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哪個階段算老年

印度人哪個階段算老年

發布時間:2022-07-19 13:19:36

1. 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的人口老齡化比例都是多少呢

從世界銀行公開的信息來看,除了少數國家(如印度),全球主要經濟大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均有所加強。特別是日本,隨著新增人口的不斷下滑,其境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人口總數和其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均創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535.7萬和28%。

但我國人口眾多,65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量卻超過1.6億,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老年人人口突破1億的國家。另外一個大國,印度的老年人總數量只有8700多萬,老齡化比例只有6%,人口年齡結構偏低。

以上數據,僅供參考!我國新的人口普查結果即將公布,到時候會有更加精準的各年齡人口分別數據。我國老齡化比例是否出現大的變動,就業人口發展趨勢等等將會再次撰文分享給大家。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2. 印度的人口年齡分布為何每五年出現一個高峰

需要明白的是,印度的人口普查人員調查的是一個人的報告年齡(reported age),而不是真實年齡(actual age)。印度人也沒有這么奇怪的理由或習俗要在某一年生一大堆小孩。在人口普查時,通常是一個家長報告所有成員的年齡,所以他們為了方便,一般都是報五的倍數。從2011年的年齡數據可以看出,從年齡10,12,18,20以後開始,每隔5年就有一個人口高峰。有意思的是,Kerala地區誤報年齡的數量是比其他地區少得多的,因為該地區居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其實為什麼印度人口普查年齡人口為什麼那麼不精確呢?有諸多原因。人口普查會問年齡,這很不靠譜,因為有人把出生那一年當作0歲,有人則把它當作1歲。其實這個問題在哪個國家都有,包括美國,但是在印度,這問題相對嚴重一點。印度已經逐漸採用詢問出生日期的方式做調查。因為日常生活中,印度人就覺得沒必要報告准確的年齡(而中國人喜歡談論生肖,所以相對准確很多)。所以由於這些社會和文化等原因,在人口普查時,印度人喜歡報0或者5結尾的年齡,另外他們也喜歡偶數(從上圖也可以看出,偶數年齡人口也會有小高峰),比如12,18。而老年人,許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年齡或者直接報年齡段,比如50-60, 60-70, 70-80。另外,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是,許多老人直接虛報一個很大的年齡。這就是為什麼上圖裡面,100歲以上的人也是不少的。

3. 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是什麼

比中國好,年輕人口多,不是說這低端製造業要轉到印度嗎?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由於在世界經濟發展競爭中一直處於領跑地位和迅猛發展階段,所以,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隨著這兩個亞洲人口大國的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中國、印度以及整個亞洲對世界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無怪乎人們稱21世紀為亞洲的世紀。中印兩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國情和相似的發展目標,兩國既是友好鄰邦,也是競爭對手。本文從人口學的視角,從人口要素和發展實力方面比較中印兩國未來發展的競爭潛力,希望這種比較能對我們思考遠期人口發展戰略有意義。

一、中印人口現狀與變化趨勢比較

1.人口現狀比較

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

20世紀中葉世界第二次大戰以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紛紛擺脫了舊的殖民統治,建立了新的國家。20世紀40年代末期,同為世界人口大國的印度和中國都先後成立了新的政府,迎來了百廢待舉的建設新時期。在20世紀50年代,中印兩國人口變動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上是在一個起點上(見表1)。由於中印兩國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影響人口變動的因素也不盡相同。可以看到,中國人口死亡率如果除去非正常時期,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降到了很低的水平,遠低於印度的同期水平。印度死亡率變化比較平穩,漸次下降,進入21世紀粗死亡率水平才接近中國。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從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所回落,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由於實施了全國范圍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而同期雖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思想,也提倡家庭計劃,並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有過全民計劃生育運動,但出生率變化甚微,人口出生率仍高達38‰,高出中國同期水平近10個千分點。20世紀80、90年代,中印兩國的出生率水平差距更大,均有10個以上千分點的差距。進入21世紀,兩國出生率水平的差距開始縮小。實際上,中國印度人口出生率的變化都有著政府幹預的痕跡,不過,中國更多的是政府有所為的影響,而印度則更多的政府無作為的影響。

對於兩個人口大國來說,遷移因素影響較小,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就直接影響著人口增長率的變化。可以看到,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雖然,中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軌跡有很大不同,但增長率的幅度卻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國人口由於死亡率下降幅度快於出生率,所以,人口增長逐步加速,到20世紀70年代,平均人口增長率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化雖然比較緩慢,但比較同步,所以,人口增長率也保持較高的水平上。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印人口平均增長率差距不超過2個千分點。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中印兩國的人口增長率開始分道揚鑣,進入20世紀80年代,印度人口增長率高出中國7個千分點,進入90年代,差距進一步擴大,印度人口年均增長率高出中國8個多千分點,進入新世紀,人口增長率的差距有所回落,但也仍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資料來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New York,2003.

