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西方人怎麼看待印度人知乎

西方人怎麼看待印度人知乎

發布時間:2022-08-17 07:25:18

① 為什麼西方國家不認為印度人是白種人

你TM見過印度人嗎??你TM看不出來印度阿三的膚色嗎???西方國家的人也見過的啊,他們又不是瞎子,肯定知道阿三是什麼膚色的啊。。。

②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國 誰更具發展潛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國,亞洲的兩個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但是長期以來,印度人、中國人互相瞧不起對方,實際上也互相不了解對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國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這兩個國家,以及這兩個國家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我覺得會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開卷八分鍾》,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一本《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上面兩個字,一個龍,一個象,一般就認為龍是中國的象徵,象就是印度的象徵。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德國的亞洲問題學者。其實這一類的書我已經看過好幾本了,這本算是比較新的。但是所謂新,原著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說資料不夠新。特別是我們知道去年從秋季,金融海嘯席捲了全世界之後,它對中國和印度也是有沖擊的,但是這個沖擊實際上對於以後印度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實有更大的影響。我們先就說這本書本身,因為我很有興趣的就是,一個是中國人怎麼看印度人,一個是印度人怎麼看中國人,然後就是這樣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國和印度。總的來說我有一個這樣的感覺,在我已經看過的幾本,包括英國人、美國人,也包括法國人、瑞士人寫的有關中印對比的書,總的感覺西方人他們還是偏愛印度的,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印度英語是全國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個神奇的東方。印度人的那種信仰,印度人的那種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種精神的困惑,他們把印度看成是一種精神的故鄉,所以他們喜歡印度。而在他們看中國,看到更多隻是物資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樓大廈、超級市場、高速公路,還有就是全世界無處不在的中國產品。這本書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允的,比較公正的。他不特別講印度怎麼好,也不特別講中國,中國、印度你各有什麼優缺點,他都來給你講。這本書分了幾章,第一章是講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為印度所謂外判、服務,呼叫在近幾年已經是印度的一個特色了。他從這一點切入,印度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國—世界的工廠」,你憑這一節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講中國的哪些方面。然後我想比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極世界中的中國和印度的覺醒」。因為多極世界,中國就是一極,印度也可以說是一極。其中分別從歷史與文化、經濟、外交與安全、政策幾個方面,考察了中國和印度的相關的這些內容。最後一章就是「鄰國夥伴和競爭者」。分別講到了印度和中國都有自己的鄰國,互為鄰國,也有自己的夥伴,特別像東南亞、日本、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亞這幾大塊,他們跟中國的關系,他們跟印度的關系。這本書本身沒有什麼圖片,我想也不需要圖片。因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學術性的著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給一般的讀者看。但是其中我覺得最有趣還是在這個地方。中印之間,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這兩點,其實對中印兩國的影響都非常大。因為比方說為什麼西方人偏愛印度呢?

③ 阿拉伯人很尊重西方人和中國人,為什麼偏偏看不起印度人

西方世界鄙視印度,因為印度人缺乏自尊。我見過印度人和白人說話時都低聲下氣。他們用各種方法取悅他們。他們甚至誹謗印度來贊美西方。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每天都讀印度新聞。我從未見過印度記者誹謗中國,但確實有一些低品位的記者或報紙這樣做,但據我所知,所有專業新聞網站和報紙都不報道來自中國的負面新聞。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與白人結婚的女性比例沒有其他亞洲國家高,現在的我們需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盡管西方存在種族歧視和仇恨。印度這個國家仍然在不斷的在進步。印度的道德水準遠在西方之上,但西方永遠不會承認這一點。

④ 我們為何總是潛意識里瞧不起印度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起,就打心眼裡看不起印度了?

在香港,和舊時代的上海租界,印度人有個專稱:阿三,反正總是和底層苦力相聯系,偶爾有個上層的,還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里,說的是個印度來中國流亡的公主,不過據說是個騙子。

總的來說,中國人眼裡對印度,不高,盡管很多別國人看中國人也高不到哪裡去。

在奴隸貿易盛行的時候,價錢最高的是黑人,其次是印度人,價錢最低的是華人,因為身體素質天然有差距,中國人更適合從事腦力勞動,黑人的價格高是因為強壯,而且不愛生病。很多熱帶地區的殖民地原本有不少白人的,無奈是不是來一場瘟疫,剩下的就是青一色的黑人了。

筆者剛上學那時,對偉大祖國保有無限自信,比如覺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一旦知道俄羅斯最大,便不由得失望,至於經濟排名,老是愛盯著課本上的表格看,看到排名十幾的時候,倒沒有什麼大驚小怪,可一看到後一名就是印度,便覺得中國真是不行,好像中國天生就應該比印度強似的。

近代兩國都受到西方欺凌,不過爭強好勝的中國人知恥而後勇,在失敗後總是不屈不撓地斗爭,印度人顯得則有點心不在焉。

印度向來不行嗎?

