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歷屆總統是誰
卡拉姆
阿卜杜勒·卡拉姆 (Abl Kalam)1931年10月15日出生於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一個穆斯林家庭。在馬德拉斯技術學院獲得航空技術博士學位後,卡拉姆開始在班加羅爾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工作。從1963年起在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事航天技術研究工作。1982年起,卡拉姆擔任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研究組織的負責人,為印度的導彈研製作出了傑出貢獻,被譽為「印度導彈之父」。1998年,卡拉姆成功地主持了印度的核試驗,他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不僅出任瓦傑帕伊總理的首席科學顧問,而且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印度鑽石勛章。自2001年11月起,卡拉姆在馬德拉斯著名的安納大學執教。2002年7月當選印度總統。
卡拉姆是第一位當選印度總統的職業科學家。他喜歡文學和印度古典音樂,是個詩人。他還是個素食主義者,不飲酒,信奉伊斯蘭教。他的信條是:「只有強大才能得到尊重。」
Ⅱ 請問印度尼西亞在食品安全和葯品專利方面的立場~
合肥一中第一屆模擬聯合國大會召開!
羅氏授權中企生產達菲產生巨大公關效應
〔 作者:網路 轉貼自:網路 點擊數:258 更新時間:2005-12-16 〕
羅氏授權上海醫葯集團在全球率先生產達菲,獲得的不只是市場和利潤,還有巨大的公關效應
當地時間12月12日,擁有達菲抗流感葯物專利的瑞士羅氏制葯集團(Roche Holding AG)在瑞士巴塞爾發表聲明宣布,已授權中國的上海醫葯集團進行達菲(Tamiflu,又稱「特敏福」和「克流感」)的全程生產,同時宣布它已經選定另外12家潛在地區合作夥伴生產以提高全球產能。上海醫葯集團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家被授權生產達菲葯的外國制葯公司。
根據上葯集團與羅氏公司的聲明,上葯集團獲得在中國除港澳台地區外製造和銷售奧司他韋原料和制劑的正式授權。兩公司的授權協議規定,一旦流感暴發,上葯集團可生產滿足政府采購的奧司他韋。奧司他韋的商品名稱就是「達菲」,但由於「達菲」是羅氏在中國注冊的專用商品名,上葯將來生產的奧司他韋將不用「達菲」這一名稱。
公關和市場價值俱顯
12月1日,中國衛生部部長高強在北京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談到上葯集團與羅氏公司的談判時指出,希望通過技術轉讓,在中國生產達菲。時隔不過半月,中國企業就首先獲得了達菲生產的授權,這與中國的潛在巨大需求有關,也與羅氏對中國整個葯業市場的關注密不可分。
11月中旬,瑞士當地的《每日導報》報道,鑒於中國西葯市場的迅速發展,瑞士葯業巨頭紛紛把中國作為發展重點;2004年,羅氏公司在華投資達1.9億瑞郎(1美元約合1.3瑞郎);從2006年開始,羅氏公司在上海的新葯廠將可年產價值2200萬瑞郎的貴重葯品;羅氏公司上海研究中心已經申報了第一個專利;羅氏公司在華員工人數計劃在明年從40人增加到200人或250人。瑞士制葯企業總結認為,「中國醫葯市場將是一個長期的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將全球首個海外達菲生產授權,投放在對該葯十分關注的中國這樣一個長期發展的市場,其公關作用可想而知。
在中國製造達菲有原料優勢。本報駐日內瓦記者李潔曾致電羅氏,確認生產達菲的原料包含八角茴香。11月9日,羅氏公司向外界簡報達菲成分和生產工藝時具體解釋道:製造達菲所需的莽草酸有2/3來自八角茴香。30公斤八角茴香才能加工出1公斤莽草酸,每6克莽草酸可生產1粒達菲,而八角茴香主要產自中國和越南。中國的八角茴香原料充沛,並有大量出口。今年1~10月,廣東口岸就出口了八角茴香1649噸,價值286萬美元。八角茴香的供給不是問題,但對在許多市場斷貨的達菲而言,就近獲得原料對加快生產、擠占市場是有利的。
有消息指出,羅氏的特許費用將根據銷售額來確定,而上葯集團表示,它生產的產品將具有價格優勢。上葯估計,它將在明年年中能月產20萬劑——如此,羅氏從中國生產達菲中獲利顯然也因此不存疑問。
