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地瓜是怎麼來自於中國

地瓜是怎麼來自於中國

發布時間:2022-05-11 20:58:40

A.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B. 紅薯是外來物種,是怎樣「進入」我國的呢

紅薯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吃的一種農作物,在我國有不小的種植面積。紅薯生命力特別頑強,對不良環境有極好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我國各地都有種植。

事實上,在同時期,不僅僅是陳振龍引進紅薯,根據相關歷史的考究,有一部分紅薯是從安南引進廣東,還有一些是從緬甸傳入雲南,然後全面開花,一步步在國內開始大面積種植。

紅薯對後世的影響

紅薯的引進,可以說對我國農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如果單純依靠我國的傳統農作物,那麼很容易受氣候限制,更為關鍵的是產量有限,所以就很容易的出現災荒情況。

而紅薯的出現,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老百姓至少有餘糧、能吃飽飯,它的到來,使得我國很多自然災害情況損失都大大減少。進入現代社會,紅薯的品種更多了,產量也更高,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綠色健康營養食品的代表。

C. 番薯是怎樣傳入我國的

明代萬曆年間,福建省長樂縣青橋村人陳振龍,年未到20歲中秀才,後來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呂宋島就是現在的菲律賓。

在呂宋島,陳振龍見當地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他聯想到家鄉時常災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並出資購買薯種。

1593年農歷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出境檢查,經7晝夜航行回到福州。

當時正值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推薦這種適應性很強,不與稻麥爭地,耐旱,耐瘠薄的高產糧食作物。

陳振龍父子根據金學曾覓地試種的建議,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甘薯便收獲,可以用來充飢。

金學曾聞訊大喜,於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他又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我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宣傳甘薯好種、易活、高產的優點,並傳授種植方法。

在金學曾的鼓動下,福建各縣如法推廣。種甘薯的地方,災害威脅都大為減輕。

福建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甘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後來,陳振龍後代又傳種到浙江、山東、台灣等地。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又撰《金薯傳習錄》傳世。清代,金薯種植推廣到全國各地。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的功績,福建人曾在福清縣建立「報功祠」。清代道光年間,福州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為紀念。陳振龍被稱為我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了我國,並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

另據記載,甘薯傳入我國有3條途徑: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我國雲南;二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或者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三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島,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我國福建。

不管怎麼說,我國引種番薯第一人之功,林懷蘭、陳振龍和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但都為緩解當時國人的溫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明代著名學者、農學家徐光啟為甘薯在全國推廣不遺餘力的工作。他把甘薯的優點歸納為「十三勝」,自己親自動手進行引種試驗,努力研究解決薯種的收藏越冬問題。他先用木桶竹藤把薯種運到北方,然後又提出利用窖藏的方法,從而解決了薯種在北方的越冬問題。

經過各地農民的辛勤實踐,終於較好地解決了北方第二代薯種的問題。甘薯很快在大江南北廣泛種植,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徐光啟還總結編寫了《甘薯疏序》一書,只可惜,此書在後來失傳。該書對甘薯的宣傳推廣、生物學特性的認識和種植技術改進提高起到了良好作用。

甘薯只是明清時期傳入的國外農作物品種之一。

D. 地瓜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地瓜是豆科豆薯屬、草藤本植物,又名番薯,原產熱帶美洲,美洲栽培歷史很久,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以後傳到世界各地。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能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中國近古第一流的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並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跡遍布西南。

E. 蕃薯是什麼時期引入中國的是怎麼引進來的

紅薯學名番薯,又名山芋、紅芋、甘薯、番薯、地瓜、紅苕等等。明朝萬曆間番薯傳入中國後,首先在福建、廣東等地傳播,清代在中國開始真正大規模地推廣種植。

一百多年之後,到了清朝年間,陳家後代,就把家族推廣紅薯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現在紅薯已經不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樣成為一種口味的調劑了,但是,不要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玉米、紅薯、土豆,這些糧食作物,他們傳進中國,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糧食結構,而且使中國人在其後幾百年間度過了一次一次的天災人禍,也使中國的人口,在幾百年間不斷地翻番上升。

