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1歲苦行僧78年為何不吃不喝
前言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
道教在中國一直都是影響深遠,從民俗到各方面,幾千年來道教都是中國宗教的主體之一。其中道教眾人就推崇服氣辟穀,顧名思義就是只服食空氣遠離糧食。在《莊子·逍遙游》中提到了「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說的就是藐姑神人修煉不吃糧食,只吸食風飲露水。
其實這種類型的苦行僧和佛教的刻苦修行之人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佛教對於這種外教的苦行僧的說法是「外道苦行」,其實就是執著於塵世的福樂,才會用這種沒有意義極端的方式去摒棄世俗。折磨身體的各種極端的方法,違背了佛法,不是高明的方法。而佛教中的「苦行僧」,其實是舍棄眾多世俗的習慣,像一日三餐、好衣、多眠等一系列僅為滿足人的安樂的習慣,佛教是為遠離世間的貪欲,出家苦行,做極致的樸素和簡單這樣的「正行苦道」。
結語
不論何種宗教,不論哪種環境,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唏噓苦行僧究竟是真正的高人還是騙子,而是不論什麼事情,我們都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該盲目崇拜也不該人雲亦雲。
B. 佛法禁慾的原因
有原因的!
1,你附有一首詩,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告訴你貪欲傷身,色慾是讓身體生病和衰老的一個因,當年佛陀出家悟道就是希望找到解脫眾生脫離這種生老病死痛苦的方法。既然找到了這其中的一個因,當然要讓其信眾遠離這個因。
2,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是淫慾引起,比如包二奶,姦夫淫婦,第三者等等,如果大家都信佛教,那會有這些問題呀?在家佛教徒守五戒,戒殺生、戒邪淫、戒妄語、戒偷盜,戒飲酒,我就把這五戒都扯上這淫慾來講,戒邪淫,那就是不能和自己合法夫妻以外的人有關系,戒妄語,那就不能因為想博得異性的歡心而誇大自己,如果自己都有伴侶了,那就又犯偷盜戒了,偷什麼?偷情呀,那也就不能借著喝了點小酒,就2人稀里糊塗的就睡在一張床上去了,那又犯了飲酒戒了,當然,如果上面這些戒都沒有犯,那也就不至於拿把刀子要去宰殺那對狗男女哦,哈哈哈,所以,佛祖真厲害,有無上智慧。
3,淫慾心重,定力很差,死後在中陰狀態中,一感到有男女之事,就貪戀呀,就趕去投胎,如果真是一對人還好說,但是如果是一對什麼畜生,那跑去投胎,那邊是很囧嗎,哈哈,如果是一對蟑螂正在做,那不是很慘嗎。。。
4,其實我們之所以覺得男女之事那麼快樂,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我執,因為我執所以我愛我們這個身體,所以我希望這個身體好好的,高高的、白白的,眼睛大大的,所以我就有了分別,那些身體沒有這么好的我就討厭,那些身體有這么好的同性我就嫉妒,那些身體顯得美麗的異性我就喜歡,我自己喜歡這個身體還不夠,我也要某個異性來喜歡來證明自己的身體就是美好,於是就有了小情侶的卿卿我我,「你愛我不?」「我愛你」「你太美了」「好帥了,帥哥晚上有空嗎,晚上陪我出去玩」,但凡走到這里,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呀,等等等等。。。。。當然,再往後面走就是結婚呀,運氣不好就出現了婚變呀等等,反正就亂七八糟的了,當然為什麼男女那下怎麼就那麼痛快,我也搞不懂為什麼因緣這樣設計,但是那下卻真的強烈的加深了自己我執,佛家講解脫,何為解脫,解脫就是脫了自己。所以那下是一定要避開的。
5,性流體是保證人能入定的一種重要能量體,萬萬丟不得,這在佛教,道家,瑜伽中都是這樣講的。
我給了5個原因,相信一定能解釋你的疑惑,當然你如果能牢記第3個原因,那是有非常多的好處的。
師兄吉祥!!!!
