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土地改革阻力是哪裡

印度土地改革阻力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5 17:05:11

⑴ 印度落後的真正原因

印度發展遲緩的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政府收入相對不足
印度其實是個聯邦制國家,國家權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兩層,財政上也分散在中央和邦政府兩層。這就導致中央財政收入打折較多。而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財政收入基數低的情況也很明顯。錢不多,還不能捏在一起花,必然加重政府的財政困難。
2.基本消費不少
印度國內資源和產能不足。特別是在能源和糧食上,印度都不能自給,這就要求用不少硬通貨來換取,同時政府不得不為糧食生產投入大量補貼,2012年印度在農業補貼上就嚴重超支。印度的人口基數也是造成這一負擔的因素之一。
3.制度不適
1)印度的民主制度,必然導致其政權輪換頻繁。民主制度的好處是能較好地在各種利益平衡上頻繁調整,但過多的調整也使其缺乏一個持久的經濟建設目標和政策。民主制度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良葯,一般而言,在國家進行大調整時就需要集權制度,而需要保持平衡路線時採用民主制度則更有效。印度現在想要一個大調整,卻又被民主制度所限制,而且這種情況看來短期內不太會改變。
2)法制建設與經濟發展不匹配。比如,印度土地始終是私有制,國家對於土地使用沒有決定權。在印度,一個工業園或者一條道路,因為土地問題無法解決而被迫放棄的情況屢見不鮮。這雖然保護了小部分人的利益,但在政府與個人達不成協議時,政府就明顯缺乏一個合理的法律手段,只能放棄,從而損失了更多人的利益。這在法制建設上是需要思考怎麼解決的。再如,政府為發展經濟往往出台很多優惠政策,但在實施上很多制度法規建設又沒有同步跟上,這都是法制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承擔立法的議會方面的問題
4.政府的能力不足:
1)印度中央政府在財政支出方面上缺乏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明確方針。比如,印度政府的好高騖遠特點非常明顯,理想過於遠大,不切實際,在國防上投入過多,這些錢短時間內就算投入也不會有什麼回報,也不會讓多數人得益。如果換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對於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敏感性。在印度,道路、公共交通、水電煤、教育、公共交易平台等經濟基礎方面始終並不如人意。特別是對於平民來說,這些方面均不高效或普及率低。
3)政府效率低下,腐敗嚴重。最新公布的世界腐敗評價,印度的腐敗程度比中國還略嚴重一點。而印度政府效率的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這都影響了政策和法律的執行效果。
5.風俗成為包袱
1)印度的種姓是一種帶有行會意味的等級制度。一個種姓的人能進行的職業是被限制的,而被僱傭者與僱傭者間也往往存在一種固定關系,這都限制了人力資源的自由流動。種姓的等級制度也造就了占種姓多數的低種姓和賤民在教育、財富等方面與高種姓的不平等地位,很多人才能被種姓制度所壓制,得不到正常發揮。
2)印度傳統文化中壓制慾望的味道濃重,使很多底層社會的人都安於現狀,缺乏積極性,勞動效率自然也受影響。
3)印度社會節奏緩慢,且人們往往安於這種緩慢的節奏,很多地方都缺乏革新精神。比如造同樣的一座樓房,印度人往往會化十倍於中國人的時間才能造好,當你看到印度人依然用頭頂小罐的方法在運輸水泥沙石混凝土時,作為中國人真的很難想像這是在21世紀的印度,在中國,機械化程度明顯高出不止一個檔次。當然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在知識分子為多數的軟體行業,印度人的革新能力也是顯著的。

