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有多少經文

印度有多少經文

發布時間:2022-08-25 03:41:30

『壹』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了多少部經

釋迦牟尼佛講經共49年,談經三百餘會。

分為五個時期:一、華嚴,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華。

至於字數,有不完全統計:

楞嚴經有7萬4千多

法華經有10萬5千

華嚴經有65萬

般若經2億多

大般涅槃經37萬5千9百

(1)印度有多少經文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跡

1·出家前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

它臣屬於憍薩羅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為主的農業。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為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為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

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 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18]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 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2·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為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為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

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所謂「四門游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

3·覓道的經過

出家到摩揭陀國:佛陀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須發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里群集眾多新型思想家。

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托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發和托缽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禪修: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為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郁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這里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煉,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苦行: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41]的優婁頻羅聚落。苦行流行於各時代,主張折磨不凈的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為他將喪命。

最終他認為苦行無益,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所以放棄。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可能有所幫助。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陳如等五隨從因此厭棄他。這成為佛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4·證覺成道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

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飢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魔軍」。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 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

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 據上座部說,梵天王得知佛不願說法,感覺事態嚴重而下凡勸請,他保證世間將會有人能夠理解佛法,佛最後同意說法。此處以婆羅門教的上帝勸請佛陀,意將佛教地位抬高到神教之上。

『貳』 印度還存有百卷楞嚴經嗎

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其他佛教國家,楞嚴經的梵文對照本已經不復存在了。這也是學術界的一部分人懷疑楞嚴經是中國漢傳佛教自己杜撰的一個最根本的理由。但是無論怎樣,楞嚴經都不失為是佛教的一部網路全書都是佛教的一部最璀璨的瑰寶。佛陀在世的時候也說過依照三法印來印證佛經,由於符合三法印,所以那些懷疑楞嚴經的人也只是把楞嚴經歸類在存疑一檔之中,所以即便是梵文本已經失傳,但是楞嚴經還是一部最精彩的佛經之一。

『叄』 印度有經剛經嗎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

金剛經屬於《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般若部的經典之一,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精神。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盡管經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結構仍然晦澀復雜。經文中強調「真理」本身的不合邏輯,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無法透過文字和簡單邏輯推理而得。由於其精神與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剛經》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

『肆』 佛教有哪些經文

一、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二、禪宗七經:

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

三、其它佛經:

華嚴經、地藏經、葯師經、俱舍論大涅盤經、佛遺教經、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妙法蓮華經、十善業道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父母恩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4)印度有多少經文擴展閱讀

一、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歷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卷左右。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 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向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三、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四、《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伍』 佛經一共有多少部

首先佛經不是一本書,佛經是對佛教經典的一種簡略說法。通常指佛教全部經典。所以並沒有具體數量,但可以通過不同朝代的佛經來進行推測。

漢文佛教經典總稱為「大藏經」,一般分大乘經、小乘經兩種。唐代智升之開元釋教錄,始將大乘經分為般若部、寶積部等五大部,及諸經。宋藏收大乘經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麗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縮刷藏經與頻伽藏收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小乘經主要指阿含經及其單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白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麗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縮刷藏經和頻伽藏各收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大正藏則將一切佛經分為阿含、本緣、般若等十部,共收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六祖壇經是唯一由中國人著作,稱為「經」的佛學典籍。

『陸』 我想了解 佛教系統的經文總共 有多少怎麼樣入門

《隆藏》《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永樂北藏》(附藏經目錄)最新更新簡介 乾隆大藏經 169本(含一本目錄) 16開精裝 《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分正續兩部分,正藏485函,內容完全和《永樂北藏》相同;續藏239函,內容較《永樂北藏》有所增減。《乾隆版大藏經》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人,監造人員80餘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餘人,歷時6年完成。全藏字體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庄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共印行150餘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新版的《乾隆大藏經》影印台灣版本,字型大小大,適於供養。
第一,新版隆藏封面設計選用雙龍戲球吉祥圖案,製作精良,大氣壯觀。
第二,單本塑封,高檔典雅,更顯出法寶的恢宏氣象,極具收藏價值。
第三,清朝宮廷常用威龍作為鎮宅避邪之用,新版隆藏的封頁採用雲海中升起燙紅金的威龍為主要圖案,威嚴而吉祥。

