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印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起因: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一條麥克馬洪線種下了邊界糾紛的禍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
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印度軍演矛頭指向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中印戰爭照片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
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B.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和同盟國各是哪些國家為什麼分別叫同盟國和協約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
協約國:先後加入27國,英、法、俄、意(1915)美(1917)、日(1914)、中國(1917在美國後)、塞爾維亞義大利,羅馬尼亞,比利時,荷蘭,希臘,葡萄牙,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海地,漢志(今沙烏地阿拉伯一部分),宏都拉斯,古巴、賴比瑞亞、尼加拉瓜,巴拿馬,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暹羅(現泰國),捷克斯洛伐克。
叫同盟國的原因:
在俄奧爭奪巴爾乾的斗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叫協約國的原因: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系。為了共同對付德國,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沖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C.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3)印度軍演矛頭指向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D. 印度網民評論印度廁所都不夠用,怎麼對抗中國
印度防長遭本國網友打臉:廁所都不夠用怎麼對抗中國
在最近的中印邊界錫金段爭端上,印度國防部長放出了豪言「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不一樣了」。讓部分印度網友興奮不已,但是很快在印度社交媒體上的評論風向就變了。印度網友紛紛提出了尖銳的問題:中國也不一樣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連廁所都不夠的印度怎麼對抗中國?
這兩天,剛剛拒絕中方撤軍要求,甚至叫囂不懼開戰的印度防長,正處於印網友的「集體圍剿」中。
最近,針對印度媒體「爆料」的「中印邊境兩軍對峙」事件,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同時表態回應。外交部發言人甚至拿出照片,證明是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境。
中方掌握的此次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國領土的照片
中國外交部3日再次出示證據!要求印方立即將越界部隊撤回
在7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印軍越界進入中印邊界錫金段(洞朗地區)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再次給出具體證據,證明印方曾承認《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確定了中國西藏同錫金的邊界。
據耿爽介紹,中印兩國政府往來文件顯示,印度獨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代表該國政府多次明確承認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確定了中國西藏同錫金之間的邊界。
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表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同中國西藏地方的邊界,是由1890年的英中條約所確定,1895年共同在地面上標定。」
耿爽指出,關於錫金同西藏地方的邊界,不存在任何糾紛。他表示,中方已多次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印方遵守邊界條約規定,尊重中方的領土主權,立即將越界的邊防部隊撤回邊界線印方一側。
耿爽還表示,「2017年的印度與1962年的印度確實不同,正如2017年的中國也與1962年的中國不同一樣。」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陸軍參謀長拉瓦特稱,印度在為「2.5線戰爭」做准備,就是應對中國、巴基斯坦和國內的安全威脅。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日前表示,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
ps8月28日印軍已全部撤了啊 望採納
【重磅】就在今天下午兩點半,印度軍隊撤出中國領土!
外交部消息,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問:據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的印度邊防人員及裝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印軍越界事件已得到解決。請介紹有關情況。
答: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過中印錫金段已定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中國通過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國際社會說明事實真相,闡明中方嚴正立場和明確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將越界邊防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同時,中國軍隊採取有力應對措施,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印度的睦鄰友好關系。希望印方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與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展。
E. 面對強大的中國,當年印度為何還敢挑戰呢
我國與印度存在著十二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領土糾紛,最近幾年我國與印度也曾就領土糾紛產生過多次摩擦。在1962年的時候,我國和印度還曾因為邊界問題發生戰爭,我國稱之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稱之為瓦弄之戰。當年中國比印度更加強大,印度為什麼還敢發動戰爭呢?因為印度知道如果當時他們沒有解決邊境問題,那麼他們以後將沒有任何機會解決。
在戰後的談判中,我國曾做出過讓步,但印度方面仍然不滿意,最終沒有達成。這個歷史問題就一直遺留到現在,仍為解決。
F. 中印戰爭中國為何要撤軍
因為中國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主動停火。
1963年1月的一份解密檔案,提到中國的主動停火並主動後撤。這份檔案里寫道:「為了爭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中國邊防部隊不僅主動停火、主動後撤,而且還把戰斗中繳獲的軍用物資主動交還給印度方面。
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國政府曾兩次照會通知印度政府,中國方面表示,中印邊界問題應當通過和平方式而不應當通過武力解決,希望中印邊境沖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軍用物資,就是中國政府為了爭取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所採取的許多友好步驟中的一個步驟。」
(6)印度軍演矛頭指向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歷史原因:
一、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
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二、中國政府在談判中讓步
中國政府從來沒承認「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並吞的,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在中印邊界談判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為解決邊界爭端做出了重大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