全球葯企焦急排隊
對於羅氏公司與上葯的合作,法國法新社12日以「羅氏與中國達成達菲交易,其他夥伴在排隊」為標題進行了報道。一段時間以來,羅氏因為不太情願公開達菲配方或授權他方生產而備受攻訐,羅氏此次放開授權引起了全球醫葯企業的注意。
羅氏表示,它已從200家有意生產達菲的申請廠商中選擇了12家合作夥伴。公司沒有指明這些廠家,但稱這些夥伴包括了主要的制葯廠商、大仿製葯生產廠家和和專業化學葯品廠商。這12家公司已獲邀與羅氏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協商。「我們還不確定誰能在2006年上半年快速地付諸生產,但我們可以肯定,哪些合作夥伴可以保證不出現斷貨或幫助擴大地域覆蓋范圍」,羅氏制葯部門的首席執行官威廉·布恩斯說。據美國參議員查爾斯·舒默12月8日透露,羅氏與以色列Teva和美國Mylan正在談判。羅氏曾允許舒默宣布類似消息,部分原因是舒默一直敦促該公司批准非專利葯廠生產該葯。
「我們認定的公司將進一步擴大產能,並因此使羅氏的供應網路滿足世界各地政府的未來需求」,羅氏流行病專項小組負責人戴維·雷迪說。羅氏宣稱,擴大的產能可以滿足約50個國家、地區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單。羅氏將向世界衛生組織捐獻3百萬份達菲,作為快速限制、減緩可能的疫情蔓延時,投放疫情中心的儲備。該產能將在2006今年中起逐步建立,並將優先滿足韓國、馬來西亞的需求。
據悉,羅氏已同意在沒有葯品專利限制的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自由生產各自版本的達菲,還將為越南和印度廠商提供基本成分,在當地封裝。
根據TRIPS協定39條第三款,成員國應保護全部符合以下五個條件的數據:
數據是為獲得產品在該成員國的市場許可而提交的;尋求市場許可的產品是葯品
或者農用化工產品;尋求市場許可的產品包含新的化學成分;數據在被提交之前,
尚未披露過;數據的研發需要相當的努力。其中,關於「新的化學成分」和「不
正當的商業使用」等詞彙比較含糊,也沒有直接提到獨占性的問題,因此,各國
對這一定義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美國,日本和大部分西歐國家,人們
普遍認為數據保護和數據獨占是完全等同的。而TRIPS的各個成員國對於數據保
護年限的規定也有很大差異,從5年到15年不等,大多數國家的保護期為5年。包
括中國、埃及、南非和沙烏地阿拉伯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了相關規定,而包括
阿根廷、古巴、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印度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對此
做出明確規定。
http://cache..com/c?m=&p=877ec115d9c54aec0be29162554e&user=
市場格局變化,新興市場崛起
多年來,世界醫葯市場集中在美、歐、日等地,這些發達國家佔全球醫葯市場的80%。但近年來,這些國家的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而被稱之為「E7集團」的新興市場(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在全球制葯企業中嶄露頭角,增長勢頭強勁,其在全球醫葯市場的份額有望從2006年的8%提高到2011年的16%。據預測,在全球醫葯市場的增長中,2008年美、日、德等七大醫葯市場的貢獻率將首次低於50%,而7個新興市場的貢獻率將首次接近25%。「E7集團」2008年的市場總規模將增長12%~13%,達到850億~900億美元,蘊藏著很大的商機。
http://cache..com/c?m=&p=856f8916d9c71eff57ee956d584b&user=
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印度在內的許多發展中 國家還沒有對此做出明確規定.數據保護和葯品專利 數據獨占問題還常常和葯品...過去曾倡導發展中國家反對專利制度,但隨著國內制葯業的崛起,並且顧及外國公司對 印度知識產權的擔心,印度政府的立場有...
