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月琴怎麼樣

印度月琴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28 05:52:57

① 月琴是什麼樣的

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D4%C2%C7%D9&t=3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月琴二十餘件,使用紅木、花梨木、榆木、色木、黃楊木、柴木、松木、桐木等木料製作,全長42.5厘米~112厘米不等。共鳴箱大部分為扁圓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和梅花形的,另外還有一些奇異的形狀,如鵝卵形、彎月形、鈴形和 吉它形等等,面徑17.5厘米~38.5厘米。琴頭式樣多為龍頭形或如意形,也有雲形、方形琴頭的。上設弦軸一至四個。琴頸分別設有8品~17品。山口、音品和縛弦,分別用竹、木或骨制。 張有琴弦一至四條,多採用絲弦,個別也有使用牛筋弦的。其中有一件共鳴箱可與彎月媲美的月琴,美其名曰「回頭望月」。使用花梨木製成,琴身全長58厘米,琴箱蒙以桐木面板,面徑33.4厘米,琴首雕刻龍頭,竹品,絲弦,一弦九品。這件奇異的月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所藏。1958年,程先生將其一生所珍藏的古今各民族樂器186件,全部無償捐獻國家,其中僅月琴就有十件之多。在該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展 廳中,陳列著一件用紅木製作的月琴,全長66厘米,共鳴箱呈扁圓形,琴框四周嵌有黃楊木雕花六組,兩面蒙以桐木面、背板,面徑38.5厘米,琴首為鑲黃楊木雕刻龍頭,上置四個紅木弦軸,外表刻有麻花形紋飾,琴頸嵌有骨品,山口和縛弦均為黃楊木製,張以絲弦,四弦九品。此琴選料考究,工藝細致,在琴框四周和弦軸頂端均嵌以螺鈿片裝飾,當為現代精品。1959年此琴製成後,我國輕工業部輕工業局即將其贈予該所展出。這里還珍藏著一件彝族月琴手自製的「南華月琴」。柴木製,琴身全長65.5厘米,共鳴箱扁圓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徑34厘米。雲形琴首,上置四軫,竹製音品,木製縛弦, 張有絲弦,四弦八品。面板上刻有漢字楷書「高山添秀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十四字, 並有「1957端陽」落款。此琴製作質朴,線條粗獷,刻字清秀,未髹漆飾。是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家趙寬仁先生1959年赴雲南調查采風時,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帶回的,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演奏月琴時,將琴斜抱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執撥片彈撥琴弦發音。撥片用竹片、牛角片或骨片製成。月琴常以五度或四度關系定弦,四弦月琴即可兩弦定同音,又可每弦各定一音。一般定弦如下:二弦月琴定弦為:d1、a1;e1、a1;g1、d2。 三弦月琴定弦為:g、d1、g1;g、c1、g1。四弦月琴定弦為:d1、d1、a1、a1;a、d1、g1、c2。長桿月琴定弦為:g、c1、g1、c2。在四川涼山,三弦月琴定弦有兩種,用撥子彈奏的月琴定弦為:e1、a1、e2;用手指彈奏的月琴定弦為:d1、a1、d2。在雲南墨江,彝族聶蘇支系的月琴定弦為:f1、f1、c2、c2。在廣西隆林,苗族月琴定弦為:d1、a1、a1。月琴的音色悅耳、動聽,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豐滿。用撥片彈奏的月琴,右手奏法以彈、挑、滾為主,有時也用撮、掃滾等,並有獨特效果的「刮品」技巧。左手則有按、顫、滑、吟等技法。用手指彈奏的月琴,還吸收了柳琴、琵琶等彈弦樂器的技巧。四川涼山的月琴,由原來兩弦一個八度發展為三弦三個八度音域後,演奏上既保持了本民族的風格特點,又突破了舊的傳統,還吸取三弦和琵 琶的技法,彈、撥、挑、掃並用,還不時加上雙弦、和弦和持續音等種種變化,擴大和豐富了表現力。彈奏舞曲時,還常用手指敲擊面板,以增強熱烈氣氛。�
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它是京劇、評劇、豫劇、楚劇、錫劇、桂劇和台灣歌仔戲等戲劇的伴奏樂器。在京劇文場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稱三大件。豫劇使用大八角無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稱三大件。月琴也用於說唱音樂四川清音伴奏,這種曲藝形式是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的,深為四川人民喜聞樂見,以前,藝人多在茶館坐唱或在街頭即地做場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說;20世紀50年代後,四川清音不斷豐富提高,伴奏樂器還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區,月琴是民間歌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它還為50年代誕生的彝劇伴奏。在廣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樂合奏曲或獨奏曲。在素有「音樂之鄉」譽稱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與蘆笙等樂器一起合奏。在雲南大理,月琴是僅次於白族龍 頭三弦的弦鳴樂器,還用於白劇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常用於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於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後圍圈踏節而舞。
月琴樂曲豐富多彩,各民族、各地區又有所不同。彝族較著名的傳統獨奏曲有:《刮地風》 、《野馬過河》、《一對鵝》、《六背腔》、《甘洛調》、《數西調》、《雷波調》、《威寧調》、《大理調》、《草皮調》和《嘎木調》等。哈尼族月琴曲有《過山調》等。

② 今天蘇州月琴怎麼樣

不好學。
月琴,中國傳統彈撥樂器,起源於漢代。音箱呈滿圓形,琴脖短小。全長62、音箱直徑36。3厘米。琴頸和音箱邊框用紅木、紫檀木製,邊框用六塊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製。箱內置兩道音梁,支兩個音柱。四軸,四弦,每兩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頸和面板上設八或九個品位。結構比較復雜,所以不好學。

③ 有關琵琶的資料

琵琶
琵琶幽怨語,弦冷暗年華
淚潤玲瓏指,多情滿地花

琵琶的內涵豐富,個性,適合浪跡天涯的藝人,適合一路風塵的人們,適合大漠孤煙,適合紅塵中性情中人。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琵琶的歷史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倆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倆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彈弦樂器。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批把後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台)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製,是音位的標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琵琶的種類

一、五弦琵琶 >>
二、南音琵琶 >>
三、響琶、月琶、高音琵琶、電琵琶 >>

五弦琵琶:

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我國。最早的記載見於《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於中原。後來又流傳到我國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間,五弦琵琶盛傳不衰,並成為隋唐九、十部樂中西涼、龜茲、天竺、疏勒、安國和高麗諸樂的主要樂器。在唐代張祜 、白居易等許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對五弦琵琶的描繪,五弦琵琶的構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項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己經不見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國有多種樂器傳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琵琶,藏於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這張用紫檀木製成的五弦琵琶,工藝精細,通體施有螺鈿裝飾,腹面上還嵌有一騎駝人撫琵琶的畫面,它己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製成一張五弦琵琶,3個琴軫在琴頭右側,兩個在左側,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於戰亂及其他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失散無存。近年來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現了在四弦琵琶上縮小弦距,增加一條低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為保持琵琶的傳統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於琴頭處(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軫上。這種五弦琵琶,擴展了低音區,使音色更加豐富,並提高了演奏技巧,也為琵琶樂曲創作和演奏開拓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琵琶經過歷代的流傳,在外形式樣、規格和演奏姿勢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而南音琵琶則是因演奏民間音樂「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發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因而又有「橫抱琵琶」之稱。

