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姓什麼種姓

印度姓什麼種姓

發布時間:2022-06-21 14:29:19

A.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種姓制度的來源

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穆魯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而經歷過許多調整,並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B. 印度有什麼種姓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

1.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2.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3.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4.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拓展資料:

1.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2.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3.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C. 印度教的四種姓氏按地位高低依次為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拓展資料:

在印度人分為三等,高種姓、低種姓還有一種叫「賤民」,又為「不可接觸者」。高種姓人群社會地位高,通常代表的是有錢有勢的一方,通過血緣、姻親都成的一種基於氏族的高貴血親。

高種姓人衣著華麗高貴,職業和收入也比普通人高出許多,高種姓不允許與低種賤民通婚,若是低種姓人想要提升為高等,單體個體是不行的,只有整個族群一起才可以升級。印度高種姓一般都是白種人,不過維度太低曬的比較黑,婆羅門和剎帝利是高種姓比較突出的。

印度教信來世,苦行被推崇,修一個更好的來世是大部分低種姓、賤民的普遍選擇。再來看看印度的賤民,可以借用「很慘」來形容,絕對不誇張,而且最慘的一點是,他們是隱形的,就是慘卻無人問津。賤民排除在四種姓之外的所謂不潔凈的存在,在宗教意義上說,他們甚至不能算人,跟我們古代奴隸一樣,基本是沒有什麼人權。

D.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當然和中國古時候的君主制度其實也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最大的幸福。

E. 印度姓氏是什麼

印度姓氏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

印度人特點:

在印度的大學校園裡面和印度人相處半年的時間里,感受特別深刻的一點就是,他們對於自己是印度人的身份認同表示驕傲,但是同時,他們不認為那些世界上對於印度以及印度人的偏見可以適用在自己身上,即,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F. 印度種姓制度究竟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來源於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種姓制度將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此外,還有一個位列種姓之外的龐大群體叫「達利特」,也就是所謂的賤民。從表面來看,種姓制度好像與階級有關,比如婆羅門、剎帝利是上層階級,吠舍、首陀羅是中下層階級。可事實上,種姓與階級卻不能完全劃等號。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同,但也有一些印度專家認為,種姓的核心其實就在於「潔凈」與「不凈」的宗教觀念。許多人稱「達利特」為賤民,可達利特的真正定義是「不可接觸者」。如果僅僅是身份低賤,那麼從事低賤職業應該沒什麼問題,可達利特被高種姓認為是無比骯臟、嚴禁接觸的人。假設一個婆羅門出身的人身陷絕境,如果有一個乞丐對他施救,那他應該心懷感激。可如果對方是一個有正當職業的達利特,那麼這個婆羅門就該寧死也要拒絕施救,否則他就會被達利特所污染,自己也會成為達利特。

進入現代社會後,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然而留在人們心中的種姓觀念卻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參考文獻:《種姓與印度教社會》

G. singh在印度是什麼種姓

Singh是第二階級種姓剎帝利的常用姓氏。singh一般翻譯為「辛格」,意思是雄獅。

singh 種姓,印度錫克教的大多姓這個,但是姓這個的不一定是錫克教徒。印度的總理是姓辛格, 如果一定要歸結到種性上的話,singh屬於剎帝利。

對印度種姓制度的常見誤區

現在中國有很多人都認為,在印度還存在著嚴重的種姓制度。從他們的名字里,你可以90%的猜到他們是什麼種姓。其實現在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年輕的一代,是無法從他們的姓名來辨別種姓階層,即使在種姓制度中的人們,別人也是無法知道的。

同一個種姓有的是高種姓,有的是低種姓,但是種姓不是說代表一切。只是在印度的鄉下農村一些地方會比較嚴重。尤其是一些鄉下老人們。但是在城市裡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種姓制度對於一些人來說很重要,但並不是對所有的人來說都很重要。大多數人還是並不在乎種姓的。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針對印度教徒。大部分印度教徒還是比較看重種姓的。印度教徒他們結婚的時候要看種姓。

H. 印度的姓氏有哪些

印度的姓氏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

印度前三大種姓都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也是世界三大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屬於高加索人種,也就是白種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我國以外,都是雅利安人所創造,分別是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埃及。

印度的文化

服飾,男性包頭巾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

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閱讀全文

與印度姓什麼種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古代兵器 瀏覽:852
越南女兵帶什麼東西 瀏覽:63
中國捐款給印度多少糧食 瀏覽:61
印尼回國包機多少錢 瀏覽:907
中國玉石品種有多少 瀏覽:961
印度為什麼能獲得標槍金牌 瀏覽:706
印尼語專業前景怎麼樣 瀏覽:827
哪個條約規定不許中國人居住 瀏覽:421
伊朗沙漠種植什麼 瀏覽:341
義大利有什麼好用的利尿劑 瀏覽:577
中國駐印尼使館電話是多少 瀏覽:646
寶潔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瀏覽:802
義大利留學生活費包括什麼 瀏覽:767
jyp在中國有多少星探 瀏覽:754
越南牛肉為什麼那麼便宜 瀏覽:606
華人怎麼樣去義大利看病 瀏覽:588
義大利什麼時候有海 瀏覽:334
越南人怎麼發紅包 瀏覽:361
印度黑牛價值多少 瀏覽:859
印尼豪華游多少錢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