2)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

人口出生死亡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口數量的變化,1950年,中國人口總量為5.55億,印度為3.58億,中國比印度人口多近2億人。由於人口基礎較大,即便是中國人口的年均增長率低於印度,但在絕對增長量上高於印度。從1950年到1980年,中印兩國人口總量之差都在增加,最高值達3億多。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口增加的慣性減弱,而印度人口仍舊保持相對較高的水平,印度人口總量增加快於中國,中印人口總量差值開始縮小。

人口數量隨著出生宰、死亡率變化而變化的同時,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從各個年齡組人口的比例變化來看,中印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有較大的差別。從老年人口即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變化來看,中國人口從1950年到1970年,該比例先增後降。從1970年起,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從1950年起,一直在上升,直到20世紀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後才逐步降低。顯然,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特點與中國人口出生死亡的變化特點是直接密切相關的。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相對比較平穩。從1950年起,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較為平緩地上升,沒有波動,與中國波動變化的特點形成對比。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到198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超過了40%,這樣的高比例直接與人口的高出生率有關。隨著出生率緩慢下降,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不過,到200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高出中國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例印度則低於中國近2個百分點。

2.人口數量與結構變化趨勢

1)人口數量變化趨勢

由於中印兩國社會經濟基礎、文化傳統、人口政策以及人口現狀不同,未來中印兩國的人口變動趨勢也不盡相同。從聯合國人口中方案的預測來看,中國人口的生育水平將繼續保持較低的出生率和較低的死亡水平。不過,由於人口迅速老化,粗死亡率將會不斷升高,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將會出現負增長。如果是按低方案預測,中國人口的負增長將會提前至2020年左右。印度人口的出生死亡變化比較平緩穩定,生育水平繼續穩步下降,到2040年以後,印中人口的出生率水平接近,但仍高於中國2個多千分點。2030年以後,印度人口粗死亡率也會像其他人口老化國家一樣不斷回升。不過,21世紀上半葉,印度不會出現人口負增長。

未來人口出生、死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經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總人口還將繼續增加一段時間。在聯合國中方案條件下,中國人口總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約14.5億,然後,人口開始下降出現負增長。如果按照聯合國低方案,中國人口總量將可能在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13.5億並隨後開始負增長。較之中方案,低方案人口下降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印度人口總量變化則是另一幅圖景,由於印度的生育水平至少在2l世紀前30、40年仍舊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人口總量的增加不是慣性增長而是自然增長,2050年,印度人口總量將超過15億。中印兩國人口總量的不同變化趨勢,將導致中印人口大國地位的變化。2040年左右,印度總人口將首次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國,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比中國多1.4億左右。如果按低方案計算,印度則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中國,2050年,印度人口將比中國人口多4億左右(見表2)。

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在未來50年裡,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將急劇地老化,但各個時期的人口老化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按聯合國中方案預測,在未來的50年間,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2020年,是較緩慢老化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從6.9%上升到11.5%,20年的時間僅上升4.6個百分點。第二階段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期。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時間將上升近10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過少年兒童人口的比重,將首次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第三階段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但人口老化速度放緩。如按聯合國低方案的結果(見表3),中國人口老化速度將會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將會更高。在未來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的增長大致也分三個階段:2000年至2028年平緩加速增長階段,老年人口將從不到1億增加並超過2億,平均每年增加400萬;2028年至2038年是急速增加階段,老年人將由2億增加到並超過3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2038年至2050年是第三個階段,基本平穩階段,老年人由3億增加到3.32億人,平均每年增加260多萬。中國老年人口這種變化特徵除了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變化外,主要是同批人效應的結果,與現行和未來至少50年的生育率高低無關。如2028至2038年出現的老年人口增長高峰實際上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進入老年期。

在未來50年,印度人口也在不斷老化,但印度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將相對平緩。2020年左右,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過7%,進入老年社會的行列,較之中國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後,印度人口老齡化會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過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兒童人口的比例仍高於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會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可以看出,印度人口老化並不像中國那樣表現為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而基本上是一個漸變的平緩過程,也沒有歷史上人口大波動的痕跡。在未來老年人口數量的變化上,印度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基本上是均勻加速的過程。21世紀頭10年,印度6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約170萬速度遞增;2010年至2020年,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平均每年260萬遞增;2030年以後,印度老年人口數量增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平均每年老年人口增加400萬以上。根據聯合國中方案的預測,在21世紀30年代後期,印度總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國家。但就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來說,中國依舊是世界第一。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印度多出0.37億;2020年,兩國老年人口之差為0.74億;2050年,中國老年人比印度多近1億人。

二、中印人口實力要素比較

1.人口勞動力資源比較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取決於多方面的要素,不僅與物資資源是否豐厚、自然環境是否優越、資本是否充足、科技是否進步有關,在很大的程度上,更與人力資源、人力資本開發程度有關,與經濟可持續增長有關。

從中印兩國人口實力比較上講,我們首先關注的是兩國的勞動力資源,即狹義的人力資本。就目前而言,中國是人口第一大國,也是勞動力資源第一大國。聯合國統計數據顯示(見表4),200O年中國15-64歲勞動力年齡人口高達8.7億人,並將繼續增長。中國勞動力人口的高峰年大致在2020左右,屆時勞動力人口將達到9.9億左右。隨後,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將會持續下降。2050年,按中方案預測,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降至8.5億,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預測,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將從2020年的峰值9.8億迅速降至到2050年的6.7億。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的變化與中國完全不同,勞動力資源將持續增長,將由2000年的6.2億增加到2020年的8.8億,2050年的10億以上。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將在2030左右超過中國,成為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到2050年,印度勞動力年齡人口將比中國的中方案結果多1.7億人,比低方案多3.3億人。從勞動力年齡人口內部來看,中國15-24歲的年輕勞動力年齡人口占總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在下降,從2000年的23%降至2050年的18%;如果是低方案,2050年將會降至14%.印度年輕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也會下降,但由於高於中國的生育率水平,所以後續的年輕勞動力人口儲備要比中國豐厚,15-24歲的年輕勞動力人口總量將在2010年超過中國,位居第一。