⑵ 印度為什麼落後

兩國後來都選擇過計劃經濟和經濟體制改革。總體上,印度在60年前的起點略高於中國,因為中國在1949年之前,連續經歷了百年戰亂。而印度則相對穩定,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該國近代史上的最大沖突,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千萬人流離失所。印度的種族、宗教、語言、民族等問題要比中國復雜。20世紀40年代末,兩國的人均收入(印度略高)、預期壽命、識字率等主要發展水平的指標都比較接近。但兩國屬於完全不同的文明,也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最後兩國發展的結果也大不相同。
不少學者認為,印度政治制度的落後才導致了印度全面落後於中國。首先,它無力真正廢除種姓制度。由於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無所不在,使得印度社會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會之一,人從一出生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次,印度的政治體制無力推動婦女的真正解放,真正實現男女平等。印度獨立都60多年了,但印度基本上還是一個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遠遠低於男子。農村的情況就更為嚴重了。婦女的文盲率遠遠高於男人,就業率則遠遠低於男人。印度傳統中,婦女出嫁要向男方支付昂貴的嫁妝,雖然當年甘地主張男女平等,但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實質性的婦女解放運動,每年因嫁妝不足而被活活燒死的婦女成千上萬。時至今日,包辦婚姻、童婚等現象仍然廣泛存在。婦女地位低下,嚴重阻礙了印度婦女智慧和能力的發揮。
第三,它也無力推動真正的土地改革。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本人當年曾希望推動土地改革,但他所依賴的國大黨代表的是控制印度土地資源的高種姓大地主階層,這個階層又左右了國大黨龐大的農村票源。尼赫魯最後也只能妥協,把土地改革這個問題交給了邦一級的政府和議會,而邦議會歷來都是大地主階層的囊中之物,這也使土地改革更加難以展開。
第四,它解決不了腐敗問題。西方政治理論一般認為靠西方民主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腐敗,但在發展中國家實行西方制度的國家腐敗問題仍然非常嚴重,印度就是一個例子。我的一個印度學生對我說:「和印度政府部門打交道,很像去印度教廟宇拜神,你要學會做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復雜的動作,懂得什麼時候要跪下、什麼時候要趴下、什麼時候要躺下、什麼時候要念經。申請一個護照出國要經過十幾個人,排幾天的隊。最後大家都想辦法花錢去買通關系,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
為什麼印度採用多黨競爭制度,腐敗卻有增無減呢?原因很簡單:在一個經濟文化教育落後的國家,政客用錢直接買票或間接買票(例如收買黑社會,然後控制票源)如家常便飯。孟買貧民窟里黑社會可以呼風喚雨,使貧民窟成為一大批腐敗政客的穩定票倉。黑社會還與政客勾結,從事毒品買賣,不僅收買了很多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而且可以控制選票,這個情況是印度政治體制中難以治癒的「癌症」。

⑶ 印度毛派游擊隊為什麼沒有實行土改

印度毛派也實行過土地改革,現在印度共產黨前身也是屬於毛派,在其實際控制區實行土地改革,目前其控制區咋印度可以算得上是模範區,當地人民生活條件普遍比別的區域高,環境也相對好很多,可以說印度共產黨在印度還是很不錯的一個政黨。

⑷ 世界史上有哪些重大的土地改革

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封貴族使用暴力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這種情況在英、德、 法、荷、丹等國都曾先後出現過,而以英國的圈地運動 最為典型。 所謂圈地,即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大批喪失土地和家園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僱傭勞動者。這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俄國一八六一改革中的土地改革。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權擁有財產、擔任公職和工商業,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農奴的生活;規定土地仍然歸屬地主所有,農奴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份地,但必須出錢向地主贖買。 土地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人率先在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正式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隨後,中國共產黨人在湘、贛、粵、鄂、豫、皖、閩、浙、陝等地紛紛舉行武裝起義,組織工農武裝,走上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蘭花坪。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隊伍和湘南起義中組織的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創建了中國第一支工農紅軍,並進一步擴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中國的三次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國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⑸ 印度不可能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對於印度農民,《環球時報》記者通過采訪有了直觀的認識。他叫多姆,太陽已經把土地曬得發燙了,他才頂著籮筐出現在田間,之後開始拔間種在小麥壟里的油菜。由於降雨多少對收成影響很大,因此當地農民在播種小麥時總是小心翼翼地撒上一些油菜籽,這樣即使收不了小麥也還可以收獲別的。為了養活一大家人,多姆從同村的地主那裡租了5英畝耕地。多姆的妻子幹完家裡的活,帶著午飯和16歲的女兒也來幫忙。汗水浸透了她們的紗麗。女兒很早就輟學幫助父母幹活了。當地女人比男人更能吃苦耐勞,但是收入卻比男人少。如果是為地主家幹活,男人一天可以掙25盧比,女人只能掙12盧比,工錢相當於印度大城市私家車交納的一次停車費。拔完油菜後,多姆一家人開始割小麥。一把鐮刀三個人輪流用,所以一個人幹活時,總有另外兩個人站著,給人一種閑散的感覺。多姆出生在一個低種姓家庭,他認為這種等級制度不合理,但是又認為這種等級制度如自己的膚色一樣難以改變。這種意識使他缺少奮斗的動力。他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在濕婆神面前祈禱,在自我否定中生活著。他的所有努力並不是為了這個現實世界,而在於來世。多姆和妻女在田間忙碌的時候,地主趕了過來,目的是先估算一下產量,以免在分糧食時吃虧。過了一段時間,妻子和女兒先回家做飯去了,兩個人的頭上各頂著一大捆草,多姆則眯起眼睛看著遠方。