C. 印度人為啥那麼惡心呢,在有漂浮著死屍的恆河裡洗澡,洗漱,刷牙,喝水,惡心死了!!!
我相信、如果他們有一條干凈的河流、他們絕對不會選擇去這樣的河裡洗澡、這樣的河水、是我們這些在較發達國家裡的人製造的、我們還有什麼資格去說他們惡心呢?推己及人、如果有一天、中國也落魄到這個地步、別人也說我們惡心、我們也是不願意的、對么?
D. 印度人如何區分高低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是世界上比較典型的等級制度,並且特別森嚴,不能隨便逾越。比如互相之間通婚之類的會有嚴格的限制和規定。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這四類等級其實看職業應該能看出來。
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印度是十分信仰佛教的,僧侶的地位非常高,什麼神牛、恆河沐浴之類的非常流行。所以看到僧侶就知道人家肯定是第一等級的種性了。
剎帝利是軍事和政府貴族。其實除了神就是軍人和政府了,一個是能在思想上控制人,一個是能用槍桿子和權力制度制約人,想一想也知道是高級種性呀。
吠舍就是自由平民階級了。從事比較日常的工作,比如農林牧副漁等,但是沒有什麼特權,其實就是供養兩個特權階級的人呀。
第四等級就是從事比較低賤的職業了。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乾的臟亂差的活。所以從職業就可以看出來。
E. 印度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F. 古代各地方廟王是怎樣行成的
古代各地方廟王是怎樣行成的
廟,miao,從廣、朝聲。會意。謂居之與朝廷同尊者。聲字葢衍。古文從苗為形聲。
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故曰宗廟。
(1) (形聲。從廣( yǎn),朝聲。「廣」與建築物有關。本義:宗廟,供奉祭祀祖先的處所。
(2) 同本義 [temple]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 文人 武士。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廟:世間達聖賢位逝者,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
寺廟 (7張)
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故稱「廟」,
廟通「妙」也。所以寺廟,包括祠堂皆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當頂禮。寺廟庄嚴,神聖不可侵犯,寸土之間,可隨順而不可隨意更改,敬順即得妙法。
英語釋義
temple
基本釋義
寺廟
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合通國之歡心,建百世不遷之廟貌。」在日本,佛教各宗宗祖(該宗創立人)被祭祀之處才稱為廟,沒有任何寺院稱為廟的。由於某些原因,廟也有被道士占據的,更有極少僧人棲廟為生(如上海的下海廟)。
廟的演變
編輯
佛教寺廟,構成了一種獨有的建築空間,象徵了一種特殊的宗教意義。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由起源地印度向南(東南亞)、北(中亞、東亞)、中(西藏)外傳而形成,佛教建築,隨著佛教的外傳而充滿佛教圈中的地理空間。這裡面有著很多的宗教、哲學、文化課題。本文著重從佛寺的角度談佛教建築從印度到南亞和中國的演變,並在這一演變中探討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傳播與接受中產生的建築形式變化。