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有哪些內容及影響
內容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影響
1、積極影響:種姓制度為核心特色的印度教在印度興盛,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反而頹敗了,可見種姓制度對印度的歷史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種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並坐,印度自古至今經歷了集中社會形態。
政治上不利於印度的統一和團結,種姓制度,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在歷史上,它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度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被外族征服的歷史。
(1)種姓制度對印度教育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的歷史
十九世紀後部分西方學者提出,在歷史上古老的印度人種衰亡之後,新起的高加索人種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們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南部印度的住民達羅毗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在尼泊爾,婆羅門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授予當地人較高種姓,大部分土邦國王(maharaja)也成了剎帝利。當地主體民族卡斯人沒固定信仰,所以婆羅門經常授予整個村落的人以高種姓。在尼泊爾種姓較少而且高種姓較多。
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Ⅱ 在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力有多大
一·種性制度將印度的人口等級劃分十分嚴重
我們不論從網上還是從其他地方看到的印度人,你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些皮膚淺褐色,中等身材,薄唇,黑色卷發的,是印度人。一些白皮膚,身材高大,眼眶深陷鼻樑高,黑發黑眸的,也是印度人。一些皮膚暗黑,身材矮小,鼻子扁,嘴唇厚,依然還是印度人。
將這么多人種整合在一起,而又特徵非常明顯,這就要說到印度一個畸形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他們都是印度人。
泰姬陵
現如今,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會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但是,種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社會,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印度人民靠手腕上的繩子以及名字判斷階級。
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
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系紅繩,祈求神的保佑
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大約僅佔印度總人口的5%,卻擁有接近一半的國會席位。
當高種姓空乘在飛機上工作時,很多低種姓旅客不敢享受這些空姐空少提供任何服務,有些甚至不吃不喝。
低種姓男子不允許與高種姓女子結婚,而低種姓女子嫁給高種姓男子則需要付出高額的嫁妝。
賤民去商店買水時,店家都給給他們專門的一次性陶杯,喝完就摔。
低種姓想要通過學習,沖破種姓的枷鎖,歷經的困難超過我們的想像。低種姓家的孩子考上好的大學,會引起家長和同學的抗議。而高種姓則會抵觸與低種姓的同學一起上課。
Ⅲ 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及影響
內容: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積極影響:
種姓制度為核心特色的印度教在印度興盛,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反而頹敗了,可見種姓制度對印度的歷史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簡單的就是社會分層帶來的固定感,人被要求按照自己的角色來生活,對管理者來說很好用,對生活在制度中的人來說,遵守規則可以帶來安全感。
消極影響:
種姓制度最重要的特徵是職業世襲和內婚制,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並坐,印度自古至今經歷了集中社會形態。
政治上不利於印度的統一和團結,種姓制度,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在歷史上,它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度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被外族征服的歷史。
其原因與種姓制度造成的整個印度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性和利已性不無關系,它妨礙了印度人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在面臨外族入侵時,不能組織起強有力的抵抗力量。
種姓制度等級:
1、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2、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3、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4、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Ⅳ 古印度種性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對印度社會的印象是什麼
種姓制度的成因是雅利安人入侵者穩固自身政權的需求。
最早在印定居的是達羅毗荼人,膚色黑。雅利安人是自中亞入侵的,膚色白。他們消滅了印最早的原生文明火種。為了穩固自身統治秩序,吠陀時代的入侵者以膚色(更為准確說法是血統)劃分階級,以宗教為背書,這就是種姓制度。
由於種姓制度規定了各階層適合的工種,這就使得社會分工完美地各司其職,每個行業父死子繼,在封建時代有效保障了社會穩定,也益於社會生產經驗一脈相承,熟練技工世家出現。
但種姓制度無疑阻塞了下層人民升遷的通道,令社會階層,貧富固化。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種姓制度亦違背了平等,民主,自由等印資產階級施政綱領,違背人權,是徹底的封建糟粕。
同時,種姓制度亦客觀剝奪了低種姓者受教育權力,阻礙了印教育推廣,以及後續生產力釋放提升。
並且,種姓制客觀令現今印人民彼此割裂,甚至還出現了地方尾大不掉,中央管不著的奇異現象不利於印現代國家穩定。
Ⅳ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產生了哪些不良影響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產生的不良影響:
1、政治上不利於印度的統一和團結;
2、種姓制度影響經濟的發展;
3、種姓制度影響到人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Ⅵ 種姓制度的影響和評價
種姓制度代表了生產關系的落後,這種半奴隸半封建的畸形生產關系,落後於大部分國家一個半時代。其次,種姓制度決定了低種姓對高種姓的經濟上的依附,是土地和勞動力這些基本生產要素被被部分人壟斷的表現,是生產力發展的極大阻礙。
種姓制度顯示了社會文化意識的保守和愚昧,束縛了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還阻礙了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科學和教育發展都有巨大地消極作用。極大的限制了限制了社會階層流動,容易積累社會不安定因素。種姓制度是退步。
種姓制度的特徵: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木留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並且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
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Ⅶ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什麼影響那麼大是怎麼回事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印度的電影,有錢的人過得太奢靡,沒有錢的人過得太卑微,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根據姓氏劃分人種,因為種姓制度在印度爆發的慘案數不勝數,盡管印度早就在1947年廢除了這種制度,但是這種制度已經深入印度人心中,這種觀念已經對他們根深蒂固。
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持續了數千年才廢止,但也只是表面上廢止,沒有從印度人心中廢除,這已經成為了他們一種默認的社會關系,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軍事,民生文化等都有種姓制度的影子,已經融入了他們整個的文化體系,成為他們的一部分。
Ⅷ 種姓制度對當代印度有什麼影響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長的歷史,對今天印度社會仍有很大消極的影響,使印度民族缺乏同一性和凝聚力.印度教的種姓制度,過多考慮某一個種姓集團的利益,助長了狹隘的地方主義,最終延緩了現代化的進程,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進程.
同樣的,種姓制度也削弱了印度的反抗性,否則,以印度的情況,早就打成一團亂麻了
Ⅸ 種姓制度的特徵及影響
種姓制度的特徵:
1、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
2、各等級實行內部同一等級通婚,嚴格禁止低等級之男與高等級之女通婚。
3、首陀羅沒有參加宗教生活的權利。
4、各等級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種姓制度的影響:
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9)種姓制度對印度教育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歷史相關
種姓制度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印度一種復雜的等級制度(包括瓦爾那制度和後來從中衍生出的闍提制度)的泛稱,玄奘又曾將它譯稱族姓制度,西方通常把印度的這種制度稱為喀斯特製度。它萌芽於早期吠陀時代,正式產生在後期吠陀時代。
最初,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雅利安含有「高貴」之意,瓦爾那含有「顏色」、「品質」的意思),而稱當地居民為「達薩瓦爾那」(含有「雄者」、「男人」之意)。這樣就有了自以為高貴的雅利安人和把當地居民當作敵對集團的區別。
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時代末期,逐漸發生了平民與氏族貴族的區別。平民稱為「吠舍」(是氏族成員的意思),而貴族稱為「羅闍尼亞」(是「灼熱發光」的意思,引申為顯貴的首領的意思)。
從事祭掃的氏族貴族則稱為「婆羅門」(意思是梵天所生)。從雅利安人與當地居民的一分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與氏族貴族的一分為二和貴族內部的軍事貴族與祭司貴族的一分為二,這樣就形成了四個瓦爾那的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