印度古代當然是很璀璨的,埃及和巴比倫時代太遠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很早就達到頂峰,印度則是慢悠悠地追趕,埃及和巴比倫被流沙吞沒之後,似乎印度一枝獨秀,公元前300多年,壓力山大大帝第一次將西方文明灌輸給印度,印度便在原生文化上嫁接了希臘因素。之後中國人對印度感興趣,是因為佛教,佛教東傳是一次個人英雄主義行為,中國人和印度人的群體接觸仍然很少,在理想上的「西天樂土」並不代表著印度沒有貧窮的底層。中國人對印度的美好想像都是模糊的。

有意思的是,對來世和永恆的興趣遠比對現實興趣多的印度人,卻沒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他們關於玄奘的記錄都是抄的中國歷史書。

不知為什麼,東方和西方都對印度有如此久遠的迷戀。到15、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無論是鄭和下西洋還是達伽馬繞道好望角,目的地都是印度。哥倫布西行發現新大陸,也是為了尋找印度,到大英帝國把印度緊緊握在手裡,稱之為東方的明珠之時,展現出來的是對印度的愛情。

怎樣的印度呢?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物產豐富,衛生惡劣,住宅簡陋,生活貧困,等級森嚴??如今你去南亞,感受最多的仍然是喝水不衛生導致嘔吐,隨地大小便,食物不潔凈,火車上粘著黑壓壓的人??不知是不是和炎熱的環境有關系。

印度為什麼產生了提倡冥思頓悟的佛教呢?難道是因為外面太熱,在洞里清涼?如果你生活在中國燕山,秋天不去弄點厚衣服過冬恐怕都是個難題,既然為美好生活奔波,哪有時間去冥思苦想呢?

(唐太宗為什麼支持玄奘去印度取經?最近聽到這樣一種解釋,是希望玄奘代表唐王朝和印度接觸,樹立自己的威望。玄奘本人的目的比較單純,在取經回來後,唐太宗看到玄奘對自己的政治需要沒興趣,對佛教的熱情也沒有以前高了,也就是說玄奘在尼泊爾和當地僧團辯論時如果失敗,可能活著回來都是一件難事,回來後的下場更難說。)

在公元1000年前後,中國的目光從西南方,轉移到了東北方。北京的重要性日益取代長安的重要性,與之相對應,中國漸漸和東北亞越來越一體化,而和印度、阿拉伯世界越來越不一樣。直到如今,你去中、日、韓,仍然和去印度、斯里蘭卡感覺有天壤之別,最深刻的就是,現代化程度和社會秩序,比如公共衛生和城市市容。

東南亞是印度和中國交互影響最多的地區,很多國家的人口構成基本上就是華人、印度人、土著人的三足鼎立。而從宋之後,中國對印度印象最深刻的歷史時期,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印度人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雇傭兵而和中國的正面接觸。之後就是在租界里,像張愛玲小說里縮寫的流亡公主,是不是騙子不得而知,不過出現在中國人中間,卻是真實的。

「二戰」後,中國人和印度人接觸的地方,卻出現在美國,如今中國人占據了美國工程師類人才的很大一部分,充分發揮了剩餘智力,印度人卻成為很多大企業的領導階層,在晶元製造的尖端領域有一片天下,而且在團結一致方面,比華人更值得學習。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國人感覺上優人一等還需要很長時間培養,印度卻還是在嘿咻加油,以趕上中國為目標。而到底在西方人眼裡,中國人和印度人是否已經能放在他們的眼皮里,從心理上被高看,值得期待。畢竟兩國都是人口大國,很多增長靠的還是體力和玩命,什麼時候在腦子上被依賴,才算是真的出頭之日。

中國人和印度人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中國人注重現實,世俗,印度人注重精神,靈性。

2、中國人比較死板,印度人對音樂、舞蹈更有熱情。

3、中國人凡事爭先,知恥而後勇,印度人凡事無所謂。

最後,祝願印度人口早日超越中國,因為中國人需要更多精力去提高人口素質,這才是受世人尊重的根本法寶,中國經濟在量上遠遠超越了印度,在質上超越還有待時日。不過在印度人眼裡,時間永遠是那麼慢。

⑤ 美國為什麼不指責印度人權

美國為什麼不指責印度人權?1、印度真實國力弱,而且人傻錢多。哪有商人罵大客戶的?