從佛教文化圈的大角度看,佛教寺廟,作為與佛教石窟相對應的地上空間結構,更主要的是,作為佛教的一種重要建築形式和意義象徵,是在印度之外,即在南亞、漢佛圈和藏佛圈中形成的。本來,塔、窟、廟就有一種內在的邏輯發展可能,然而,這種可能在印度本土未能充分展開,在南亞,雖也遍布寺廟,但不僅寺主要是塔寺,更重要的是,作為建築,寺遠不如一系列名塔那樣英名遠揚,因此,寺廟,作為佛教境界,在漢佛圈和藏佛圈顯出了自己特有的光彩、迷人的魅力,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歷史、哲學內容。本文主要討論印度、南亞佛教建築與漢佛建築,先從印度講起。
一
印度佛境,主要是由兩種建築形式來體現的:塔與石窟。這並不是說印度沒有佛教寺廟,而是在於,
(1 )印度的佛寺沒有超出石窟的境界;
(2)在相同的空間結構中,石窟更能體現出印佛的獨特追求, 正象印度文化的另一主流印度教的寺廟最能代表印度教的特殊風采一樣;
(3)印度佛寺,在演化邏輯上, 處於從印度石窟向南亞塔寺演化的中間項段,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定位。因此,省去佛寺,僅從塔與石窟的關系來看印度佛境,更能顯出佛教在印度與整個文化的有趣關系。
塔、窟、廟體現的是僧侶與社會文化的三種特定關系。
塔、窟、廟三者的邏輯關系已經預含了寺廟主潮出現的可能。然而,在印度本土,政治與佛教結合和僧侶與政治的疏離所構成的佛教塔與窟的二重境界一直是印度佛教藝術的主流。塔和窟向廟的邏輯進展,對佛教來說剛剛顯露頭角,就被具體的歷史語境所阻止。但如果不僅從佛教,而從整個印度文化史來說,塔與石窟向寺廟的演化又是按自身的規律進行的。印度文化中,塔為佛教的專有,石窟是佛教與印度教以及耆那教共有,接著石窟的低潮而出現的是印度教寺廟在地面上的大量出現。因此,塔、窟、廟在印度的演化呈出了建築史與宗教史的復雜關系。(現存有案可稽的佛教寺廟,在結構上多與毗訶羅石窟相類,同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印度教寺廟形成鮮明的對比。四世紀的菩提拉耶寺是一座塔寺,但其建築形式與佛塔不同,而與印度教的寺廟更為相似。在它上面反映出來的正是建築史與宗教史的互滲和混雜。)對建築史來說,塔、窟、廟是邏輯的有序演進,對佛教藝術史來說,是演進邏輯的無序性斷裂。
二
漢傳佛教寺廟被稱為「寺」,源於印佛東來在漢地出現的第一座佛教建築被取名為「白馬寺」。當時,「寺」並非宗教建築之稱,而是政府機構的官署之名。圍繞白馬寺,有種種傳說,從建築成分講,它有殿、有塔、有畫,依照的是「天竺舊狀」,但用政府機構去命名,不僅是以一種在漢文化中尊貴含義的建築概念去使佛廟一聽上去就令人肅然起敬,更主要的是它在建築形式上就接受了漢文化的禮制。白馬寺的實物原樣已無法可考,當今能看到的白馬寺把主建築排列在南北縱軸線上: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這使人明顯地感到佛寺與皇宮布局上的相似,故宮的沿南北縱軸線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乾清宮,只是規模和氣派更大。漢文化的建築,本就是以皇宮為最高範本,各類建築按照統一結構,在規模和尺度上遵從禮制而縮小。也就是說,漢文化的皇宮、官署、府第、民居,都是按照統一的禮制和觀念來建造的,皇宮是最大最高級表現,四合院是最小最低型,都是坐北朝南,縱軸展開,左右對稱,堂堂正正,尊卑分明,秩序井然。佛廟一開始,從名稱到結構,都被結合進漢文化的建築體系之中,正因為如此,在漢化佛廟史上,很多宮府不須大的改動就可以變為佛寺,北京雍和宮就是從明代內宮的監官房變為清代的親王府再變為佛寺雍和宮,四川報恩寺也是初修王府,後為佛寺。這都是明清之事。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佛寺都是由捐出的府第住宅改造而成,基本方式是「以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室」,若是達官貴人的府第而成,也就「廊廡充溢,博敞弘麗,」「金花寶蓋,遍滿其中。」總之,佛寺之為寺,在漢文化建築體系中屬於貴的等級。