薄荷作為地道的中葯材,目前已有8項專利落在美國人手裡,而日本一家公司也已為當歸芍葯湯、芍葯甘草湯等在美國申請專利,並明確提出芍葯為活性成分。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國的相關中成葯出口到美國,很可能會被以侵犯知識產權的名義扣押或徵收高額專利費。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此前公布的數字,目前中草葯國際市場上,日本和韓國已經成了絕對的贏家,品種佔80%~90%,而中國的制劑在國際市場僅佔3%~5%。
值得關注的是,諸如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已將自己國家的傳統葯品設為國家保密項目,其他國家的企業無權隨意使用。
http://cache..com/c?m=fc2de63d0a43&p=9a769a42928408ff57ec9638594e&user=
中國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機制
--------------------------------------------------------------------------------
中國食品產業網 (2007年10月30日09:12)
中國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機制
國家質檢總局10月28日同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有關方面分別簽署了會議紀要,同意建立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對雙邊食品貿易中發生的質量安全問題及時通報、積極磋商,並予以妥善解決。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出席簽字儀式,副局長魏傳忠代表中方簽署紀要。
據了解,在南寧舉行的首屆中國-東盟質檢部長會議期間,國家質檢總局同部分東盟國家的食品安全主管部門進行了雙邊磋商,就進出口食品安全等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在同菲律賓衛生部簽署的會議紀要中,中菲雙方回顧了以往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合作情況,特別是在處理宿務省學生不適事件上的合作情況及最新進展,雙方同意繼續合作,使這一事件得到公正、妥善解決。
會議紀要說,中菲雙方就食品中的甲醛殘留問題進行了交流。中方希望菲方科學地看待食品中甲醛殘留問題,菲方表示正在就此進行評估和研究,將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有關政策。
在同印尼葯品食品管理局簽署的會議紀要中,雙方指出,目前在合作中存在缺乏有效信息交流和足夠的技術合作等問題。雙方還就食品中的甲醛殘留問題進行了交流,同意由技術專家就此開展合作研究。
此外,質檢總局還分別向菲律賓和印尼方面通報了近期中國政府採取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系列措施。
在食品安全合作機制方面,中國同菲律賓、中國同印尼均同意通過這一機制:一是對雙邊食品貿易中發生的質量安全問題及時通報、積極磋商,並予以妥善解決;二是建立雙方管理人員及技術專家間的交流、溝通及互訪渠道;三是及時交流雙方涉及進口食品檢驗監管的法律、法規、標准、檢驗程序、方法及其最新變化。四是及時通報進出口食品相關信息,共同打擊非法進出口食品行為。
http://cache..com/c?m=&p=ce63c64ad3dd5bf004bd9b7d0c08&user=
印度商工部長發表聲明就多哈談判有關議題表明立場
2008-5-23
印度商工部長納特5月16日發布聲明稱,美國和歐盟等主要貿易國應當在當前的多哈談判中顯示「領導能力」(leadership),而不是將談判成功的責任全都壓在發展中國家身上。
納特在聲明中表示,多哈談判能否在2008年底前結束,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曾經享受貿易自由化成果最多的成員國是否有意願為實現多哈談判的目標——「發展」作出貢獻。如果多哈談判不能履行其發展承諾,而淪為另一輪服務於富國的市場准入回合,那麼包括印度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目前的努力將不可能取得成功。
關於農業,納特表示,對於印度來說第一位的是確保貧窮和脆弱農民的生計。因此,當前必須先解決特殊商品和特別保障措施的問題。他批評美國和凱恩斯集團以透明度為由要求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商品清單、卻拒絕提供其自身的敏感商品清單的做法,表示G33關於特殊商品的三個標准即生計安全、農村發展和食品安全能夠滿足透明度要求。
關於規則談判,納特在聲明中說,有關反傾銷和漁業補貼的建議受到許多國家的猛烈抨擊。有關漁業補貼的建議將威脅印度數百萬漁民的生計。對此,印度和中國、印度尼西亞最近提出了一份新的建議,有關方應予認真考慮。關於反傾銷,他表示,有些人正在努力通過案文取悅某個國家,但WTO上訴機構在「歸零」案中的裁決表明這種努力是站不住腳的。他強調,如果不對反傾銷和漁業補貼的案文進行修改,印度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會支持結束農業和非農談判。
