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何很多人不看好印度研發的LCA光輝戰機
【新奇軍事文化團隊第390期】印度人民在我國網友心裡一直是神人一般的存在,不是說他們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其再創造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比如一輛摩托車在我國人民手裡頂多就載個兩三人,可到了印度人民手中一輛摩托車載個十幾二十人都不成問題。
印度還有一個各國人民都熟知的毛病,那就是印度媒體的吹噓能力以及「拖延症」,印度在三十年前就在研製一款戰機,這款戰機的水平目前還停留在第三代,要知道現在美國以及我國的戰機都已經到了第五代的水準了,如我國的殲-20、美國的F-35B。
自上世紀以來,印度就宣布要自主研發一款屬於自己國家的戰斗機,他的意思是這架戰機絕不依靠任何國家的援助,戰機的一切組件都由自己完成。初心是好的,但是印度肯定沒想到自己吹的牛皮過了幾十年才勉強實現了。
這款戰機名叫「LCA光輝戰機」,對於這款戰機的研究印度可謂是耗時耗力,花費了無數的心血。要知道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其工業發展方面還沒有我國發達呢,現有的大部分軍事武器還是向發達國家買進的,雖說研發戰機耗時了三十年之久,但好在最終也研製出來了。
時代飛速發展,每個國家戰機的水平也都在卯足了勁提高,但是印度的「光輝戰機」僅僅是第三代戰機,難免有些不與時俱進。而且此戰機的價格十分高昂,一架戰機的標價竟高達8500萬美金,這個價格與印度研發團隊的心血倒是成了正比。
為何很多人看不好?前段時間新加坡國防部長訪問印度,並且參觀感受了「光輝戰機」,印度以為這燙手山芋有人可以接手了,但沒想到新加坡國防部長只是表達了敬意卻並沒有要買的意思。印度這三代機價錢高不說,性價比還低,新加坡不想買也在情理之中,印度只好自己繼續頭大了......
B. LCA戰斗機上艦,印度為什麼敢稱其為亞洲第一
LCA光輝戰斗機是印度自行設計和生產的一型第三代戰斗機,採用了三角翼的布局設計。這種布局之前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幻影2000上使用過。但是LCA戰斗機卻並不像幻影2000一樣成功。而印度稱其為亞洲第一,筆者認為也不過是印度自我吹噓的一種言論。原因非常簡單。首先就是LCA雖然在立項的時候是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其完成研究的今天,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已經落伍。其次就是亞洲地區的海軍強國除了我國之外,還有俄羅斯的艦隊。所以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在亞洲艦載機俱樂部中並不吃香。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
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筆者之前查詢的消息顯是LCA戰斗機在滿載的情況下,不能通過滑躍甲板在航母上起飛。只能在空載的情況下起飛,這意味著LCA即使上艦了,也無法形成作戰能力。因為根本帶不了武器啊。
C. 為什麼印度的LCA戰機出來後隨即就推出了它的艦載的版本,而我國的科技水平比印度要強N倍,但搞一個殲15
你要知道這是印度人第一次自己主導(我只能這么說,完全用不了國產這個詞)生產的戰斗機,而印度的海空軍都沒有自己的國產機服役,這里更多的只是象徵性的,你可以留意一下,估計咱們的航母都形成戰鬥力了,這玩意也沒有服役。他們去選擇俄羅斯人的米格29k了
D. 關於印度的LCA
提升了翻滾性……
E.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有什麼特性
LCA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爭奪制空權、近距支援,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印度空軍提出其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
LCA項目是由印度政府1983年提出的,作為米格-21和Ajeet的後繼機,1988年底完成任務規劃,90年完成初始設計。
飛機的研製工作由航空發展局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全國50家公司與機構分工完成,如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用超合金,國家物理試驗室研製碳纖維,國家航空試驗室作疲勞試驗,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作靜力試驗,印度技術學院研究復合材料結構,作系統模擬試驗。可謂印度航空工業整體的結晶。但實際上LCA的研製最終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特別是美英的技術力量才能進行下去,如以1000萬美元合同從達索公司聘請30名工程師進行技術援助,並向美國提出引進技術的申請。1987年已提出採用美國莫格公司電傳操縱系統用零件,利爾·西格勒公司的電傳操縱系統技術,霍尼韋爾公司的任務計算機、導航設備,本迪克斯公司的座艙顯示、剎車、液壓技術,諾斯羅普公司F-20上的電子綜合化技術,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所以LCA並不是靠印度本身的力量所搞出來的。