南音琵琶流行於閩南和台灣一帶。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樂器之一,在樂隊中起著指揮作用。常和南音洞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樂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構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長93~104厘米,琵琶頭為鳳尾形,曲頸,共鳴箱呈梨狀,但腹部較寬闊。背板以前採用松木挖空製成,現已多用較硬木材製作。面板使用桐木,當地稱為「簧板」。琴須頸正面有4個相附屬,面板上、中部,橫膠著10個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製作,稱為「音子」。在品的兩旁各開有一個月眉形的出音孔,稱為「簧孔」。面板下方的縛弦較大。採用4條絲弦,由低到高分別稱為母線、三線、二線和子線。一般定弦多為(d、 g、 a 、d1)。

南琶的演奏風格古樸、獨特,音韻有敲擊鍾磬之風味。彈奏技巧主要有彈、挑、摙指(快速彈挑)、點指、撻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當於豎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現在流行的琵琶品種也不少,根據選料、工藝和音質的優劣,分為高級、中級和普及琵琶。從相和品的數目,可分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數種。

響琶:

在琵琶的基礎上,將原來僅起音響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夠振動,縛弦也改為能上下移動,以增大琴的音量,並能採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參加樂隊演奏,最適於彈奏現代題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

月琶:

具備月琴和琵琶兩種樂器的優點,可以按琵琶的傳統方法來定弦和彈奏,也可採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發音比月琴鏗鏘有力,音量宏大,音質純凈,音色清脆、飽滿而透亮、最適合與京胡合作為京劇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為新月形,腹面上開有音孔和音窗,琴內音柱可調,發音比一般琵琶高一個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動聽。

電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風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裝了一些電器元件,拾音器置於靠近縛弦的琴弦下面,通過電磁感應把琴弦的振動轉變成電訊號,然後經擴大器和揚聲器發出聲音來。為避免由於共振而造成的混響,電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減小了共鳴箱的容積,使音質更為純凈。電琵琶的音色柔潤優美、晶瑩剔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琵琶的傳派

無錫派

清代初葉,琵琶分南、北兩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陳牧夫為代表,用下出輪。擅長的樂曲有《海青》、《卸甲》、《月兒高》、《普庵咒》、《將軍令》、《水軍操演》、《陳隋》、《武林逸韻》等。北派,即直隸派,以王君錫為代表,用上出輪。擅長的樂曲有《十面埋伏》、《夕陽簫鼓》、《小普庵咒》、《燕樂正聲》等,無錫華秋萍、華子同兩人向南北派兩學習,編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三卷,採用工尺譜,有較完整的指法記載,是我國最早印行的琵琶譜。由華氏傳授的流派遂被稱作無錫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前後出版三次,對後世學者的影響較大,對研究琵琶古譜,提供了寶貴資料。盡管無錫派嫡派傳人不多。目前按照《華氏譜》原譜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採用了《華氏譜》中部分樂曲整理了現在流行的演奏話。因此,無錫派在清代中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琵琶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園為代表,李家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園之父常攜琴交遊,遍訪名家,李芳園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譽「琵琶癖」,不僅技藝超群,且編撰《南北派大麴琵琶新譜》,清光緒二十一年出版發行,後人稱之為《李氏譜》,由李氏傳授的流派稱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鈺、李芳園、吳夢飛以及吳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傳,流傳有《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怡怡室琵琶譜》、《朱英琵琶譜》等。

吳夢飛曾得到李芳園的親授,後又從李其鈺的學生張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藝術活動相當廣泛,對弘揚平湖派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朱荇青師承李芳園高足吳柏君,針對《華氏譜》「左手按弦惟大禁兩指不用」,首創了運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並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區。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細膩,常配以虛擬舒緩動作加強餘音裊裊之感。武曲講究氣勢,以下出輪為主(《將軍令》用的是上出輪)。平湖派琵琶對當今琵琶的各種風格的形成有相當的影響。

浦東派

浦樂派傳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師承相傳,流傳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南匯縣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詳,性好交遊,有「江南第一手」之謄。

據說,鞠有一次坐船至蘇州滸墅關,由於時晚城門已經關閉,鞠遂操琵琶消遣,守關官兵為其琴聲所動,喜而開關放行,故有「彈開滸墅關」之美傳。鞠士林留有《閑敘幽音》手抄琵琶譜,此譜於1983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題名為《鞠士林琵琶譜》。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陳子敬、程春塘等,據《南沙雜志》載:「是時吾邑善彈琵琶者有:一為先生,一為陳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憶光緒丁亥(1887)至上海東門外王家,適子敬在坐,見指套銅甲,彈《霸王卸甲》,聲調洪亮,有拔山蓋世氣概。人謂:陳善武套,程善文套。」浦東派的鑼鼓技法就始於陳,陳的弟子曹靜樓最擅長此技。陳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長,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氣勢。

陳的再傳弟子沈浩初,對浦東派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養正軒琵琶譜》。

浦東派琵琶的特點是:武曲氣勢雄偉,擅用大琵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文曲沉靜細膩。其富有特色的傳統技法有:夾滾、長夾滾、各種夾彈和夾掃、大摭分、飛、雙飛、輪滾四條弦、弦數變化、並四條三條二條弦、掃撇、八聲的風點頭、多種吟奏、音色變化奏法、鑼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處上海東北角,以《瀛洲古調》琵琶譜師承傳授的,由於發源於崇明島,後人就稱崇明派。崇明派以蔣泰、黃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雲、樊少雲等世代相傳,以雋永、秀麗的文曲風格聞名於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餘年的清康熙年間,那時,北派琵琶傳入崇明近鄰的通州地區,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楊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襲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風格的演變受當地風土人情的影響。

1916年沈肇州編《瀛洲古調》的出版及徐立蓀重編後改稱《梅庵琵琶譜》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發揚光大。我國近現代國樂大師劉天華於1918年隨沈氏學習瀛洲古調琵琶曲,並把這些樂曲帶到各地演奏,而且於1928年灌制了該派主要樂曲《飛花點翠》,這對推廣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勁,輪法密而清」,主張「慢而不斷,快而不亂,雅正之樂,音不過高,節不過促」。尤其輪指以「下出輪」見長,故而音響細膩柔和,善於表現文靜、幽雅的情感,具有閑適、纖巧的情趣。同時,「重夾輕輪」,偏愛單音與夾彈,認為「輪指雖易人耳,然多則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飛花點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樂曲,典雅、端正;《魚兒戲水》等小曲,則充滿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紀以來,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個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國琵琶發展歷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藝啟蒙於王惠生。後王惠生把陳子敬琵琶譜傳授給江。後又得過浦東派倪青泉、曹靜樓與平湖派殷紀平傳授,兼收並蓄,把琵琶傳統古譜根據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廣為傳授。

汪氏傳授學生都用工尺譜,而且每都親筆抄寫後送給學生,至今已成為珍貴的墨寶。凡根據汪氏傳譜演奏的,後人稱為汪派。林石城編寫並於1959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點首先在於,當時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輪為多,而汪氏卻創造性地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琵琶運用上出輪的基礎。其次,他不拘泥於傳統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剛勁有力,感人頗深。

汪氏培養了一大批現、當代優秀的琵琶演奏家。如衛仲樂、孫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蔣風之等。

