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提了哪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印度提了哪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發布時間:2022-07-06 02:54:42

Ⅰ 美國法國印度等國政客為什麼會提出無理的賠款要求

當然是在國際輿論上向中國施壓。這也是美國打壓中國的一個方面。輿論戰,貿易戰,科技戰,人才戰,多維度展開。一部分美國智庫在以冷戰思維來處理中美關系。

Ⅱ 印度暫停三項新農業法,為何當地農民並不買賬

印度暫停三項新農業法,當地農民並不買賬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受到任何的尊重,而且印度政府的新農業法對農民非常不公平,農民怕他們再出台新的政策,同時農民想爭取更好的待遇,所以印度暫停三項新農業法農民也不買單。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歷來政府和老百姓之間都會發生很多矛盾,這次三項新農業法根本沒有經過老百姓的同意就頒布讓農民感覺自己完全沒有受到尊重,老百姓的日子本來就比較難,這個時候居然還出台這樣的政策讓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印度政府雖然暫停三項新農業法,但這也是被逼無奈,後面可能還會有新的農業法出來,這也是當地農民不買單的原因。

三、農民想得到更好的待遇。

印度農民地位非常低,本來收入就非常少,這個時候印度政府還來壓榨他們,這讓農民非常不滿,農民這個時候還想爭取自己更好的待遇,當政府暫停三項新農業法的時候這也是他們不願意買賬的最根本原因。

Ⅲ 印度軍工有多難

印度軍工被我國網友嘲笑、吐槽,原因是多方面的的。

首先,印度軍工起點不高,屬於後發國家。在英國統治時期,印度並沒有發展成體系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一切都是印度獨立之後才建立起來的,所以經過60多年的發展,要和歐美那些幾百年積淀的軍工相比,肯定是有所不足的。
其次,印度在國際上比較高調,在研製之前就向全世界宣布我要造全世界一流的裝備,甚至是全球第一的裝備。自己把話說得太大,甚至都不給自己梯子下。此外,印度在研製裝備時候常常變更技術指標,讓前期的工作全部化為泡飲。所以印度軍工在技術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接受很多不切實際的要求,頂著很多壓力,還要朝令夕改,能搞好真的不容易。
還有,印度由於西方世界出於制衡中國的需要,可以獲得西方世界大量的技術,所以很多時候印度選擇了購買技術,所以沒有迫切的研製全套技術的強烈需求,所以在很多基礎研究上沒有技術儲備,一旦受到國際制裁,肯定會受到影響,而且哪怕沒有制裁,一個平台的各個子系統往往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兼容能力非常差。
最後,印度本身的「國民特點」也是印度軍工發展一個限制。大部分印度人在收到任務的時候喜歡說「No problem,No problem」但是到了生產的時候,那些任務大部分被拋到了腦後。印度的基礎教育比較差,產業工人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作為一個能夠生產坦克、戰斗機、戰艦的國家,在國際上也是比較少有的。印度軍工近年也有比較大的進步,雖然說走了彎路,但是總體還在前進的。

Ⅳ 印度對中國有哪些威脅

中國的一切威脅歸根結底都在美國身上。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三名要想當上第二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聯合第二打敗第一,另一個是聯合第一打敗第二。
所以只要中國排在第二,那麼全世界對中國都有威脅。
任何一個有志於提升自己國家地位的國家,都必須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在這個秩序已經基本成型的世界上,空間是有限的
這種發展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比如領土和海上交通線。也是政治上的,比如聯合國安理會的位置。還是經濟上的,比如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
因此每一個國家在向上爬升的過程中都必須從競爭對手那裡奪取必要的空間。在任何情況下,聯強敵弱都是最優的選擇,因此排在第二的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主要競爭對手。