多姆也許意識不到,他們這個群體直接決定著印度的未來。印度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印度農村人口在總人口11.12億中依然佔到72%,農村人口達到8億。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字顯示,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6%,也就是說截至2006年底,中國大陸的農村人口為7.37億。對此,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是按照人口實際居住地的標准來統計的。如果生活在農村6個月以上就算農村人口,生活在城鎮6個月以上就算城鎮人口,因此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就算在城鎮人口中。我國從1998年開始實行按人口實際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標准,這也是世界上比較通用的標准。如果按照原來的農村戶口標准,我國的農村人口則有9億。

對此,尼赫魯大學農村問題專家古普塔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農村經濟的失敗以及城市經濟的繁榮造就了大量的農村窮人擁入大城市。但沒有任何知識和技術的農民工很快便淪為城市貧民窟的居民,而不是過上體面生活的市民。」他認為,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能光看農村人口減少,也不能只看農民變成市民,更重要的是要看進了城的農民是否切實過上和市民同等質量的生活,享受同等地位的福利。中國的『三農』問題突出需要解決的不是轉化農村人口的問題,而是城鄉差距的問題,是要解決逾億進城農民工的國民待遇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化步伐加快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顯然,印度還遠遠沒有走到這一步,區區400萬進城農民工與中國一億幾千萬進城農民工根本無法同日而語,但必須指出的是,印度作為一個與中國極其相似的人口大國,遲早要走這一步」。德里大學農村發展問題專家阿南德對本報記者說,中國農村人口少於印度,歸功於中國農業政策的成功。從上世紀開始,中國不斷進行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而印度一直沒有完成土地改革的任務,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中,印度農村2.4%的大地主佔有耕地的22.8%,占農村人口74.5%的農民是少地、無地者。這是造成印度廣大農民生活無法提高的根本原因,因為農民不是土地的主人,不能支配土地資源」。印度的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3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中國的兩倍,但印度農民的生活水平比中國農民低很大一截。

相比之下,中國仍任重道遠

拿中印農村人口進行比較,並不是要說明中印之間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要說明中印這兩個發展中大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著怎樣的差距。

在亞洲,日本和韓國基本上解決了農村問題。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農業問題專家山下先生說,中國農民收入低是阻礙中國全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當年日本之所以取得了非同尋常的經濟躍進,主要是因為農民收入增加,購買力大大增強,農村對汽車的購買量也大大超過了城市,農民對三種「神器」即冰箱、電視、洗衣機的大量需求大大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而中國的農民數量雖然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多,但是購買力還不到四成。所以中國要想繼續維持高速的經濟增長,如何縮小城鄉差別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朝日新聞》10月19日從另一個角度報道稱,由於中國農村富裕階層的人數增加,導致市場需要大量建築材料。為此,中國的金屬需求量將維持10年以上。而韓國的《朝鮮日報》則在同一天報道說,由於中國農村人手不足,導致人工費急劇上升,結果中國產黃豆價格高漲,韓國食用油銷售價格平均提高了7.9%,這也是導致世界通貨膨脹的一個潛在原因。

在歐洲,「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如今,英國的農業大幅萎縮,但政府卻越來越重視。對於農業大國中國,英國人有自己的看法。10月22日的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題為《中國奇跡的根源》的文章說,中國經濟奇跡的根源在於其廣闊的農村的經濟成就,中國貧困人口減少最快的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的前5年,90年代農村發展的停滯則迫使大量農民到城市裡尋找工作。英國《衛報》和《經濟學家》等媒體稱,與英國農村的經濟現狀相比,中國農村的社會化網路建設還顯得薄弱。公共醫療和教育設施的稀缺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雖然中國政府在鄉村道路、電網搭建上進展很快,但是農村的社會醫療、中小學教師人才的短缺一直是導致經濟失衡、人員外流的主要原因。《金融時報》不無擔憂地說,農村打工者的孩子如果受不到良好教育,「中國可能產生新一代未受教育的人口」。其實,英國兩個世紀前就遭遇過同樣的問題。在工業化社會,曾經在農村居住的人們紛紛擁入城市尋找新的生活機會,這不僅讓農村經濟停頓,更讓農村的各項社會福利制度也陷入癱瘓。到了20世紀中期,英國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通過政府機構搬遷到城鄉結合地帶、減免稅收等多種方式來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這才讓如今的英國人根本感覺不到城鄉差別,甚至有更多的人願意居住在鄉村。