關於服務,聲明表示,模式1和模式4的市場准入對於印度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得失」平衡非常重要,而目前服務貿易談判集中在主要涉及發達國家利益的模式3。
http://cache..com/c?m=&p=9c618916d9c305ff57eed53d7f&user=
差不多了。
Ⅲ 索菲布韋和雷迪他韋屬於幾代
屬於第二代可帶印度產的如需聯
Ⅳ 印女子夥同情夫殺害丈夫還讓情夫怎麼樣
印度南部一名陷入婚外戀的女子夥同情夫殺害丈夫並拋屍野外,還不惜讓情夫毀容假裝亡夫。
雷迪的家人一開始有些懷疑,覺得「雷迪」的身高和體形不對勁。但直到本月9日,他們才發現破綻。「雷迪」住院期間堅持吃素,而雷迪家屬知道雷迪喜歡吃肉。他們向警方舉報,經指紋比對,騙局才被識破。
斯瓦蒂已於10日落網也承認自己聯手阿賈科盧殺害丈夫。警方將在阿賈科盧出院後對他實施逮捕。
Ⅳ 印度因達爾制葯公司在印度排名
對印度因達爾制葯公司在印度排名是超前的在世界。行。
Ⅵ 促進中印貿易開速發展的因素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舊譯名為「天竺」,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意思是「月亮」,人類四大文明之一的印度文明就是誕生於此。由印度河與恆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富饒的土地,其一半以上的國土面積是農田,生產穀物、茶葉、蔗糖和蔬菜。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將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隔開,但卻與中國擁有全長約2000公里的邊界。
印度的歷史是從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明誕生開始的,317年的孔雀王朝經歷了多次的統一分裂,在16世紀莫卧兒王朝統一了北部和中部,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繁榮時期。 但是,1600年由於英國在印度設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更趁1858年的動亂,將印度置於直接統治之下。以馬哈多瑪·甘地為首的國民會議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羽翼豐滿,在1947年宣布印度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從地理位置上說,中印是重要鄰國,淵源頗深,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經,去的就是古印度。但是在近代,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出現領土爭議,涉及大約33 000平方公里疆域。中印交流一度停滯。
冷戰結束後,雙方關系出現緩和。2003年,中印政府簽署《中印關系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迎來了中印關系的新時代。畢竟當今世界,擱置爭議、共同發展,已成為外交戰略的一個明智選擇。
進入21世紀,中國和平崛起,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增長迅速,帶動國內經濟復甦,其鋼鐵、計算機軟體、外包服務、電影等行業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中的亮點。在2005年,印度僅軟體出口一項就超過了100億美元。
於是,經濟學家喜歡將中國和印度相提並論,它們通常被看作是消除貧困、邁向繁榮的成功典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兩國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持續穩步上升。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收入幾乎增長了三倍;而自1991年實行經濟自由化以來,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一倍。
然而,經濟騰飛似乎並不是這兩位「亞洲巨人」引起世人關注的唯一因素。標准普爾信用評級機構認為兩國能否成功實現經濟現代化將給全球經濟的振興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雖然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只佔據全球的4%和2%,但其人口總和卻佔全球的1/3。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一個如果不能實現現代化,經濟的全球化就將大打折扣。
