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和印度為什麼要「打仗」
主要是領土爭端問題嚴重。
二戰以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西藏也受英國的控制。
英國人退出時在印度和中國西藏之間,設了個麥克馬洪線,這一來中國就沒有藏南了,中國不認,但當時中國沒有話語權。
新中國控制印度後,印度眼紅,把藏南視為戰略要地拚命爭奪,於是戰爭打響。
對印度藏南是戰略要沖,但對中國也是國家主權問題,也不能拱手相讓。
② 印度當時為什麼要和中國打中印戰爭
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③ 印度為什麼對抗中國
因為既生瑜何生亮,但我相信除非世界末日,否則中國遲早都是亞洲的霸主。因為他們的領導人沒有我們的領導人英明。
④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獨立後發生了三次戰爭,為什麼
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的主要障礙是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為了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曾打過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 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 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歲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戰爭已經過去快30年了。那次戰爭雖然已經從許多人的記憶中漸漸淡忘,然而,許多疑問仍在一些專家人員的腦海里縈繞。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⑤ 印度如何肢解巴基斯坦
印度曾試圖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由東巴和西巴組成)。分治後,原印度兩大政黨間的矛盾,演化為兩個民族國家間的矛盾,存在巨大戰略利益沖突,尤其是對英屬印度帝國遺產繼承問題上。對印度而言,巴基斯坦的「存在」,是對印度大國理想的重挫。因為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一直想繼承整個英屬印度帝國遺產,從而實現印度的「大國夢」。1947年3月尼赫魯勉強接受「巴基斯坦」建國,是基於英國人撤離後「巴基斯坦」不會長久的預判。如他所說:「新生兒巴基斯坦不會長期存在,穆斯林聯盟將因巴基斯坦的出現而受到懲罰,巴基斯坦肯定在短期內垮台。」顯然,扼殺「襁褓中」的巴基斯坦,符合印度戰略利益。故此,印巴分治前後,在英屬印度政府財產和軍事武器分割過程中,國大黨竭力讓巴方少分一些,並拖延執行分割協議,以至於巴基斯坦建國基礎尤為薄弱,不得不全部倚重英國扶持。也正因為此,自建國之日起,巴政府不得不積極向外求助,以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
1971年印巴戰爭中印度坦克開往達卡及其進攻圖
(三)大打「難民牌」。自巴政府進行軍事鎮壓後,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5月份雨季開始,難民問題顯得尤為突顯。英·甘地政府看到機會,於是,決定大打「難民牌」,為軍事介入做准備。主要表現這幾點:(1)「善待」難民,樹立印度良好國際形象。大批難民主要居住在東巴與印度交界的西孟加拉幫。那裡人口原本稠密,突然湧入這么多難民,顯得格外擁擠。藉此,印度花費巨資建立難民營、向難民提供單獨衣食和醫療,並讓媒體詳盡報道。5月末,印度稱難民數已達七百多萬(巴方稱印方故意誇大其詞)。此外,印度還邀請國際媒體去難民營參觀,以展示難民給印度帶來嚴重經濟負擔。由此,國際輿論紛紛開始指責巴政府,美國甚至批評其盟友的軍事鎮壓做法不可寬容,並准備停止對巴經濟援助。藉此,隨著國際輿論天平倒向印度,巴基斯坦日漸孤立。(2)派人出訪,大力宣揚難民問題,同時摸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牌。1971年11月份以前,英·甘地多次派人(包括她自己)赴歐美等地出訪。所到之處,印度代表團都不厭其煩地解釋難民問題,並傳遞這個信息:「要想南亞恢復和平與穩定,巴政府必須出台人民同盟可接受的政治解決方案。」此外,印度邀請聯合國觀察員、美英等國議員、國際組織及世界各國媒體記者,前來印度參觀難民營,並向他們講述難民的悲慘處境和印度所面臨的困境,以贏得國際社會對印度的同情與支持。藉此,印度扛著人道主義大旗,為下一步軍事介入奠定國際輿論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多次高層出訪,英·甘地獲悉:歐美國家不會出兵,唯有中國可能出兵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正面臨棘手的國內問題。(3)利用難民問題阻撓政治解決。針對印度「難民牌」外交,巴政府採取應對措施,如出台權力移交計劃書、主動邀請聯合國參與難民事務以及呼籲難民盡快回國等。6月10日,巴政府宣布大赦,東巴緊張局勢得到緩解,有望政治解決。然而,這時印度卻堅持:東巴危機政治解決必須優先保證難民人身、財產安全和賦予東巴自決,否則,免談恢復巴基斯坦經濟與社會秩序的謊言。當時聯合國解決辦法是:政治解決東巴危機前,先恢復巴基斯坦社會和經濟秩序。礙於印度提出的前提條件,聯合國不得不在印巴之間協商難民問題。而這個協商過程,無疑,為印方備戰贏得時間。
(四)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眾所周知,建國後印度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故被外界認為「印度與誰都不結盟」。而事實上,印度有過「結盟」經歷,即1971年8月與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條約》。雖然和約條款沒明確寫「結盟」二字,而實際上,該條約富有同盟實質,只是措辭巧妙而已。例如,第九條款明確規定:「締約國保證不向與締約國發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締約國遭到進攻或受到進攻的威脅時,締約雙方應立即共同協商,以便消除這種威脅並採取適當有效措施來保證兩國和平與安全……」印度選擇這時與蘇聯「結盟」,明顯與其准備軍事介入東巴危機動機有關。試想在中巴友好、美巴結盟的國際背景下,若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並取得成功,它必須獲得蘇聯的堅定支持(當時美蘇冷戰、中蘇關系陷入低谷)。如印方評估所說:「發生一場蘇聯不贊成的戰爭,可能使蘇聯的供應中斷,並且會鼓勵中國進行干預」,「如果印度軍事介入東巴危機而引發印巴戰爭,中國可能出面幫助巴基斯坦,美國則不會給予印度任何支持」。故此,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簽約,為期20年。條約簽訂後,蘇聯堅定支持印度,給印度提供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同時,安理會上,「蘇聯否決每一個可能導致巴基斯坦政治解決而印度堅決反對的解決方案,如對東巴人民自治方案予以否決」。有了這一盟約作保證,印度出兵干涉並獲勝的信心增強。就這一點,印度國防部長賈格吉凡·拉姆直言不諱地說:「印度能夠解放孟加拉國及其人民,部分是由於簽訂印蘇條約後產生的信心。」
