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時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時報》(H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B. 印度人問怎樣阻止中國成超級大國 結果太慘烈
外國網友來上課:「。。。。。。這就好比啥呢,上學的時候,你希望你們班的好學生最好是生病甚至是死了…。而不是你自己好好學習,提高自己。」
這兩天,美版「知乎」Quora上一個印度網友的提問下跟帖非常活躍,這位「憂心忡忡」的印度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作為一個印度人,我們如何阻止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自信點,行不?
C. 印度精英眼中的中國未來什麼樣
觀察中國的視角與方式永遠都不止一種,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擁有大視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來觀察中國。
站在2016的開端,兩次熔斷後,上證綜指重回3000點,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也逼近6.7。於是,有聲音開始有些憂心忡忡。
與此同時,距離北京3783公里的新德里,印度的各大報紙也正心情復雜地描述著中國股市與匯市的波瀾,一方面希望這是印度的機會,另一方面又擔心全球化之下焉有完卵。
然而,觀察中國的視角與方式永遠都不止一種,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擁有大視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來觀察中國。在印度著名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筆者有幸與來自印度海軍的退役將軍、專欄作家、智庫學者和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印度裔教授進行了交流。鴻儒談笑之間,這些印度的精英,給出一些有見地的思考。他們眼中的中國大未來,讓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印度的未來,還有亞洲的未來。
全世界對於中國經濟的擔憂,部分原因來自於兩個事實:第一,GDP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有趣的是,在這兩個指標上,印度都足夠優秀──2016年GDP預計增速7.5-7.7%將超過中國,且一半人口年齡低於25歲。作為沒有這些煩惱的旁觀者,印度觀察家提供了一個冷靜的視角。
第一,正在老去的GDP指標。
就如同一戰前,歐陸強國還在用戰馬數量衡量軍力的做法一樣,依然將GDP作為壓倒一切的指標已經不合時宜。人類發展史上,當重商主義完成對重農主義的超越後,黃金對於國力的意義一落千丈。同樣的道理,GDP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陳舊評價標准,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進中,對國力的衡量也呼喚與時俱進的新方式。有學者指出,仍然偏重GDP衡量國力的一個困境是:當一國從溫飽邁入小康初期,國民從無到有的,帶動大量消費,GDP指標搶眼;而當一國初步實現繁榮之後,國民內在素質不斷提升,由此帶來國力的長足進步,但這一切並不一定表現為類似上一時期的物化財富大爆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應對自己GDP成為世界第二的意義保持冷靜。
第二,人口不一定帶來紅利。
在工業時代,由於信息技術落後,教育成本高昂,人口素質的重要性大於人口數量。一個極端的例證莫過於馬克沁重機槍在人類戰爭中的首次應用──1893─1894年,在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一次戰斗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擊退了5000多人的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但當世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普通人獲得良好教育從而得到充分發展的幾率提升。因此,在信息時代,一國巨量的人口,也就意味著無盡的財富,人口數量對於國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
然而,移動互聯網技術條件下,新興大國人口素質有可能獲得充分發展,並不意味著其必然獲得充分發展。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其實是一國綜合人口素質,在取得進步之後,無法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就好比,幾乎任何學生稍加努力都可能從0分考到60分,但並不是所有中等學生都可以從70分邁向90分。全世界,人與人在生理上的差別微乎其微,之所以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國家形態和文明程度,關鍵在內心安裝的OS(操作系統)和APP。通往卓越與富強之峰的,是一條艱辛的路。
因此,年輕人口可以帶來紅利,老齡人口也可以帶來紅利,不用過度擔心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效優質工作人口」的數量與社會協作能力。
第三,獨一無二的中國優勢。
在通往卓越的陡峭山岩上,中國具有哪些特質來取得成功?