F.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6)地瓜是怎麼來自於中國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G. 紅薯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一種產量高,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種植。紅薯又稱為甘薯,地瓜,甘儲,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紅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現出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紡錘形的塊根。紅薯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紅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紅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從雲南、廣東、福建分三條線路進入中國,明代秀才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在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有一個叫陳振龍的秀才(商人)在菲律賓做生意時在當地的田間地頭里發現了一種叫「薯」的農作物,它不僅產量大,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還很美味,並且能填飽肚子,所以陳振龍希望能將此引進到我們國家,但是那時候那時候菲律賓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農業發展的比較好,菲律賓以保護物種為名,嚴禁將薯帶到其他的國家種植。所以陳振龍便冒著生命危險,將薯藤纏在綁貨物的繩子里,成功通過海關,並帶到了我國。由於紅薯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受到天氣因素和地域的影響較小,所以現在紅薯這種農作物幾乎是遍布於全國各地。

H. 地瓜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地瓜(紅薯)的身世很坎坷,它是從外國移到本土繁殖開來的。

此物原產中美洲,傳到我國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其間有三個人為紅薯的引進冒了極大的風險。一個人叫陳益,他在萬曆八年來到今越南一帶,當地酋長設「苕宴」款待他,他覺得紅薯味極美,於是賄賂了當地人,獲得紅薯的種子,夾帶出境,當地得知走失了「苕種」之後,就發兵追擊。

還有一個叫林懷蘭的醫生,也是到今越南一帶行醫,醫好了國王女兒的病,國王很高興,要賜最高檔的食品(煮熟的地瓜)給他吃。林懷蘭多了個心眼,要求賜食生地瓜,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藏進懷里帶出來,過關的時候,被查出來了,關員被林懷蘭的行為感動,又擔心不好交差,於是讓林懷蘭跳水假裝沉河死去,這樣子林醫生才安然回來,將地瓜的種植遍布廣東一帶。

還有一個人叫陳振龍,他從呂宋島將地瓜引入福建,更是煞費苦心,將地瓜藤絞入汲水繩之中,矇混過關,才得以渡過茫茫大海。回到家後,先在家中種植,然後大面積推廣。

地瓜的生長習性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

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於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於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確保根塊數量及膨大。

I. 紅薯是從哪個國家在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一般的歷史記載來說,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十六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


栽培技術

育苗方法

紅薯需在移栽種植前2個月育苗,即春薯在1月下旬開始育苗,秋薯在6月中下旬育苗,早冬薯在8月上中旬育苗。可採用一次性育苗,也可以分次繁殖。

每年進行選種育苗提純復壯。要在無病毒病和瘡痂病病區,且品種一致的田塊選種,選擇薯形長、勻、無棱溝、直、皮光滑、無病蟲斑和傷痕的中型種薯做種,種植前用1.0%硫酸銅液或2%的氫氧化鈉溶液浸5~10min[6],也可用Bt、白僵菌等有機生產允許的生物菌劑浸泡種薯2h,最好採用紗網大棚無蟲條件繁殖脫毒苗。

苗床基肥要施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漚制有機肥500~1000kg、礦質鉀鎂肥50kg。下種前用石硫合劑或石灰對苗床進行消毒或悶棚消毒。

苗期管理

紅薯育苗期間根據苗情適時追肥,肥料用經有機認證的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NPK養分總含量≥6%,有機質含量≥40%),育苗期追肥總量每667平方米一般為250kg。第1次「紅芽」期,一般施稀薄肥水;當苗高10~13cm時,可進行第2次追肥。每次施肥後,都要用清水潑澆洗苗,防止肥料粘附幼苗而引起燒苗現象。

培土可分2~3次進行,苗高10cm左右,即可進行第1次培土,隔7d進行第2次培土,共培土3~5cm。培土最好用肥沃疏鬆細土拌和焦泥灰或腐熟堆肥,均勻撒入苗床中。培土可與施液態肥料結合進行,做到先培土後施肥,使土壤和幼苗基部密切結合,以利早發、多發新根。

下種後每隔15d噴施1次Bt等有機生產許可的生物菌劑和300倍茶麩水,撒1次草木灰;並在苗床周圍或育苗棚外放性激素誘捕器。

苗床管理還要抓好保溫、保濕、通風等措施,以溫度為主。出苗前,晚上要蓋草簾,保持床溫25~35℃。出苗後溫度控制在20~25℃,要防止高溫灼苗,如膜內溫度超過30℃,要及時通風散熱,防止燒苗。寒潮來臨時要做好保溫工作。