如果說,「寺」的起源與貴相連,揭示了佛寺在漢文化建築體系中的高等級的一般特徵,那麼漢傳佛教寺廟又稱為「廟」,則顯出了佛寺在高等級中的宗教性特徵。廟,是供奉不同於人世而又與人世相關的祖宗之處,祖宗已屬不同於人的神的世界,因此廟又是神的居所。佛從西來,也被看成是神之一種,因此佛寺為廟。佛寺的建築自然而然地進入漢地廟的形制之中。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周代「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禮記·王制》)這時的七、五、三,是指的單體建築中的多室。但之所以如此,在於廟本已為群體建築「前宮後廟」、「明堂宗廟」中的一個部分,當宮與廟分開來之後,廟也就根據自己的等級和其它因素而成為獨院式、二重、三重或多重院式的形制了。正如遠古之時前宮後廟的「離離在宮,肅肅在廟」(《詩經·大雅·思齊》)的宮廟一體格局中,廟服從和服務於宮一樣,在重現世的漢文化中,宮與廟雖然在小空間上已經分開,但在大空間上仍然一體,廟仍然是漢文化整個建築體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仍然服從和服務於宮(皇權)。因此,漢文化之廟,無論是那一種廟,在建築結構上都是相似的。看看北京白雲觀、廣西恭城孔廟、浙江紹興禹廟。與上面的佛寺比較一下,再與皇宮、府第、四合院對照一番,可知佛寺已是與漢文化建築體系融為一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這種坐南朝北,主要建築放在中軸線上,構成時空合一的整體。以兩邊的建築來突出中線上的主要建築,從對稱中顯出庄嚴。中軸線的建築以一種斷連節奏和高低旋律展開,在內容豐富的時間行進中,突出一個中心:大雄寶殿。這一中心使整個寺廟形成等級秩序。建築之間的空間既構成了時間和心理的運動,又在這種雙重運動中使整個寺廟之中有一種漢文化的虛實相生的韻致。
佛教是信仰體系和智慧體系的合一,如果說在漢代,它的初來是與漢地的信仰體系結合,也就是被作為神仙、方士、道教一類接受,那麼在魏晉南北朝,它的發展更進入與玄學思辯的應合。因此佛廟在漢地,是與兩類建築一道演進的,一類是士大夫的宅院,當東晉以來,士大夫的私人園林產生繁殖,連皇家建築也受士大夫情趣的影響,佛寺也與整個社會風尚一道帶上了園林風趣。當然也與士人與皇家一樣,花園是次要,縱軸為主、左右對稱的整嚴是主體。另一類,也是更重要的一類是道教建築。如上面所引,在建築結構上,道觀與佛寺一樣,但道教一方面為了吸引各界人士,造廟於鬧市,另一方面為了修道成仙,又建觀於名山。佛教入漢地,成為與道教的社會功能基本相同的宗教,同樣是把自己的寺廟向這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建於城市以接近朝廷,一方面築於山林以高尚佛心。這兩方面,廟堂與山林,又正是漢文化士大夫的心理/價值/行為取向。印度佛教窟築於山崖,呈出的是他們的苦行心性,漢地佛教建築寺於山林,既承傳了印佛的隱修之志,又深得漢文化的山林之趣。東晉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與玄學家、文人士大夫一道賞山觀水,談佛論玄,聲名遠揚。隨漢佛的流傳,漢地名山布滿佛寺: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天台山、太白山、清涼山、梵凈山……
