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人最信仰的是伊斯蘭教和婆羅門教啊還是佛教啊
婆羅門教是印度人早期的信仰,後來演化成現在的印度教,除了佛教剛興起的時期以外,一直是佔主體地位的,現在也是如此,佔了全印人口的8成以上
佛教在剛興起時,尤其在阿育王時代比較流行,大約在公元十世紀開始衰退,現在全印度只有1000多萬信徒
伊斯蘭教最早在公元十世紀傳入,在13世紀開始興起,一度信徒眾多,但始終不佔絕對優勢,後現在印度(不包括巴基斯坦跟孟加拉)有大約11%的伊斯蘭教徒
錫克教也是印度的一個著名宗教,是公元16世紀時,一些印度教徒受伊斯蘭教義啟發自創的宗教,融合了兩教的教義,主要是印度境內的旁遮普族信仰(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信伊斯蘭教),它的信徒也被稱為錫克人,人口大約1000多萬,印度現任總統辛格就是一個錫克人
❷ 印象中印度是個佛教國家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不過現在,佛教已經從那裡消失了。現在的印度的國教是婆羅門教。
是的
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
佛教雖然在印度創立但是並沒有在印度發揚光大,後起的印度教取代了佛教成了國教。但其實二者是有派生關系的,佛教可以說是印度教的源頭之一。
古印度阿育王時期曾經盛極一時,後來也有過興旺。但很快就因為和婆羅門教沖突還有伊斯蘭的傳入的原因衰敗下去。印度教大概8世紀創立,其實借鑒了很多佛教的東西,教義和理論也有聯系,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其實印度教非常廣泛,很難概括,印度民族整體信仰印度教但各自的解讀因為階層的不同而區別多多甚至矛盾,但這個教在印度很興旺並被定為國教是事實,佛教已經成為印度的一個歷史,信仰的人並不那麼多。現在世界上佛教還是主要在東亞各國興盛尤其是中國和日本。
❸ 藏傳佛教和印度佛教有什麼區別
首先印度已基本沒有佛教了,主要是印度教,所以下面介紹一下藏傳佛教與印度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有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盡管在學說上彼此各成體系,但兩千五百多年來,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豐富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當古印度中的四姓階級轉信佛教,悟道證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壯大自宗,都顯而易見佛教的出現為印度教的過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為印度教的未來指出了寬闊的走向。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只,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佛教與印度教思想的差異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神。人們之所以崇拜他們,是因為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毗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所以人們只能服從神的權力,崇拜主神賜給人們的生活,而嚴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受限於神權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業報輪回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回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欲」與無始以來的「無明」。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為,「我」是生命輪回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羅門教的輪回觀和業力說是恆貫三世,建立在「實有」我思想上,與真我論相結合。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回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如同燃燒中的薪火,盡管一個個的火焰剎那竄起,又剎那熄滅,火的本身仍以一種焚燒的狀態繼續蔓延。而這個由眾緣和合,假名為我的生命,也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承受自己過去的業報,流轉於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輪回觀,是在無限時空循環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業自得」的業報思想。
修行解脫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須舍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實行人生的四個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與雲游期;按照每個階段規定的義務,致力履行祭祀、祈禱、持戒及禁慾等,以求解脫。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嚴謹的僧團組織為圭臬。二者雖同樣奉行「五戒」,但佛教著重生活的實踐,令人容易遵行。
相較於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種種苛刻條件來說,佛教認為諸法是互相依賴,互為條件的,因此採取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修持,與慈世濟物的利他行。
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在婆羅門教的聖典中,記載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由梵天的雙臂、兩腿及足下生出。種族之間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種姓才有資格加入婆羅門教。這種在種姓制度下形成的種族歧視,直到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張,才給數千年來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帶來光明。
佛陀處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並不贊成婆羅門教的種族制度。雖然他本身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並不想用剎帝利的權威去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所以他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宣說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告知當時受到種族制度壓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沒有辦法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差異,都是由於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沒有誰能夠主宰我們,能主宰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既然是由我們自己種種的造作,成為種種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宇宙萬法沒有所謂「固定的」、「不能改變的」,或是「永恆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剎那剎那中變化。因此,其本質是「空性」的,不可能永遠是同一種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羅不可能永遠是首陀羅,婆羅門也不可能永遠是婆羅門。例如:優婆離本是一個首陀羅族中的剃頭匠,後來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賤民,她為了愛戀阿難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後證得阿羅漢。尼提原是首陀羅族中的一名糞夫,出家後精進,證得羅漢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別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原是婆羅門教的領袖,因聽聞佛陀所說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皈依佛陀的座下,並證得大阿羅漢的果位。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許多佛教的習慣和信仰,如果沒有佛教,印度教永遠不會有當前的狀態,誠如聖雄甘地所說,佛教給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譬如印度教過去認為殺羊宰馬,甚至殺人做為祭神供養的犧牲品,自己便可以獲得幸福,後來由於佛教業力思想的主張,使他們以不殺生為第一美德;又德拉維達地區的寺院組織和僧侶戒律以及在商羯羅的哲學中,和在純宗教範圍以外的印度邏輯學的發展中,也都同樣可以發現到佛教對印度教的影響。