大正新修大藏經 100本 16開精裝 《大正新修大藏經》 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槃、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祇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歷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大正藏》內容:
(一)正藏:1-55冊是從印度漢譯的佛典32冊,加上中國論述23冊而成。收書2236部9006卷。
(二)續藏:56-85冊以日本撰述為主, 及敦煌古逸寫本和疑偽經。收書777部2929卷。
(三)圖像:86-97冊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共363部1344卷。這些密教相傳之秘襲、秘軌圖儀共諸於世,可謂學術界一大 事。這十二冊宛然成密傳佛教美術網路,為佛教藝術研究之指南。

卐續藏 90本 16開精裝 《卍續藏》,又名《卍續藏經》、《大日本續藏經》、《續藏經》。日本京都藏經書院編。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刊行。發起人和主持者為前田慧雲、中野達慧。
《卍續藏》是《卍正藏》的續編。所收多為南北朝至清代佛教撰述的珍籍要典,其中有不少是我國國內久佚的絕版孤本。全藏分為兩編150套,每編各附補遺,總計收經1659部7143卷。卷上之第一編共95套862部。其中,正編(第1套至第87套前部分)收經734部,包括印度撰述(下分經部、律部、論集部、密經儀軌部4項)18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大小乘釋律部、大小乘釋論部3項)551部。補遺(第87套後部分至第95套)收經128部,包括印度撰述(經部)13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大小乘釋律部、大小乘釋論部、諸宗著述部、禮懺部5項)115部。卷下之第二編共55套797部。其中,正編全為支那撰述,包括甲編32套(不署"甲"字)和乙編23套(署"乙"字),每套皆5冊。甲編(第1套至第32套),下分三論宗著述部、法相宗著述部、天台宗著述部、華嚴宗著述部、真言宗著述部、戒律宗著述部、凈土宗著述部、禪宗著述部、禪宗語錄通集部、禪宗語錄別集部10項,收經473部。乙編(乙第1套至乙第23套前部分),下分禮懺部、史傳部2項,收經207部。補遺(乙第23套後部分)包括印度撰述(經部)11部和支那撰述(下分大小乘釋經部、諸宗著述部2項)6部。《卍續藏》為方冊本。正文用四號字體排印。每面分上下欄,每欄二十行,每行二十二字。
《卍續藏》的總目名為《大日本續藏經目錄》(四卷),收入日本編的《法寶總目錄》。
《卍續藏》全藏印成後,存書被大火焚毀,流傳不多。192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曾以《續藏經》為題影印了五百部。近世,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的《卍續藏經》也是它的影印本,作一百五十一冊(其中目錄一冊)。
《卍續藏》廣泛收集了《卍字藏》以外的已入藏和未入藏的典籍。尤其是中國撰述部分,收錄了許多在大陸已散佚,唯日本見存的典籍。上自魏晉譯經,下至明清著述。其數量之宏富,超過明《嘉興藏》之《續藏》、《又續藏》。是研究中國佛教不可或缺的佛典叢書。