如何挑選琵琶

一.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來說,分有最高檔、高檔、中擋、次擋四種。最高檔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價格最貴,目前整塊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雖有,但是由二或三塊紫檀料拼成的。高檔的是用紅木做背料,紅木的品種很多,其中以老紅木(顏色呈黑紅色,目前也很難能買到)新紅木(顏色呈淡紅色,目前市場上能買到的紅木琵琶大都是這一種)做背料,音色較好,價格稍貴。中檔的是用花梨木、香紅木做背料,音色尚好,價格適中。次檔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較差,價格最便宜。

背板整料最好,象貝最貴

不論用哪種材料做背板,大都選用整塊的背料,不愛用由幾塊拼成的背料。因為用幾塊拼成的背料,在新買時,對外觀、音響都不受影響。但用了一段時期後,相拼之處會看出拼的痕跡來,如果脫膠,音響也會變壞。對整塊背料,也須看看是否裂縫或變形。
如何區別紫檀、老紅木、新紅木的背料,可把山口後面、背料上端處用小刀把漆刮掉,然後用測試法或用肉眼觀看它的木紋與顏色來辨別。如果對紫檀的木紋顏色看不懂也不會測檢的話,還是請會看的人一同挑選,因為目前紫檀料太少了,不免有以次充好的。
山口、六相、鳳枕的用料,以成本價格來說,分有象牙、玉石、白牛角、黑牛角、骨料、紅木等幾種。象貝的價格最貴,紅木的成本最便宜。頭花分有象牙、玉石、骨料等幾種。珍子分有象牙、紫檀、黃楊、紅木等幾種。

頭度、弦槽、軫子要勻襯合度

從琵琶外形來說,頭部的大小、弦槽的彎度、四個軫子的斜度以及長短、粗細等都以勻襯美觀合度為主。磨工要細,漆色要雅。琵琶頸部(六個相位處)不宜太厚太闊,品位第一把處也不宜太厚太闊,如果太厚太闊,左手按音會感到很累,不利於左手的按音動作,尤其女性手指較短,更感費力。
要仔細觀察相位與第一品第一弦的左外側端以及第四弦的石外側端的距離是否相仿。常見第一弦與第一品左外端的距離較短,第四弦與第一品右外端的距離較長,在子弦上演奏「吟」「挽」時,易使弦身滑出品端而沒有了樂音。這是製作上的弊病。形成的原因,大都由於沒有把復手粘在面板下腹部的中央處,或因山口的架弦開得偏左或不平均之故。

復手面要呈水平面

復手面宜呈水平面,不宜呈半圓彎形,首先它關繫到發音,其次為呈半圓彎形,當弦身向上拉緊之後,在復手上口處的弦身呈下凹形,此處弦身就會易於斷裂。
第一弦最細,音高也最高,使用比較多,為此,第一弦最易斷裂,常須換弦。一般在復手子弦穿匝孔的下面,都鋸成一條線槽,可通過這條線槽來換弦,可節省換弦的時間。可是有些製作者,只鋸一條很細的線槽,在實際換弦時,不能利用這條線槽來換弦,使這條線槽形同虛設。
所以這條線槽既要闊一些,也須把線槽處的復手裡側多去掉一些,以能通過這條線槽很方便地換擊弦線為原則。

品、相裝置不可忽視

品與相都是琵琶上的音位裝置,每個品的位置都須排粘的音很准。每個品與品之間,從上到下,由寬至狹排列非常均勻。尤其應看一下第十八品位的上端與弦身之間的距離宜在O.4至O.5公分;如距離超過O.6公分以上,在下把按音時會感到很累。為此,對弦身與第十八品上端之間的距離超過O.6公分的品,是屬於製作上的弊病,應宜重新換做。

二.聽

音量強而洪亮並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購買者的首要選擇目標。一把音響好的琵琶,演奏它時會愛不放手。越彈越愛彈,可以說真是「百彈不厭」。因此,在選購琵琶時,必然先要去彈奏一下,聽聽它的音響效果。

「尖」「堂」「松」「脆」「爆」

琵琶的音色,老一輩演奏家曾列舉了「尖」「堂」「松」「脆」「爆」五種音色,並要求在一把琵琶上對尖、堂、松、脆、爆五種音色都具備。「尖」是指下把位高音的音響很明亮「堂」是指相上低音區的音響很渾厚「松」是指彈弦後發音很靈敏;「脆」是指品位第一、二、三把位的音色很清脆;「爆」是指能發出金石之聲的音色,出音有厚度、有分量,樂音能傳送較遠。其中堂、松與爆在製作上存有極大矛盾。例如能發出堂與松音響的琵琶上,大都聽不到爆的金石之聲能發出爆的堅實而富有金石之聲的琵琶上,大都失去了堂與松的音響效果。在一把琵琶上怎樣能做到音量很大、反應很靈敏,同時也能昌有金石之聲、堅實有力的音色,這是製作琵琶師傅們的奮斗目標,也是製作上的技術問題,這里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蘭考桐木面板最佳

製作面板的技術如何,面板的質地或好或環,對琵琶的發音有著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關系。過去,面板都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梧桐木板製作。後經多次實驗對比,現在都已採用河南蘭考生長的梧桐板來製作。可是,蘭考的桐木板也會有優有劣。而旦在一顆優質的蘭考桐木樹上,也只有兩塊最好的板材。是否能選到最優的桐木板,這又是製作師傅們在選料時的一門學問了。

面板中央對拼者佳

選購琵琶時,只能看到面板外表木紋是否直;紋與紋之間的闊度是否合適面板上是否有節疤面板中央對拼處是否有縫隙(面板須對拼,在樹心部分鋸開,把樹心部位質地較硬、傳音較差的部分去掉或放在左石兩側)等等,其他如子口的深度、闊度、橫梁的位置及其厚度、闊度、音柱的位置及其大小與形狀、是否粘有八字梁、內膛的弧度、深度等因都已做好,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

含水膠粘面板音色難穩定

過去粘面板都用黃魚膘,現在又在黃魚膘中摻入豬皮膠,這是含有水分的膠。用含有水分的膠來粘面板的琵琶,彈奏了五年十年之後,音量音色都會發生變化。因為經歷了一定時期之後,膠內的水分逐漸蒸發掉,音量音色必然有所改變。為此,在購買時,必須問清楚是否用了含水的膠。

現在粘面板時也有用化學膠的。化學膠的種類很多,有些剛粘好的面板音響效果較好,但還未通過多年的實踐與考驗,對其粘的牢度、音響是否有變化等等,還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音量反映靈敏、音色厚實最好

挑琵琶,聽聲音,一般都會喜愛音量很大、音響寬洪的琵琶,忽略了音色堅實(爆)富有金石之聲的方面。我們通過實踐證明音量大、音響寬洪的琵琶,大都缺乏金石之聲與堅實的音色彈了一段時期後,音量雖然仍然很大,但音響逐漸失去「份量」,音色變得較「空」,甚至很「木」,難聽得很。這是由於經過一定時期的彈奏後,面板得到不斷振動,面板木質內的水分與粘液已經逐漸減少之故。所以,挑選新琵琶時,決不能只憑音量大、音響寬洪,更須聽聽有沒有金石之聲,音色是否有份量、很堅實。一般來說,宜挑選音量不是最大,但反應很靈敏,音色較厚實的為好。