讓我們把經濟問題掰開來說。
國際產業鏈條上不同的產業是分層級的。
最底下是資源型產業。中國是資源大國,但不是資源強國,因為國內的資源不夠用,中國每年出口的資源性產品只佔出口總量的一個零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中國是很依賴資源進口的,由於中國有錢而且需求龐大,將全世界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抬得很高,這對於所有的資源進口國都造成了巨大的競爭。特別是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個資源更加稀缺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站在工業化前夜,它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比中國更大的資源投入,但是它偏偏沒錢去跟中國搶資源。不要誤會了,印度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財大氣粗,印度的財政狀況在金磚國家中是最糟糕的,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差不多是印度的兩倍。所以說公平競爭搶資源,印度搶不過中國,沒資源就發展不起來,就更沒錢,然後更搶不過。只要中國自已不出問題,根本不用擔心印度。況且,印度自己到目前仍然是一個資源出口大國,其資源型產品出口額佔到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因為它國內的工業落後,消費不了那麼多資源,而且需要大量出口資源來換取外匯,平衡貿易。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是有錢搶資源的,只不過需求量不那麼大。但是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進口的國家,而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海上交通線不可避免的必須經過中國附近。因此日本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把中國徹底打垮,使中國不能或不敢威脅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要麼乾脆不要跟中國翻臉。當日本沒有能力做到第一條,又不情願第二條的時候,它就希望將美國拖下水,讓老大和老二干一仗,自己漁翁得利。當然,美國希望的是中日兩敗俱傷,而不是中美兩敗俱傷讓日本撿便宜。所以美日兩家跳來跳去的演戲,但要真跟中國干一仗,那就是傻子乾的事了。
第二層是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資源有限,也僅僅是夠吃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國由於國內糧食減產,需要在國際市場上突然收購5000萬噸糧食,那會發生什麼後果呢?我們知道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已經接近6億噸,5000萬噸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月的消費,而且對於中國的國庫來說這點錢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國際糧食市場來說,這一下就要捲走一半以上的交易量,那麼毫無疑問的國際糧食價格會出現暴漲。糧食價格暴漲的後果十分嚴重,美國這樣的糧食出口大國要笑了。但日本是糧食進口大國,不過他們有錢,為了穩定國內的糧食市場,日本不可避免的拿出大筆的錢,也到國際市場上捲走一筆,並且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這一來俄羅斯和印度可就真的要哭了,俄羅斯人口少,錢多,還能撐得住,但印度可就不好辦了。印度2011年糧食產量達到了2.53億噸,不到中國的一半,人均糧食消費量約200公斤。盡管大部分印度人是不吃肉的,這樣的糧食消費水平也就是比一個正常人類維持生命要稍微高一點而已。當然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中國人替印度遮掩,說人家信教,吃素,言下之意印度不需要生產那麼多糧食。但是難道吃素就不能吃得好一點嗎?難道印度人不希望自己吃得好一點?傻子都不信!在中國和尚都能吃得肥頭大耳,可見信教以及吃素不能成為飲食水平低下的理由。不過有意思的是,它在2012年還出口了價值86.7億美元的糧食,比上一年還上漲了69%,但考慮到2012年印度急劇惡化的國際收支情況,這種奇怪的現象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印度農業的極度落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而且它在這十幾年中糧食增產速度是小於人口增長速度的。2000年和2011年這兩個年份都是糧食豐收年,他們的糧食從2.35億噸增加到了2.53億噸,而人口卻從10.4億增加到12.4億。很明顯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連同餓著肚子出口口糧來換取外匯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續的。糧食危機這種事情絕不是危言聳聽,2006年~2008年之間曾經發生過一次世界糧食危機,當時作為世界大米出口大國的越南,國內大米價格曾經漲到15元人民幣一公斤。根據當時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曾經低到178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世界最低水平。而且印度在那幾年也被迫從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誰來養活印度」絕對會成為一個令人絕望的問題。
印度的農業必須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證國家發展的需要。然而印度的農業發展又會遇到一隻攔路虎: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由於印度的農業極其落後,吸納了極其龐大的勞動力。因此農業提高的過程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中國在三十多年內創造了超過5億人進城的盛況。而對於印度來說,這一隻極其龐大,但文化素質又極其低下的勞動力大軍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別無選擇的必須從中國嘴邊搶下這5億人的飯碗,但他們搶得下來嗎?
