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音樂來自哪裡

印度音樂來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8 20:41:39

A.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什麼

《娑摩吠陀》則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調。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

B. 古印度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贊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贊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低、中3種音調唱頌。上述兩部印度不朽的史詩,對印度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印度音樂舞蹈的永恆主題之一。在其中記載了印度最古老的薩音階和瑪音階、歌唱時所使用的3種音調和7種調式,以及印度音樂美學中所論及的七種「拉斯」(即韻味或情趣)。曾以各種形式流傳於東亞一帶。

大約在公元2世紀,出現了以梵文詩歌體寫作的婆羅多(約公元100年~約公元200年)的音樂、戲劇、舞蹈理論著作《樂舞論》。全書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專門論述音樂,從而形成了印度音樂完整的理論體系。第28章論述了印度音階由22個「什魯蒂」(即微音程)構成,具有7個基本音,由這7個音分別組成了兩種基本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第29章和30章分別介紹了弦樂器和管樂器,第31章論述節奏,第32章論述有關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紹了鼓的用法。

C. 印度音樂是怎樣起源的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後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娑摩吠陀》則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調。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並升華到佛祖投胎圖中再現了酷愛音樂哥舞的吉印度人(加爾各答博物館藏)哈拉巴出土的舞蹈人像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明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佔有神聖地位。

古代印度盛行宗教,音樂是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婆羅門經典《娑摩吠陀》就是一部歌曲集,是為祭司詠歌而編定的,詩歌主要起類似樂譜音符的作用。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動很多,有的規模相當大。如馬祭,參加者有國王、王族成員、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勸請者、詠歌者、行祭者和祈禱者。他們各有三名助手。詠歌者在祭祀時,專司演唱娑摩歌之責。此外,還有大批歌舞演員和鼓樂手參加,氣氛十分熱烈。

佛教音樂也是相當有名的。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林立,寺院中佛音縈繞,鍾聲不絕,呈現出「梵唱屠音,連檐接響」的情景。佛教的樂曲,不僅有為宣揚佛教教義的,還有隻是供人們欣賞之用的。後者如《沙石疆》、《天曲》。這兩首名曲,4世紀由印度傳入中國前涼小王朝所在地涼州,後在中國內地流傳了很長的時間。

印度人大多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常聽到旋律優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於地方特色因而十分著名。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

為了使唱頌更富激情,印度人使用了各種樂器。印度樂器品種繁多,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印度是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國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舞蹈者的惟一目的是為了取悅於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約起源於古代祭祀典禮時人們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誠,一方面向神表達祈求,例如求雨、求豐收、求平安等等,它也是人們歡樂情緒的一種動態的流露。

舞蹈在印度既是娛樂又是勸善的藝術形式。有關舞蹈的產生,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遠古時,在兩個時代更換交替之際,凡人染上了種種惡習。於是人們祈求梵天賜給人間一種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聽,這樣便可把凡人的興趣從惡習中吸引開。梵天答應了,他閉目靜思,最後決定給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戲劇吠陀」。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華。另一個大神濕婆在這一戲劇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藝術,因此他被尊為「舞蹈之王」。

在印度演出舞蹈時,台前往往要放一尊有四隻手的「舞蹈之王」濕婆的神像。至今,這個習俗還在流傳。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如鼓,象徵著創造,有的說象徵各種聲音;他的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上手持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有的人說它象徵謬誤的毀滅舞神濕婆踩著無知的侏儒阿修羅,他上面的一雙手拿著小鼓,拍打出創造宇宙的節奏,而下面的一雙手則賜福給他的信徒。這個男性軀干呈典型的跳舞儀式。後人據此畫了舞者素描。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樣垂向抬起的腳,象徵著不受一切羈絆的自由;右腳踩住一個魔鬼,這個魔鬼名叫莫亞拉卡,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向上升騰。舞神周圍的圓周裝飾,象徵著懷抱人們的大自然。這尊舞王之像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古代印度舞蹈題材廣泛,有宗教、神話傳說、宮廷佚事、以及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題材。宗教題材多取自《吠陀》。舉行宗教儀式時,經常伴以舞蹈。寺廟里專門傳授舞蹈技藝的女演員叫「提婆達西」。印度人家喻戶曉的兩大史詩,更是常常用來作舞蹈表演的題材。舞蹈家用其優美的動作,頌揚英雄人物,表明正義、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思想。

戲劇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長時間,非常古老。祭禮與節慶的盛典、宗教性的遊行、古老的舞蹈、史詩的誦唱,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印度戲劇,並且賦予它一種宗教的特性。