注意地方氣候特色

挑琵琶,聽聲音,還須注意地區。是南方潮濕地區製作的琵琶,還是在北方乾燥地區製作的琵琶。常見在南方挑選到音量很大,反應較靈敏,音色並不「空」,但帶到北方乾燥地區後,經過五天十天的乾燥氣侯音色一下會變「空」,變「木」。這是由於面板內的水份與粘液被很快地蒸發之故。為此,當在南方各樂器廠挑選琵琶,絕不能只憑當地的發音效果為主,應考慮到帶向乾燥地區後所發生的變化。所以在南方挑選琵琶時,宜選音量不最大,音色較為堅實的(爆)為好。即便在北方乾燥地區製作的琵琶,如不馬上用作演出,還宜挑選音色堅實(爆)有份量一些的為好。

為此,挑選琵琶者必須學會聆聽辨別「尖」「堂」「松」「脆」「爆」各種音色的本領,才能在試奏相把位各弦、品位各把位的四條弦上辨聽出上述五種音色是否都具備,也才能購買到一把使用壽命較長的理想的琵琶。

④ 列舉一些世界民族樂器

風笛: 風笛又名風袋管,是一種流行於歐洲各國的民間樂器。屬管樂器,發聲原理類似於風琴、手風琴以至於口琴,靠氣流振動簧片(鑲嵌在木管內)發聲。其發音原理是演奏者向風袋內充氣,再把風袋內的氣流壓送到裝在風袋上的簧管內鼓簧發音。充氣方式有兩種:傳統式是從風袋上的活瓣吹管吹氣入袋;改良式是由系在演奏者腋下的小型鼓氣器鼓氣進袋,歐洲民間傳統風袋一般系皮製,裝有兩種發音簧管,分有按音孔的曲調管和無按音孔的持續音管兩種、前者是單簧或雙簧,1~2支;後者1~3 支。風笛源於亞洲,約公元1世紀流傳到古羅馬,而公元14世紀起成為風行歐洲的民間樂器。18世紀風笛傳到澳大利亞、加拿大,在蘇格蘭地區,風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常用於民間的婚喪風俗節日活動中,風笛的音色純朴甜美,並以富於特色的持續音見長。民間的風笛演奏具有歐洲鄉村風情的田園風格。 風笛盛行於歐洲,風笛的種類多至上百種,歐洲很多國家(包括俄羅斯、土爾其)都有自已種類的風笛,甚至在亞洲(如印度)也有。蘇格蘭高地風笛是所有種類中聲音最為宏亮的,形體也較大。最為著名也最常見的蘇格蘭高地風笛(The Great Highland Bagpipe)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據說起源於古代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後來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也常常採用。現在西歐、東歐各國用得比較多,印度、巴基斯坦也有這種樂器。這種樂器是由一個氣袋(一般用動物皮製成)一支吹管和幾支奏固定音的管子組成,吹管上有簧片,所以這是一種簧管樂器。現在流行最廣的蘇格蘭高原風笛有三根奏固定音的管子。演奏者除用嘴吹管外,還要不斷地向夾在腋下的氣袋鼓風。蘇格蘭風笛的發音嘹亮、優美、並能持續不斷。古代它曾是蘇格蘭人打仗時使用的一種特殊武器,並由蘇格蘭王室規定規定為軍隊專用,在戰場上用這種強大、奇特的音響配合鼓聲來驚嚇敵人。直到蘇格蘭被英國人戰勝後才廢棄。在蘇格蘭民間,這種風笛及其演奏的曲調一直作為一種傳奇事物而世代相傳,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蘇格蘭的民族傳統音樂。目前流傳的蘇格蘭風笛音樂,大致可分為進行曲式的,抒精憂傷的和舞蹈式的三種。
http://www.kuke.com/kuke/library/instrument/index/

⑤ 世界四大流行樂器是什麼

世界著名四大樂器是鋼琴、小提琴、吉他、大提琴。傳統分類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區在歷史上形成的慣用分類法。

它包括:中國的八音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類法(弦樂器、氣樂器)、五分類法(單皮樂器、雙皮樂器、前皮樂器、打擊樂器和氣樂器)和四分類法(皮樂器、弦樂器、金屬打擊樂器、氣樂器);

阿拉伯的二分類法(固體樂器[包括擊奏、撥奏、擦奏樂器];空穴樂器[吹奏樂器])以及歐洲的三分類法(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這些分類法都有各自的內涵和分類的依據。

(5)印度月琴怎麼樣擴展閱讀

能夠發出樂音,並能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人類通過演奏樂器,藉以表達、交流思想感情。對樂器的界定,音樂界和樂器學界有不同看法。

音樂界認為,用於音樂的發聲器具才是樂器;樂器學界則通常將許多非音樂領域中的發聲器具,如古代戰爭中的鳴金擊鼓、宗教祈禱誦經中敲打的法器、婚喪中的禮儀信號、商販招攬的信號器等,也視為樂器,甚至將一些生產勞動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

⑥ 關於樂器

木管樂器。其正確的名稱應是「次中音雙簧管」。此樂器並非起源於英國,名稱的起源現已無可查考。英國管的形狀早期呈角狀,其原文名稱中的「horn」(號角)可能由此而來。1839年由法國的樂器製作者布羅(Henri Brod)改革成現在的形制。英國管比雙簧管低一個五度。樂器的鍵和演奏指法都與雙簧管相同;頭部有一金屬彎管與簧哨相接,以方便演奏,尾部呈球狀。整個樂器比雙簧管稍長。音域為G-a2(實際發音)。英國管是管弦樂隊的樂器;也適用於室內樂的木管聲部。音色柔和圓潤,富有田園風味,有時略帶憂傷。在管弦樂曲中著名的聲部有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交響曲(1893);弗朗克的d小調交響曲(1888);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1844)等。尚有多尼采蒂的英國管小協奏曲(1817)、欣德米特的英國管奏鳴曲(1941)等。

大管(fagotto,意;bassoon,英)

木管樂器。是木管樂器組中的低音樂器。木製;分四截;翼節、底節、長節、管尾,另有一組金屬制的彎形接管連接吹嘴。由於樂器太長,所以翼節和長節疊起,用底節連在一起。大管有較寬的音域,有4個八度:bB1-c3。高低音區的音色較為均衡一致。但最低部分的五度內氣息消耗大,只能奏強音;最高部分的五度內發音較「緊」。大管能靈活地奏出斷音和連音,有較大的力度變化能力。在管弦樂隊中常擔任木管聲部中的低音部分;也常演奏獨奏的片段;經常與圓號配合使用,兩者音色極為融合。大管是在17世紀時從庫塔爾雙簧管發展而成。至19世紀時分為兩種形制:德國式和法國式。兩式之間的區別主要是指鍵系統不同,在外形上差別不大。除法國外,其他地方多用德國式。莫扎特作有大管協奏曲(K191),韋伯也作有大管協奏曲(op.75);欣德米特作有大管奏鳴曲(1938)。

單簧管(clarinetto,意;clarinet,英)