首先,中國是歷史上「GDP」差距最小的追趕者。蘇聯即使在巔峰時期,美國也保持了近2倍於蘇聯的經濟總量。而中國發展勢頭猛,不斷縮小與美國差距。是美國百年來首個真正的競爭者,這種「量變」可能引起質變。同時中國致力於和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當年美蘇競爭的邏輯屬於過去。
另外,中國正在努力打造全社會創新的思想和機制。經歷思想盪滌,五四運動以來,全民族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開放態度,向世界學習,其謙虛開放態度很徹底。但與愚昧自大相比,這種「過度」地謙卑,卻實實在在地幫助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推進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不斷向世界提供「innovation thinking」(新思維)。中國不是免費搭便車的人,縱觀人類發展史,這種創新思維是大國趕超的根本動力源泉。在中國,全民都正「絞盡腦汁」地奔跑在通向幸福與富裕的道路上。
D. 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怎麼看
「太快了」,是印度人對於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的第一反應,不過並沒有快到來不及反應。事實是,印度媒體到目前也沒怎麼關注這件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10月份即將主辦的英聯邦運動會吸引了大部分媒體的視線,二呢,就是印度主觀上「復雜」的心態——沉默其實也是一種態度。
近年來中印比較漸成顯學,比較的目的也應該是如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中印兩國的有識之士都應認識到,中國和印度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都崛起了,將真正標志亞洲世紀的到來,是兩國人民的福分。中印之間到底有沒有一場「龜兔賽跑」式的競賽,也是不確定的。所以,對於「『中國兔』與『印度龜』激烈競賽」的提法,就要千萬警惕了。
中國並非「貪睡兔」,印度也非「落後龜」
印度《經濟時報》8月22日發表文章說,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但是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中國人口規模是如此巨大,經濟增長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們對中國創造的諸多奇跡已經習以為常。
文章中說,即便中國有朝一日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能夠掩蓋印度的光芒。文章中說,日本已經啟動了與印度的戰略對話,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望在今年底前簽署。日本還增加了對巴基斯坦洪災的援助,並派遣了自衛隊前往巴基斯坦救災。在北方四島問題上,本政府的態度也更加務實靈活,日本與俄羅斯同意就北方四島問題展開新一輪談判。雖然這些舉動或許與中國崛起沒有關聯,但是這些變化表明,日本正在調整其外交戰略,一個包繞中國的「外交圈」正在形成。因此,印度並不擔心未來會生活在中國的陰影之下。
《印度時報》目前公布了這條消息,可能更能說明問題:印度大型消費者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印度只有45%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0.4美元,不足人民幣三元)。這項數據,綜合考察了家庭收入、消費、儲蓄三者的情況,並運用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得出結論,因此更為可信。此項結論推翻了印度國家樣本調查機構此前發布的數據,即印度80%的人口日收入低於20盧比。印度將自己比為「印度龜」,名並不符實。
綜合印度各方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中國經濟「世界第二」,印度輿論持四大看法。
借鑒論
資深國際問題記者普拉內?夏爾馬認為。「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重大事件,值得印度認真研究學習。」他表示。借鑒學習中國的一些經驗是記者與印度戰略界接觸中得到的一個普遍認識。
「在發展製造業、基礎設施、農業、教育等領域的巨大投入是中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借鑒的地方,」即將在中國出版的《追趕中國》一書的作者莫漢?古魯斯瓦米認為。實際上,「中印比較學」在印度越來越被用來推動政府改進政策的一個「工具」,如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吸引外資、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等。
人均論
「盡管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目前國際上排名仍徘徊在阿爾及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前後。因此同印度一樣,中國還算不上富國,」古魯斯瓦米表示。同時他認為,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稅收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因為它反映一個政府施政的資源實力,其基礎也是人均GDP。從這個比值來看,目前美國的數值是35,而中國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即使到2050年中國經濟總量大大超過美國那一天,中國的人均GDP仍將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因此也很難說得上是能夠與美國相較量的強國,」他認為。