人口勞動力資源比較的另一個重要視角是考察勞動力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關系變化,即人口撫養比關系的變化。這里我們側重考察中印兩國老年人口比例變化從而導致老年撫養比的變化。隨著中印兩國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老年人口的撫養比也會快速上升。從聯合國中方案的預測結果看,中國老年撫養比2010年超過10%,2030年超過20%,2040年超過30%,到2050年老年撫養比將上升到38%.也就說,從理論上講每百名勞動力要贍養38名65歲及以上的老人;如果按低方案預測,中國老年撫養比增速更快,2050年,老年撫養比將達到46%.目前,我國是10勞動者贍養1個65歲及以上的老人,2030年將會是4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者,顯然勞動力年齡人口的養老負擔不斷加重。印度由於人口也在老化,因此,老年撫養比也會在未來不斷上升,但是,與中國相比,印度人口的老年撫養系數變化較慢。由於中國老年撫養比上升速度快於印度,所以中印兩國的老年撫養比之差在擴大。如2000年,印度老年撫養比為8%,與中國差不到2個百分點;2030年,印度比中國的老年撫養比低10個百分點;2050年,中印兩國老年撫養比進一步擴大到16個百分點。如果與中國的低方案相比較,差值更大,也即中國老年人口的撫養負擔比印度更重。從勞動者贍養老人的關系看,印度2000年是12個勞動力贍養1個老年者;2020年,是9個勞動者贍養1個老年者;2050年是將近5個勞動者贍養1個老年人,社會勞動者的養老的負擔雖然也在加重,但還是比中國的情景要樂觀。

從人口的總撫養比的變化趨勢看,中印兩國變化差異很大。雖然兩國的老年撫養比都在上升,但少年兒童撫養比下降速度不同,所以,撫養比的總體變化趨勢也不同。我們看到,中國人口的總撫養比由2000年到2010年,繼續下降並降到歷史最低點,不足40%,即勞動力年齡人口為100,被撫養人口即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為40;2010年以後,中國人口的總撫養比顯著持續上升,2050年總撫養比將上升到64%.如果按照低方案,總撫養比會下降的更低,但回升也更快,2050年總撫養比與中方案基本相同。印度人口的總撫養比變化比較平緩,目前,印度人口總撫養比大大高於中國,為64%,高出中國18%.其後,印度的總撫養比逐年下降,直到2040年的最低點47%,然後,平緩上升。對比中印兩國的總撫養比變化,可以看出,中國是大起大落,而印度是持續平緩;中國還有為時不多的撫養比低谷黃金期,而印度則正在步入低谷的黃金期,雖然,谷底不如中國低,但周期比中國長。

2.勞動力資源變化與經濟可持續增長

中印兩國勞動力人口數量與結構的這種變化會怎樣影響本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呢?這是我們在中印人口實力比較中所關注的重要問題。關於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爭論自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人口論以來一直沒有停息。20世紀90年代末哈佛大學兩位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以東亞人口和經濟發展為例(Bloom &Williamson,1997),從人口變遷的歷史角度充分論證了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本結論是:在人口轉變初期,由於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變,因此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人口快速增長使人口年齡結構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之比下降、撫養負擔加重,因而不利於經濟增長;在人口轉變的第二個階段即生育率開始下降進入生育率轉變時期,人口數量增長減緩,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即人口紅利(Demographygift)階段;當生育率下降到與死亡率水平相當,人口趨於穩定、趨於靜止,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都趨於常量,趨於不再變化,因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趨於中性。所以,在人口轉變過程中,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變化)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並且在轉變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影響作用。可見,單純地考察人口數量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際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未觸及到兩者的本質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口經濟學上一直存在人口數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爭論的緣故。實際上,只有考察人口數量內部的結構變化(即勞動力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才能得出對經濟發展的有利或不利的結論。

依據上述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關系、以及中印未來人口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無論是在勞動力資源上,還是在年齡結構上,都較印度更有優勢,勞動力年齡人口數量多,而且勞動力年齡人口的負擔較輕。中國這種優勢還可持續10、20年,隨後,這種優勢漸次減弱。印度人口年齡結構正朝著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的方向變化,即勞動力年齡人口與非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並在2030年左右這種勞動力年齡結構優勢將超過中國,並將繼續保持優勢。從中期或更長遠的視角看,僅就人口這一個方面,印度人口對經濟可持續增長,較之中國更具有潛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據聯合國中低方案兩個方案,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的比重變化趨勢相差不大,甚至低方案的勞動力年齡人口的總負擔還比較低,似乎還更有利於經濟發展。但事實上,在低方案中,總撫養比是由較高的老年撫養比和較低的少兒撫養比構成。從現有的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較高的老年人口撫養比,不僅使國家養老金迅速膨脹,也使國家醫療衛生費用的支出大大增加。一種過度老化的人口年齡結構會嚴重地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後勁,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單單從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變動趨勢講,中印兩國相比,中國將處於潛在的劣勢中,而如果選擇低方案,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將會失去競爭的潛力。正如近期美國報刊指出:由於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在大約20年內也將很快面臨老齡化問題。但目前,在印度近10億的人口中,有一半人年齡在15歲以下,而且印度也不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此,從長遠看,21世紀很可能變成印度的世紀[1]