山林佛寺並沒有改變建築的縱軸為主、左右對稱的基本結構,這個結構是為保證和造就嚴肅心理必需的。但是寺在山林,自然要求建築與山水環境的協調,山中佛寺,以整個山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各寺的位置,這里佛寺的建築與漢文化的山水理論和風水理論結合起來,山中各寺的位置,與山的形態氣脈完美結合,顯出整個山的精神。一寺之址,按風水的最佳四靈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模式使之「環若列屏,林泉清碧」,「宅幽而勢阻,地廊而形藏」,如浙江的保國寺和天童寺。當然也因山的形態而可以有更多的通變,例如,寺門本應在寺的正中,普陀山法雨寺,寺門在寺東,但依風水理論,是「生氣東旺」,按山水特點,是憑欄東望,可見「海天萬里」,於是改在東面,並建高閣三間,以使入寺路口與整座寺廟合諧。按風水理論,門向就對著山的「氣口」,依山水特點,門對著氣口,才能望遠,生蒼茫無限之感。九華山拜經台寺四面環山,背倚天台峰,左是鷹峰,右為金龜峰,前對觀因峰,只有觀音峰與金龜峰之間有一條狹長谷口,即風水理論中的「氣口」。限於地勢,該寺無法正對谷口,於是寺門偏斜,朝向氣口。寺內的建築部件也因與漢文化的觀念相結合而有了改變,天童寺前有兩池叫「天池」,進寺之路兩繞兩池之中,呈斗形,池為天池,斗當然是北斗,於是在二池之間的路上建七塔,「兩池象斗,七塔乃七星之象」。「七塔,四白三赤,白以生水,赤以厭火。」(《天童寺志》)
漢地佛廟在布局規整和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上進入了漢文化的建築體系之中,只有這樣,它才進入漢文化結構之中並進行正常運轉和發揮功能。但佛寺之為佛寺,而不是道觀、府宅,在於它有自己獨特的建築符號,即佛塔與佛像。寺中有塔,一望就知為佛寺,殿里有像,一見便曉為佛陀。但在塔與寺中,塔作為崇拜偶像的建築形式,是外來的,像作為求拜偶像的雕塑形式,是本有的。印佛之廟(窟)本以塔為主,漢佛寺廟作為印佛寺廟的接受模仿者,最初是原樣照搬,而後塔殿並重,但以塔為中心。再以後,佛殿因供奉佛像(這是漢文化最熟悉的崇拜方式),其地位越來越高,逐漸成為寺院的主體。而塔,這種非漢文化的崇拜方式,在寺院中的位置越來越邊緣化,最後被請出寺門之外,成為求拜體系中可有可無的成份。正像整個佛教石窟的歷史演變一樣,漢地寺廟經歷了由塔中心到塔像並重到殿中心的歷史演化。從《阿彌行狀記》中記載的隋唐以來各佛教宗派的建築主要成分的排序,可以從塔在各派中的重要程度折射出塔在漢地佛寺中的衰落史:
法相宗寺院:佛殿、講堂、山門、塔、左堂、右堂、浴室。
天台宗寺院:佛殿、講堂、戒壇堂、文殊樓、法華堂、常行堂、塔。
華嚴宗寺院:佛殿、食堂、講堂、左堂、右堂、後堂、塔。
密宗寺院:佛殿、講堂、灌頂堂、大師堂、經堂、大塔、五重塔。
禪宗寺院:佛殿、法堂、禪堂、食堂、寢室、山門、廁所。
除了法相宗外,其他三派都把塔放在最後,而在禪宗寺院里,塔就消失了。
三
在漢佛寺廟里,建築實體上從塔中心到殿中心的轉移,以及與之相連的觀念心理上從塔崇拜到像崇拜的演變是從印佛到漢佛的一個方面,而把佛像崇拜變成漢文化的偶像崇拜是佛寺漢化的另一個方面。佛寺偶像崇拜漢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佛殿內塑像的變化,二是寺廟中各部分的變化,以及寺院整體布局中的變化。
第一個方面的變化,由於漢地佛寺主要是木建築,唐以前的寺廟早已消失殆盡,因此從現存寺廟里無從尋找其演變蹤跡,但敦煌從北朝以來的石窟塑像的變化,因石窟空間正好與地上寺廟的佛殿相當,從而恰巧提供了地上寺廟佛殿內塑像演變的脈絡。從總的方向,可以推出,佛殿塑像的變化,是從一佛,至一佛二弟子,到佛、弟子、菩薩、羅漢、力士的演變。然而,從已存的佛殿看,演變的終端,更多地凝結為,北牆壇上是大佛,或三身,或五身,或七身,也可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三佛各帶二脅侍菩薩,總之要用三、五、七等單數構成一個向心的中心結構。東西兩壁前,多為十八羅漢,整個殿又構成一個等級的向心結構,這種結構正是金鑾殿上的皇帝與群臣的等級結構,元帥府中元帥與眾將的等級結構,衙門里的縣太爺與聽差打手的等級結構。石窟中為了照顧東西壁壁畫的效果,把等級結構都集中到北壁壇龕上,佛殿里一般不突出壁畫,兩壁的塑像更顯出秩序的嚴格肅整。然而,無論是石窟的定型,還是佛殿的定型,在本質上,都顯出了佛的呈現方式從印度文化的個人方式到漢文化的等級排列方式的演變。皇帝的神聖,官吏的高大,都是從這種等級結構中顯示出來的,法力無邊的佛陀也要從這種等級結構中才讓對他頂禮膜拜的人們產生確有法力的感受。