從以上的論說,我們不難發現:佛教的教義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傳統以來的天神信仰,終究無法解決人類身心的苦惱束縛,獲得究竟解脫,反而在恪守嚴格的種姓制度中,泯滅了眾生既有的平等尊嚴。而佛教則著重開發自我內心的覺性,這個「覺性」窮究至極,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這種平等的對待,來自於佛陀覺悟到:宇宙萬法都在緣起之中,彼此互為因緣,就像因陀羅網,一一網珠映現無量光彩,無量光彩又同時攝於一網珠中,彼此互相交攝,重重無盡。所以,沒有一法能單獨生起,法與法之間是同體而共生的。此緣起無自性的道理,與印度教「梵我」為永恆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緣起無我之理,則知萬物一體,我即眾生,眾生即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進一步發展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菩薩思想,是為佛教真精神所在。
喇嘛教就是藏傳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和密宗或金剛乘並非完全一樣的名詞:藏傳佛教可以包括密宗及其他大乘佛教的分支,但密宗卻是源自金剛乘的佛教分支。
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蓮華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藏傳密教的基礎。之後經過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
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苯教,喇嘛教
藏傳佛教常被人以為是一種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稱為「密宗」或「喇嘛教」,這些稱呼和藏傳佛教的內涵有些許的不同。藏傳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份。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傳至今天,主要分為南傳(即緬甸、泰國及斯里蘭卡一帶之佛教)、北傳(中國、韓國、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傳(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傳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為風俗文化而演變成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義與本師所弘傳的並無分別,只是在表達上及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傳佛教主要分為四大主流派別,分別為:格魯派、薩迦派、寧瑪派及噶舉派。在中文中,這四主流派別因其服飾及建物之特色而常被稱為「黃派」、「花派」、「紅派」及「白派」。
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稱,是一種佛法未傳入西藏以前的本土信仰,與「密宗」及佛法毫無關系。本教是一種祭祀大地山河的泛靈信仰,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詞及教義,在佛法傳入西藏之後,苯術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川北一帶有不少的信徒及法師。
「喇嘛」一字解作「無上」,被用作任何一位法師之尊稱,等同遇到德高望重的僧人時會尊稱為「師父」一般。時至今天,我們把任何西藏僧人都稱作「喇嘛」;乃至在印度,有些人把任何西藏人不論老少僧俗男女都稱作「喇嘛」,甚至有人以「喇嘛」為姓氏的,這些都是後期之文義衍變,與原來意義定有所差異。「喇嘛」並非西藏法師的獨有稱號,西藏的人把漢地法師稱作「漢喇嘛」(Gyalama)。而藏地習俗,對於普通僧人,稱作「扎巴」。
藏傳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義,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義在內,但並不是說藏傳佛教就等於「密宗」。密法只是藏傳佛教的一部份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學過密宗,所以把藏傳佛教各派統稱作「密宗」並不確切。
❹ 印度人信仰什麼宗教各大宗教是怎麼分布的
印度宗教分布:印度教為最大宗教,占總人口約80%,主要源於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後融合佛教和耆那教形成。印度教有四大種姓,婆羅門地位最高,種姓制度下存在歧視,婦女地位低下,賤民被視為受壓迫者。
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占約14.6%,是隨阿拉伯帝國擴張於公元8世紀傳入印度。10世紀後北印多數王朝統治者信奉伊斯蘭教,留下大量伊斯蘭教建築。伊斯蘭教與印度教存在沖突,是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矛盾引發印巴分治的原因之一。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起源於印度,具有國際影響力。基督宗教雖早有存在,但主要在19世紀歐洲殖民後開始興盛,占約2.3%。印度還有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等無宗教信仰者。
印度教:最大宗教,約9億信徒,占人口80.5%,源自約公元前2500年,沒有單一創始人和完整神學體系。受外來宗教影響,形式上更接近現代宗教,多為生活方式。印度教在7世紀起受到外來入侵,但因其包容性及部分入侵者實行寬容政策而倖存。
佛教:起源於印度北部,釋迦牟尼在世時已贏得大批信徒,主要流行於富裕階層和上流社會,後衰落,但二戰後有復興趨勢。印度佛教衰落原因包括印度教吸收佛教導致融合,以及突厥人破壞佛教寺院、圖書館和體系。
耆那教:與印度教、佛教和錫克教是起源於印度的四大達摩系宗教之一,佔印度總人口0.4%,在印度社會地位顯要,絕大多數印度耆那教徒生活富足。
錫克教: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約1930萬信徒,主要集中在旁遮普、哈里亞納邦和新德里。著名寺廟為金廟,位於阿姆利則。錫克教徒在軍中服役,前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為錫克教徒出身。
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初傳入印度,印度第二大宗教,2001年有1億3000萬穆斯林。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克什米爾、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和恆河平原一部分。印度穆斯林分為移民和本土皈依者,本土皈依者多為賤民。
基督宗教:雖然有早期存在證據,但主要在歐洲殖民印度後開始興盛。2001年信徒約2400萬,佔印度總人口約2.3%。基督宗教在印度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流行於南部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東北部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部果阿邦。
❺ 印度為什麼不信佛教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吵冊攜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升伏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5)現在的印度教是什麼教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姿則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