永樂北藏 200本 16開精裝 《永樂北藏》,又名《北藏》。官版。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敕令雕印。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於英宗正統五年(1440)。參與者有道成、一如等。刻藏的地點在北京,經版由司禮監掌管,藏於祝崇寺內的漢經廠。
《永樂北藏》是參照《永樂南藏》的結構分類,但在編函(將某幾部經典編為一函)方面又作了較大的調整編成的。全藏總計636函,收經1615部6361卷,始《大般若經》,終《大明三藏法數》。其結構為:(一)大乘經,260函537部。(二)小乘經,45函239部。(三)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34函300部。(四)大乘律,5函25部。(五)小乘律,48函59部。(六)大乘論,50函93部。(七)小乘論,73函37部。(八)宋元續入藏諸論,5函23部。(九)西土聖賢撰集,19函147部。(十)此土著述,151函155部。
《永樂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後,由於藏在京城,故一直作為官賜藏經,由朝廷印刷,下賜各地寺院。在南、北兩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質和權威性。
到了明萬曆十二年(1584),神宗因母後施印佛藏之願,下敕雕造《永樂北藏》的《續入藏經》,並為之序。《續入藏經》共計41函,收經36部40卷,始《華嚴懸談會玄記》,終《大明仁孝皇後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全是中國佛教撰著。其中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大乘起信論疏》、《肇論新疏》、《維摩詰所說經注》、《華嚴原人論》、《天台四教儀集注》、《教乘法數》、《佛祖歷代通載》、《翻譯名義集》、《百丈清規》、《三教平心論》、《禪源諸詮集都序》、《廬山蓮宗寶鑒》等。
初刻的正藏和初刻的續藏兩項相加,《永樂北藏》至明萬曆十二年時,已有677函,收經1651部6771卷。
《永樂北藏》為梵夾本。每版25行,折成5面,每面5行,每行17字。《永樂北藏》今存。據李圓凈《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時轉600年,而今在世少有存書,為使這一古典法寶轉世流通,解各地寺院佛教團體大居士供奉研究之需要,我會經請示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內部發行500部。此次出版的《北藏》裝訂成大16開本200冊,內文採用山東晨明紙業生產的高檔米黃雙膠紙,印刷裝訂均屬上乘,為佛教團體收藏供養之必備。
這是從幾個不同版本的大藏經來看,做了對佛教經典的一些論述

『柒』 佛經大約共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裡面分作三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認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三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第一類契經,是直截說理的長行文字。第二類重頌,這是指在長行文字後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數,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長行的意義的文體。第三類諷誦,它並不依據長行的文義,但同樣是用每句一定字數偈頌的形式寫出來的。第四類因緣,是指經里所說,見佛聞法的因緣和佛說法教化因緣的故事。第五類本事,是指佛弟子們過去世因緣的經文。第六類本生,是指佛說自己過去世的因緣。第七類未曾有,是指記敘佛示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故事。第八類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說明理論。第九類論議,是指用問答體裁來討論佛法的經文。第十類自說,是指無人請問,而由佛自動說法的經。第十一類方廣,是指說方正廣大的真理的經文。第十二類授記,是指佛授給弟子們將來成佛的記莂。

『捌』 全世界有多少佛經,唐僧取回的佛教經佔印度的佛經總數

唐貞觀十九年,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後,親自設計建造了大雁塔,用以供奉帶回的佛經、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注釋及出版。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保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玖』 玄奘法師從古印度帶回了多少佛經翻譯了多少,未翻譯多少未翻譯的那些是否有後來者繼續翻譯