漢佛寺廟除了已講的大雄寶殿,就是在中軸線上,進到大雄寶殿之前的山門和天王殿了。山門有三,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象徵佛家的三門解脫,但門卻是殿堂式,有漢地本土的尊貴。印度窟寺,門外是佛像,人們來要見的本就是佛,在漢地,佛為最高「神」,像皇城中的帝王。衙門中的太爺,不會隨便就見,山門的殿堂里一邊一個金剛力士,作為佛門聖地的護法門衛。金剛力士在印度只有一位,是法意太子,皈依佛法後成為佛的500執金剛的首領。但在漢地的等級秩序觀念中, 一位沒有視覺效果上的威嚴,就變成兩位,與任何府第民宅的門神格式一樣了。但新增的一位為誰,始終沒有經典根據和圓通解釋,還是後來《封神演義》自創新注,說是哼哈二將鄭倫、陳奇死後封神之位。這種小說家言,一般民眾會以此為求知的滿足,嚴肅的僧人對之卻難以苟同。問題的關鍵在於,漢地佛寺的建築結構和塑像的群體結構都確實需要有左右對稱的兩位門神。
走進山門,就是前殿,天王殿,有六尊塑像,殿中對著山門的是彌勒,兩側是四大天王,彌勒背後,由板壁隔開,面向大雄寶殿的,是韋馱。
四大天王與門神性質相同,只是地位更高。宇宙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大天王的府第在須彌山腰的犍陀羅山的四座山峰上。須彌山四面是四大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四大天王各管一洲,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由西域進入漢地,他們的容貌、裝束、法寶、武器不斷演變,功能、定位、甚至出身、姓名也變來變去。最後,漢寺四大天王,以《封神演義》的魔家四將為基礎,綜合整個佛教的四大天王史,定位為: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玉碧琵琶一面,職調;多聞天王魔禮海,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東南西北,風調雨順,真是對應了現世生活的需要,四大天王兩邊威武肅立,與彌勒菩薩正中灑脫笑意構成了一幅意味深長的漢化佛教景觀。
彌勒後面的韋陀,這位或者挺直站立,雙手合十,兩腕橫托寶杵,或者右手插腰,左手握杵拄地,英俊威風護法神,若要細考,來歷不明,有人說是室健陀天的錯譯,他確是由唐代高僧的夢中而慢慢進入現實。在道宣的夢中,他自稱是諸天之子,統領鬼神,而且是受佛陀所令,護持佛法。它能佔有漢佛大廟中的一個重要位置,其演化理路在根本上與金剛和天王並沒有什麼不同,他的存在更為重要的是體現了漢佛寺廟所包含的一種巧妙的整體結構方式。他處於天王殿中,是天王殿的一部分,卻面對大雄寶殿。他保衛的主要對象是佛,這座塑像本身就把人引向寺院的最高潮——佛陀所在的大雄寶殿,而從天王殿到大雄寶殿之間的空間都在他的視域之內。
天王殿的主角是彌勒。他在世時是菩薩。大乘佛教修行,成正果的等級有三:羅漢、菩薩、佛陀。彌勒處在第二級,但彌勒菩薩入滅時,釋迦牟尼說,彌勒是他的繼承人,在將來度盡眾生時成佛,因此,彌勒是未來佛。彌勒,當世是菩薩未來是佛,作為天王殿的主像,就有內含豐富、可供想像的寓意,同時又構成與供佛的大雄寶殿在空間相連、時間相接的一個最恰當的遞進點。有意思的是,近代佛寺天王殿中的彌勒菩薩往往是頭體肥胖、肚皮特大、笑口大開的尊相。這是五代的布袋和尚契比,一生從形體到行為都充滿歡樂的喜劇性。他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的磐石上圓寂之時,稱自己是彌勒的化身:「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天王殿上的大肚彌勒給人以人世的喜悅和人情的親近。近代佛寺里關於彌勒的最有名的對聯體現出來的更是浸透著世間情味的哲理: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諸事