數字背後既有成績也有問題

中國的「三農」問題之所以引起世界的關注,是因為它是中國這艘大船駛向何處的關鍵因素。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村宏觀經濟室李國祥副主任說,從1998年到現在,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每年都在以1到1.5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5%-46%。國際上把城鎮化水平達到35%-50%這個階段視為加速階段。在加速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不穩定性。大多數農民工在城鎮沒有住房,沒有被納入到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城鎮生存很難,很多人過幾年或老了以後還會回到農村,這是中國勞動力轉移的兩棲性,也是中國的特點。而在那些土地私有化的國家,農民沒有土地,一旦轉移到城鎮以後就很難回到農村生活。

談到中國農村在世界上的地位,李國祥說,從貧困程度來看,目前世界上吃不飽飯的人口有8億多,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我國有2000多萬。這對於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來說,是很不錯的成績。由於我國人口多、地域大,因此我國的農村市場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市場,吸引了不少外國公司,但我國農村人口收入水平不高,國外貴的東西買不起,所以市場需求不足,現階段外資想在中國農村市場獲得高收益還不現實,拉動農村消費也是今後的一個發展方向。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中國可謂首屈一指。我國的大部分農產品產量如糧食、油等都佔世界的前3位,還有很多農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一旦我國的農產品減產或者發生變化,對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⑹ 印度土地改革為何失敗

因為地主和資產階級比較強大,印度土改失敗造成其勞動力沒有釋放,工業不發達

⑺ 金磚國家擴容的阻力

阻力是印度。
印度在金磚國家擴容的問題實際上是有所顧慮的,因為這樣做會讓金磚國家之間更難達成共識,巴西方面對此也表示擔憂。
在印度看來,如果更多的國家加入了金磚機制,必然會稀釋印度的話語權,屆時,印度在金磚機制內的影響力可能會下降,這也是印度方面的擔憂所在,也許並非沒有道理。

⑻ 既然英國有圈地運動那麼為什麼印度卻沒土改

主貼:好多地方說印度缺少土改這一步,但是工業革命不是又要讓勞動力向工業轉移么,幹嘛一定要費事先把地分成小塊??農村地主直接搞規模化經營,無地農民進工廠不是很完美。

「能飲一杯無」回復:印度不知道,不過從民國來看,不土改絕大多數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他們既不會有接受教育的意識,成不了合格的產業工人;也沒有財力購買產品,當不了消費者。這樣,工廠雇不到大量有基礎知識的工人,產品市場也非常狹小。失地的文盲農民只能當苦力,大量低水平工人的存在讓資本家沒有動力更新設備、採用新技術,和國外產品的質量、成本差距會越來越大。作為後發國家,沒有國家的保護,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產品同台競爭是毫無競爭力的,所以對地主來說維持原來的地租-高利貸獲利方式更為有利。英國比法國更早爆發工業革命的一個原因就是英國的王室和軍事開支小的多,民眾相對更富裕、有購買力。俄國長期工業水平低的原因是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存在讓資本家有利可圖,沒有採用新機器、新技術的動力。

我感覺應該把先發國家和後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分開來談。先發國家有殖民地來緩和本國矛盾、有時間有能力等待農村的舊生產方式慢慢解體被工業化生產方式取代。後發國家連自己國內市場都保護不了,就沒有這種條件。
美國本身地廣人稀,偏處北美大陸,應該算個特例。日本應該算東亞的先發國家,有殖民地充當原材料基地和傾銷市場,有開拓團到殖民地當上等人,不過國內矛盾依然非常尖銳。

「葉鴻慈」回復:近代英國和北美的農業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生產模式不是一回事,英國——英屬北美的農業是規模型粗放式的,圍繞畜牧業所需的各種飼料和初級加工畜牧業產品展開,而且近代英國的貴金屬比其他國家都充裕,這是貨幣地租和近代農場產生的必要條件,這種模式的農業相當面積和產出的地產不需要其他地區那麼多的人力。這種模式之下的依附於土地人口稍多就不是地主的財富而是負擔(美國南方十九世紀倒是因為棉花採摘離不開人力而發生了變異)。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本文作者:逢賭必勝大老虎