1995年11月17日首架技術驗證機TD-1出廠,首飛原定於96年7月,後推遲到99年中,96年底完成第二架驗證機TD-2的製造。由於技術和管理的問題,LCA計劃進度不斷延遲,進展緩慢。1998年印度接連試驗核武器,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幫助,同年5月印度不得不將自行開發的GTRE發動機交給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工作。LCA從70年代提出設想,到2001年1月5日的試飛,整個研發過程歷經了近18年,已耗資數百億盧比。在此過程中遭受過國人的嚴厲批評和外界的冷嘲熱諷。另外印度搞核試驗遭到美國制裁使其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兩架驗證機採用的是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發動機。經過了這些曲折之後試飛成功,自然是一個鼓舞。LCA的試飛的消息傳出,印度全國反應強烈,總理瓦傑帕伊向參加試驗的全體人員表示熱烈祝賀。1月5日,當地各大報紙也都報道了該機試飛成功的消息。難怪印度政要如此高興,因為它確實來之不易。
LCA翼展8.2米,機長13.2米,機高4.4米,正常起飛重量8500千克,空重約55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M1.7,實用升限15240米,限制過載+9/-3.5G。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LCA是一種自重很小的輕型超音速戰斗機。但正因為如此,使用上也會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有效載荷不會太大,航程也會受到影響。至今未見公布該機的航程數據,但可以斷定它的作戰半徑也一定不會太大。
整個LCA計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50多家公司和機構參與,印度斯坦公司負責整體集成。雖然印度政府雄心勃勃,但是仍然不能改變核心技術需要外國提供的事實。1987年美國同意向印度出口航電設備、復合材料等技術。98年美國空軍為LCA提供了技術和後勤支援。在項目定義階段法國達索公司也提供了包括信息數據處理、軟體在內的一些技術。
LCA採取無尾三角翼布局,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機翼下方。飛機按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集成4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利用垂尾和機翼後緣的兩段式升降副翼以及前緣的三段式縫翼對飛機的飛行姿態進行控制。飛機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鋁鋰合金以及鈦合金等先進的材料。其修型三角翼採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安裝在機身上部,前緣復合後掠,內段後掠角小,外段大,大扭轉角,上下單塊蒙皮使用螺栓安裝在翼盒上,大部分翼肋和桁條採用復合材料製造。前緣裝有三段式縫翼,後緣為兩段式升降副翼,氣流在前緣內側的渦流分離器和內側縫翼的共同作用下,在翼根和垂尾處形成渦流。減速板位於機身上方垂尾兩側。垂尾、方向舵、升降副翼、減速板以及起落架艙蓋都採用了復合材料。這一機翼設計非常獨特,尤其是向前凸的前沿,但外界普遍懷疑這一設計的合理性,認為外凸設計實際上會減低LCA的機動性能。而且大三角翼並不符合短距起降的要求,因此也不適合艦載使用。另外機翼下還有著非常奇怪的4個大型突起物,但又並非翼刀,估計為作動筒,但若真如此設計,似乎比較笨拙一些。
原型機採用1台通用動力公司的F404-F2J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80.5千牛;批生產型的發動機由印度自行研製,具體型號是裝有道蒂/史密斯公司的全權數字式控制系統的GTX-35VS渦扇發動機,推力83.4千牛。進氣道為幾何不可調Y型方式。但實際上印度自己研製的PV1-5發動機是否可靠,還是很大的問題。2002年2月,出於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再度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和貿易,同意出售數量尚未公布的F404-GE-F2J3發動機,用於裝備LCA戰斗機。因此,批量生產的LCA非常可能放棄國產發動機,全面採用F404-GE-F2J3。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LCA採用了洛克希德·馬丁電子公司的四餘度電傳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實現了「手不離桿」操縱。武器包括1門23mmGSH-23雙管機炮,帶有220發炮彈,射速3300發/分。機翼下有7個外掛點,可掛印度的各種導彈和火箭、炸彈等。
LCA型別有:單座基本型;LCA-T雙座教練型,將來可能會取代Kiran教練機;NAVALLCA,計劃中的海軍型,將在飛機尾部增加著艦攔阻鉤。LCA計劃總費用為560億盧比。美方則估計費用為650~780億盧比。除了兩架技術驗證機外,HAL還在製造5架原型機,目前的客戶則只有印度空軍,大約需要200架左右,算上海軍型也不會太多,生產型的飛機大約單價在2500萬美元左右。但是,看現在LCA舉步維艱的情形,LCA何時投入、能否投入裝備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2002年6月5日LCA第二次試飛,飛行了大約30分鍾。令外界驚訝的是該機於2001年1月完成了首飛,直到目前才第二次試飛,進度非常緩慢。印度國防部稱已經制定了2008年將LCA引入空軍服役的戰機發展目標。