3.人口素質比較

20世紀60年代經濟學家舒爾茨、貝克爾發展了人力資本的經濟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口教育的投入和健康的投入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著越來越明顯效用。21世紀是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地區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人才和科學技術的競爭,一個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可持續增長越來越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入。因此,人口素質、人力資本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最至關重要的。中印兩個人口大國,未來在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潛力上也會是強勁的競爭對手。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國的人口素質以及科技投入。

從總體水平上看,中國人口素質無論是健康素質還是教育素質,都高於印度人口。表5顯示,21世紀初,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已經越過70歲,而印度僅為63歲;另一項婦幼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嬰兒死亡率,中國已經降至30‰,而印度是中國的2倍;中國營養不良人口的比重為9%,遠低於印度24%的水平;中國每10萬人擁有167名醫生,而印度僅有43,中國的醫療條件優於印度。無論是國民的身體健康素質,還是衛生醫療條件,中國在發展中國家,都是名列前茅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可以看到,相比印度,中國的教育素質較高,成人識字率為86%,明顯鬲於印度58%的水平;中國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綜合毛入學率為64%,也高於印度的水平。不過,從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上看,中國教育支出僅佔GDP 的2%,而印度佔4%.實際上,中國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還有下降,1990年,教育支出佔GDP 的比重為2.3%,而1998-2000年,降到了2.1%;印度正相反,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在提高。當然,總體而言,中國人口素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於印度,人類發展指數也可以說明這一點。2001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 )為104位,而印度為127位。

4.印度新經濟發展的潛力優勢

目前印度人口超過10億,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人口的16%,並將在2030年左右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將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歷屆印度政府都十分重視科教人才的培養。當年尼赫魯總理就曾指出,印度要獲得真正的獨立和振興,就必須加緊人才培養,必須依託高科技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印度就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模式,投入巨資在全國陸續建起了6個印度理工學院.由於政府對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前後一貫的重視,如教育經費投入比重始終名列發展中國家前茅,所以,印度擁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校大學生總人數比中國還多,科技人員的總數僅次於美國,佔全球第二。目前,在美國矽谷和華盛頓地區的信息技術人員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僑。雖然,從上述人口素質對比指標上看,印度落後於中國,但是,印度國內外都有著豐富的技術人才儲備,有著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隨著這種優勢的不斷釋放,毫無疑問會對印度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事實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其一貫的重視科教人才培養的政策終於結出正果。在人才密集的計算機軟體業的帶動下,印度新經濟產業如信息產業近10年來迅猛發展。印度迅速崛起的新經濟產業已成為推動印度經濟近年快速增長的巨大動力。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機軟體開發大國。根據印度《商業標准報》2000年公布的印度大公司的排名顯示,近年來新經濟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在印度經濟結構中佔有突出的地位。1997年,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沒有一家屬於信息技術產業,1999年有3家信息產業公司進入印度10大公司之列。顯然,信息技術產業的繁榮給印度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給印度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財富。不少專家學者都認為,印度具有成為今後半個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的發展潛力。

資料來源:2003年人類發展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三、小結

從上述人口實力比較中不難發現,就近10年、20年而言,中國無論是在勞動力人口數量、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結構,還是人口健康、文化素質等方面,都明顯地優於印度人口;但是從今後30年、50年長期來看,由於中國人口變化劇烈,印度將會在勞動力人口數量資源上超過中國;將會在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特別是老年撫養比結構上優於中國;在科技人才投入和儲備上勝過中國。所以,就長期而言,僅從人口要素的視角出發,印度人口實力將會毫無疑問地超過中國,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不少國外學者認為21世紀中葉應該是印度的世紀。中印兩國同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具有不少人口優勢,但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與人口相關的生存發展問題。如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就業、失業等問題;與生態環境有關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與經濟迅猛增長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短缺問題。在當今和未來,中國不僅需要逐步解決這些與人口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還需要審慎考量遠期的人口發展戰略