相對於印度而言,中國極有可能率先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印度。在過去10年裡,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超過8%,而印度只有6%。根據官方統計,中國近年來吸收了約5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外資引入國。即使考慮到統計上的偏差,這個數字也遙遙領先於印度40億美元的水平。盡管在未來10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可能會略有提升,而中國的勢頭有可能會放緩,但中國較低的人口增長率會確保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繼續保持略高於印度的態勢。
中印兩國主權評級的差距進一步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繁榮,財政實力的雄厚。標准普爾對中國長期外幣的評級為「BBB+」,並預測中國經濟前景看好。相比而言,印度被評為「BB」級,經濟前景同樣被看好。中國的評級為投資級,而印度的評級並未達到投資級。中國雄厚的財政實力以及較低的債務負擔將兩國間評級的差距拉大。印度政府的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其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高於 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資金的有效利用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其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比印度高出一倍多。雖然兩國的總要素生產率都有所增長,但中國比印度要高出50%。
兩國在貧困程度、教育水平和人均壽命方面也存在明顯差距。近年來,有超過兩億的中國人已經脫離了貧困,這堪稱有史以來最令人矚目的成就。雖然印度的貧困程度也顯著降低,貧困人口所佔比例從1993—1994年的36%降低到2000年的26%,但這個數字依然高於中國。此外,中國人受教育程度更高,平均壽命比印度多10年,嬰兒死亡率也比印度低一半,同時人均收入也要高於印度。
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開放已有20多年,印度改革也經歷了十多年,這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及領導核心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正是因為這點,兩國政府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都成功避免了採用休克療法。大刀闊斧地採用休克療法能很快抑制通貨膨脹,並改變人們的預期,而在尚未建立健全現代市場經濟各種制度的情況下,採用循序漸進和切合實際的做法可以使改革更加持久和深入。
沒人能預料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中國能否繼續保持目前領先於印度的優勢。的確,中國近幾十年來在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這一矛盾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印度也建立了能夠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穩定的民主體制。中國和印度的對外清償能力都很強,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增長很快。未來一段時間內,對這兩個國家的經濟改革和國家信用進行評級還要取決於諸多因素,其中也包括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因素。
如何綜合評價這兩個國家改革所取得的經驗?這需要我們對「成功」的內涵外延進行界定,其中不僅要確立一個時間范圍,而且還需要認定經濟目標和政治目標孰輕孰重。這樣一種分析將有助於外國投資者更好地在全球經濟環境下了解中國。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正以更開放的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改革,並正迅速與全球經濟接軌。
中印的聯絡
雙方關系緩和後,印度的跨國軟體公司開始在中國的上海、北京投資實體,逐漸成為一種潮流,至今方興未艾。更多的印度人對中國經濟產生濃厚的興趣,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投資者似乎對印度仍然了解不夠。的確,中國的許多指標領先於印度(見附表),比如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尤為出色,中國的發電量為印度的2.7倍,公路貨運量是印度的4.5倍,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是印度的16倍,空運量大約是印度的10倍;過去3年,中國每年出口的增量超過了印度出口的總量;即便在印度見長的服務業出口方面,中國也強於印度;中國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近年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紡織服裝佔中國出口的比重已經從十幾年前的1/4降到了15%,而科技機電產品的比重則上升到了1/4,而印度的出口商品中,紡織服裝的比重遠大於科技產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可能的解釋包括中國的基礎較好、改革開始較早(中國始於1978年,而印度始於1992年)、改革更為深入、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管理的能力,等等。但是許多人陶醉在這些數據之中,對印度的發展模式不屑一顧。事實上,印度的增長模式仍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項目(單位) 中 國 印 度