隨後,幾經計劃延期和技術延誤之後,第二架LCA原型機在班加羅爾進行了飛行試驗。目前看來,在2010年前該戰斗機服役的可能性不大。最近有媒體稱,印政府正在從國外尋找適當的替換機種。這表明LCA計劃的前景潛伏著危機。印度工業界部分人士認為,LCA的拖延,主要是政治而非設計上的原因。一位工業界人士說:「LCA計劃受政治驅動,它將繼續為政府官員提供就業機會,並將無限期地繼續下去。」2002年底,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LCA將在3年內投產。他說等原型機完成一系列試驗和測試飛行之後,印度將在3年時間內生產該型戰斗機,用於海空軍。費爾南德斯聲稱鑒於印度將在4到5年內實現俄羅斯蘇-30MKI戰斗機的國產化,和其他戰斗機一起為印度構成一支強大的空軍隊伍。
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於2002年7月成為LCA提供機身復合材料的設計軟體。該軟體能夠增強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機身復合材料由輕型高強度纖維混合構成,強度大。估計LCA機身的45%由這種復合材料構成。
在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計算機設備上,2002年11月確定由英國BAE系統公司提供。該合同是由印度航空發展部ADE授予的。從事飛機飛控系統開發的BAE系統控制公司將提供6套激勵器和感測器,每套包括28個可更換元件。該公司同時在兩架飛行中的LCA飛機上完成激勵器硬體的性能測試。這項工作預計將花費2000萬美元。作為主要分包商的Moog公司將生產系統激勵設備部分。BAE系統控制公司與ADE在為輕型戰斗機設計飛控系統方面具有建設性關系。實際上,隨著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技術的引進,LCA的國產化程度與印度官方的說法已經相去甚遠了。
進入2003年後,印度軍方一些好高騖遠的研製計劃開始暴露出其固有缺陷,例如自行研製的高性能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都遇到了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這對LCA的進程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F. LCA戰斗機的服役事件
印度本土自行研製的「敏捷」輕型戰斗機(LCA),在2007年進行的海平面飛行測試中遭遇一連串失敗,引起了各界對於飛機推力系統的質疑。如果相關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印度1983年即開始實施的第四代戰斗機項目計劃將可能進一步被迫推遲。
「敏捷」輕型戰斗機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而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近距支援,也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LCA戰斗機項目計劃於1983年開始實施,期間原定研發計劃因各種因素至少3次被延遲,最終直至2001年才進行首次試飛。印度空軍提出LCA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輕型戰斗機。
LCA戰斗機的兩架原型機(PV-2、PV-3)共在泰米爾納德邦阿拉科納姆市(Arakkonam)的拉賈利海軍基地(INSRajali)實施了24次海平面飛行測試。LCA戰斗機此前進行的試飛工作都是在班加羅爾市進行的。阿拉科納姆市的環境條件與班加羅爾市截然不同,班加羅爾市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3018英尺海拔高度。阿拉科納姆市位於班加羅爾市以東大約215公里,拉賈利海軍基地擁有一條規格較高的跑道,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80米海拔高度,且與具可比性的同類跑道相比,它是最長的。在阿拉科納姆市進行的飛行測試旨在利用其接近海平面的、炎熱而又潮濕的獨特氣候環境,評估LCA戰斗機各項系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的作戰性能和可靠性,並對LCA戰斗機的低空飛行能力進行測試。
然而,海平面飛行測試結果顯示,LCA戰斗機無法達到一些關鍵飛行性能指標,尤其表現在最大飛行速度以及起飛等方面。據悉,LCA戰斗機無法在海平面飛行中加速到設計最大飛行速度1.05馬赫,盡管它曾經在更高飛行高度的測試中達到1.6馬赫的飛行速度。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LCA戰斗機安裝的推力裝置功率不夠造成的。負責LCA戰斗機項目計劃的工程師們則表示,為了達到指標飛行速度,將必須對進氣口等系統進行一系列改進,或者安裝新型發動機。但是不管採取何種辦法,都將耗費大量時間。