4.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確定的劃分標准,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確定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老齡化產生的根源與主要解決辦法 產生老齡化的原因有三個:
1. 育兒費用提高、生產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加大,造成生育率不斷下降,出現眾多丁克族;
2. 醫療技術進步,公共衛生水平提高,人均壽命延長;
3. 計劃生育等政府限制生育的政策。 解決老齡化的措施,依據產生的原因不同而有所區別: 1、由於人們的「壽命延長」而產生老齡化。這是人們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志。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如何防止老齡化,而是如何應對由此造成老齡化後所帶來的養老金不足和養老服務不足的問題。
2、由於人們「非均衡生育(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產生的老齡化。
由於「非均衡生育(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而產生的老齡化,只能通過「均衡生育」來解決,其中實現「代際均衡政策」是最為可行也最為公平的選擇;在發達國家實現代際均衡的生育率為2.17胎,在發展中國家實現代際均衡的生育率為2.3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10%無胎、10%一胎、40%二胎、30%三胎、10%四胎及以上)。
2010年人口普查長表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1.18110,其中「城市」為0.88210,「鎮」為1.15340,「鄉村」為1.43755。要將中國的生育率調控到2.3胎,實行「允許一胎、鼓勵二胎、放開三胎或多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選擇(俄羅斯已經對無胎征稅),由於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夫婦不孕不育,所以允許三胎或多胎才能有效的彌補不孕夫婦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形成「普通二胎、中產三胎、少數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結構,有利於增加中產階層的比重,盡快使中國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由於進入到嚴重少子化社會之後(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8%~20%,為少子化;20%~23%,為正常;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40%以上,為超多子化。)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災難,並且難以恢復到人口的代際均衡的水平;中國在2000年前後就進入了超少子化社會(14.03%),就算放開生育,也已經難於恢復到世代交替的正常水平了;鼓勵生育勢在必行,否則,人口快速衰退不可避免
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有60多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達到或超過人口總數的10%,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我國許多城市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2010年人口普查:「少子化」問題最嚴重!
國家統計局2011年4月28日發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見後附文),依據其趨勢好壞(民族構成、地區分布和人口的流動的好壞較難確定),可概括為:
一、趨勢向好的數據有:
1、人口增長趨緩。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數據表明,中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
2、總人口性別比下降。
3、老齡化加速。(註:老齡化與少子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志;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及時行樂盛行的必然結果,將給家庭和國家帶來滅頂之災!)。
4、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5、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
二、趨勢向壞的數據有:
1、少子化(註:少子化與老齡化有本質的區別;老齡化,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壽命延長的必然結果,是民富國強的標志!少子化,是生活壓力加大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為超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8%~20%,為少子化;20%~23%,為正常;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40%以上,為超多子化。)
2、總和生育率極低。這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
(2011年4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准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新聞媒體的積極配合下,經過近千萬普查人員的奮力拚搏和十三億各族人民的積極參與,人口普查順利完成現場登記、復查和事後質量抽查等工作,現將快速匯總的主要數據予以公布。
一、人口總量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
二、家庭戶規模
這次人口普查,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中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三、性別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
四、年齡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這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5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中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七、城鄉構成
這次人口普查,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區分布
這次人口普查,東部地區人口佔31個省(區、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區佔26.76%,西部地區佔27.04%,東北地區佔8.22%。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東部地區的人口比重上升2.41個百分點,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區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個百分點;其次是中部地區,下降1.08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0.22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蘇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東省、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
九、人口的流動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39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6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3萬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萬人,增長81.03%;其中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增加10036萬人,增長82.89%。這主要是多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和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了流動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現場登記結束後,在全國隨機抽取了402個普查小區進行事後質量抽查,通過與現場登記結果比對,這次普查的漏登率為0.12%。
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關於中國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布等大量的基礎數據,是一筆極為寶貴的信息財富,對制定「十二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正在組織力量進行詳細匯總和分析,並將陸續予以公布。
資料1:3000萬人口以上國家的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國名 普查時間 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少子化程度 日本 2005-04-01 13.8% 超少子化 義大利 2003-01-01 14.3% 超少子化 西班牙 2003-07-01 14.5% 超少子化 德國 2002-12-31 15.0% 嚴重少子化 烏克蘭 2002-12-31 15.8% 嚴重少子化 中國 2010-12-31 16.6% 嚴重少子化 俄羅斯 2002-01-01 16.8% 嚴重少子化 波蘭 2001-12-31 18.2% 少子化 加拿大 2003-07-01 18.3% 少子化 英國 2002-06-30 18.6% 少子化 法國 2003-01-01 18.9% 少子化 韓國 2002-07-01 20.6% 正常 美國 2002-07-01 21.0% 正常 阿根廷 2001-11-17 28.3% 多子化 南非 2001-10-01 32.1% 嚴重多子化 印度 2001-03-01 34.4% 嚴重多子化 坦尚尼亞 2002-08-24 44.2% 超多子化 (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
