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唐僧分明是去印度為什麼叫西遊

唐僧分明是去印度為什麼叫西遊

發布時間:2022-07-19 22:20:51

⑴ 為什麼唐僧要去西天取經

唐僧即玄奘。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西天是指印度,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以為印度已經是天的西邊了。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並從天竺帶回諸多經書,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貢獻。貞觀20年(646年),47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經書657部。而在中國老百姓印象中, 《西遊記》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經第一人。 有學者指出,其實東北和尚曇無竭一行25人, 早在公元420年就從幽州龍城(現遼寧省朝陽市)出發西行取經。 這比唐僧西天取經足足要早209年。 朝陽北塔博物館資深研究人員董高告訴記者, 根據史料記載,曇無竭又稱法勇,俗姓李,幽州龍城人。 他10多歲時就出家修行,經常慨嘆佛經殘缺不全, 又聽說高僧法顯等人曾去西天佛國取經,遂發誓效仿。 北燕太平12年(公元420年),曇無竭招集志同道合的僧猛、曇朗法師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他們途經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翻越雪山大漠、絕壁深淵, 最終到達如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多個佛寺修行。 西行取經的25名東北和尚中,有12人墜崖而亡,有8人中途餓死,最終只剩下曇無竭等5人返回中國, 帶回並翻譯了《觀世音受記經》一部。 董高認為,曇無竭等25名和尚西行取經, 從時間上比較,要晚於「天竺留學第一人」東晉和尚法顯21年, 但比唐僧(玄奘)要早兩個多世紀。 從佛教地位來說,曇無竭只帶回1部佛經, 而玄奘帶回並翻譯的經、論有75部1335卷,法顯帶回並翻譯的佛經有6部24卷。 曇無竭的歷史功績遠不及法顯和玄奘。 據記者查閱,1999年版《辭海》中,法顯和玄奘都有詞條介紹,而曇無竭則沒有。

⑵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原因: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2)唐僧分明是去印度為什麼叫西遊擴展閱讀:

《玄奘西遊記》之一《玄奘身世》

唐僧師徒四人上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號稱玄奘法師。他徒步十多萬公里,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贊譽的玄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身世又是如何的呢?

在《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西遊記》第十一回寫到玄奘時,有一段話: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可見玄奘的父親是狀元,外公是當朝丞相。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殺人,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歷經磨難。

《西遊記》中對玄奘的描寫可有依據?歷史中真實的玄奘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世呢?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徒步往返17年,遠去西天取經?

根據歷史的真實記載,玄奘的確是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祖上出了很多高官,但是到了他父親這一輩,陳家從高級幹部降到了縣令。玄奘的母親姓宋,是洛州長史之女,跟當朝宰要相差得很遠了,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關於玄奘出生的時間,因為我們知道《西遊記》講的是貞觀十三年海州陳狀元娶了殷小姐,就算當年懷孕當年生子,那麼照這么說,玄奘法師應該生在貞觀十三年,這個是錯的。

玄奘的出生年月,在歷史上是需要一番考證能考出來的,除了《舊唐書》的本傳以外,基本都說他是唐高宗的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的664年,玄奘去世。一般認為玄奘是生活了65個春秋,那麼一推,玄奘就是生在公元600年。

《西遊記》中寫到,玄奘的父親是新科狀元郎,母親是當朝宰相之女,玄奘的父母新婚之後,都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怎麼會使自己的孩子歷經磨難呢?按照《附錄》里的說法,唐太宗授予陳狀元江州州主的官,叫他即刻上任。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禍事來。賊人劉洪把陳狀元推入江中,拿了陳光蕊的官憑,也就是當官的憑證,帶著殷小姐居然就到江州去上任了。

⑶ 印度在中國的西南方,那麼為什麼說唐僧是去西天取經

玄奘去印度被說成「西天取經」的原因:①古代中國人地理知識有缺陷,不能准確估算印度相對於中國的方位;②古代中國人所說的「西域」包括南亞地區

拓展:

1、印度地理位置在中國的正西南方(南偏西45°),按說既可以將其稱為「西天」也可以叫做「南天」,但當時中國人之所以不把印度稱為「南天」而是叫「西天」是因為中國人當時在地理知識方面是有缺陷的,無法准確定位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中國和古印度的交通主要有三條線路:北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從今天的西安出發,經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帕米爾高原、阿富汗瓦罕走廊到達阿富汗喀布爾,再折向東南渡過印度河然後進入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中線是南方絲綢之路,從今西安出發,經今陝西省漢中市、四川省成都市、宜賓市、雲南省昭通市到達昆明市,再折往西經今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緬甸八莫、臘戌、曼德勒、仁安羌再翻越那加山脈到達今印度英帕爾和孟加拉國達卡;南線是海上絲綢之路,從今廣州出發,經東南亞南海、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安達曼海,然後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登陸。不過唐代以前,中印交通主要線路是北線即陸上絲綢之路,這條線路從中國西北地區出發經中亞到達南亞,在當時地理知識匱乏的情況下就會給人一種南亞是在中國正西方向的錯覺。雖然古代中國人也能夠意識到古印度在我們西南方向,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相對而言印度的地理位置更偏西一些,所以把印度叫「西天」而不叫「南天」。

2、中國古代將中亞、南亞、西南亞、歐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統稱為「西域」。西域的概念廣義上包括今中國境內的新疆和青藏高原,而去印度一般都要經過今新疆一帶,自然古印度(南亞)也就算在西域范圍內的。「西天」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表示「西域的天竺國」而不僅僅是「西方的天竺國」。

⑷ 唐僧是去印度取經的嗎

是,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⑸ 西遊記里唐僧並沒往西方國家走去印度不應叫西遊頂多去新疆

自己看吧.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區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⑹ 唐僧西天取經,為什麼去的卻是印度

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謂,因為印度古稱 天竺,在中國西南方向,故略稱 西天;所謂「西天取經」即指去印度取經。

⑺ 西遊記為什麼要叫西遊記從全面來解答

《西遊記》之所以叫西遊記,是因為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八十一受難,一路降妖伏魔,九九歸一,終於在西天見到了如來佛祖,取回了真經。

⑻ 唐僧西天取經,為什麼去的卻是印度,印度在中國的南部,而非西方。

「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國王舍城外的那爛陀寺。 隨著佛教從12世紀在印度逐漸衰落,那爛陀寺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偉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兩次被戰火夷為平地,失去了蹤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根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譯本,步步追蹤,才發掘出了這座堙沒已達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剎遺跡。1950年,中印兩國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爛陀寺玄奘原居處建造了一座紀念堂。附近還有一間博物館,珍藏著當年從那爛陀遺址發掘出的文物。
佛教凈土宗稱西天為極樂世界,升西天初指和尚死亡,後亦泛指一般人的死亡,所以殺人時常說送你上西天。 如來佛祖在西天雷音寺,所以唐僧取經也叫西天取經。每年都會有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到瓦拉納西沐浴凈身,對他們來說瓦拉納西就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堂的入口。

閱讀全文

與唐僧分明是去印度為什麼叫西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台灣有多少新冠病例 瀏覽:735
英國的疫苗有多少種 瀏覽:861
為什麼義大利是冠軍 瀏覽:688
中國為什麼霧霾 瀏覽:688
英國版抖音怎麼下載 瀏覽:66
中國出口車要多少 瀏覽:482
越南國家哪個城市最大 瀏覽:211
伊朗什麼時候能恢復石油 瀏覽:356
60萬印尼盾等多少人民幣 瀏覽:991
經典中國夢藍色夢多少錢一瓶 瀏覽:736
義大利有哪些值得購買的東西 瀏覽:674
非洲於印度在哪些方面大體相當 瀏覽:260
英國黑白電視怎麼看 瀏覽:100
哪些國家疫情求助中國 瀏覽:308
跟團英國游多少錢多少天 瀏覽:175
美國飛中國要多久快遞 瀏覽:78
中國人外籍配偶可以在中國住多久 瀏覽:660
英國皇室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瀏覽:394
越南8月14號是什麼節日 瀏覽:26
伊朗跟阿曼有什麼關系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