在研製人員找到有效解決方法之前,印度軍方將不可能批准LCA戰斗機進入最終作戰部署。LCA戰斗機的最終用戶——印度空軍曾於2006年訂購20架戰機,但是他們顯然不會同意引進動力不足的戰機。據悉,LCA戰斗機使用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設計生產的F404型發動機,靜態推力可以達到80.5千牛。但是飛機推力取決於大量其它因素,包括發動機與機身的結合情況、進氣口的空氣攝入量、航空動力學、發動機罩、機翼等等都可能削弱飛機的實際推力。專家們透露,LCA「敏捷」輕型戰斗機正是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進氣口的設計以及發動機與機身的融合造成了飛機推力損耗。
對於有消息說,LCA戰斗機項目的低速生產階段以及印度空軍已經定購的20架戰機,有可能改裝經過特殊改進的GE404IN20型發動機,專家們則予以了否定。他們表示,盡管GE404IN20型發動機具有壽命更長等顯著優點,但是在海平面飛行時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推力。專家指出,未來可能需要測試功率更加強大的發動機,如GE414型發動機(F-18E/F戰斗機即裝備該型發動機)等。
印度軍方已經指示印度航空發展局(ADA)盡快找到LCA戰斗機飛機推力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LCA戰斗機已經進行了725次飛行測試,原計劃於2010年年底獲得初始作戰能力(IOC),並於2011年至2012年獲得全面作戰能力(FOC)。印度航空發展局此前計劃對LCA戰斗機進行裝備副油箱和武器掛架測試,並將進行導彈發射等一系列試驗。
G. 印度LCA戰斗機有哪些歷史
LCA的首架原型機TD-1的第四次飛行,在外形上顯然受法制幻影-2000影響甚多。另外原型機還是安LCA戰斗機裝的F404發動機,單單在日後的換發問題上,改動工作量就很大一架戰斗機從研製到投產前後歷時三十多年,這在航空史上實屬罕見。不過根據印度軍方公布的材料,融合了印度軍事和民用領域中各項最新研究成果的LCA輕型作戰飛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LCA的氣動外形經過廣泛的風洞試驗和復雜的計算機分析,結果產生了類似幻影-2000的布局。該機採用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這種氣動外形能夠在確保LCA輕小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操縱面,擴大外掛的選擇性、增強近距纏斗的能力,同時繼承了無尾三角翼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高速性能,但印度軍方認為,現代空戰強調的是高機動性以及視距外打擊能力,沒有必要追求更大的飛行速度。從雙輪前起落架和粗壯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LCA已經做好了上艦准備。
H. 印度為什麼退出rcep
印度總理莫迪基於保護國內勞工與農民,決定暫不加入RCEP 。
2019年2月18日至28日,第25輪磋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3月2日,各方在柬埔寨舉行部長級會談,並決定加速推進會談在年底前完成主要磋商。
7月3日,第26輪磋商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2019年7月22日至31日,第27輪磋商在中國河南鄭州舉行。
8月2日至3日,各方在中國北京舉行部長級會談。9月19日至27日,第28輪磋商在越南峴港舉行。2019年10月31日之11月3日,第三次RCEP峰會在泰國舉行,與此同時也是第35屆東盟峰會。
11月4日,印度外交部副部長維賈伊·塔庫爾·辛格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基於保護國內勞工與農民,決定暫不加入RCEP。中國和日本對印度予以了挽留,並表示等待印度再次加入。同日,RCEP主體談判已經完成,除印度以外的15國均同意RCEP的現有條款。
(8)印度為什麼要削減lca擴展閱讀:
簽署生效後續
2020年11月15日,RCEP第四次領導人峰會舉行。在2020年東盟輪值國主席、越南政府總理阮春福主持下正式簽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本首相菅義偉、韓國總統文在寅等其他簽署國領導人亦有出席簽署儀式。
這是自印度退出協議談判後,剩餘15國在沒有印度的情況下簽署協議。不過RCEP保留了印度對於該協議的談判進度,各RCEP成員國也在簽署後發表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議領導人會議共同宣言」中再次呼籲印度重新加入該協議。
不過印度政府官員對此表示,不會重新加入該協議。另據印度《經濟時報》在11月17日的報道稱,印度官員稱目前將重點放在與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協定。
I. 印度試圖出售的LCA戰機外售前景如何
印度用30年的時間建造出來的一款名為LCA光輝戰斗機的機型銷售前景不樂觀。據印度分析報告稱,現在世界上的戰斗機缺口在3400架左右。如此龐大的缺口,為印度LCA光輝戰斗機帶來了廣闊的出口前景。於是印度正在為LCA光輝戰斗機尋找買家,但是結果並沒有像印度想像中的那麼滿意。直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國家願意購買印度LCA光輝戰斗機。
J. 印度LCA發動機
按照印度目前的計劃,由於國產發動機很困難且遲遲不能定型,印度的LCA還是采購國外發動機,目前公布的好像是通用和歐洲噴氣的發動機,具體型號網上消息是通用的F414和歐洲噴氣的EJ200。LCA外形和法國幻影類似很正常,目前印度空軍裝備有法制幻影2000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