資料2:中國人口出生率(09年中國衛生統計): 年份 人口出生率(‰) 少子化程度 1949 36.00 超多子化 1965 37.88 超多子化 1970 33.43 超多子化 1975 23.01 超多子化 1980 18.21 多子化 1985 21.04 超多子化 1990 21.06 超多子化 1992 18.24 多子化 1993 18.09 多子化 1994 17.70 多子化 1995 17.12 多子化 1996 16.98 正常 1997 16.57 正常 1998 15.64 正常 1999 14.64 少子化 2000 14.03 少子化 2001 13.38 少子化 2002 12.86 嚴重少子化 2003 12.41 嚴重少子化 2004 12.29 嚴重少子化 2005 12.40 嚴重少子化 2006 12.09 嚴重少子化 2007 12.10 嚴重少子化 2008 12.14 嚴重少子化 200911.95嚴重少子化201011.90嚴重少子化201111.93嚴重少子化201212.10嚴重少子化(註:人口出生率21.0‰以上為超多子化;21.0‰~19.0‰為嚴重多子化; 19.0‰~17.0‰為多子化;17.0‰~15.0‰為正常;15.0‰~13.0‰為少子化;13.0‰~11.0‰為嚴重少子化;11.0‰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3:1950~201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國家統計局數據) 年份 總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 1950 5.81 超多子化 1955 6.26 超多子化 1960 4.02 嚴重多子化 1965 6.08 超多子化 1970 5.81 超多子化 1975 3.57 嚴重多子化 1980 2.24 正常 1985 2.20 正常 1990 2.31 正常 1995 1.56 嚴重少子化 2000 1.22 嚴重少子化 2005 1.34 嚴重少子化 2010 1.44 嚴重少子化 (註:總和生育率:5.0以上為超多子化;5.0~3.0為嚴重多子化;3.0~2.4為多子化;2.4~2.1為正常;2.1~1.8為少子化;1.8~1.5為嚴重少子化; 1.5以下為超少子化。)
資料4:日本的總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年份 總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1. 30 2002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資料來源:日本內閣府,少子化社會白皮書)
資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了1989 年的日本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這在日本被稱為「1.57」危機。這一數字震動了日本政府和國民,「控制少子化進程,促進適齡婦女生育」就成為了當時日本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厚生省因此緊急設置了「有關今後家庭及撫養孩子的談心會」,該談心會主要討論: 從「為了企業生產活動的家庭生活」向「為了家庭生活的企業生產活動」的轉變,今後要營造男女共同生育撫養子女的環境。並指出,教育、居住狀況所帶來的經濟及精神負擔、女性分娩、撫養孩子與繼續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輕人的單身化意識是當時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沖擊就此拉開了日本政府與少子化斗爭的帷幕。
日本當局一項新調查顯示,日本要維持良好的社會結構,最理想的狀況是每對夫婦誕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對夫婦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這極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達到危害「國家興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內部文件就將少子化的嚴重程度,稱為「靜默發生中的緊急狀態」。
資料6: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劇下降,將導致勞動人口減少、國內市場規模縮小、中青年負擔增加等問題,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實際上,在現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經給經濟社會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齡化社會的進程。少子高齡化的結果,給日本帶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這影響不僅僅表現在醫療、福利、養老金等社會保障方面,特別是波及到經濟增長的減速以及家庭模式的變化。其次,少子化對經濟將產生重大影響。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化最明顯的特徵是人口減少,同時,高齡人口的消費呈減少趨勢,兒童數量減少也造成需要減少。從供給方面來講,勞動人口的減少造成勞動供給縮小。供求雙方的縮小將成為阻礙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微觀經濟角度來看,少子高齡化會增加社會保障成本,給企業帶來福利負擔,甚至會給日該企業競爭力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日本經濟企劃廳2000年6月發表的推算統計顯示:2005年後的15年間,因人口減少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6.7%(日日本內閣府網站)。
資料7:當進入了嚴重少子化社會後(年人口出生率低於13.0‰或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低18%或總和生育率低於1.8),人口均衡難於恢復,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現狀
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已達6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聯合國及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和關注。80年代以來,聯合國曾兩次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並將老齡化問題列入歷屆聯大的重要議題,先後通過了《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年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1992至2001年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全球目標》、《世界老齡問題宣言》、《1999國際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決議和文件。提醒各會員國銘記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老齡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任何社會都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吁請各會員國加強或設立老齡化問題國家級協調機構,在國家、區域和地方各級制定綜合戰略,把老齡問題納入國家的發展計劃中,為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做好各項准備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口號,以期增強人們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老年人問題的重視。
老齡化為什麼會成為問題?根據美國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齡化是歷史上未曾出現的社會現象。人們可以把這一現象當作歷史進步來慶祝。從根本上講,這種人口轉變是醫療進步、教育水平明顯提高和經濟發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衛生事業,例如飲用水衛生、克服營養不良、克服傳染病和寄生蟲疾病,以及降低母嬰死亡率的結果。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20世紀後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於下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第二,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後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於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第三,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下個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准。以此為標准,我國自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從2002年的7.3%上漲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27億人,且每年仍以800萬人的速度增加。有關專家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
而中國老齡化還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地區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分布不平衡,地區間老齡化程度差異也較大。北京、天津等四個直轄市和浙江、江蘇等中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要高於西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而東部地區工業化水平要遠強於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將會通過吸引西部地區年輕勞動力的流入而得到滿足,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西部地區的老齡化速度預計將高於東部地區。
二、城鄉倒置
改革開放前20年,我國在工業化的同時沒有相應的進行城鎮化,導致大量人口滯留在鄉村。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源源不斷從農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時卻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根據中央農村工作辦公室2009年調查,農村在老年人口總數、老齡化水平和老年撫養比等三個重要指標上都明顯高於城市。其中,農村老年人口總數為1.05億,是城市的1.69倍;老齡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農村老年撫養比高達34%,是城市的2.8倍。