木管樂器。用木製或膠木製成,偶有用金屬製作。一般分5截:管嘴、小筒、上段管身(左手演奏部分)、下段管身(右手演奏部分)、管尾。管嘴削尖成鳥喙狀,簧片用葦竹製成,用「哨片箍」固定於管嘴背面。演奏者口含管嘴上端吹奏。單簧管管徑為圓柱體,屬半閉管樂器。第一個泛音是十二度,不能用超吹獲得偶數諧音;因此指鍵的設計很復雜,有不同的系統。法國和說英語的國家一般採用伯姆體系。單簧管為移調樂器,最常用的為降B調,記譜音比實際發音高大二度。音域為g-降e4(實際發音)。單簧管前身是沙呂莫管,在歐洲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沙呂莫管逐漸被單簧管代替。在18世紀間德國樂器製造家J.C.登納(Johann Christoph Denner,1655~1707)及其子J.登納(Jacob Denner,1681~1735)等在單簧管上加超吹鍵和兩個指鍵,音域增至兩個八度以上,但仍不能演奏所有的調。1843年法國單簧管演奏家克洛塞(Hyacinthe Eleonore Klose,1808~80)將伯姆體系用於單簧管,結構日益完善。單簧管除常用的降B調外,其次為A調。另有降E調單簧管,音域比降B調單簧管高四度。單簧管普遍使用於軍樂隊,也用於管弦樂隊。bE調單簧管用於R.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1898)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等。

短笛(flauto piccolo,意;piccolo,英)

橫吹木管樂器。義大利語原意為小長笛。發音比長笛高一個八度。是木管樂器中的最高音樂器。音域為d2-d4。聲音有穿透力。用於管弦樂隊和軍樂隊。

長笛(flauto,意;flute,英)

橫吹木管樂器。早期為木製,現在多用銀或其他金屬製成。管身為圓柱形直筒;分三截:管頭、管身、管尾。管頭一端封閉,側面開吹孔,附有突起的邊飾,演奏時送氣沖擊孔銳邊激起管內氣柱振動發聲;管頭和管身接合處可伸縮,以調整音高。有音孔十多個,鍵及連桿二十多個。長笛是木管樂器聲部中的高音樂器,音域為c1-c3。有的長笛低音可吹奏b音;高音有時可達#c4、d4、降e4。最低的一個八度自然地吹奏,第二個八度用超吹,第三個八度用交錯指法和超吹演奏。長笛的低音區較弱,音色柔和;高音區明亮而有穿透力。比之其他木管樂器,長笛較為靈活,每個音都可奏出顫音,較易於吹奏雙吐、三吐、滾吹和快速經過句。長笛的起源較早,古代的蘇美爾、埃及、墨西哥、秘魯和中國的河姆渡都曾有過不同形狀、構造簡單的笛子。在歐洲的中世紀(500~1450)和文藝復興(1438~1650)時期至巴洛克時期,橫吹笛一直使用於軍樂隊中;當時樂隊中使用的是豎笛,像J.S.巴赫、亨德爾等人樂譜中的「flauto」指的是豎笛,如要用長笛,則標出「橫笛」(flauto traverso,traverso)。最早在樂隊中使用長笛的大概是呂利,在海頓以後長笛才成為樂隊中的正式樂器。早期的長笛構造簡單,只有一個吹孔和若干按孔,1677年開始加鍵,後經T.伯姆幾度改革,於1847年定型,成為現代的長笛。長笛用於管弦樂隊、軍樂隊,也用作獨奏樂器。

豎笛(recorder)

木管樂器。由哨嘴和略呈錐形的管身組成。管身內壁亦為錐形,上粗下細。有8個按孔(正面7個,後面1個為拇指按孔)。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按照尺寸和音域的不同分為四種:高音豎笛,音域為c2-d4;中音豎笛,音域為f1-g3;次中音豎笛,音域為c1-d3;低音豎笛,音域為f-g2。高音豎笛由哨嘴和管身兩截組成;中音和次中音豎笛分三截,哨嘴一截,管身兩截;低音豎笛分四截,哨嘴兩截,管身兩截。豎笛的音色輕柔,很早就流行於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是主要樂器之一,有全部由豎笛組成的樂隊。在巴洛克音樂中,豎笛仍然是常用的樂器,合奏曲中有豎笛組成的聲部。當時稱豎笛為長笛(flauto),而今天稱為長笛的樂器當時稱為「橫笛」(flauto traverso),以資區別。J.S.巴赫時代的作曲家在總譜上標的flauto常指豎笛而不是長笛。1750年以後,豎笛的地位逐漸被長笛所取代,長笛有更大的力度變化,音域較寬,表現力較強,更適應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作品的需要。20世紀後,豎笛又有流行的趨勢。由於它容易演奏,較多作為家庭樂器和使用於少年樂隊中。

排簫(panpipes)

吹管樂器。由長短不等的管子,按音高順序排列,固定在一起。在管子的一段吹氣而發音,每管只能發出一個音高。管子下端多是封閉的,但也有不封閉的。這種樂器甚為古老,歐、亞、美洲都有發現。材料有石、陶、木、金屬、竹、蘆葦多種;排列形式多樣,但多數為從最長依次排列到最短。

中國古代稱該樂器為「蕭」。《詩經·周頌·有瞽》中「蕭管備舉,喤喤闕聲」,即指排簫。並稱管子下端封閉者為「底蕭」,不封閉者為「洞簫」。唐宋以後單管豎吹的蕭日漸流行,遂將舊制稱為排簫,《世本》曰:「蕭,舜所造。其形參象鳳翼,十管,長二尺。」《博雅》曰:「蕭,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湖北隨曾侯乙墓(約前433)出土的排簫為竹製,十三管,按長短依次排列,最長者22.5厘米,最短者5.1厘米,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

古希臘稱該樂器為「緒任克斯」(syrinx),系根據希臘神話而來:山林水澤之神緒任克斯為逃避牧神潘(Pan)的追求,化為蘆葦。牧神為之神傷,削蘆管而製成此種樂器。排簫的名稱(panpipes)直譯是「牧神之管」,即由此而來。在東歐一些國家,如羅馬尼亞和匈牙利,排簫現在仍是很流行的民間樂器。拉丁美洲的秘魯稱此為「安塔拉」(antara),玻利維亞稱為「西庫」(sicu)。它也是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管子從6根至17根不等,形制多樣。

尺八

I.中國古代直吹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合今57.5~58厘米)而得名。竹製,上端有一斜切成月牙形的吹口,管身開6個按音孔,前5後1.《新唐書·禮樂十一》(1060)記載燕樂的伴奏樂隊中就有尺八。

II.中國福建南音所用的洞簫,亦稱「南音八尺」,直吹,管筒比一般洞簫粗,竹製,管長嚴格規定為一尺八寸。十目九節,管身開6個按音孔,前5後1。上端一目處開V形吹口。音域為d1~b2。在福建南音中,與琵琶配合,同人聲融為一體。除奏曲調和加花、變奏之外,還常在樂句或樂逗之前奏裝飾音、倚音,起導入樂句的作用。近年來也用於獨奏。

III.日本直槌管樂器。唐代(618~907)時由中國傳入,在日本其形制有所變化。大體可分為5種,即「古代尺八」(亦稱雅樂尺八)、「普化尺八」、「一節切尺八」、「多孔尺八」和「現代尺八」。既可獨奏,亦可對奏,還常與箏、三味線合奏。

奧卡里納(ocarina,意)

吹奏樂器。由橢圓形的管身和一個哨子形的吹嘴組成,多為陶制。有10個按孔,其中兩個是拇指按孔。在亞、非各地出現甚早;在歐洲於1860年出現於義大利,有不同的尺寸,數個組成一套。音域一般為1個半八度。

西塔爾(sitar,印度)