貨物出口(十億美元) 593.0 80.3
服務業出口(十億美元) 62.4 51.3
出口佔全球比重(%) 6.8 0.9
進口佔全球比重(%) 6.1 0.9
紡織服裝占本國出口比重(%) 15.0 22.0
科技產品占本國出口比重(%) 23.0 5.0
貿易佔GDP比(%) 70.0 23.0
加權平均關稅(%) 6.0 28.0
FDI流人(十億美元) 60.6 5.5
外匯儲備(十億美元) 614.5 135.2
銀行業資產回報率(%) 0.2 0.8
不良貸款率(%) 14.0 6.0
印度的起飛,加強了全球經濟的穩定和韌性。十年多來,全球的經濟增長基本依賴於中國和美國這兩台發動機,可是現在美國的經濟開始減速,中美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了嚴重的全球貿易與資本流動失衡。相比中國,印度的增長更多地依靠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因此,印度這第三台引擎將有助於全球經濟的平衡運行。由於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正處在起飛階段,未來十年中,印度對資源的需求也將進一步支撐全球的原材料價格
過去15年裡,中印雙邊貿易平均每年增長50%,從1990年的5000萬美元左右上升至2005年的180億美元,也僅僅相當於美國與加拿大邊境上一周的貿易量。目前,中印雙方正在探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因此中印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將會有驚人的增長潛力。不用多久,就會在新德里、孟買和班各勞出現不少中國投資者的面孔。
直奔市場差異導致的不同結果
中印在經濟領域重要的差別之一,是印度的資本市場不像中國那樣過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預。在中國的體制下,政府和大型國企能夠比較容易地募集資金,用於投資基礎設施和資本密集型項目,而大量的民營企業卻難以融資,在資本市場上明顯苦樂不均。印度的經濟中雖然仍存在過多的繁文縟節,但其資本市場卻相當自由和獨立,比如哪一家公司可以上市,完全由投資行和交易所把關,而不是由證監會和其他政府部門審批挑選。印度的20多家交易所基本上都是獨立經營,彼此之間競爭激烈。印度的銀行貸款也較少受到政府的指導。相對中國而言,印度中小企業從銀行借貸到上市都有良好的環境和渠道。
中國的出口導向型製造業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物,這有效地彌補了其國內私營企業實力不足的現實。在過去20年裡,中國經濟已經騰飛,但中國的私營企業卻沒有隨之騰飛,中國迄今還沒有出現能夠與大型跨國公司一決高下的世界級私營公司。
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的總額遠遠落後於中國。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差距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印度的自由市場改革承諾的懷疑。但印中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的差距僅僅是因為海外僑民力量的巨大差距。中國富裕的海外僑民長期以來希望幫助祖國,他們的資金也受到熱烈歡迎。相反的是,至少到最近,印度的海外僑民卻由於他們的成功而遭到怨恨,他們也不願意向國內投資。新德里對海外印度人和外國投資總體上持懷疑態度,轉而從本國內部尋求發展經濟的動力。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成功地培育出一大批目前能夠與歐美最好的公司展開國際競爭的公司。這些公司中許多是屬於最尖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行業,如軟體方面的信息系統公司(Infosys)和維普羅公司(Wipro),制葯和生物技術方面的蘭巴克西公司(Ranbaxy)和雷迪博士實驗室,等等。2002年,《福布斯》雜志對世界上最好的200家小公司進行年度排名,印度就有13家上榜,而中國僅有4家,並且都在香港。
印度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比中國略微領先,但資本賬戶仍然沒有完全開放。目前有700多家外國投資者在印度注冊,但是這些海外機構投資者可以從事的交易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對沖基金要投資印度股市的話,只能在境外從高盛、美林這樣的QFII手裡買賣與印度股市掛鉤的衍生產品。事實上,目前印度股市上一半的海外投資都是對沖基金通過這個渠道流入境內的。海外資金對於近年印度股市的欣欣向榮功不可沒。