焦點論
成為「世界第二」的中國同時也被放到了國際社會關注的中心和焦點,尤其是將受到「世界第一」美國的格外關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需要應對的新挑戰。《超級大國》一書的作者認為,冷戰時期的蘇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都被冠以「世界第二」的名頭,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他未明說的言下之意很明顯,現在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前景如何還不確定。
印戰略分析家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狀況出現之後,中國國內有人歡欣鼓舞,有人冷靜觀察,這種區別本身就十分值得關注。中國出現在西方的「戰略焦點」上已有時日,成為「世界第二」只能強化這種關注。伴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關於中國發展中國家身份、增加在國際社會承擔責任等許多問題會更加突出。
壓力論
中國的「快速進步」是否對印度構成「壓力」?不少印度人認為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印度老人民黨主席、哈佛大學客座教授斯瓦米認為,中國是唯一在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兩個方面都超過印度的國家,這表明中印之間的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縮小,因此印度人感到壓力是很自然的。
拉賈?莫漢認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對印度的影響包括,政府在經濟發展及相關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緊迫感會增加,推動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將會加大,印度的商界、學術界、媒體對中國的興趣與合作也必將增大。同時,中國可能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濟上領先印度,在國際上重要性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也將促使印度以新的視角和態度審視和處理同中國關系。
E. 看看各國是怎麼評價中國軍人
一、美國軍人評價中國解放軍:美國不少軍人表示,中國軍人不好惹。
二、英國人評中國解放軍,稱之為「巨龍新的牙齒」:中國已不單是人口和經濟大國,軍事實力也成長為當之無愧的大國。
三、韓國人評中國解放軍:中國軍人很厲害,但我們的軍人也非常厲害。
四、越南人評中國解放軍:「十分可怕」「戰斗意志頑強」「不怕犧牲」。
五、印度人評中國解放軍:軍事實力之強大連美國也忌憚三分。
六、日本防衛大學教授村井友秀評中國解放軍:我對中國軍力並不看好,因為獨生子女政策,中國人民對於死亡的承受能力不斷削弱。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戰斗意志也會下降。
七、和其它國家相比,日本的評價差別比較好比較大。大家都來說說,你心中的中國軍人。
F. 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都不喜歡巴基斯坦
巴媒體此前報道說,當地時間下午4時左右,一名襲擊者騎摩托車沖向路邊的警察並製造了爆炸。當時,這些警察正在為一個拆除違章建築的工作隊提供安保服務。當地警方隨後證實,這是一起自殺式炸彈襲擊,目標是當地警察。爆炸發生後,救援人員及時趕赴現場。隨後拉合爾所有醫院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巴基斯坦總統海珊、總理謝里夫、陸軍參謀長巴傑瓦均對襲擊表示譴責,並向遇難者家屬表示慰問。謝里夫要求有關方面全力救治受傷人員,巴傑瓦指示巴軍方立即參與救援工作。巴基斯坦塔利班一分支機構宣稱製造了此次襲擊,並稱襲擊者是一名13歲男孩。
G. 為何印度人如此自信,稱中國想要趕上印度還需30年
印度特別喜歡和中國比,因為他們和我們是接壤的鄰國,印度的經濟發展特別不均衡,貧富差距比較大,在他們國家,即使是窮人,也認為中國的發展水平不如他們的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主流媒體不公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真正水平導致的。他們的國民喜歡井底觀天,沒有來過中國的人,始終覺得中國不如印度,需要30年才趕上他們國家的經濟水平。
如今的中國已經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行列,作為美國這樣的大國,都對我們有所忌憚,更何況是區區一個小印度。他們還需要中國來向他們進行經濟支援,這樣的言論就相當於小孩子說的玩笑,簡直是太幼稚了。我相信來過中國的留學生和商人,他們都知道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個什麼樣子,歡迎印度國家的人民來中國旅遊,最好是來中國打工,相信你會拿到你這輩子都沒看到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