撥弦樂器。用於演奏印度和巴基斯坦傳統音樂。用剖開的葫蘆蒙上薄木板作為共鳴箱,接以柚木製的長琴頸製成。裝有20多片金屬製成的品,全長約90厘米。品可上下移動,以適應演奏各種拉伽。張弦6~7條。其中4條弦奏曲調,定音為C-G-c-f(次序與維納相反);其它2或3條弦奏節奏。另外尚有十幾條共鳴弦,從琴馬下面通過;演奏時與曲調弦應和,產生獨特的音響。有的西塔爾在琴頸上端後面裝置一個小葫蘆,以加強共鳴。西塔爾音色柔美,具有高度發展的演奏技巧和豐富的表現力。在同一品上可以推或拉琴弦,使音升高四度。裝飾音和滑音的運用也很突出。演奏西塔爾時常用坦布拉作為伴音樂器。西塔爾又常與坦布拉鼓合奏。

⑦ 世界三大樂器

現在的世界三大樂器;分別是 鋼琴;小提琴;古典吉他。 鋼琴的歷史;1698年,義大利管風琴製作師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托福里為佛羅倫薩的貴族菲迪南德·梅迪契製作了一架與羽管鍵琴的外形和結構相似的鋼琴。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製作了一架能同時演奏弱音和強音的鋼琴,從此開始了鋼琴藝術的歷史紀元 小提琴的歷史;提琴最早由何人發明,已無從查考。近代小提琴約在1550年已為人們所熟悉,系由當時流行的樂器雷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變而來。通常所說小提琴前身維奧爾,在構造、調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對現代小提琴的形成都無決定性影響。人們曾普遍認為義大利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布雷西亞和克雷莫納一帶是小提琴的誕生地。16世紀後期,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業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小提琴製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馬蒂父子為代表的克雷莫納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薩洛的加斯帕羅(1540~1609)和他的學生 G.P.馬吉尼為代表的布雷西亞制琴派。這兩派製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長,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屬上等珍品。古典吉他的歷史;吉他是一種有柄的彈撥樂器。如果作為音樂會彈拔樂器的話,在歐洲通常只限於吉他(Guitar)、曼陀林(Mandolin)和古老的琉特(Lute)琴;如果作為民族樂器的話,則各民族均有類似的樂器。例如在美國,有綳上圓鼓皮的班卓(Banjo);俄羅斯有三角形的巴拉萊卡(Balalaika)琴,在中國則有琵琶、三弦和月琴,印度有豪華的西塔爾(Citar);日本有琵琶和三味線;而夏成夷則有樸素的尤克里里(Ukulele)。。。。等。