第三層次是初級工業產品。其中包括了工業原材料和日用消費品,這一層級的產品屬於必需品,廣泛用於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市場非常龐大。同時這一層級的門檻很低,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第一選擇,因此在這一層級參與競爭的國家很多,利潤也很薄。其中競爭力最強的不用說就是中國了,而且中國事實上目前佔領著這一層級,可以說只靠中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足以支撐全世界的消費,中國不讓出份額,其他國家就基本不可能在這一個層級獲得大的發展。由於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工業正在不斷上升,這種低利潤、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所以中國實際上正在逐漸退出這一層級。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維持較低的工資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維持較高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我們是可以把這些行業留在中國的,但是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了。況且,通過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可以更多的購買中國的高級工業產品,因為在高級工業產品的中下層級,第一大國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的逐漸退出既有被動成分也有主動成分。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行業能夠吸納龐大的勞動力,所以中國的退出是緩慢的,有步驟的。
日本實際上已經退出了大部分的這類行業,他們與我們在這里沒有大的競爭。
印度曾經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層級的翹楚,50年前印度紡織業曾經遠比中國強大。但到了2012年,印度紡織和服裝出口大約120億美元,而中國則是2400億美元。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起印度的軟體神話,但我們要知道,軟體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很小的,而且它能夠容納的勞動數量也是很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能夠超過印度全部出口總額的兩倍!印度作為一個站在工業化門檻上的國家,而且是一個人口與中國不相上下,青壯年更多而且勞動力素質比中國還要低一個檔次的國家,它的發展需要,不可避免的要求將中國在這一層級的統治地位完全接過來。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當然中國自己是不願意很快的讓出地位。別看中國目前正在逐漸退出,但實際上中國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當其他國家在發展類似的產業時,小規模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當產能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電力供應不夠,交通運輸能力不夠,配套產業力量不足,熟練勞動力不足等等問題。而中國的優勢恰恰就是印度的劣勢,在這些方面印度甚至不如東南亞。就目前來講,初級工業的轉移方向東南亞和拉美都比印度要優先,因為這些國家的基礎更好,而且可以就近獲得中國和美國龐大工業體系的便利支持。
那麼印度是否能夠迅速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印度需要巨量的資金,幾萬億甚至十萬億的美金。這可不是亂說的,看一下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投資規模就知道了。但是目前來說,印度缺乏投資吸引力,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東西,但主要在於政府的決策能力和魄力。有了錢就要有基礎設施,印度基礎設施差是出了名的,沒有基礎設施就不用奢談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初級工業本身又是資源消耗大戶,這就回到前面所說的搶資源的問題,這又反過來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有錢,有設施還不夠,還得有人。根據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網站轉載印度時報2008年7月6日的報道,印度還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在70年代時中小學教師就達到了500萬人,到2009年共擁有小學教師567萬人,初中教師352萬人。而印度在2010年初等教育(8年級以下)教師只有不到400萬人。可以說印度要趕上30年前中國的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整整這一代人都指望不上了,下一代人能不能趕得上都不好說。
第四層級,高級工業產品,包括工業機器設備和耐用消費品。這一類產品的消費對象是特定和有限的,中國的崛起過程已經使得這一市場獲得了成倍的擴張。這一層級有競爭力的國家就很少了。由於發達國家逐漸的產業空洞化,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製造業一直在整體性的衰退。中國在這一層級是個什麼地位呢?中國2012年出口的機電產品總額大約1.18萬億美元,佔到全部出口總額的57%,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中國三萬億的外匯儲備絕不是靠買襪子掙來的;其他國家,德國大約7000億,美國5700億,日本4800億,韓國2900億,法國2100億;而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俄羅斯只有127億,而進口卻高達1377億,工業強國的形象早已盪然無存,俄羅斯現在是一個靠賣資源換錢來進口工業產品的國家,他們出口70%以上是資源,進口70%以上是工業產品。
在這一層級當中,中國大而不強,優勢主要還是在中低檔次的產品上,而且遠達不到統治地位。在中國的上升通道中,中下層主要是擠壓韓國的空間,其他國家整體上已經無法與中國競爭。中上層主要是與日本搶奪空間,因為日本工業的衰退是比較明顯的,最近幾年工業品出口一直在下降;歐洲國家中德國太強,其他國家已經逐漸去工業化了。美國的份額也在逐漸向中國流動,最明顯的事實是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工業設備,美國造軍艦也要用到中國生產的吊車。
中國工業上升的過程附帶一個效果,那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准確的說是在發展初級工業的過程中大量依賴中國生產的機電設備。所以印度也很尷尬,不願意買中國的通信、電力、機械設備,但又不得不買。
印度機電和運輸類產品的出口額大約386億,基本上對中國不構成競爭力。而且在很長的時間,它的發展重點只能放在初級工業品上。
第五層級,裝備製造業,也就是製造機器所用的機器。這是真正的高科技。中國在這一層級只能說是有,遠遠談不上好。例如中國雖然已經是數控機床產量第一的國家,最高級的加工中心也能生產,但進口量還是遠遠大於出口量。在這一層級,中國在國際上基本沒有競爭力,還是要老老實實把基礎打好。印度基本上就不用提了。

