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人和印度人是不是很沒用
不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樣得問題~古訓有句話怎麼講?——天生我材必有用~~~台灣是我們中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他們沒用也等於說我們本身也沒用~~~別的不說~~就說台灣和香港這兩個地方吧~人家保留和傳承的傳統文化比我們多得多~~~再說印度~~他們的電腦技術和影視~歌曲~~舞蹈類的文化也算發達~~
❷ 台灣文化與印度尼西亞文化的聯系
在文化上,應該沒有什麼連系和交集~
有去過台灣的人,知道台灣大多數人就是漢民族,充斥儒家思想與傳承著中華文化.
而印尼其實是多種族多宗教,各島文化有相對的差異性.(萬島之國,古時海洋就是天塹)
但在人類史學上大都是屬於南島文化與語系.台灣的少數民族_高山族,其實人種,語系,習俗等
雖與漢人有差異,看似南島語系,但仔細分析,其實和印尼也是差別很大的.(也是海洋阻隔關系)
❸ 台灣連續幾天確診病例激增,台灣會成為下一個印度嗎
目前的台灣整體的防疫水平肯定是遠高於印度的,而且對於印度來說它的整個醫療資源和相應的疫苗供應是非常緊張的,但是對於台灣來說它整體的醫療資源和疫苗供應還是比較問題也比較多,但是還是很難變成下一個印度的。
但是對於台灣來說,它整體的疫情防控還是能夠得到相應的控制的,而且對於目前的整個社會來說,它整體的新增區的人數也不算太多,雖然比大陸要多很多,但是對於其他地方來說,它整體的疫情還是處於一個能夠控制的范圍內,而且它的整個醫療資源也是比較豐富的,它的整體的人均收入也是比較高的,所以說對於台灣來說,它即便是疫情出現了一定的反彈,但是也不太可能成為下一個印度。
❹ 台灣與大陸關系是如何的呢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現了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 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
明代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繪台灣附近海域
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台灣)。 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台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大陸和台灣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 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台灣島並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並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明朝以後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停留。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 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台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台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立於普羅民遮城(Provintia)址的赤崁樓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 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明鄭時期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85]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台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
鄭成功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台南孔廟
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台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87] 圍城9個月後,台灣長官揆一於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台灣。[88-89]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總稱台灣為東都,後鄭經改稱東寧。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後治理台灣22年,獎勵製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明鄭末期台灣人口已近趨20萬。
清朝時期
統率清軍渡海東徵收復台灣的施琅
主詞條:台灣清治時期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台灣居民已超過2
1867年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哨船頭
00萬人, 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104] 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台灣與福建、廣東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台灣。[105-108]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台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由於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台灣(今台南安平)、滬尾(今新北淡水)、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繼開港。[109] 開港後洋行林立,茶、糖、樟腦賺取大量外匯,刺激經濟、社會快速變遷。
明治維新伊始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琉球(今日本沖繩)和台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灣被殺為借口入侵台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台灣行使主權。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台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鍾,也暴露了日本霸佔台灣的野心。此後清朝官員提出台灣設省的建議。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台灣, 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台灣。劉銘傳率部抗擊法軍,成功保衛台灣。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於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台灣從福建省析出升格設立台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台灣省首任巡撫。1887年台灣建省行政工作完成, 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於彰化縣橋孜圖(今台中),1894年省會移至台北。
劉銘傳在台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台,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採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台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台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❺ 中國台灣印度巴基斯坦
這根本不能相提並論的。雖然巴基斯坦是從印度獨立出去的,但是在英國殖民印度這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像中國那樣的統一的國家。
❻ 台灣跟印度洋接壤嗎
沒有接壤。。。。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了。印度洋要比南海更西南,才可能接壤。
❼ 印度與台灣海峽接壤嗎
印度與台灣海峽相距幾千公里,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
台灣海峽(Taiwan Straits),簡稱「台海」,是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北起台灣省台北縣富貴角與福建省福州平潭島連線,南至福建東山島與台灣鵝鑾鼻連線。
❽ 巴基斯坦印度有什麼仇恨他們原來不是一個國家嗎怎麼比中國大陸和台灣搞的還凶
巴基斯坦和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古印度有存在過國家,但那是公元前的事情,存在時間50年、地盤在今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北部部分和阿富汗部分地區,整個南次大陸上下幾千年,真正以國家形式存在也就那50年。而現在的印度,與古印度關系本身就不很大,還不如巴基斯坦、尼泊爾與古印度的關系密切。而古印度文明早在2千年前就滅絕了。
除了那50年,其餘時間南次大陸都是被東歐、東北亞、西亞、中亞的征服者奴役的,這與中國的金遼元清完全不同,金遼清元的文化根源是中華文化,他們一直是帝國的邊民或少數族群,一直都是在中華文化內發展起來的,中國地理地形決定了穩定的帝國形式,即中原——西部草原——北部平原——南部山地——東臨大海,這是一個循環系統,人與經濟的流轉(這點現在是國內外史學界的普遍認識,太多史料的溯源都能發現這些特點),而印度就不一樣了,南次大陸與其他地區是隔絕的(南次大陸是非洲板塊斷裂、漂移到亞洲板塊的奇葩,撞擊就有了喜馬拉雅山),進入南次大陸,古代只有一條山谷,所有入侵者都是披荊斬棘進入山谷的,文化就完全不同,完全就沒有中國那種文化、人群的循環系統,古印度存在50年,又回到被征服的經歷中,所以古印度文明被毀滅了就再也沒有恢復。
而現在的印度人,一直在假裝自己是文明古國,巴基斯坦氣不氣?尼泊爾氣不氣哦,現在的印度,其大部分地區以前都是以土著部落形式存在的,而像蒙古人跑到印度建立的莫卧兒帝國,本身只在現在印度的中部和北部,印度南部不但從來沒有國家,而且歷代入侵者也沒把這些野人地區納入地盤,也只有英國人做到了,正是因為印度沒有文明留存,加上數千年的奴隸生活,導致印度人既自卑,又自大,既沒有認識世界的智識,也沒有了解世界的動力,整天就是活在幻想中,自以為是,等待惹怒下一個殖民者,再度變成奴隸,印度人才不會瞎折騰,印度人是需要主人的。
❾ 印度為什麼沒有說台灣
因為台灣人不會譏笑印度,也跟印度沒有領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