2、印度的自由民主很合西方口味。而且也是反華前沿重要國家。

總體來說,西方人認為這印度這個前殖民地,既是大客戶,又喜歡當自己的小弟,對自己沒什麼危協,所以樂於說點好聽的而已。

⑥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

作者:何贇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4772659/answer/6016382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

印度的「民族國家」概念應該是形成於19世紀中葉至後半頁的一段時間內。這實際上是興起於孟加拉地區的印度文藝界,以及印度教復興運動等一系列近代思潮發展的結果。爾後形成的「印度性」(Hintva)等概念,以及在此刺激下形成的印度穆斯林獨立建國的運動——也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啦。
印度人的所謂「民族性」自覺之前,從葡萄牙人第一次「殖民」印度,到1857印度成為英國屬地,在西方人視角下的印度從模糊的地理概念越來越具象化,但基本上無論是具象的空間范圍還是抽象的文化屬性,「India」是西方建構出來的概念。

關於「印度」這個詞怎麼來的,之前有一篇答案簡單寫過兩句:
印度的名字是來自 India 還是印度教的 Hin? - 印度文化
在討論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時,一旦涉及譯名,問題就大大的對不對?我曾經有概念不統一無法進行討論的偏執,後來發現概念的統一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這恰恰是語言的局限呀。所以,理解一個名字時,它的溯源很重要。
「印度」這個詞從中國的古典、西方的記錄和印度自身的文化傳承上理所當然的都具備不同的內涵以及外延,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該全都混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網路上零碎的知識無法解釋你的問題。
從西北方向來的外來民族來到了印度河流域,當地人用印度河的名字稱呼這片土地。這才有了「Sindhu」。
寫作「Sindhu」及其各種變形(Hind-、Ind-)的印度的概念在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後13世紀前後的時間里,完全就是外來民族對從興都庫什山(Hinkush)到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及德干北部的廣袤地區的地理稱呼。這個詞不代表某一個國家,也不代表某單獨一個民族或社群。
這個詞的起源就是印度河,最初來到印度河流域的波斯人(前6世紀中葉)將印度河以東的土地和人喚作「Ind」,後來希臘人稱之味「Indikoi」,再後來的穆斯林把這片土地命名為「al-Hind」。中間還有無數的變遷,但是這個「印度」的地理空間是不斷擴大的。
至於這段時間這個詞是如何變化的,比魯尼(Al-Biruni)的印度志裡面有詳細的解釋。
隨後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才有了這個詞今天的模樣。
所以,你的問題是: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是的,你是對的。
「印度」這個詞的外延拓展成為一支民族、一種宗教、一個國家、一脈文化,多半是西方印度學學者與印度本土社會改革家建構的東西。哈哈,因為那個時代民族、國家、宗教這些詞的涵義本來就是一種西式啟蒙的產物呀。
印度教徒(Hinism)用「Hin」稱呼自己,動輒就說印度教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這個詞真正指向整個次大陸上的這種宗教不過是近代才開始有的事兒。
---
印度這個詞本身就是印度歷史發展的體現,統一卻割裂。
印度的名字是外來人給的,永遠都是在非本土語言的語境下這個概念才能討論。「India」這個詞你在印度本土任何一種本土語言里都找不到,所以這個概念只能是西方認知的產物。下次,我們討論一下「婆羅多」(भारत)的概念,也許能更好的理解古代印度文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

⑦ 為什麼西方國家很喜歡吹捧印度印度為什麼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寵兒印度人似乎很享受這種被吹捧的感覺&#

因為在西方國家眼裡,印度根本不值一提,可以放心地跟他們打交道。

⑧ 為什麼西方人更願意接受印度人的東西,而不是中國的

問題有誤。
1、在實物商品方面,西方人更願意接受中國的東西,而不是印度的。
2、在軟體產品方面,西方人更願意接受印度的東西,而不是中國的。
有很多事情,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⑨ 美國網友熱議:印度人和中國人有何不同,誰更成功

外國網友在美國論壇上發帖: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他們誰更成功?誰更優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並非一個文明!我認為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並沒有傳承關系!古印度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湮滅!現在的印度是英國人用武力強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雜亂、糟糕透頂!如果沒有英國殖民,現在的印度會像歐洲那樣,由有很多國家組成,雖然文化相近,卻也爭吵不休。爭吵和斗爭,貫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賞印度人的一點是:「自信!沒來由的自信!」

⑩ 如何評價印度 知乎

辣雞

閱讀全文

與西方人怎麼看待印度人知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我的記憶紐約是英國的 瀏覽:561
中國的漢城是哪裡 瀏覽:925
迪拜人喜歡中國的什麼 瀏覽:645
怎麼用一個詞來介紹中國人 瀏覽:276
中國最小的一個鄉村有多少人 瀏覽:174
印度牛糞有多少斤 瀏覽:219
英國銀行對公賬戶怎麼轉賬 瀏覽:515
英國小說什麼時候流行的 瀏覽:687
怎麼去伊朗打貨 瀏覽:984
中國軍魂是如何形成 瀏覽:532
印度人的服裝在哪裡買 瀏覽:641
鄰國和中國海軍哪個強 瀏覽:492
義大利彩金有哪些品牌 瀏覽:760
蒙自去越南要多少錢 瀏覽:191
伊朗家庭總電流多少 瀏覽:373
在伊朗里亞爾有用什麼語言交流 瀏覽:972
怎麼找英國住所 瀏覽:86
sulit印尼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936
泰國青檸和越南青檸什麼好 瀏覽:864
印尼美金怎麼換 瀏覽: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