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牛有什麼特點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印度雖然早已是政教分離的現代國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以往的一些暴力沖突與宗教紛爭不無關系。聖雄甘地曾說過:「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的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牛。」而當神牛與世俗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圍下,很難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據官方統計,新德里流盪的神牛大約有4萬頭。因為憲法禁止屠殺神牛,作為重要的農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後,主人因為世俗的經濟因素往往並不願意為他們贍養天年,而是放之於野,任其自生自滅,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牛崇拜並沒有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但由於流浪牛能夠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顧,同時不會受到傷害,因此也可以說是農民轉嫁經濟負擔的一種傳統方式,並不會導致良心遭譴。當然,也有一些家養奶牛被放到街頭,只是在擠奶的時候才領回家創造經濟價值,利用神牛崇拜佔便宜的小人也為數不少。兩大因素的驅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這種獨特的景觀。印度牛口約有2億頭,佔世界總量的1/4,只要有極少數人採取前述兩種方式,流浪牛的數量便會不斷增長。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這個措施只能是權宜之計。實際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員指出的那樣,從 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們共捕獲3萬頭流浪牛,但最終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頭。「保護牛是印度教送給全世界的禮物,只要印度教徒保護牛,印度教就將永遠流傳下去。」但究竟誰應該承擔起保護神牛的責任,如果把這個責任全民化,那麼,極少數人就存在著鑽空子的機會,在這方面,世俗的經濟規則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此次活動中捕獲的流浪牛,政府將進行拍賣,以拍賣所得資金來支付賞金。這些牛將被烙上特別的印記,如果再一次流落街頭,牛主將被課以高額罰款。這也許是一種解決方式,用法律來保障宗教的神性,將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落實到個人。無論如何,讓神牛流落街頭的人不僅對宗教不恭,而且對法律不敬,那種佔便宜的人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不過,為一頭牛頤養天年所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對於城市化進程中的貧苦農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國家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會比獎勵捉牛者更像是治本的策略。神牛崇拜是一種美好的宗教感情,也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優良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偉大與道義進步,可以從對待動物態度上體現出來。保護牛,意味著保護那些無助的脆弱的生命。」印度去年的大選中執政黨 「意外」失利,很多分析家認為執政黨是經濟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而大選中獲勝的國大黨則組織了世俗聯盟,強調平衡與和睦,代表更大階層的利益。「印度經濟改革之父」曼莫漢·辛格擔任總理,推行「人性化」的改革方針,那麼,面對著要麼改變宗教信仰,要麼改變世俗生活的兩難處境,尊重傳統和文化,用法律和經濟杠桿來規范世俗生活,也許便是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㈡ 印度的現狀真的很糟糕嗎
印度在目前階段是遠落後於中國的,印度文化和印度人民,是有極具特色的。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難免主觀和片面。
印度人是一個愛表達的民族,很多印度領導都是演說家式的人物。不管懂還是不懂,印度人大多是不吝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的。不懂的時候,不停的問「why」,直到把人問趴下。懂的時候,更是侃侃而談,開心極了。在許多印度人眼裡,中國並不比印度發達多少。其實在我眼裡,真的不過是一些井底之蛙,甚至還有著五十步笑百步的心態。
再看看上面那張圖,不要命地掛「火車」,就知道印度的經濟狀況和國民素質有多低了,這些根本不用多說了。
㈢ 印度的12生肖和中國的12生肖有什麼不同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干,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於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余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於為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志,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懼怕或特別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為本部落標志。宋代洪巽的《暘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夜間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凌晨一點至三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艷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野馬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午後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下午五點至七點,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准備休息了。狗卧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於是稱作「亥豬」。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於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
㈣ 狗和犬的區別
很多人都以為狗和犬是一樣的,但其實並不是,狗和犬是有區別的,而且區別還很大。今天就來說一下狗和犬的區別,千萬別搞錯了!