不過,在阿育王之前古印度還沒有戲劇的確切實據,但在孔雀王朝之後的貴霜王朝,戲劇已有重大成就。當時國王迦膩色迦的朋友、佛教宗師和詩人馬鳴就是有名的劇作家。目前流傳至今的古戲中就有他三個劇本保留下來,其中的九幕劇《舍利佛傳》說的是釋迦牟尼的兩個大弟子舍利佛和目鍵連改信佛教的故事。文學史家們認為,該劇本說明古代印度戲劇此時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大約在公元2至3世紀,相傳是首陀羅迦的作品《小泥車》,則是代表古印度戲劇成熟的不朽之作,此劇以通俗劇與幽默的完美結合,夾雜著極具詩意的熱情。

豐富的戲劇實踐使印度出現了戲劇理論。公元2世紀婆羅多牟尼著的《舞論》,不僅全面論述了戲劇,也兼及舞蹈和音樂。它最早的戲劇面具,距今有5000多年。對劇本、導演、表演、台詞、角色、服飾、化妝、音樂、舞蹈、劇場等問題都有精湛恰當的論述。它把文學作品中的情調列為艷情、恐怖等8種,認為情調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和靈魂。這是印度第一部重要的戲劇理論著作。

古代印度人對音樂、歌舞的痴迷、表現於他們不僅將其當作生活的必需,而且加以神化,以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印度的音樂、舞蹈之神——濕婆。

D. 印度古典音樂的起源及其具體的內容分別是怎樣的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贊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贊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低、中3種音調唱頌。

E. 古印度音樂與那些地方有聯系

在 20世紀初出土的一塊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楔形文字泥板書上,刻有一首贊歌,字旁綴有若干符號,據研究認定是一種用音節記錄器樂伴奏的樂譜。古印度音樂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 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 (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F. 印度音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民族文化一度衰退。自19世紀末。以R·泰戈爾為代表的一批民族音樂家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復興和發展,頗有成效。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時期,產生了大量愛國歌曲,鼓舞人民的鬥志。特亞加拉賈、V·D·巴盧斯卡(1872-1931)和V·N·帕德肯岱是近代著名的音樂家。1947年印度獨立後,民族音樂受到重視和保護,許多瀕於失傳的樂曲和樂器、舞蹈等經過挖掘、整理和加工重新出現。古典音樂和舞蹈在印度文化藝術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全國設立了多種音樂機構,在首都和地方各邦開辦了各種專業音樂藝術院校。音樂教育從過去的私塾轉為正規化的學校教育,並以教授民族音樂為主。印度音樂不僅在國內擁有廣泛的聽眾和愛好者,而且受到世界樂壇的重視。

G. 印度音樂起源於哪裡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後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娑摩吠陀》則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調。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

H. 印度音樂的介紹

印度音樂的起源是隱藏在音樂創作者美麗的神話之中。印度人認為印度音樂 是由濕婆神「Shiva」所創造的。在印度,對於古代音樂之權威者中,最偉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 受到音樂家們尊敬崇拜的,應該是13世紀初的莎蘭咖提瓦(Sharangadeva)這位聖者。

I.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什麼世紀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贊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贊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中、低三種音調唱頌。