種薯出苗前一般不澆水,以利高溫催芽、防病和出苗。如苗床過干,可用噴霧器在苗床上噴清水。出苗後要注意苗床濕度,當苗床發白時要及時澆水,濕潤床土和澆灑稀肥水,以促進薯苗生長;苗床過濕時,及時揭膜通風。

整地起壟

選擇前茬為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作物,最好是豆科作物的地塊,前茬收獲後人工除去田間雜草,枯枝落葉。

用機器或畜力對土壤進行深翻土層曬土,同時每667平方米施入經有機認證或經有機認證機構許可使用的生物有機肥500kg、草木灰300kg或礦物鉀鎂肥50kg、磷礦粉25kg 。基肥深施30cm左右,基肥距種苗應在16cm以上。

起壟規格:春、秋植壟寬100cm包溝,壟高30cm;冬植壟寬120cm包溝,壟高25~30cm。要求壟型肥胖、壟溝窄深[ 。

紅薯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因生育時期不同而異。氮肥以莖葉生長時期吸收較多,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少;磷肥在莖葉生長中期吸收較少,塊根膨大時期吸收較多;而鉀肥的吸收從栽插到收獲都比氮、磷多,以塊根膨大時期更為顯著,因此,紅薯施肥應圍繞這一特點進行,N∶P∶K=5:6:20 。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紅薯有機種植禁止施用任何化學肥料,以基肥施用為主,一般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60%~80%,基肥結合整地起壟施入。

待移栽苗活棵後,結合補苗追施1次沼液或充分腐熟的稀薄糞水,作為提苗肥。第2次在紅薯結薯期,即春、秋植種後60d左右,冬植種後70d左右追施1次催薯肥。催薯肥以鉀肥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自製有機肥(或有機認證有機肥)500kg、草木灰250kg或礦物鉀鎂肥25kg。施用方法一般是用犁破開壟兩邊,或用小鋤在壟腰部開小溝,然後把肥料與益生菌拌勻進行條施,施後應進行1次澆水,以促其盡快發揮其肥效。同時施肥後可結合人工除草進行培土。

紅薯在定植時澆了定苗水後,在栽插後30~40d,開始分枝、拖蔓,需水量增大,此時若遇乾旱,要及時澆水,可採取溝灌方式,但灌水量不能超過壟高1/2。整體來看,水分管理掌握土壤基本濕潤為宜。若遇雨天應及時排澇,以防積水造成薯苗徒長,出現只長柴根不結薯的現象。

J. 我們平常吃的紅薯,是如何「來到」我國的

紅薯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尤其是減肥人士,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紅薯了,紅薯吃起來甜甜的,營養價值極高。紅薯又被叫做番薯,大家提到這個番字的時候,番在以前指的是外國,大家覺得這紅薯應該是國外產的吧,那既然不是我們中國的,那紅薯是怎麼傳過來的呢?

回來以後,陳振龍和他父親一起給當時的巡撫呈了一份帖子,內容就是建議巡撫在當地培育這種紅薯,他們率先在自己的地里種植,經歷了幾個月以後就成功了。然後他們再給巡撫呈了一份帖子,這次也算老天有眼,正好福建大旱,糧食不夠吃,所以當時的巡撫就當機立斷。選擇了陳振龍父子的方法,在當地推廣紅薯。最後解決了糧食危機。

閱讀全文

與地瓜是怎麼來自於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珠海到越南七日游多少錢 瀏覽:989
義大利語罵人的話怎麼讀 瀏覽:727
新冠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瀏覽:448
伊朗最高氣溫多少度 瀏覽:951
義大利語口語怎麼樣 瀏覽:482
越南人為什麼這么紅 瀏覽:278
印尼簽證快到期了怎麼辦 瀏覽:875
英國阿伯丁9月多少度 瀏覽:453
伊朗什麼禮物最好 瀏覽:781
越南香煙盒多少錢一包 瀏覽:573
中國etc服務怎麼添加車 瀏覽:3
去越南玩一周自由行多少錢 瀏覽:357
義大利的寶石有哪些 瀏覽:450
中國舞考級教材有哪些 瀏覽:980
義大利發祥地在哪裡 瀏覽:747
英國的人口組成是什麼 瀏覽:339
美國獨立英國為什麼要入侵 瀏覽:305
中國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與機遇 瀏覽:646
印度發生大火怎麼辦 瀏覽:693
英國路虎車為什麼和國內不一樣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