新譯出而以往和稍後有譯本的(新譯重本)有第二會(卷四O一一四七八),與西晉竺叔蘭、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竺法護譯《光贊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是同本異譯,但缺《常啼品》等;第四會(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與東漢支讖譯《道行般若經》、吳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前秦曇摩蜱和竺佛念譯《摩訶般若鈔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經》,是同本異譯,亦缺《常啼品》等;第六會(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與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經》同本異譯;第七會(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與梁曼羅陀仙譯《文殊說摩訶般若經》、僧伽娑羅譯《文殊般若經》是同本異譯;第八會(卷五七六),與宋翔公譯《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為同本異譯;第九會(卷五七七),與鳩摩羅什、後魏菩提流支和陳真諦分別譯的三種《金剛般若經》及稍後義凈譯的《能斷金剛般若經》,是同本異譯;第十會(卷五七八),與稍後菩提流志譯《實相般若經》,是同本異譯。
可見此經總括了一切般若類經典。其中第一、二會篇幅最大,二者雖詳略不同,但內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內容也略同。第二、四會與舊譯《大品》《小品》諸譯本相比,雖內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約一倍,字句表述也有顯著不同。如把第二會與鳩摩羅什譯的《摩訶般若經》相比,在稱呼方面,稱「比丘」、「比丘尼」為「苾芻」、 「苾芻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門方面,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覺分、八聖道分」,改譯「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把「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改譯為「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把「四禪」譯為「四靜慮」,「八背舍」譯為「八解脫」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29],玄奘譯本為:「菩薩摩訶薩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便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當學般若波羅蜜多」[30];再如,在《摩訶般若經·奉缽品》有一段與《般若心經》十分相近的話:「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玄奘的譯文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31]後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確。有一些話,如《第二會·歡喜品》的諸法「唯心所現,性相皆空」,同會《觀照品》的諸法但有名, 「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等等,在舊譯相應地方沒有。新譯比舊譯篇幅內容的增加,與其說是舊譯者有意刪略,不如說是新譯梵本有所擴充。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們巳斷金剛般若經》,一卷

『拾』 佛教經文總共有多少部

佛經分為三藏十二部,從以下解釋你就知道,其沒有定數

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在佛門中,我們經常會聽人說到「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體內容,下面根據《君友會大藏經》記載分別作簡要的介紹。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別。