中印資本市場的差異直接導致以下三個後果。第一是中國經濟過多地依賴資本和資源密集型的投資,而這個依賴度近年還有所加劇,比如生產每單位GDP,中國消耗的資源為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印度的3倍。這個差距也可以用資本產出率(ICOR)來衡量。在1994—2004的10年間,中國的ICOR為4.2,即為了比前一年多生產1元GDP,中國需要追加4.2元的投資。過去5年,這個指標上升至4.8。而印度的ICOR指標則只有3.7。中國的ICOR指標也遠遠高出其他一些地區在經濟起飛時的水平,比如日本的ICOR在1960年代為3.2、韓國和中國台灣在1980年的這個指標分別為3.2和2.7。同時,中國的成功企業更依賴於電力、公路港口這些基礎設施,或稱為硬資產。印度的成功企業則依賴於知識產權這樣的軟資產。這解釋了為什麼印度在軟體和制葯行業擁有強勢,很多人也由此認為印度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上要強於中國企業
第二個後果便是印度的投資回報率遠遠高出中國。在中國,對於能夠借到資金的政府和企業,其資金成本往往低於影子價格,從而容易造成投資的浪費。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無可非議,但同時也不可否認,中國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也為數不少。
第三,當投資回報的差異反映到金融業,便是金融產業效率的差異。比如,根據IMF統計的2002年數據,印度銀行的資產回報率(ROA)為0.8%,而中國卻只有0.2%。印度的不良貸款率在2004年大約為6%,中國卻高達14%。過去5年,中國股市跌掉了一半的市值,而印度的股指卻幾乎翻番。
中國和印度都是全球的大國,它們也提供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中國目前處於更快的發展軌道上,從國內生產總值和其他重要的經濟發展數據來看,印度仍然很難與中國相提並論。然而,這些統計數據僅僅體現了兩國經濟的部分狀況,即宏觀經濟的狀況。而在兩國經濟的微觀層面,情況卻大不相同。印度藉助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正在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資源,並已選擇了一條有可能比中國依靠外國直接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
印度的經濟發展日益依靠私營公司推動,而中國仍然追求一種自上而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反映出它們的政治體制的不同。但印中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也有其歷史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根除了所有的私營經濟,雖然它目前已經推行了20多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但其私營企業的力量仍然不夠強大。而印度從建國伊始就推行「費邊社會主義」,其目的不是摧毀資本主義,而是減少資本主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印度的私營部門在非國家壟斷行業表現出勃勃生機。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在對外改革開放方面要大膽得多,但對本土的私營企業卻從法律和規章上實施了實質性的限制。事實上,僅僅在幾年前,中國國內的私營公司才最終獲得了外國企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一直享受的相同待遇。根據國際金融公司提供的數據,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仍然禁止本土的私營公司進入20多個行業,其中包括一些最重要和最賺錢的部門,如銀行、電信、公路和鐵路。這些限制措施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中國的私營企業家避免與外國人競爭,而是為了阻止國內的私營企業挑戰中國的國有企業。
Ⅶ 有一個音樂,開頭是:巴拉雷迪巴隆(ba la lei di ba long)
巴霍巴利王(上) Baahubali: The Beginning的
Dheevara
Ⅷ 雷迪斯(Ridiss) M12HD調音台怎麼樣
配博士的音響好些,可以的,電子產品 不是說怎麼樣,運氣好就買到好,不用去管是不是名牌,因為現在中國就是世界電子 工廠了,好多名牌都是中國產的
Ⅸ 印度女子謀殺親夫後讓情夫毀容來冒充是真的嗎
12月13日,印度南部泰倫迦納邦一女子因出軌之事被丈夫發現,與情夫合謀殺害丈夫。為了避免東窗事發,竟然用強酸性液體朝情夫面部潑去,讓其毀容冒充丈夫。
起初雷迪的家人信以為真,把情夫冒充的「雷迪」送往醫院並報警。不過,當他們帶羊肉湯探病時,對方竟拒絕並自稱是素食者,讓他們立刻起疑,並通知警方。警方錄取「雷迪」指紋後,終於發現了事情的真相,如今斯瓦蒂與情夫拉傑什二人雙雙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