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瓦弄大捷的艱難集結
陸軍准將約翰·P·達爾維指揮的印度第4師第7步兵旅(加強第4炮兵旅2個營),被車運至達旺,9月14日後徒步向克節朗地區開進。第4師是印度陸軍最著 名的王牌部隊,曾經在蒙哥馬利元帥麾下的英國第8集團軍編成內參加了二次世界大戰,綽號「紅鷹」。1962年的第7步兵旅下轄3個步兵營和1個步槍聯隊 ,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其歷史 可追溯到1823年,士兵多來自尼泊爾。廓爾喀雇傭兵的戰鬥力是舉世聞名的,當年英國陸軍中的廓爾喀兵團就曾經是王牌部隊第2拉其普特營,成立於1798 年,士兵多是來自印度東北部的拉賈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其普特和賈特人,他們自稱是古印度武士種姓剎帝利的後代第9旁遮普營,成立於18世紀中葉,第4近衛 營為第4師的機動兵力。此外還有一些小型炮兵單位,裝備有3英寸(76.2毫米)追擊炮和75毫米山炮,共6個多營6000餘人。
印軍在集結中遇到了相當 的困難,首先是當地糟糕的交通狀況和惡劣的地理環境迫使第7旅在上山之前就輕裝,幾乎所有重裝備都扔在了平原上。當地又正好在收割季節,軍隊征不到民工搬運物資,印度士兵必須背負全部給養進行漫長的山地行軍。每名士兵負重近35公斤;其次由於倉促集結,印度官兵隻身著棉製秋季作戰服和帆布軍鞋在嚴寒中行 軍,這導致了為數不少的非戰斗減員,凍傷和肺水腫十分普遍。印度空軍試圖用空投解決問題,但陸軍聲稱至多隻有20%的物資到了士兵手中。
先期出發的第9旁遮普營經過數天強行軍,於9月14日到達克節朗河谷。此時,第2拉其普特營、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第6炮兵營和第34重迫擊炮團的2 個中型機槍排已到達龍布;第4近衛營到達達旺。距克節朗約6公里的章多是第7旅的戰術指揮中心和後勤補給節點,但向章多的集結非常不順利,部隊行動緩慢。 考爾在10月5日抵達龍布時發現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和第2拉其普特營仍然留在龍布沒挪窩,他們正在等待收集更多的空投物資。他於是強令這兩個只有3天 給養且沒有滿編的營立即向章多開進。10月6日,考爾中將和第4師師長帕拉薩德少將到達克節朗。集結完畢後的第7旅部隊在一個大約1 2英里寬的正面展開——這幾乎相當於步兵教範里的6倍。 考爾堅持應在10月8日正式開始執行「里窩那」計劃,第1個步驟就是將第2拉其普特營派往塔格拉山脊,攻佔頂峰西側的雍錯山口。這個計劃幾乎將達爾維嚇破膽,因為這意味著1個沒有炮兵掩護的營要在解放軍眼皮底下向海拔約4876米的山頂運動。他拒絕執行考爾的命令,面對下屬的抗命,考爾的答復在以後的歲月傳遍了印度陸軍——「勇敢無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護」。無奈之下,達爾維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拉其普特營出發前先派出一支巡邏隊前往尺冬地區,為該營提 供側翼掩護,而第2拉其普特營(缺1個連)定於10月10日凌晨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