天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接著就是寺廟的高潮,朝拜佛陀的聖地,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中的佛像結構,前面已經講了。
這里講的漢寺,是從漢文化的一方面,把佛作為宇宙的主宰、作為外在之神這一面來講的。漢文化對佛還有另一種理解,把佛作為心靈的自由境界,這就是禪宗。風行的唐宋的禪宗寺廟是另一種境象,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廟的本意有其演變過程為:廟,由廟簡化而來。廟,由一個廣字和一個朝字構成,
城市中的廟
廣指廣乏,指眾多;朝字的含義見上文所述。所以,廟字就是大家都到一個地方去尋找上天的啟示,在這里大家可以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充分地談論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夢、所悟等,最終推選出大家都信任的德才雙高的智者做首領,這是最初的民主選舉,但由於是終身制而不是幾年一屆的換屆制,久之,首領便演變成了偶像,由活人變成了活神,由活神變成了神像。因些,廟,也由一個民主選舉的公眾場所異化成了一個偶像崇拜的迷信的地方。廟,簡化為廟後,可以解讀為:眾多的人探求事物根由(廣義因果)的場所。
佛學中的廟
編輯
指奉祀佛祖、聖賢、祖先之靈或神靈之處所。廟,原指祭祀祖先之處,即所謂宗廟。《慧琳音義》卷五十五雲(大正54·671c)︰
「廟,苗裱反。爾雅雲︰室有東西廂曰廟。考聲雲︰凡宮前曰廟,後曰寢。尚書大傳雲︰廟者貌也。白虎通雲︰先祖之尊貌也。說文雲︰從序朝聲,會意字也。經作廣非也。」
奉祝皇族祖先靈位者稱為太廟,世家或富豪宅邸內奉祀祖先處稱為家廟。後有祭祀聖賢者,如祭祀孔子者稱文廟或先師廟,祭祀武人者稱為武廟。如山東曲阜的文廟、張家口的關帝武廟等,
香火鼎盛的廟
皆頗著名。另有基於民間信仰而祭祀神靈的廟,如稱鎮守神祠為城隍廟、富貴神祠為財神廟,天妃廟(後改稱天後宮)、娘娘廟等亦屬之。
然而,佛典中的廟,與上述意義不同,而相當於梵語之『窣堵波』(stu^pa)。《法苑珠林》卷三十七〈敬塔篇〉雲(大正53·580a)︰『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土雲廟。廟者貌也,即是靈廟也。』又,《長阿含》卷四〈遊行經〉雲(大正1·30a)︰『香姓婆羅門持舍利瓶,歸起塔廟。畢缽村人持地焦炭,歸起塔廟。』此謂於佛滅度後,起塔廟禮拜供養,以示尊重恭敬。此外,《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述及禮拜佛廟,可獲得妙色好聲等十種功德。
現代中國人,一般皆稱佛教之寺院為寺,如佛寺,而稱道教及民間宗教之建築為廟。然亦有人將佛教之寺院習稱為『廟』。
關於廟的詞語
編輯
廟號:中國古代給死去的皇帝特起的名號。如太祖,太宗,成祖等。
廟會:於規定的日子在寺廟內外進行焚香禱告活動和交易的聚會。
廟宇: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供奉的神佛,進行祭祀活動的建築和地方。
廟祝:廟宇中掌管香火的人。
秀爺廟
編輯
大約在明朝末年,嵩山腳下參駕店村有家姓楊的,兄弟四個,老大、老二和老三娶過親後,父母就相繼下世,留下年幼的老四楊秀。兄嫂怕受連累,很快就分了家。孤苦伶仃的楊秀,卻有一副好心腸,專愛幫助人,眼看自己鍋都揭不開,還是想方設法去周濟別人。有人說他是「憨子」,也有人笑他是「赤肚子行善」。這些話傳到他的耳朵里,他臉上只是露出一絲淡淡的微笑。