5. 印度的平均年齡是多大

印度人口平均年齡為26歲首先是從人口數量上看,普遍的估計,是印度將在20餘年後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倫敦《金融時報》在2005年2月24日就曾發文《印度人口將在2030年超過中國》,指出中國人口總和生育率已經降至1.8以下,明顯低於印度的3.0(最低估計是2.3),這決定了在21世紀上半葉,印度人口增長幅度將大於中國,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上升到15.9億,而中國人口則回落到13.9億。 在人口數量關系變化的背後,其實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和勞動力優劣勢的倒換。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05年3月5日《問題在人》的文章指出,印度比中國年輕,印度人口平均年齡為26歲,中國為33歲。中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之前將處於老齡化緩慢發展階段,而在2020年到2040年之間,中國將加速老齡化,到時老年人口的比例將第一次超過少年兒童人口的比重,首次出現人口倒金字塔現象。 而印度人口總和出生率仍在世代更替水平之上,如果這一出生率長期保持下去,其人口老齡化問題,到2040年之前都不會非常突出。從現在起到2050年,印度人口平均年齡與中國的落差,將會不斷拉大,而在此之間的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就將達到40歲以上,而印度將處於中國今天的水平之下。 本文來自: 軍事天空

6. 印度人多大年齡發育生熟

你好,樓主:

生理:12、16、18、22歲是不同的階段,可是要說完全成熟,不一定,有些人23還在長個子呢,哈.大部分22歲把,各個器官都已經不會有大的變化.

