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佛教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一個王子在菩提樹下得到神的旨意,創立了一個宗教,這個王子呢,就是佛陀釋迦牟尼,這個宗教呢,就是佛教,它教導人們,這輩子苦行清修,百年之後就能到西方的極樂世界。
打這之後佛教在印度落地生根,不斷向周邊的國家傳播,到了中國的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原,今天洛陽的白馬寺,就是佛教剛進中國的時候開始修建的。
說回印度,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嚮往外傳播。往南走的通過海路傳播,傳到了現在的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這些地方。
往北走的又分為兩個支系:一個經過西域,從新疆傳到中國,也這是漢傳佛教,後來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另外一支就紮根在我國的西藏和內蒙。也就是藏傳佛教。
這倆怎麼區分呢,廟里的念經的,漢傳佛教被叫做和尚,穿黃色或者灰色袈裟。藏傳佛教叫做喇嘛,一般穿紅色袈裟,而且會露出一個肩膀。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佛教是最熟悉的宗教。大多數人從小就聽過爺爺奶奶念誦《金剛經》或者《般若心經》,燒香念經求佛,似乎人一老就皈依佛門。
在中國歷史上,南朝的梁武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稱「三寶奴」,四次進廟里當和尚,讓國家出錢把他贖回來。還親自講經說法。有句詩說得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總而言之,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比如龍門石窟,敦煌壁畫,少林寺。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佛教為什麼在印度發展不起來,在中國卻如魚得水,牆里開花牆外香,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公元12世紀,也就是宋朝後期,印度的佛教神秘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明給大家科普一下,古印度的地盤和今天印度的地盤差別還挺大,釋迦牟尼的老家是在古印度不假,但是那個地方,現在是尼泊爾的。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流域,現在是巴基斯坦的地盤。
佛教的衰落首先是內部因素,在釋迦牟尼去世一百年之後,佛教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被叫做「根本分裂」。名實相副,這次分裂確實挺根本的,從此佛教分成了兩大派別。
據說當時,東印度的比丘違犯了戒律,向人收取錢財。當時,西印度的長老知道這種情況之後,舉行了七百比丘參加的佛教集會批鬥東印度的比丘,斷人財路的事,人家肯定不幹啊,打這之後,支持東印度比丘的僧侶組成大眾部,支持長老的人組成了上座部。
之後,在根本分裂的基礎上,佛教又發生更多小的分裂,史稱「枝末分裂」,佛教被越分越細,據史料記載,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教派內部四分五裂,內訌不斷,這種不團結的組織怎麼可能辦好大事兒呢?
除了內部不團結,印度的很多制度也是不適合佛教傳播的。
印度自打吠陀時代開始,就產生了種姓制度。好比中國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印度也是四個等級,第一級是神職人員,第二級是官員武士,第三級是平民,第四級是奴隸。不同等級不能通婚,不能共同用餐,實際上就是把印度人分成四個隔離的版塊。
直到現在,印度還深受種姓制度的毒害,更別說佛教盛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不是說眾生平等嗎?那就不能人分四級啊。但是種姓制度可是印度貴族的命根子啊,要眾生平等,門都沒有。喊了這么多年平等,頂多也就是在佛教徒之間能意思一下,實際上根本沒法實現。
除了種姓制度,佛教還有兩個競爭對手,印度土生土長的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佛教起源的地方並不是印度,而是現在的尼泊爾。對印度來說,佛陀也算是外來宗教把。
婆羅門教是印度人自古就有的正統宗教,佛教興起之前,它已在印度大地上流行了數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了,佛教在於婆羅門教的競爭中很難撼動它的正統地位。
佛教在興起之初除了不殺生、非暴力和眾生平等之外,自身並沒有提出多少新的內容:後來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信眾而形成的大乘佛教,搬出了很多神仙鬼怪來當偶像,結果與婆羅門教漸趨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終被婆羅門教融合了。
佛教是作為批判婆羅門教的「異端」出現的,可是婆羅門教極善兼收並蓄,極其靈活寬容,它接受挑戰,吸收了不殺生、非暴力的觀點,放棄了繁瑣的宗教儀式。缺點一改,面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愛。而婆羅門階層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後來靠武力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也不能將其消滅。
佛教在印度不斷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它內部也在不斷地變化。在佛教的發展的過程中間,一步一步變化,慢慢地發展到最後,就產生了我們常常講的密教——比較強調秘密的,神秘的。
這樣一來,它自身原來所具有的特色,慢慢開始在消退。再加上當時印度還受到其他宗教的沖擊,比如說,現在印度的錫克教,也就是伊斯蘭文化背景下面的宗教的沖擊。所以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就被消除了。
因為是這樣的背景,佛教不是印度文化的主流,而是異端,所以它是被排除的。
最後外部勢力的入侵也是佛教消失的一個原因。從公元10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游牧民入侵印度。他們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焚燒經籍法器,搶奪財物,活下來的僧侶紛紛逃亡。
到了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殺害,佛教遭受毀滅性打擊。在佛教寺廟被毀壞後,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
歷史總是愛跟人開玩笑,許多時候被認為理所應當發生的事情最後卻擁有出其不意的結局。
不管怎麼說,佛教最後在印度失去了立腳之地,最終漂泊到了異鄉,牆里開花牆外香;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B.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佛教是從古印度就開始興起的古老宗教。在漢代的時候傳入中國,唐代時期開始興盛。目前中國也有很多佛教的教徒,但是作為印度作為古印度文明的繼承人,為什麼現在的印度國民都不信奉佛教了呢?