參駕店東南十八盤長坡是偃師通往登封的要道,名叫崿嶺口,一上一下七八里。不用說推車擔擔兒,就是空手走一趟,也得累出一身大汗。山半腰又無人家,特別是到了夏日,過路之人,渴了連口水喝都沒有。楊秀長到十四歲時,不斷到山上拾柴,看到這種情況,一聲不吭帶上自己的行李,住進半坡四里坪的石庵子里,為過往客人燒水舍茶。山上沒有泉源,水要從三四里外的村寨往上擔,柴要從高高的山樑上往下背,個人的口糧靠在山邊開墾荒地自耕自食。夏天行人喝水多,一天他要挑水七八擔。多少有點空他還要幫過客推車、擔擔兒。有些趕不上店或住不起店的,也常常在他那裡留宿。不管幫別人再大的忙,他從沒有開口向別人要過一文錢。得過他好處的人,出自內心的感激,悄悄給他留下點衣物、食品或零錢。可是不出一兩天,楊秀就又把它全部周濟給別人了。
被人稱作「憨子」的楊秀,從來沒有半句怨言,甘願為行人操勞。春去秋來,不分冬夏,幾十年如一日為人舍茶。過度的勞累,年輕輕的就駝了背,不到四十,臉色比七十歲的人還要蒼老。五十多歲上一病不起,悄悄離開了人世。
楊秀死了,象是伏牛山上枯了一棵草,平平常常。可是村裡的窮哥們兒和無數的過路客人,卻十分悲痛,每經他住的石庵,就傷心落淚,天數越多,人們越是懷念他。不知是誰開的頭,提議為楊秀蓋廟塑像。街坊鄰里,方圓左近,過路行人,爭相集資捐款,很快就立了碑,蓋了廟,塑了像。塑像還是赤著脊樑,穿著褲頭,臉色還是那樣蒼老。為什麼塑像是這樣呢?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聞:塑像師父動工前,不少人說楊秀生前窮苦,像要塑的排場一些。誰知白天塑成,夜裡泥皮脫落,一連幾次都是如此。領工很著急,晚上夢見一位老人來看塑像,領工就對老人訴苦。老人說:你要照他活著那樣去塑,啥事都沒有了。領工驚醒過來,反復品味,忽然明白了:秀爺生前不圖富貴,咱不能違背他的心意。說也奇怪,照他生前的模樣塑,再也沒有返工。就這樣,楊秀成了人們心中的神,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秀爺」,他的廟也就成了「秀爺廟」。
《過張王行廟》是宋朝詩人陸游的作品之一。烈士生不遇,棲棲為旅人;英魂死不沒,凜凜為明神。
明神受帝命,廟食福我民,牲酒可足言,壓抑姑少伸。
火旱千里赤,與人下雷雨,降水不反壑,談笑出平土。
善人錫之福,奸偽亦擊汝。
豈若世上人,吞聲氣如縷。
G. 「甚至分河飲水。此豈文殊彌勒之過。亦豈馬鳴護法之旨哉。」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評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學說分歧的吧。
剛才搜了一下,出自智旭大師《楞嚴經文句》:「性相二宗。猶波之與水。從來不可分隔。而其流弊也。甚至分河飲水。此豈文殊彌勒之過。亦豈馬鳴護法之旨哉。」
中國佛教傳統上把大乘佛教思想流派分為性宗與相宗,約等於印度佛教的中觀派與瑜伽行派,據傳文殊菩薩是中觀派始祖,彌勒菩薩是瑜伽行派始祖,馬鳴是有部高僧,也有說他是中觀派的,護法是瑜伽行派高僧,曾經做過那爛陀寺主持。這四位是指代性相兩宗歷代祖師。
智旭大師的這句話,是認為性相兩宗教義是一致的,兩宗不應該有分歧,後世有分歧不是祖師們的錯。
H. 印度高僧為修行,自稱78年沒吃飯,他是怎麼做到的
大家都知道在印度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在2019年已經達到了13.24億人口,少部分人信仰佛教,但絕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人民認為印度教的神靈能讓他們擺脫疾病,貧困並且能長生不老。為了得到這個最高的榮耀,他們選擇了修行印度教,因為修行印度教沒有權力地位限制,只要是印度人誰都可以信。
在印度,底層糧食匱乏、物質奇缺的情況下,瑜伽這種精神需求能使印度教徒更好的度過痛苦的現實生活。不過讓民眾依靠鬼神來度過飢餓,不也是印度這個國家的悲哀嗎?正如同古人所說: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