(五)速戰速決,成功肢解巴基斯坦。做好上述外交工作的同時,當然,印度也在做軍事方面的准備。如英﹒甘地挑選馬內克肖將軍負責軍事介入的安排,並擬定「速戰速決」作戰計劃等。至1971年11月,印方備戰基本完成,只差合理開戰借口。隨之,印巴局勢驟然緊張,邊境沖突不斷。內外皆困的巴基斯坦,1971年12月3日下令空襲印度,於是,第三次大規模印巴戰爭爆發。戰爭爆發後,印度兩面夾擊巴基斯坦。對於西巴,印度選擇主要空襲。而對於東巴,在海、空掩護下(阻止西巴救援),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深入東巴,開展「多路向心突擊」行動。毋庸置疑,巴軍在這場戰爭打得十分艱難。西巴隔著印度與東巴相距幾千公里,印度從海、空兩方面封鎖後,東巴、西巴連接中斷。這種情況下,巴方最需要外援。然而,受制於印蘇「盟約」,外界大國都未敢冒與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外界大國無法給巴基斯坦提供有效援助、巴基斯坦內外皆困,而印度軍事實力又優於巴基斯坦,故巴基斯坦無法逃避被印度肢解的命運。12月15日,印軍聯合東巴「自由軍」向達卡(今孟加拉國首都)發起總進攻。海、空雙重封鎖情況下,巴軍不敵印軍和「自由軍」的強勢攻擊,大批部隊被俘。12月16日,巴駐東巴部隊被迫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遂告結束。就西巴戰場,雙方展開空戰,難分勝負。同日,聯合國呼籲印巴盡快停火。印方見勢就收,按照其「速戰速決」作戰計劃,17日主動西線「單方面停火」。於是,為期兩周的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12月16日,孟加拉流亡政府從加爾各答回到達卡,印度公開承認孟加拉國成立。隨後,三方進入戰後協調之中。1972年1月19日,穆吉布·拉赫曼獲釋出任孟加拉第一任總統。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
通過軍事干涉,印度成功肢解巴基斯坦,東巴獨立成立孟加拉國,由此奠定現在南亞政治格局。東巴獨立,巴基斯坦失去近55%人口和約16%的國土,國家被印度肢解的仇恨,深深記在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腦海中。從此以後,巴政府集中精力管理西巴,並不惜一切努力發展核武器,以更好平衡來自印度的威脅。因為這次戰爭讓巴基斯坦清楚認識到:關鍵時刻,只有巴基斯坦才能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必須掌握致命武器才能避免被印度「吃掉」的風險。再者,失去東巴的巴基斯坦,有更多精力關注克什米爾問題,故持更加強硬的立場,從此,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再無和平解決的希望,直至今天。
值得一提的是:自巴基斯坦遭到印度肢解後,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成為印度安全防禦的軟肋,每當合適時機出現,印巴克什米爾邊境肯定發生沖突。正是如此,印度國防部評估說:「周邊鄰國中,唯有巴基斯坦會抓住每個時機襲擊印度。」
⑥ 印度獨立後為什麼要遵從《蒙巴頓方案》一分為三
因為宗教和民族的不同,其實也有英國人挑唆的矛盾因素,巴基斯坦是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印度斯坦)信奉印度教,緬甸地區和這兩個地區沒有歷史上的民族聯系,是英國佔領後強行並入印度殖民地的,不是印度獨立問題上聽英國的,是因為這三個地區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有宗教因素,也有民族因素,更有英國挑唆因素,所以在印度獨立的儀式上,印度國父甘地沒有出席,他為巴基斯坦獨立而沒有和印度和並而傷心
⑦ 中國和印度有什麼呀 為什麼印度增兵這么快
因為阿三欠扁了!
在我國西藏南部,有一塊富饒美麗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就是藏南,藏南屬於西藏的一部分,現在被印度佔領。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
1913-1914年,由英國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洪背著與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威脅利誘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的代表夏扎,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英印單方面劃定的所謂"印藏分界線"插入到換文地圖中,私自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同時炮製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依此線劃定後的英屬印度東北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處(即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將中國西藏地方歷來有效行使管理權的地區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拒絕在條約上正式簽字,會議破裂,非法的"西姆拉條約"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不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1948年,趁中國忙於內戰無暇顧及邊疆,剛獨立的印度開始派軍隊進入門隅地區,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門隅的中心城市[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偽"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屬於中國西藏的門隅-珞渝-下察隅地區。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取得速勝,收復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出於多種原因(參見*1),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佔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邊界局勢趨向緩和,中印邊界問題談判進入正常軌道,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經進行了10輪邊界問題特別代表談判。但到目前為止,藏南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⑧ 中印洞朗對峙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原因如下:
1、因為印度受到美國慫恿,加之印度這幾年國際形勢不錯,就來牽制中國。料到中國最近要召開十九大,不會輕易出兵,且中國一旦出兵就有可能收美國威脅三線作戰,因此印度才如此大膽派兵入侵。
2、中印洞朗對峙的根本原因是領土爭端,印度崛起後野心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