⑧ 各民族的典型樂器

(一)先秦時期的器樂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塤、龠、龢鰲、言、蕭、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里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蕭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二)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器樂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咸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卧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一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往,傳人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人甘肅一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朗)已傳人南方。
(三)隋唐時期的器樂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一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和奚琴,開辟了樂器演奏的一個新的領域。
(四)宋、元、明、清的器樂
這一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c1),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一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一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裡去辦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民間器樂曲地方風格的幾個重要組成因素』
器樂作品地方風格特點的構成,從技術方面講,它涉及到音樂的整個基本表現手段(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調性、節奏、節拍、速度、音區、力度、音色、演奏法、織體等)和整體性的表現手段,它們是組成—首器樂作品風格特點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根據我國傳統民間器樂曲表現的特點來看,一般地來講,地方風格的重要的組成因素為演奏技巧、民間傳統慣用的旋律展開手法、樂隊組合幾個方面。
[編輯本段]獨奏音樂
『笛、笙音樂』
●笛的形制
笛,以竹製管身,管身上開有吹孔、膜孔、兩個(或四個)出氣孔以及六個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蘆膜或竹膜,吹孔左端堵以笛塞,橫吹。
●北方梆笛音樂
梆笛有馮子存演奏的《五梆子》 《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 《黃鶯亮翅》;劉管樂演奏的《賣菜》 《蔭中鳥》《冀南小開門》《和平鴿》《頂嘴》。
●南方曲笛音樂
曲笛代表曲有:陸春齡演奏的《小放牛》《鷓鴣飛》《歡樂歌》《中花六板》;趙松庭演奏的《三五七》《早晨》以及江先謂演奏的《姑蘇行》。
●笙音樂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年——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就有和(即小笙)的名稱。古代《尚書·益稷》中已提到了「笙鏞以間」,《詩經·小雅·鹿鳴》中也記載有「吹笙鼓簧」。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歷史文獻中,都多處記載了笙這件樂器。最早的實物,見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樂器,距今已有二干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一般把二十二簧、二十三簧、二十六簧型制的樂器叫竽;把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型制的樂器叫笙。
笙的形制:笙主要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組成。笙簧古代用竹製,後改用響銅;笙笛為長短不一的竹管(多以紫竹製作),於近上端處開有長形音窗(即出音孔),近下端處開有圓形音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腳以裝簧片,並插入笙斗內;笙斗用匏、木或銅製成,圓形平頂,頂上開有插苗孔,笙斗旁連有吹口。
笙獨奏藝術的發展:笙獨奏藝術的發展主要在北方。
『二胡、板胡音樂』
●二胡概述
二胡、京胡、京二胡、軟弓京胡、根卡、粵胡、四胡、墜琴、中胡、大胡等;板面類的如板胡、椰胡、二弦。
●板胡音樂
板胡在民間有多種名稱,如:秦胡、胡呼、梆子胡、瓢、大弦。
『箏音樂』
歷史沿革:箏是以音響效果命名的樂器,各地區的傳統箏曲全國有代表性的箏曲主要分布於河南、山東、江浙、閩南廣東梅縣與潮汕等地。
『琵琶音樂』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琵」和「琶」原是古代彈撥樂器兩種演奏手法的名稱,秦漢至唐代這一時期,琵琶二字成為多種彈撥樂器的混稱。唐代以後,琵琶才作為一件獨立樂器的專用名詞而沿用到今天。
[編輯本段]合奏音樂
『絲竹樂』
「絲」、「竹」二字名稱最早見於《周禮·春官》,屬八音,系指樂器的類別。漢代,已有絲、竹為聲樂作伴奏的歷史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竹除用於伴奏聲樂外,還常用於歌唱前的單獨演奏,這種演奏形式在不少的歌舞音樂、說唱音樂中一直保留到現在。隋、唐時期的「清調」、「法曲」亦屬我國古代絲竹樂的合奏形式。「清調」所用樂器有笙、笛、箎、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法曲」所用樂器有琵琶、箜篌、五弦琴、箏、笙、觱篥、方響、拍板。宋代的細樂,絲竹音樂得到高度發展。元代的器樂合奏如大麴、小曲、回回曲等,所用樂器系「箏、秦琵琶、胡琴、渾不似」等,亦屬於絲竹樂的形式。到了明清,隨著戲曲音樂的發展,絲竹樂隊除廣泛用於戲曲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的伴奏外,獨立的絲竹樂合奏形式在全國各地得到了普遍的流傳和發展。
●江南絲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為中心,包括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建國後,為區別於其它地區的絲竹樂而稱其為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樂隊編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弦樂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揚琴;管樂器:笛、簫、笙;打擊樂器:鼓、板、木魚、鈴等。
江南絲竹音樂風格輕巧、明朗、歡快、活潑,樂曲概括地表現了江南人民朴實健朗的性格,體現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風貌。
●廣東音樂
流行地域以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為中心,湛江地區和廣西白話地區也很盛行,以後又逐漸流傳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民初,因當時多演奏戲曲中的小曲、曲牌及過場音樂,如粵劇中表現結婚拜堂時所奏的《一錠金》、洞房花燭時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點香燭時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譜子」「小曲」「過場譜」。
廣東音樂的樂隊編制早期與戲曲音樂所用樂器相同,為二弦、提琴(與板胡形制同,但較大)、三弦、月琴、橫簫五件,號稱「五架頭」,亦稱「硬弓組合」。
●潮州弦詩
潮州弦詩俗稱弦詩樂,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閩南一帶亦較流行,後隨華僑又傳至東南亞諸國。
●福建南曲
南曲又稱「南音」、「南樂」、「南管」或「管弦」,主要流傳於閩南的泉州市、晉江地區,廈門、龍溪和台灣等地亦很流行。隨著華僑的遷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島等地亦多演奏(唱),並被當地華僑和港、澳、台同胞親切地稱呼為「鄉音」。
南曲分「指」、「譜」、「曲」三大類。
指:民間藝人稱為「指譜」「指套」,它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的完整大型套曲(即散曲聯綴),傳統有三十六大套,後增至為四十八大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白兔記》《劉智遠》《胭脂記》《巫山十二峰》《十八學土》《趁賞花燈》等。曲目主要有《自來》《一紙》《趁堂》《心肝》《為君》五大套。
譜:亦稱「大譜」,即器樂套曲。有琵琶指法,傳統有十二大套,後增至十六大套。著名的套曲有《四時景》《梅花操》《走馬》《百鳥歸巢》四套,簡稱「四、梅、走、歸」。其它套曲有《三不和》《四不應》《陽關三疊》《三面金錢經》《五操金錢經》《八面金錢經》《起手板》等。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詞演唱,其數量不下千首,流行地域很廣。曲分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大倍、中倍、小倍等多個「滾門」。各「滾門」均有特定的節拍、調和旋律;「滾門」下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下又包括許多小曲。
南曲曲譜(器樂部分),主要有三個版本。《文煥堂初刻指譜》《泉南指譜重編》《南音指譜》。
『鼓吹樂』
宋朝以前宮廷中鼓吹樂所使用的樂器,管樂多是角、笳、排簫、笛、篳篥、中鳴、長鳴;打擊樂器主要有錞於、鉦、鐃、鐸、鼓、節鼓、大鼓等。
鼓吹樂中瑣吶類樂器的引入,約在金、元時期,當時用於軍樂,儀仗。明朝以在內地人民中廣泛流傳。
鼓吹樂的演奏形式有三種,分別以嗩吶、管子、笛三種類型樂器主奏。
●冀中管樂
該樂種有擅長吹秦民歌、小調和群眾歌曲的傳統,因此,俗稱「吹歌」。主要流行於河北省中部定縣、徐水、安平、安國、博野等地區,尤以定縣子位村吹歌會和徐水縣遷民庄吹歌會的演奏最為著名。
●山西八大套
山西「八大套」,主要流行於山西省五台、定襄兩縣,忻縣、原平、崞縣次之。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各地的鼓吹樂,按流行地域和演奏特點,可分為三個部分。流傳於煙台、萊陽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管子主奏;流傳於昌濰、章丘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笛子主奏,流傳於菏澤、濟寧、聊城地區的鼓吹樂,演奏形式多以瑣吶、錫笛主奏。流行於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
●遼南鼓吹
遼南鼓吹曲目不少來源於元、明以來南北曲牌子,並吸收了流行於當地的民歌和器樂曲牌而組成。
(一)漢吹
用於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大罵玉郎》《小罵玉郎》《大歐天歌》《小歐天歌》《大朝陽》《小朝陽》《黃鶯》《蘭鶯》《月兒高》《金字經》《南正宮》等。
(二)大牌子曲
用於婚、喪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四來》《雁兒落》
[編輯本段]體鳴樂器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銅鼓,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
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膜鳴樂器
(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編輯本段]氣鳴樂器
(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
(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橫笛、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
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等等。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笙、蘆笙、排笙、木葉,等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
[編輯本段]弦鳴樂器
(1)打擊弦鳴樂器:竹筒琴、竹琴、鏘,等等。
(2)彈撥弦鳴樂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納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茲、蘇古篤、扎木年、彈布爾、賽依吐爾、碧約牛腿琴、獨它爾、喀什熱瓦普、多朗熱瓦普、熱瓦普、巴朗孜庫木、庫木日依、阿肯東布拉、樂隊東布拉、月琴、貴州咸寧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龍頭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僳僳三弦、賽玎、壯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豎箜篌、鳳首箜篌、雙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轉調箜篌、卡龍、弓琴、達比亞、傣玎、托甫秀爾、東布爾、菲特克吶、三線琴,等等。
(3)弓拉弦鳴樂器:琤尼、牙箏、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薩它爾、胡西它爾、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藏京胡、馬骨胡、竹筒胡、納西胡琴、二黃、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馬頭琴、克亞克、呃吱、牛腿琴、庫布孜、朝爾、二胡,等等。

⑨ 什麼是月琴,是怎麼樣的

月琴,中國撥奏弦鳴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流傳於漢、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於獨奏、合奏及歌舞、戲曲、說唱表演的伴奏. 音色清脆柔和,適合抒情性的說唱,可以烘託故事的氣氛。亦是少數民族勞動之餘、夜晚自娛、謳歌心聲的樂器。雲南少數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頸短小。

