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全稱是什麼
我國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2、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世界第一大人口國,與英、法、美、俄並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3、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最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人文景點,是世界旅遊大國之一。
(1)我國中國是什麼擴展閱讀:
1、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2、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漢字是中國人感受最親切的文字,是中國的國粹。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布著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北方方言分為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四個次方言。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21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訂了文字方案。
4、從文字的體系和字母的形式來看,中國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體系和古印度字母、回鶻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
2. 我國為什麼叫中國
我國叫中國的原因如下: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中國是指居天地中心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最初是指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帶,我們祖先最初在建立國家春握廳時,范圍大多都選在中原地區。
國都一般又建於中原地帶的中心區域,因地理位置在四方之中,且文化美盛,所以稱之為中華,後來隨著時間推移,王朝更替,漢民族建立的國家控制的疆土皮和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中華一詞便不再僅限於中原大地的中心地區。
凡是漢民族所統轄之地,皆稱為中華,亦稱為中國,泛指漢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全境,所以我們的祖國就叫中國。
中國的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扒隱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領海由渤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
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3. 我國為什麼要叫中國是誰起的名字
中國這詞,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西周人認為自己是居住在大地中央,因而腳下的土地叫中國,此後歷朝歷代均以此為延續,中國成為中原王朝的自稱。
明朝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就明確寫道:「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至於正式定為國名,應該是在清朝初期,1689年清朝和北方的俄羅斯帝國規劃邊界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中清朝明確寫明自己就是中國,中國一詞,也就第一次出現在西方價值觀世界裡,成為國名。
不過國名這個概念,其實在清朝之前,由於我們中國人已經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的高度文明世界,所以中國一詞更多的代表的是正統、世界中心的意思,並不是國名稱呼,而是一種文化概念,是一種稱霸世界尊號。好了,今天我們聊到這里,都看到這里了,點個贊唄。。
4. 從什麼時候起我國開始用「中國」二字這個叫法
「中國」一詞的來源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國」名稱考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俄羅斯將中國叫「契丹」,顯然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於東歐平原的俄羅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故稱中國為「契丹」,並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13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