綜合而言,中國和印度之間經濟上的競爭主要在資源和初級工業產品上,由於印度整個社會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它缺乏與中國競爭的實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構成威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高級工業產品上,日本工業的衰退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雙方仍存在很漫長的斗爭過程。

Ⅳ 印度十萬人聚集抗議政府新法案,新法案有哪些讓人憤怒的越線行為

2月21日,在印度印度北部旁遮普邦聚集了10萬多名示威者抗議政府新農業法案。據悉,針對新農業法案的抗議活動早已在2020年11月開始了。該《法案》是莫迪政府在2020年9月強行通過的。莫迪政府宣稱此《法案》可以更好的維護印度廣大農民的利益,可實則並非如此。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印度農民的日子更加不好過,基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活動,以此來抗疫《新農業法案》的實施,並要求要求當局撤回法案。政府與抗議農民代表已舉行8輪談判,莫迪政府經商議已經決定延期執行此《法案》,但是拒絕廢除此《法案》。抗議農民領袖強調只有政府廢除法案,才會停止抗議示威活動,並指責專家調查小組成員均為新農業法案的支持者。相關警方回應,此次抗議遊行活動有大概12-13萬人參加。


總之,印度新法案未能在農民利益上給予保護,引來農民對自身利益損失的擔心和無助。要知道的農民們的全年就靠種植農副產物謀生活的,損害他們的利益就是在調整他們的底線。

Ⅵ 為什麼印度要求西段領土,這根據什麼

你好,樓主,我想你指的是中國軍隊控制的阿克賽欽吧,那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知道,清朝的時候,喜馬拉雅山都是中國的,印度壓根兒就是無理取鬧,它沒有理由向中國的阿克賽欽提出任何要求,只有毫無根據的借口。這是阿克賽欽的資料網站,http://ke..com/view/345655.htm。這是地形圖

Ⅶ 印度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們又不是真的傻,不至於太不切實際。
對外來說實際上印度對局勢的控制是很好的,極少出現因為冒進而造成嚴重的戰略風險。只不過他們的投機心態太重,又太好面子,所以每隔幾年會自信心爆棚幹些對國家沒有什麼實際收益(對政客則未必)的傻事。簡而言之,印度每隔幾年就會燒了自己的手,卻從來沒有引火燒身。
印度對外最不切實際的想法就是最近幾年居然把中國和巴基斯坦都撩了一把。但實際上最騷的操作是:他們自己也知道打不贏,只是莫名其妙的想要賭一下。
去年印度又撩了巴基斯坦一把,撩完之後又要采購防空導彈,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印度在邊境的前線機場部署的都是米格21,所以挨打的也是米格21。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印度的防空導彈已經太過老舊。巴基斯坦從中國買了紅旗16,這種導彈對中國來說不過是集團軍級別的野戰防空導彈,但印度恰恰連首都防空都沒有這種等級的導彈。它的前線機場如果被巴軍突襲那就是一波流,戰斗機連起飛都來不及,所以只有放一些二代機用來送人頭。
然而,印度人是打起來之後才發現自己不行的嗎?不是!
洞朗危機期間印度空軍跟中國的差距更大,對峙最緊張的時候把整個東北部的蘇30全部撤走了。然後就滿世界求購反坦克導彈和防空導彈。然而這些采購在局勢冷卻後很快就涼了。
那麼,印度是跟中國對峙之後才發現防空能力不行的嗎?還不是!
印度實際上從2015年就開始跟俄羅斯談引進S400,但是直到今年才把協議給簽了。交付據說要到2025年。在S400交付之前印度的國土防空對於中國和巴基斯坦來說都等於忽略不計,但是誰也說不準在這5年之內印度會不會再次惹事。
對內來說印度政府吹的牛皮已經很多了,實際上印度人冷靜下來自己也不信,只不過「民主體制」下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是很好騙的。雖然人們都知道這是在吹牛,但還是會因為政客能吹而投他們的票。
其中最典型最不切實際的莫過於2020年成為超級大國了。還有就是2024年(印度財年是2024年3月到2025年3月,所以很多媒體也說成2025年)5萬億美元。這種話印度人自己信嗎?實際上我們從各種渠道看到的印度國內媒體和自媒體的報導來看,大部分印度人自己都不信。