月琴

⑩ 所有樂器的名稱和圖片

◆樂器名稱可以開列如下,但圖片因為占空太大了,放不下,建議按名稱去網路進行圖片搜索,是可以找到很多的。
1.西洋樂器
西洋樂器一般地講是指發祥於歐洲的樂器,但習慣上指音樂廳或教堂常使用的樂器,有時特指管弦樂隊常用的樂器。西洋樂器大致可分為: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弓弦樂器(通常稱作弦樂器)、撥弦樂器、鍵盤樂器等幾類,但這種分類方法不能包括所有西洋樂器,比如口琴就不屬於以上類別的任何一類。劃分的標准也不統一,比如打擊樂器和弓弦樂器的區別在於發音原理的不同,而鍵盤樂器與其他類樂器的區別則在於演奏方法,像鋼琴和鋼片琴就不屬於打擊樂器。值得指出的是,電子樂器的類別劃分目前尚不一,看來以演奏方法作劃分標准似乎更合理,比如電鋼琴歸鍵盤樂器,電吉他歸撥弦樂器,對那些演奏方法與傳統樂器大不相同的電子樂器可單算作一類。
以下是主要西洋樂器及其類屬:
木管樂器組
笛類
——長笛
——短笛
——堅笛
——弗拉佐萊哨笛
——契斯圖豎笛
——塔博鼓笛
雙簧管族系
——雙簧管
——英國管
——抒情雙簧管
——海克爾雙簧管
——大管
——低音大管
——庫塔爾雙簧管
——肖姆雙簧管
單簧管族系
——C、降B、A
調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
——高音降E
調單簧管
——高音D
調單簧管
——中音單簧管
——倍低音單簧管
——小單簧管
——海克爾單簧管
——木號單簧管
薩克斯管族系
——最高音降E
調薩克斯管
——高音降B
調薩克斯管
(中音降E
調薩克斯管)
——次中音降B
調薩克斯管
——上低音降E
調薩克斯管
(低音降B
調薩克斯管)
——倍低音降E
調薩克斯管
——次倍低音降B
調薩克斯管
銅管樂器組
圓號族系
——自然圓號
——閥鍵圓號
小號族系
——小號
——短號
——巴赫小號
——低音小號
——別辛號
——克拉羅(即克拉里昂)
長號族系
——高音長號
——中音長號
——次中音長號
——低音長號
——次中音—低音長號
——倍低音長號
——次中音閥鍵長號
——低音閥鍵長號
大號族系
——降B
調次中音大號(尤風寧號)
——F
調常規低音大號
——降E
調低音大號,即降E
調邦巴東號
——降B
調低音大號,即降B
調邦巴東號
——C
調倍低音大號
——海利康大號
——蘇薩大號
薩克斯號族系
——降E(或F)調最高音薩克斯號,同降E
調短號
——降B(或C)調高音薩克斯號,同降B
調短號
——降E(或F)調中音薩克斯號
——降B(或C)調次中音薩克斯號
——降B(或C)調低音薩克斯號,同降B
調次中音大號
——降E(或F)調低音薩克斯號,同F
調常規低音大號
——降B(或C)調倍低音薩克斯號,略同降B
調低音大號
夫呂號族系
——降E
調高音夫呂號
——降B
調中音夫呂號
——降E(或F)調次中音夫呂號
打擊樂器組
鼓類
——定音鼓
——小鼓
——中鼓
——大鼓
——架子鼓
——鋼鼓
——塔波鼓
——邦戈鼓
——鈴鼓
鈸類
——古鈸
——悶聲鈸
——噝聲鈸
木琴族系
——木琴
——鍾琴
——瑪林巴琴
——宰洛林巴琴
——顫音琴
——玻璃板琴
其他
——管鍾
——三角鐵
——響板
——砂槌
——鞭響器
——刮響器
——樂砧
撥弦樂器組
豎琴族系
——雙級變音豎琴
——威爾士豎琴
——半音豎琴
——雙列弦豎琴
——蘇格蘭豎琴
——齊特爾琴
——撥弦揚琴
——指鍵豎琴
——文藝復興時期豎琴
吉他族系
——西班牙吉他
——夏威夷吉他
——匹克吉他
——低音吉他
——巴拉萊卡
——班杜里亞
——西滕
——吉滕
——維烏埃拉
琉特族系
——琉特
——曼多拉
——曼多林
——安傑利卡
——雙頸琉特
鍵盤樂器組
鋼琴
手風琴
簧風琴
管風琴
羽管鍵琴
古鋼琴
電子琴
鋼片琴
音叉琴
弓弦樂器組
提琴族系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高音小提琴
——五弦中提琴
——大型中提琴
——輪擦提琴
維奧爾族系
——小型低音維奧爾
——里拉維奧爾
——上低音維奧爾
——低音維奧爾
——倍低音維奧爾
——抒情維奧爾
其他無系屬樂器
口琴
馬特諾琴
樂鋸
木管號
電子合成器
風笛
西洋樂器的種類很多,對那些不很常用的或已被淘汰的樂器,這里不作介紹。由於樂器發展的歷史、各國間的語言差異或其他一些原因造成了有些名稱不同的樂器實際上相差不大,比如大號族系的某些樂器與薩克斯號族系的某些樂器幾乎沒有什麼差別;而另一些相同名稱的樂器實際卻不是相同的東西,比如次中音大號和克拉德尼1790
年發明的一種玻璃樂器都叫尤風寧。有的時候,作曲家感到現有的樂器不足以表現自己的作意圖,就自己設計新的樂器或對原有樂器進行改造,以適合自己的要求,這些樂器有時仍沿用舊名。所以僅通過樂器名並不一定能正確地了解和識別樂器,而要通過了解作曲家的國籍、年代等因素來確定某個樂器名的真正涵義。
2、中國民族樂器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造了優美的音樂並創制了各種形制不同的樂器,民族間的文化彼此交融,中西方文化也互相借鑒,形成了種類繁多的樂器。對中國民族樂器按民族進行系屬劃分比較困難,因為實際上許多非少數民族樂器有也是由少數民族傳入的。眾所周知的胡琴(包括二胡、京胡等),從名稱上即可看出是源自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而少數民族樂器也不乏借鑒漢族樂器的地方。所以,對中國民族樂器的分類似乎應以演奏的方式作為統一的劃分標准。
以下是主要的中國民族樂器:
吹奏樂器
——梆笛
——曲笛
——簫
——鼻笛
——仙簫
——短簫
——簫筒
——鼻簫
——鷹笛
——嗩吶
——管子
——雙管
——喉管
——巴烏
——侗笛
——口笛
——口簫
——筒欽
——笙
——方笙
——排笙
——葫蘆笙
——蘆笙
——芒筒
——口弦
彈撥樂器
——琴
——瑟
——琵琶
——箜篌
——柳琴
——月琴
——三弦
——四弦
——阮
——箏
——秦琴
——亞突嘎
——伽倻琴
——熱瓦普
——冬不拉
——札木聶
——獨弦琴
——弓琴
打弦樂器
——揚琴
拉弦樂器
——二胡
——高胡
——中胡
——大胡
——革胡
——板胡
——京胡
——墜胡
——擂琴
——二弦
——大筒
——四胡
——鐵琴
——奚琴
——椰胡
——馬頭琴
——艾捷克
——哈密胡琴
——柯布孜
——薩它爾
——根卡
——牛腿琴
打擊樂器
——鍾
——磐
——鐃
——鉦
——鐸
——堂鼓
——缸鼓
——長鼓
——板鼓
——書鼓
——點鼓
——排鼓
——羯鼓
——八角鼓
——太平鼓
——達卜
——八仙鼓
——環鼓
——邊鼓
——腰鼓
——象腳鼓
——銅鼓
——大鑼
——小鑼
——內鑼
——才鑼
——深波鑼
——蘇鑼
——斗鑼
——虎音鑼
——黑鑼
——大篩鑼
——田鑼
——高邊鑼
——鋩鑼
——雲鑼
——十面鑼
——填臻
——壇臻
——鐃鈸
——鑔
——齊鈸
——法鈴
——碰鈴
——碗鈴
——串鈴
——腰鈴
——碗碗
——什不閑
——梨花片
——拍板
——簡板
——四寶
——梆子
——南梆子
——連廂棍
——木魚
——薩巴依
——竹板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月琴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精英簽證多少人 瀏覽:575
印度注冊制什麼股漲的好 瀏覽:45
印度空軍死亡多少人 瀏覽:728
義大利能帶什麼食物 瀏覽:917
越南女生問你要不要生菜是什麼意思 瀏覽:167
印度是如何生產牛屎 瀏覽:793
英國馬兒多少錢 瀏覽:558
義大利核酸檢測機構有哪些 瀏覽:729
越南哪些中葯可以出口中國 瀏覽:372
從澳洲打中國電話怎麼打 瀏覽:545
英國為什麼獨立汶萊 瀏覽:603
蒙古和伊朗哪個大 瀏覽:560
越南現在空軍導彈是什麼導彈 瀏覽:989
英國貿易夥伴指什麼 瀏覽:437
中國兩大禁地叫什麼 瀏覽:55
小米在印度買哪裡便宜 瀏覽:786
中國人吃飯有哪些忌諱 瀏覽:163
英國都出什麼手錶 瀏覽:395
伊朗為什麼力量大 瀏覽:183
哪個國家對伊朗最親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