印度人把佛教當成死敵,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佛教違背了種姓制度的原則。佛教倡導眾生平等,這對低種姓的人來說,是好事。但是這觸及高種姓的利益,所以佛教的發展,註定會被壓制。
如果印度佛教能夠興起,印度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人住在貧民窟裡面了吧。對此各位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於這個話題就說到這里,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感興趣的,記得提問,我看到第一時間去回答
謝謝大家捧場
C. 現在印度人怎麼評佛教
印度教是個多神教,其中的第三大神,也就是佛祖。
佛祖原本是印度人,但印度人卻不信佛教,而信印度教。
印度教把佛祖,排列第三,這已經很給面子了。
耶穌原本是猶太人,但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不信基督教。
猶太教認為:耶穌是冒充上帝的騙子。
一點面子都不給。
孔子原本是中國人,他的儒家精神,是中國的千年傳統。
但現在的中國人,不信儒家,而信仰馬哲教。
馬哲教認為:孔子是個大教育家。
這已經很給面子了。
馬克思原本是德國人,他的唯物辯證法,曾經傳播了半個地球。
但德國人,根本不信馬克思,而信仰基督教。
德國人認為:馬克思的無神論,否定了基督教的一神論,是錯誤的。
一點面子都不給。
D. 佛教生於印度,印度人卻不信佛教,這到底是為什麼
1.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現在印度人普遍不信奉佛教。這種現象背後有著復雜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2. 古印度時期,佛教曾是主流宗教之一,但隨著印度教的興起,佛教在印度逐漸式微。印度教與佛教有相似之處,但印度教中的主要神祇毗濕奴與佛教的關聯使得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斥。
3. 印度歷史上的分裂和孤立狀態也是佛教未能在印度得以傳承的原因之一。印度教更加強調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教義,使得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受到限制。
4. 盡管佛教在印度本土未能普及,但它在中國和東南亞等地得到了廣泛傳播和發展。佛教於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並逐漸融入中國文化,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
5. 目前,印度的人口中,信仰佛教的比例非常低,遠低於中國、泰國和日本等國家。這主要是由於歷史和宗教排斥的原因。
6.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被認為是尼泊爾人,而非印度人。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了佛教在印度未能得到廣泛接受的原因。
7. 盡管佛教在印度的普及程度不高,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影響著全球數以億計的信眾。
E.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啥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把佛教當成死敵
眾所周知的佛教是起源於古印度的,並且在《西遊記》中唐僧前往西天求取得真經就是指的去往古印度取經。但是印度人去信仰的是印度教,並不是佛教,雖然兩個宗教都是起源於古代的印度,但是卻是屬於勢均力敵的對頭。
所以我們到現在都會看到印度教和佛教一直都是在進行斗爭的,並且在大部分的時間的印度教都處於有一種壓倒性的優勢地位。而我們看到佛教雖然產生於印度的宗教,並且不受本地人的待見,但是他傳播到中國以及東南亞之後,卻非常令這些地方的人所信服於他。
F. 佛教在印度為什麼沒有那麼興盛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6)印度人說佛教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