4、犬的體型比狗大
狗和犬的第四個區別,就是犬的體型要比狗大。
有種說法是最大的為獒,次之為犬,小的就是狗,因此我們一般看到的寵物狗都叫狗,而工作犬叫犬,比如拉布拉多犬、德國牧羊犬等。
5、犬和狗的傳說不同
狗和犬的第五個區別,就是它們的傳說是不一樣的,代表的寓意也不一樣。
傳說中天狗是生活在番澤的一種野獸,它長得不像狗像狐狸,有天狗在的地方就不會發生災難,所以說天狗是吉祥物,能給人帶來好運;而天犬是一種外表是紅色的狗,有天犬在的地方就會發生大的動亂,因此傳說天犬是不吉祥的。
㈤ 神牛的印度教信徒對牛的稱呼
印度並存著各種教派。印度教的信徒約占總人口的82%,他們把牛奉為「神」,稱為「神牛」。「神牛」自然不能成為人們口中之物。印度平均每三個人便有一頭牛。印度教的上層人物更是不能沾任何肉類的齋戒主義者。
㈥ 有人供奉蛇,有人供奉狗,有人供奉牛,印度的宗教信仰到底有多亂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國,在印度上千萬人的大民族就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更是有數百個之多。在整個印度沒有像我們國家以漢族為主一樣的有自己的主體民族,所以就導致各個邦又都有自己的主體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斯坦族都只佔了全國人口的46%,而且在這一個民族的內部還有種姓制度。印度人相當於是全民信教,在印度不僅有印度教,畢竟人多,印度還擁有人數居世界第三的穆斯林教徒、數以千萬計的基督教徒和佛教徒,以及世界所獨有的、人數亦十分可觀的錫克教徒、帕西教徒和耆那教徒。
印度雖然有一個「現代」的民主憲政體制,但是人民的心靈卻依然是古老和封閉的。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不僅控制了絕大多數當代印度人的思想,也控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
㈦ 印度首都為何到處都是牛、猴子等動物,是因為印度人愛心泛濫嗎
如同印度絕大部分地區一樣,印度的首都新德里也動物們的樂園。據聯合國調查統計得知,這座城市裡面的動物種類多達460種,是全球排名第二位的“動物首都”。如若有人曾經前往印度遊玩,會發現有許多動物在城市裡面隨意“安家”。
馬路上隨處可見大量的牛群,沒有人管的流浪狗,猴神廟周圍會搶奪路人食物、金錢的猴子,還有隨處可見的豬和老鼠。究竟是何原因,讓印度的城市裡處可見各種動物的身影?這些動物明明已經破壞了城市的交通、環境,印度人卻不殺他們,是否因為當地人比較有愛心呢?
另一種在印度極為泛濫的動物就是“豬”,但是這種動物並不受到印度人的待見。由於印度有11%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將豬視為污穢之物,所以對豬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80%的印度教徒,也不殺豬、吃豬肉。
可是,豬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再加上它們的生存條件較差,導致豬給人們帶來了疾病傳播的隱患。印度政府曾經出台過允許捕殺豬的政策,只可惜印度是一個信奉不殺生的民族,這就造成了豬在印度泛濫成災。傳統的宗教信仰觀念,讓動物們在印度的城市中快樂生活,或許這其中也包含了印度人心中的愛心。
㈧ 印度恆河的三大神物是什麼
說到印度恆河,大家腦海里就浮現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什麼河上飄浮的不明物體啊,什麼猶如烤肉一般的味道四處飄揚啊,等等等等,其實印度恆河還有更神奇的三大神物,那就是:神牛、神猴、神狗。
這里的狗還有個很奇特的現象,不像普通流浪狗那樣各自為營,而是老小一家聚集在一起,很是親熱。朋友開玩笑說,這里的狗,只要是晚上爭地盤爭贏了的,白天就能享受妻兒一家聚的溫馨待遇。
這就是恆河有趣的三大神物。
㈨ 為什麼印度人信奉神牛
在婆羅門教中,牛被印度人看作是神的化身,受到人們的保護不被宰殺。牛被稱作「如意牛」,也代表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