⑼ 印度羨慕的地方,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阻止了印度成為中國

印度主流社會對中國並不存在什麼羨慕的地方,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抱有敵意。什麼因素阻止的印度成為中國,則是印度的政治特點:散而不亂
印度有很長一段被英國殖民的歷史,英國統一了印度的幾百個土邦,經過一個世紀的演變形成現在的局面。英國給印度留下了很多政治遺產,包括印度的政黨制度、勞工制度等等,這一直影響到印度現在的發展狀況,而且未來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持續。同時,印度本身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種姓制度就在印度幾千年的歷史中根深蒂固,給印度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桎梏。
首先,印度政黨分散化、碎片化特別明顯。印度的政黨制度實行的是三權分立和多黨民主制,政黨有全國性政黨和地方性政黨之分,每個階級、每個種姓、每個地方邦都有代表自身利益的政黨。印度政黨已經將近400個,每一屆政府都是政黨聯合執政,最多的時候是24個黨聯合執政,目前是13個。
而每個政黨又代表著其自身利益,這就使得印度政黨分散化非常明顯,造成大黨綁架小黨,地方利益綁架國家利益,種姓利益和族群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政治架構給他們的發展造成了一個致命的制約,很難推行國家級的重大改革。
其次,印度政壇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家族政治,從印度建國以來,統治整個印度的有40多個家族,地方黨派基本上都是強人政治、價值政治。在今年有選舉的5個邦中,有3個邦都是父子一起參加競選,或者是子承父業,30到40歲的子承父業者在議會中的比例非常大。印度是家族世襲制,這與印度的民族性相關,即認可和接受權威。
第三,印度沒有一個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這就是「功能性無政府主義」的典型例子,這種政治體制導致印度在經濟上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由於政黨越來越多,經濟政策的制定越來越復雜,至少在中央層面是越來越難。目前印度的地方勢力越來越強,他們根據自己邦的特點搞經濟。所以,印度的現狀是民間搞具體外交合作,中央層面只負責維持戰略合作。
第四,印度社會雖「散」但不「亂」,有著多種內部穩定機制。印度社會是非常穩定的,每次選舉都成為民意宣洩的途徑,每次快到社會不滿大爆發的時候,就通過一個選舉宣洩掉了。印度是補貼政治,每次選舉,選民都能拿到補貼,選民們都很高興,不滿也就沒有了。另外,印度也是通過血親氏族的關系來穩定社會的,只要某個種族的人認同了這個選舉結果,下面的選民就不會再鬧了,這就是印度社會與契約社會的區別。有調查顯示,印度人的幸福指數非常高,主要是印度人善於縱向對比,把自己當前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對比,如果收入有提高,印度人就感到高興,幸福指數就會上升。這與中國人善於橫向對比很不同。
印度的經濟特點有增長而無發展,印度與中國同樣擁有大量的勞動力,但土地改革失敗使印度基礎設施沒辦法建設,勞工管理方式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沒法發展,加之印度企業不願意回本國投資,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遠遠落後於中國。製造業落後極大地制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使印度的經濟財富都在體外做循環,沒有進入自體經濟。形成了有增長無發展、有增長無就業的局面。印度同時還面臨著資源無法自足、輸入型通脹壓力難以控制等問題,多方面因素桎梏著印度製造業的發展。而製造業增長又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核心問題。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土地改革阻力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種姓語言有哪些 瀏覽:122
伊朗打游戲怎麼玩 瀏覽:688
在越南五萬人民幣能做什麼小生意 瀏覽:347
東興旁邊越南城市叫什麼 瀏覽:859
越南新娘需要多少錢 瀏覽:513
去英國出差帶什麼好 瀏覽:597
中國民航哪個專業就業最好 瀏覽:194
移動手機在印尼怎麼打國內手機 瀏覽:925
伊朗為什麼顏色的人種 瀏覽:750
伊朗為什麼消滅以色列 瀏覽:419
外國人在中國如何辦理國際駕照 瀏覽:212
學義大利歌曲用什麼軟體 瀏覽:972
騰訊在越南有什麼用 瀏覽:567
印度人的佛額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越南按摩什麼感覺 瀏覽:789
怎麼祝福印尼獨立日 瀏覽:19
印度谷螟如何預防 瀏覽:925
越南天鵝什麼時候入境 瀏覽:829
中國人娶泰國女人要多少彩禮 瀏覽:232
印尼什麼時候火山爆發 瀏覽: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