具體來說,「三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庄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是「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它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三藏」中的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即指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曇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能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論藏又稱論部。
在《大乘庄嚴經論》卷四中舉出了設立「三藏」之九種原因,即:
一、為對治疑惑,故設立修多羅。
二、為對治受用之二邊,即令遠離樂行之邊、苦行之邊,故設立毗尼。
三、為對治自心之見取,故設立阿毗曇。
四、為說三學,故設立修多羅。
五、為成就戒學、心學,故設立毗尼。
六、為成就慧學,故設立阿毗曇。
七、為講說法及義,故設立修多羅。
八、為成就法及義,故設立毗尼。
九、為通達法及義,故設立阿毗曇。
在《釋氏要覽》卷中亦援引《阿毗達磨集論》之說,謂經藏乃用以對治疑煩惱,律藏對治受用二邊之隨煩惱,論藏對治自見取執之隨煩惱。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於三毒,而謂律藏可斷除貪欲,經藏可斷除瞋恚,論藏可斷除愚痴。
有關三藏的先後次第,尚無定論,若就三藏結集的先後而言,則其次第為經、律、論;若就行修之順序而言,則為律、經、論。若將此三藏配於三學,則經相當於定學、律相當於戒學、論相當於慧學。同時,經亦包含戒、定、慧三學,律包含戒、定二學,論唯包含慧學。
在諸宗中,凡是以經立宗者,如華嚴宗、凈土宗、密宗、日本日蓮宗等,皆稱為經宗;以律立宗者為律宗,如我國南山律宗;以論立宗者為論宗,如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別稱為經師、律師或論師。造論弘揚佛教者,稱為論主或論師。精通三藏之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單稱三藏。在我國,三藏之翻譯家亦稱三藏,例如稱玄奘三藏、真諦三藏等。
「十二部」是佛所說的法,按照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的十二種類。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即:
一、契經,音譯修多羅,即契於理契於機之佛教經典,又作長行。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之教說,即一般所說之經。
二、應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復闡釋契經所說之教法,故亦稱重頌。這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來理解。從形式上看,文句字數有定,與古詩相似,這是從梵文、巴利文沿襲而來的文體,一般稱為偈頌。從內容上看,都是對長行內容的復述,故稱應頌或重頌。應者,「順應長行」;重者,「重宣其義」。
三、記莂,又作授記。本為教義之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之未來修證果位所作的印記。通俗地說就是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明確告訴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據《瓔珞經》講有八種授記,《法華經》第六品專名「授記品」。
四、諷頌,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與應頌不同者,應頌是重述長行文中之義,此則以頌文頌出教義,故稱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五、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或者無請問佛法者,而佛自行開示教說的經文。如《阿彌陀經》,名「自說經」。我們知道,佛陀說法,多是弟子先請問,佛再作答,於一問一答中深入開來。而自說一體,是指弟子們不知提問,而佛從大事因緣出發,認為教義重大,即便無人求法請問,也要主動開示眾生。
六、因緣,記載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之序品。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三:「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修多羅中有人問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結是戒,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如來說法必有因緣,即經中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本末因緣之處,如諸經「序品」。因緣是有關該經在甚麼情況下,為解決甚麼問題,對甚麼人而說的等等記述,屬於交代背景、主題、性質、目的等內容。
七、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如《法華經》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也就是佛經中所記載的許多有關佛講述某菩薩或弟子過去幾生幾世所作所為的種種因緣事業,此類即稱為本事經,如《法華經》中的「葯王菩薩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凡經中佛說自身往昔行菩薩道時,修諸苦行,利益眾生所行因緣之經文,名「本生經」。如《佛本生經》中就講述了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為鹿、為鷹等動物舍己度化眾生的故事。
十、方廣,字面意思是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的經文。寬泛點說,即一切大乘經之通稱,又指詞廣理正,廣辨諸法甚深真理的經。凡屬宣講菩薩道的教理,弘揚菩薩行的法門,均屬方廣,是為教化大乘菩薩的大乘經典的通名,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方廣經典,《菩薩地持經》卷三雲:「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小乘的方廣經,唯以語廣,此類經文,名「方廣經」。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記載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說法中顯現出來的種種神力、吉祥、瑞相的經文。之所以稱名「未曾有」,是因為這些瑞相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從來未曾有的境界,眾弟子同聲贊嘆:「未曾有」而得名。如經中說諸天身量,大地震動,曠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議之事的經文,名「未曾有經」。
十二、論議,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論議是佛法經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論議,明辯法相。」如佛為聲聞乘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義理。在文體上顯示為「一問一答」或「直發精義」的兩種,顯示了佛說法的活潑親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諸經中有人稱惟方廣為大乘獨有之經;有人認為除記莂、自說、方廣外,其餘九部皆屬小乘經;也有人認為除因緣、譬喻、論議外,其餘九部皆屬大乘經;或有人以為譬喻、本生、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又有以為除自說、譬喻、論議外之九部為九部經。惟九部與十二部二種分類中,九部之說法較為古老,但卻較有力。上所謂九部經,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攝於經律論三藏之何種藏中,古往今來亦有不同的說法。
為了方便後人記憶這十二部經的名稱,古人將十二部經編成了一首偈頌: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詳如大論三十三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有多少經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哪裡產車厘子 瀏覽:948
印尼死多少人 瀏覽:42
義大利語您住在哪裡怎麼說 瀏覽:693
伊朗冬令是什麼 瀏覽:154
我的世界中國版怎麼不能登錄 瀏覽:360
英國怎麼買雞爪 瀏覽:157
印尼鐵木多少錢1噸 瀏覽:535
帶孩子去越南玩什麼 瀏覽:221
伊朗關稅怎麼收 瀏覽:641
義大利面醬料怎麼保存 瀏覽:122
印度新聞肺炎一共有多少人 瀏覽:9
如何在英國注冊百度網盤 瀏覽:483
伊朗派了多少人參加東京奧運會 瀏覽:38
伊拉克為什麼幫助伊朗 瀏覽:415
印尼kak什麼意思 瀏覽:502
印尼怎麼查話費余額 瀏覽:598
印尼人屬於什麼宗教信仰 瀏覽:61
中國落地國籍有哪些國家 瀏覽:819
義大利主要食物有哪些 瀏覽:320
為什麼中國版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