J. 印度音樂的由來

印度音樂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濕婆神所創,傳授音樂給印度人的聖者稱李習(Rishi)。李習拿拉達(Rishi Narada)、善彈維納琴,唱聖歌。相傳李習的音樂技巧和印度音樂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維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語,涵蓋聲樂(Geet)、器樂(Vadya)、舞蹈(Natya)和戲劇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樂;區分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稱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納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樂;北印度又稱之為興都斯坦音樂(Hinstani)是指北部興地語(Hindi)地區和西北邊境及東部西孟加拉等均統稱北印度音樂。 印度音階組成稱為斯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組成的音符稱謂沙/利/加/馬/帕達/你 SA/RE/Ga/Ma/Pa/Dha/Ni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並不等同。西方的鋼琴可細分到12微分音程,因為印度的音階則可分成22個微分音程,稱之為書如替(Suruti)。
.印度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二種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樂的基本調(Tune),也可說是旋律的種子,拉格在興都語源自(Sanskrit),其意為色彩(Color)或熱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圖借特定的音符組合的旋律,來引領聆聽者的情緒和感情,由5個到7個音符,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變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緒,可歸納成九種;
1) 喜感的=游戲
2) 驚喜的=驚奇
3) 悲傷的=悲情
4) 憤怒的=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厭惡
7) 情慾的=性愛
8) 英雄的=征服
9) 寧靜的=和平
在傳統習慣上,不論是唱或演奏要點選的拉格是完全依據時間、季節、情緒來決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傷/喜悅/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關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於加上時間、加上拉薩(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緒的訴求及即興的技巧、演奏長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創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勝任稱職的印度表演者。 傳統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時序、季節更替、
七情六慾有關,數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稱國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隨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稱皇後或妻拉格) 結合演奏家的創造力又可產生新的拉格。
但樂師,必需恪守拉格的規范(如時間、理念、情緒、音調速度)、原創精神或轉承啟合的流暢動聽等要素,才不致於畫虎不成反類犬。 印度稱之為山吉兒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響樂亦可分出幾個樂章;第一樂章是阿拉譜(Alap)是即興自由發揮(Free-Farm)的慢板樂章、此樂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領聽眾進入主拉格的情緒中。
第二樂章是就耳(Jor)鼓手的節奏適時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數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趨的鼓聲由慢板逐漸增強。
第三樂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通常是快板的樂章,但演奏者無論是主奏樂器或聲樂或鼓手,可適時的做快慢交替,從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稱之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較自由開放,南印度有比較嚴格的規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間,南印度則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間。 搭拉(Tala)源自梵語,搭(Ta)坦達瓦(Taandava)濕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節奏。拉(La)是指濕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亞(Lashia),合稱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節拍,搭拉在印度是在節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印度的節拍非常復雜,從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節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組合。
搭拉提供了精準旋律拉格的架構之基礎;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樂中不可缺的兩大支柱。
最能發揮搭拉(Tala)的樂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則是魔力單根鼓(Mridangam)。
. 搭爾特(Thaat)北印度音樂學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類,從傳統的72種拉格,重新整理出這十種不同的搭爾特,這十種塔爾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這十種的塔爾的名稱如下:
1) 畢拉瓦(Bilawal)朝/喜悅
2)馬瓦(Marwa)午後/愛和熱情
3) 白拉衛衣(Bhairavi ) 朝/悲傷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黃昏/溫柔
7)亞曼(Yaman)/(Kalyan)黃昏/陽氣和熱鬧
8) 卡哈馬吉(Khamaj)永恆之愛
9)卡飛(Kafi)朝熱情
10)普爾衛(Poorvi)黃昏神秘。 是印度音樂節拍的起始音,但也是樂師(聲樂/器樂) 的終止音。
由於印度音樂即興是重要的元素,有了薩姆(Sam)可讓各樂器、聲樂,適時找到共同的起始點或終止點。 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譜,最常見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節的頭一個Dha的起點為結束點。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譜:主要的鼓譜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單根(Mridangan)鼓譜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階,也是印度知識之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i)從浩瀚無涯的宇宙,創造了印度基本音階史瓦拉(Swara),這七個基本音階有不同於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樂的源頭,沒有女神創造的史瓦拉,就沒有印度音樂。這七種唱名也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神祇。
從史瓦拉這七音階的自由變化,即可組合成動人的天籟!
薩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雙手演奏維納琴,一手持書,一手持佛珠,坐蓮花,優雅美麗,女神薩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廟不多見,在一年一度的薩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紀念日,學校師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為印度人祈求學問、智慧或藝術音樂家所膜拜之女神。

閱讀全文

與印度音樂來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從英國到北京檢疫要多久 瀏覽:799
英國有多少霧天 瀏覽:143
哪個國家要和美國伊朗 瀏覽:62
印度版和正版的多吉美有什麼區別 瀏覽:712
伊朗大平原叫什麼 瀏覽:716
中國人在越南匯率多少 瀏覽:774
義大利留學中介可以提供哪些服務 瀏覽:686
肺炎怎麼傳到伊朗 瀏覽:442
2020印度尼西的華人有多少 瀏覽:662
義大利申請簽證申請表怎麼填寫 瀏覽:467
英國有多少人叫蘇菲 瀏覽:487
義大利生菜防止什麼病 瀏覽:856
泰虎印尼三文虎打架怎麼辦 瀏覽:52
西安到英國的手續怎麼辦 瀏覽:903
近代中國為什麼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瀏覽:268
中國電信網費什麼時候能降價 瀏覽:761
蘇聯為什麼不入侵伊朗 瀏覽:11
中國人民財險隸屬於哪個單位 瀏覽:893
義大利調酒師哪裡可以學 瀏覽:602
中國台灣有多少新冠病例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