心理:一輩子都在成長,直到終結

希望可以幫到你!

7. 世界上活的最老的老人多少歲

130歲 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2002年07月31日 10:34 大洋論壇) 大洋網訊 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裡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 昌迪加爾市律師迪內希·庫馬爾日前對媒體說,盡管黛維沒有出生證明,但從她的家史推算,她至少130歲了。他說,黛維25歲時生下大女兒,大女兒20歲結婚,28歲生下兒子凱沙夫·拉姆,而現在拉姆已經80歲了。 庫馬爾說,他三個月前開始調查黛維的家史,有兩個很重要的證據可以證明她的年齡。首先,她的一個孫子已經80歲了。其次,她的一個健在的兒子已經102歲了。 黛維現在的身體依然很結實,她現在還能自己上山撿柴火。她說,自己每天喝兩杯牛奶,吃一個小米麵包,一輩子只去過兩次醫院。(新華社) 沒有人能夠永生。即使我們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訣而不會衰老,也會因為傳染病、兇殺、事故等種種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為每年0.05%。這意味著即使我們能終身永葆青春,每年也會有0.05%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歲,50%的人能活到1000歲。 但是反過來看,衰老無疑塹賈攣頤撬勞齙淖鈧饕 囊蛩兀 溝夢頤敲揮腥四芑畹?000歲,而只有極少數非常幸運的人能活到100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絕唱,可以轉化為一個千古難題:人究竟能活到多老?這個問題,又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人類最長壽命是多少?人類平均壽命是多少?每個人的預期壽命又是多少? 盡管一直有人試圖推算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長壽命,這些推算,不管是出於迷信還是號稱根據科學,都站不住腳。事實上,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存在一個可以活到但又必死無疑的年齡上限。自然選擇不可能進化出這樣的「設計」。雖然每個人都終將會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個使生命「機器」逐漸磨損的過程,並不存在一個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們可以確定地說,沒有人能活到千歲、萬歲,但是無法確知多少歲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個比方,就像汽車廠推出了一款新車,我們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終將會報廢,我們也可以根據當初的設計估計其使用壽命,但是除非我們特地設計了一種裝置讓它在達到該使用壽命時自動報廢,否則在過了使用壽命後,肯定還會有一些車可以繼續使用。我們無法推知它們的最長使用壽命是多少,唯一的辦法是調查所有這款車的使用壽命,找到某一輛壽命最長的,就把它當做這款車的已知最長壽命。人的最長壽命也是如此。我們無法從理論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來壽命最長者,做為人類的已知最長壽命。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 國外也有類似的傳說和記載。猶太《聖經·創世記》聲稱在大洪水之前,人類的壽命都長得不可思議,長壽冠軍是瑪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這當然也是無稽之談。有趣的是,和《五雜組》一樣,《創世記》也讓上帝把後人的最高壽命定為一百二十歲(「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不過西方歷史上,也有活過這個神定年限的記載。最著名的是英國老壽星托馬斯·帕爾(Thomas Parr)。此老是什羅郡的農民,其教區紀事錄記載他於1483年受洗。法律文件記載他於1518年繼承了其父的遺產(一個小農庄)。結婚紀錄稱他於1563年首次結婚,時年80,後生下一子一女,均夭折。在他100歲時,由於對妻子不忠並生下一個私生子,他在教堂穿白衣服贖罪。在結發妻子死後10年,他於1605年第二次結婚,時年122歲。1635年,阿倫頓爾伯爵在視察什羅郡時,聽說了帕爾的事跡,便將他帶到倫敦晉見國王查爾斯一世。此時帕爾已失明20年,但以其機智頗得國王的歡心,受到良好的款待,並為其畫像。不幸幾個星期後,在享用宮廷大宴時,當場死亡。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御醫哈維解剖了其屍體,將其死因歸咎為「因不習慣豪華飲食引起的急性消化不良」。查爾斯一世下令將帕爾葬在只用於埋葬國王和偉人的威斯特敏士特教堂,墳墓至今猶存,墓誌銘稱他「活了十個王朝,……享年152歲,於1635年11月15日葬於此。」 但是這些歷史記載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准確可靠。在尊重老人的傳統社會,人們有意無意地傾向於誇大自己的年齡,因此對他們的說法,值得懷疑。例如對帕爾而言,我們知道其准確的死亡年份,甚至他的死亡鑒定書至今也保留著,但是卻沒有可靠的資料證明他的確生於1483年。最可靠的出生紀錄是出生證書,而這是在近代才出現的。我們可以確認的、有確鑿的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的長壽冠軍是一位法國女人詹妮·路易·卡門(Jeanne Louise Calment)。她的出生證書表明她出生於1875年2月21日。她送走了她的丈夫(死於1942年),他們的獨生女(死於1934年)和獨生孫子(死於1963年)。在1965年,一位律師和她簽署了一項協議,每個月給她500美元生活費,以便在她死後繼承她居住的公寓。這位律師當時才47歲,而她已90歲,這筆買賣對律師來說看來很合算。不幸的是,30年後,這位律師在支付了184000美元、超過了該公寓市場價的一倍後,以77歲高齡去世,卻還沒能將該公寓收為己有,因為卡門夫人還活得好好的,而根據協議,律師家屬必須繼續每月支付卡門夫人生活費。在85歲的時候,卡門夫人開始學擊劍。100歲的時候,她還在騎自行車。110歲時才搬進養老院。121歲生日時,她發行了一張名為「時間主婦」的唱片,內容為在音樂背景下回憶往事。這時她已雙目失明,耳朵差不多聾了,也離不開輪椅,但仍然精神飽滿、智力正常。1997年8月4日,她在養老院去世,享年122歲164天。最長壽的男人是日本人泉重千代,於1864年6月29日出生於鹿兒島縣德之島的伊仙町,卒於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歲237天。他一直工作到105歲。 卡門夫人去世後,生於1887年1月21日的美國密歇根州的毛德·菲里斯-路斯(Maude Ferris-Luse)夫人成了長壽冠軍。她在2002年3月18日去世後,長壽冠軍的稱號轉授給日本鹿兒島市女性北鄉門真,1887年9月16日也出生在伊仙町。健在的男性最長壽者是居住在日本福岡縣小郡市的中願寺雄吉,出生於1889年3月23日。能夠活到114歲以上的人極少,據估計每21億人中才出現一個。沒人知道這些人的壽命是否能超過卡門夫人。我們現在只能把人類最長壽命定為122歲。但是這個紀錄在將來肯定會被突破,特別是隨著人口膨脹,參與長壽賽跑的人數增多,而且隨著醫療、營養條件的改善,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活到其天然年壽,那麼出現破紀錄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沒有人能夠知道任意一個人的壽命能有多長。但是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預測某個人群的平均壽命,這叫做人均預期壽命。如果我們要知道某個人群的預期壽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確的辦法是在他們全部死亡後,計算其平均壽命。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等待一個世紀以上才能做統計。在實際上,人口學家採用的是一種間接的、較不準確然而要簡單得多的統計辦法。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統計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數,以及死者的年齡。人口普查也統計在每個年齡還健在的人數。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學家可以計算每個年齡的人的死亡危險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這一生存概率組成了一張「生命表」,顯示對任一年齡的人群的預期壽命的估計。這種估計被稱為「周期性預期壽命」,它會根據每一年的統計結果而有所變動。200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1.8歲,而1981年為67.77歲,20年間增加了4歲。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據聯合國人口處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訂版》,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5歲,而發展中國家則為63歲。這表明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個別地區已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據上海市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處的統計,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8.77歲,其中男性為76.71歲,女性為80.81歲。 不同年齡的人的預期壽命就組成了一張「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將男性和女性分開,並包括三欄:平均余命年數、平均余命天數和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嬰和女嬰,他們的平均余命——也就是從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壽命——分別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歲的美國男性,這張表表明平均來說你還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說,對35歲男性而言,約有一半的存活天數將超過14902天,另一半則活不到這么多天。這張表還告訴你活到36歲的可能性是99.8%。 仔細觀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個生日的概率,可以發現各個年齡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兒童的概率最高,在60歲以前這個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後開始逐步下降,90歲後急劇下降。對110歲的老人,能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還不到一半。這個概率,反映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異。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是19世紀一位名叫本傑明·貢培茲(Benjamin Gompertz)的英國保險統計師。1825年,貢培茲在為英國一家保險公司工作時,試圖找到一個估計各年齡段的死亡率的簡捷辦法,這對人壽保險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收集、統計了他所在地區的死亡率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嬰兒有較高的死亡率,隨後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歲青春期時死亡率達到最低點。青春期之後,死亡率急劇增加,大約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歲死亡的可能性是15歲的一倍,35歲是25歲的一倍,依此類推),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80歲。貢培茲接下來調查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法國和瑞典的死亡率,都發現了同一模式。於是他認為他發現了一個自然規律——「死亡率定律」。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個定律也適用於其他動物:在性成熟時期,動物的死亡率達到了最低點,之後開始成指數增長。貢培茲定律的背後有其生物學原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殖起作用的,如果體內有害的因素(例如致病基因)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哪個階段算老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申請簽證申請表怎麼填寫 瀏覽:462
英國有多少人叫蘇菲 瀏覽:486
義大利生菜防止什麼病 瀏覽:855
泰虎印尼三文虎打架怎麼辦 瀏覽:52
西安到英國的手續怎麼辦 瀏覽:902
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瀏覽:268
中國電信網費什麼時候能降價 瀏覽:761
蘇聯為什麼不入侵伊朗 瀏覽:9
中國人民財險隸屬於哪個單位 瀏覽:892
義大利調酒師哪裡可以學 瀏覽:602
中國台灣有多少新冠病例 瀏覽:738
英國的疫苗有多少種 瀏覽:865
為什麼義大利是冠軍 瀏覽:691
中國為什麼霧霾 瀏覽:691
英國版抖音怎麼下載 瀏覽:68
中國出口車要多少 瀏覽:484
越南國家哪個城市最大 瀏覽:211
伊朗什麼時候能恢復石油 瀏覽:356
60萬印尼盾等多少人民幣 瀏覽:991
經典中國夢藍色夢多少錢一瓶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