威脅我國進藏鐵路、公路,力爭維持與我國的軍事力量平衡,避免在博弈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但這種努力隨著我軍在西藏地區戰場建設的發展和戰略布局的進行,正在不斷被削弱壓制,兩國空軍仍有一定差距。
印度的蘇-30MKI比較先進,但是相當不可靠
蘇30MKK在蘇27的基礎上加大了機體,增加了載油量,航程由4500公里增加到5000公里。增大了對地攻擊功能,載彈量由7噸增加到8噸,可發射俄羅斯多種先進的對地精確打擊彈葯。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00公里,可發射俄羅斯先進的R73近距和R77中距空空導彈,實施超視距攻擊。同時還能實現信息和數據鏈共享,指揮多架蘇27協同作戰。雖然起飛重量由蘇27的31噸增加到34噸,推重比有所下降,但機體和氣動採用了蘇35先進技術,機動性並沒比蘇27遜色多少。由於蘇30MKK大多採用現成技術,研製費用少,每架預計3500萬美元,後銷量多了每架只3000萬美元,比先批次的蘇27和自行組裝的殲11增加1000萬美元,比改進航電、座倉、雷達的後批次蘇27隻增加500萬美元。
蘇30MKI,採用AL-31F的改良升級型矢量噴嘴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137千牛。採用相控陣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公里。航程、載彈量、彈葯和其它功能與蘇30MKK相同。由於發動機推力比蘇30MKK的大許多,且帶矢量噴嘴,在戰機的爬升、急轉彎等高難動作時推力要比基本型發動機提高20%以上,所以推重比要比蘇30MKK高得多,其飛行性能和機動性遠比蘇30MKK好得多,再加上雷達探測距離比蘇30MKK超出50公里,具有先行發現,先行打擊的優勢,使之成了戰力的倍增器,故國內外權威軍事專家一致認為一架蘇30MKI相當二架蘇30MKK或殲11的空戰能力。由於蘇30MKI是印度投入部分資金與俄羅斯合作研製而成,故印度與俄羅斯制訂了君子協定,要求蘇30MKI歸印度獨買,俄羅斯不得外銷。又因為印度空軍裝備數量有限,僅140架,導致戰機銷量少,研製費用和成本高,分攤後每架達5000萬美元。致於說蘇30MKI生產型的矢量噴嘴發動機和雷達技術不成熟是不正確的,蘇35上採用的推力更大,性能更優異的矢量噴嘴發動機和探測距離更遠的相控陣雷達,是在蘇30MKI的發動機和雷達技術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且技術已經成熟,不存在蘇30MKI的發動機和雷達技術不成熟問題。
總結
印度的蘇30MKI就像一個燈泡,發出的光芒雖然耀眼,但改變不了其脆弱與廉價的本質。隨著今後機載電子設備的更新和發動機的改進,我軍的蘇30的作戰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高。
❼ 請問:坦克、裝甲車的天線為什麼向鞭子一樣長不學戰斗機天線的做法呢坦克、裝甲車沒有雷達,只靠
我不是專家。第一個問題我估計是由於坦克或裝甲車於地面運作,通訊受地形限制較大。使用頻率較低的信道可以利用其地面傳播的特性更加可靠地傳播無線信號。飛機受地形限制較小,可以使用頻率更高的信道通訊。頻率越低,天線要求越長,但繞過障礙物的傳播特性更強;頻率越高,天線要求可以更短,傳播更具有指向性,繞過障礙物的特性很少。有具體公式根據頻率計算合適的天線長度,可以適當參考。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就不會了,估計是考慮戰車內部空間的限制而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