Ⅷ 1920年,印度的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計劃指的是什麼

1920年秋,國大黨通過甘地提出的非暴力的不合作計劃,規定所有印度人拒絕英國政府頒發的官爵封號;拒絕在法院和政府工作;不進英國人辦的學校,抵制英國商品;普遍拒絕納稅。

Ⅸ 印度為什麼放棄蘇57

是因為俄羅斯不願意將蘇57的生產線和技術轉讓給印度。印度法律規定。購買大宗的武器,一定要引進生產線。他買的是俄羅斯最先進的飛機,而且要求人家把生產線和技術轉讓給他,這怎麼可能?他向美國人要求購買一百多架f22。要求也是引進生產線。美國當然拒絕。美國向他推薦f18大黃蜂。但是大黃蜂屬於艦載機。如果選擇大黃蜂,那必然要購買更多的航母相關軍事裝備。最終錢花的比買f22的還要多。所以印度的這種要求,是不切實際的。是必定會被打臉的。

Ⅹ 印度開展了幾次不合作運動以及原因分別是什麼

1929年12月,國大黨拉合爾代表大會通過了「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宣布1月26日為獨立日。1930年1月,在印度拉荷爾舉行的印度國民大會中,以多數票贊成甘地提出的印度獨立主張。大會並要求印度代表拒絕參加即將舉行的倫敦印度會議,抵制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並要求與會的印度人放棄在英國政府的公職。此外,大會還通過一項決議,拒絕由印度承擔大英帝國的帝國主義政治所造成的一切財政負擔,大會要求為此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審查所有的財政負擔,並認為要先解除這些負擔,印度才能成為新而自由的印度。為了達成此一目標,由大會委任的一個委員會決定,25日在全印度舉行示威。

1月30日甘地向英印總督提出廢除食鹽專營、保護關稅、限制紡織品進口等11點要求,但遭到拒絕,於是宣布開展新的運動即第二次不合作運動。

3月12日,61歲的甘地率領79名信徒從孟買省的阿麥達巴德出發,於4月6日到達古吉拉特海濱村莊丹地。1930年3月21日,在一小群追隨者的陪同下,聖雄甘地開始了「向海洋的進軍」,以象徵對英國統治印度次大陸的反抗。這是當時為止這位民族主義領袖發動的最大膽的民眾反抗行動,他一直在號召結束英國的統治。他的目的是行進到坎貝灣,然後在那裡製造食鹽,以抗議英國人頒布的由政府壟斷食鹽生產的法令。這次長途進軍的第一站是亞西亞里。甘地在當地的大型集會上發表講話,他說為了反對鹽稅法,他的追隨者們必須做好「最壞的,甚至是死」的准備。他還表示不怕英國當局逮捕他。在印度的各地到處都有支持甘地的示威遊行的報道。以「煮鹽進軍」開始了這次不合作運動。

閱讀全文

與印度提了哪些不切實際的要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圖怎麼走伊朗 瀏覽:148
印度的疫情七月六號怎麼樣 瀏覽:999
中國移動國際漫遊怎麼選天數 瀏覽:209
6萬印尼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849
三個月的印尼虎苗吃什麼 瀏覽:593
印度簽證問題如何聯系印度使館 瀏覽:244
中國結怎麼打好看教程 瀏覽:244
在英國做律師需要什麼 瀏覽:965
伊朗巴列維王朝為什麼失敗 瀏覽:576
印度欲購買什麼無人機 瀏覽:32
義大利政府怎麼看待 瀏覽:280
越南學區房多少錢一平 瀏覽:175
中國多少人叫段梓豪 瀏覽:254
印尼什麼葯補維生素AD 瀏覽:791
印度人怎麼喜歡吃調料 瀏覽:625
電信英國卡多少位 瀏覽:25
英國國旗多少公斤 瀏覽:860
伊朗沒有回程機票怎麼辦 瀏覽:290
印度貨幣atm是什麼 瀏覽:830
中國日本哪個寺院很多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