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
印度把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第三次印巴戰爭,也被稱為1971年印巴戰爭,是1971年12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之間的戰爭。該戰爭與孟加拉國獨立戰爭密切相關。印度、孟加拉及國際上一般認為巴基斯坦在1971年12月3日空襲11個印度空軍基地的「成吉思汗行動」是這次戰爭的開始。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當東巴基斯坦的巴基斯坦軍隊在1971年12月16日投降時,戰爭在實質上結束,孟加拉亦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國家。
❷ 印度空軍在中印戰爭中為什麼不出動
1962年10月20日,中印邊界戰爭爆發。1962年11月19日,印度總理尼赫魯接連給美國總統肯尼迪發出了兩封信。印度與中國的戰事進行得很不順利,印軍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軍隊已經抵達印度「東北邊境特區」山麓(即今天所謂的「阿魯納恰邦」),並攻佔了邦迪拉(Bomdila),從色拉山口(Sela,即中國稱西山口)撤退的印軍則被阻滯在兩個山口之間。對中國軍隊可能沿山谷揮師直下,進而佔領東部地區的恐慌開始蔓延開來,印軍中充斥著驚惶與無助的情緒。印度已經開始准備執行撤離阿薩姆(Assam)主要城市的計劃。
印度的錯誤,在於錯誤估計了中國的意圖。印度認為,面對挑釁,中國不會訴諸戰爭,中國不敢打。這種錯誤估計讓印度到了慘痛的教訓。最終造成中國軍事行動對印度軍政當局的強烈震動,印度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❸ 巴方發起對印軍事行動意味著什麼
巴方發起對印軍事行動意味著地區局勢的緊張升級,會帶來多方面影響:
❹ 中印之戰,中國後勤保障弱於印度,其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962年10月20日至1962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入侵中國西南邊界的印度軍隊進行了自衛攻擊。我軍與將近4萬3千人的近30,000名印度軍隊作戰。整個戰斗過程是壓倒性的,只用了15天(這是18天的休息時間)就消滅了8,853支印度軍隊,並全部繳獲。有380枚火炮件和6,403支槍。偉大的勝利不到印度陸軍傷亡的三分之一,後者是2419人。這場斗爭受到西方媒體的高度重視,並將其描述為一場“公平的戰爭”。
關於哪個元帥在決定層面上指揮戰爭的問題,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它是在當時的國防部長林彪的指揮下進行的。這個說法實際上只是一個謠言,並且沒有強有力的文獻證實。真正重視這一反擊的元帥,當時是軍事委員會戰略委員會負責人的劉伯成,是在作戰指揮中投入了大量精力並作出具體指示的!
❺ 印度空襲中國為什麼
印度沒有空襲中國。
是印度軍方的一位參謀長說印度已經做好了空襲中國的准備。
實際情況是印度軍方和印度總理莫迪逐漸分化成了兩派。
莫迪是想通過甩鍋中國轉移國內抗疫不利的矛盾,但又不想把事做絕真的得罪中國。
軍方是想做戲做全套,讓莫迪下台。
❻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