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印度的國家名稱是什麼大食、月氏又現在的什麼國家
古代印度有很多國家.一個國家就一個名字.
大食:是我國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後分裂為三個部分,從東向西分別為:
黑衣大食:首都巴格達,位於亞洲西部,包括現在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半島、巴勒斯坦地區、黎巴嫩、阿富汗等
綠衣大食:埃及、利比來、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
白衣大食:西班牙和葡萄牙
月氏:本在中國的甘肅青海一帶,後來匈奴所滅,滅國的月氏大部分遷到現在河中地區,擊敗大夏。在東漢時期,其中的貴霜部統一月氏各部,建立了貴霜帝國。強盛時期的貴霜帝國包括現在伊朗東部、整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⑵ 印度國名是怎麼來的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一詞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地理名稱。後來,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印度稱為「印度斯」,後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
⑶ 印度的國名是印度斯坦還是印度共和國
印度的國名叫做印度共和國。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3)印度取了多少國名擴展閱讀:
在社會平等問題上,印度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種姓制度,印度的民主制度雖然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未能在人的思想層面和社會生活層面真正廢棄這種嚴重違反人權的制度。
在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種姓制度依然我行我素。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你去印度農村的小學教室一看:高種姓的孩子有小木凳坐,有課本念,有小石板寫字。
低種姓的孩子坐在地上,沒有課本,沒有石板。法律上是廢除了歧視,但是這里的校長、教員和學生都是印度教教徒,大家都覺得這樣做很自然,並不別扭。
低種姓的孩子自己也覺得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在印度教里,賤民信徒去上香,都只能都留在印度教廟宇外面,不能進入廟宇。
印度也有不少致力於廢除種姓制度的非政府組織,他們自己辦學,平等對待不同種姓的孩子,精神可嘉,但這些工作只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種姓制度實際上是印度教的一部分,而印度教本身未經歷過宗教改革運動,印度的民主體制也無力推動社會革命,結果種姓制度就一直困擾著印度社會。
⑷ 古印度都包括今天的哪些國家
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⑸ 印度國名全稱是什麼」印度「是什麼意思
全稱是印度共和國。「印度」取自梵文「婆羅多」,「婆羅多」一詞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是美好事物的通稱。
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
(5)印度取了多少國名擴展閱讀:
印度最早的稱呼
1、身毒
這個名字最早在秦朝以前就已經出現。這是當時的中國人,對印度大陸上的居民和國家的一個稱呼。這個名字,是從當時直接音譯過來的,按照發音組成的名字,這個名字當時使用范圍很廣,流傳時間也很久。
直到隋唐的時候,依然在使用,並且被保存在唐朝官方語言的發音。今天最接近唐音的閩南語,在用方言說」印度「時,依然接近於」身毒「這個發音。
2、天竺
這個稱呼曾經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後漢書》里。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天竺。
⑹ 印度給中國取了什麼霸氣的名字,中國是如何回應的
我國是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尤其是在古代,我國長時間站在世界的前列,多周邊的小國成為我們的藩屬國,不僅學習中國的文化、軍事,而且就連國家的名字都是中國取的,如安南、越南、朝鮮、日本、倭奴國等等。
其實,中國之所以給印度取這么多名字並不是為了好玩,而是有歷史原因的,印度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歷史上並不強勢,相反經常會遭到外族入侵,政權變化很快,中國在和印度交往中,稱呼和名字也隨之變化。
⑺ 印度國名的由來是怎樣的
由來: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⑻ 印度的舊稱有哪些﹖
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⑼ 印度在歷史上有哪些稱呼
印度曾有過很多國名,對同一名稱的來歷,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帕勒德」即其中之一,它是梵文的發音。根據耆那教傳說,教祖里施波德沃的長子叫「波勒德」,他是一位威望很高的國王,因此他的國家便以波勒德的變音「帕勒德」命名。又據《往世書》記載,包勒沃王朝著名國王杜施因德的兒子叫「波勒德」,擅長武功,在繼任國王期間,打敗了許多雅利安人小王國。《梵書》中曾記載其武功。由於波勒德的原因,其後裔一直被認為是「帕勒德」,國祚甚長。因此這個國家便以帕勒德命名。在《往世書》尚有另外的記載,如「在大海以北和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個國家,名叫『帕勒德·沃勒施』,其名稱的由來是由於波勒德的後裔居住的原因。」由此表明,印度居民的一個古稱也叫「帕勒迪」(帕勒德人)。又有些學者認為,帕勒迪人是指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前的當地土著人而言,其文明遺跡在哈拉巴和莫亨殊達羅早有發現。有過有些人有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帕勒德人是指波勒德國王的子孫後代。凡此種種,可見一斑。
「印度」還有另外的叫法。幾千年前,雅利安人乘世界人種移動的風潮,由中亞出發,分東西兩支遷移。向西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了歐洲,成為今天大部歐洲人的祖先;向東去的一支雅利安人,有的則在波斯定居,成了今天的波斯人,另一部分則繼續向東南移動,越過興都庫什山,來到印度的西北部,成為今天的一部分印度人。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時住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古代梵文發音「信突」(sindhu)河,可是古代伊朗人把字母「斯」(s)的發音讀成了「合」(h)音,即讀成「很毒」(hin)河。這樣,就把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叫成「很毒」,而把這一地區稱這為「很毒斯坦」。「斯坦」,是地區的意思,「很毒斯坦 」,意即很毒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印度又一名稱「很毒斯坦」的由來。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時稱它為「身毒」,東漢稱它為「天竺」。到了唐代玄奘指出:「仔細探討天竺的名稱,很多不同的說法,弄得一團混亂。舊時叫做身毒,或者叫賢豆。現在根據正確發音,應該稱做印度。印度人民,隨居住地方之不同而自名其國,遠方外國,異俗之人,從遠處看,採用了一個總名,對自己所喜歡的地方,稱之為印度。印度者,唐朝的話就是月亮。月亮有很多名稱,印度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說,所有生物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好像一個沒有光明的長夜,沒有一個清晨的掌管者,就好像白日既已落山,晚上就點上蠟燭,雖然有星光來照明,哪能如同朗月的明亮?就由於這種情況,才把印度比成一輪明月。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國家,聖賢相繼出世,遺法相傳,教導群生,條理萬物,好像月亮照臨一般。由於這樣原因,才把本國家稱為印度。」這是一種解釋和說法。從此中國才確定譯為「印度」。
另外,古代希臘人把印度河叫成「伊德斯」,把這一地區稱為「伊迪亞」,這是西方人對印度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