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豬肉主要出口哪些國家
中國豬肉主要出口墨西哥、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等國家。
因為中國在2015年,出口至墨西哥、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的豬肉數量分別為70.53萬噸、54.85萬噸、23.95萬噸和22.35萬噸,分別占總出口量的31.5%、24.5%、10.7%和10.0%。
出口至中國的豬肉數量從2012年的30.33萬噸連續4年下降,降至2015年的11.42萬噸,佔比也從12.9%降至5.1%。
中國豬肉出口進口案例:
近年來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上升,芬蘭、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紛紛將目光聚焦中國市場,希望將本國的農副產品特別是豬肉等出口中國。
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停止進口歐洲農產品,北歐國家希望中國成為豬肉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芬蘭農林部長奧爾波2015年宣布,芬蘭已得到獲准向中國出口豬肉的許可,將向中國出口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肉類產品。
養豬大國丹麥也積極向中國出口豬蹄、豬頭等產品。瑞典豬肉生產商認為,由於瑞典豬肉在抗生素和生長環境方面都遠優於歐盟平均水平,對吸引中國高端消費者有足夠吸引力。現在正是進軍中國市場的最好時候。
於是瑞典農業大臣斯萬耶瑞克·布克特前不久率商務代表團到訪北京,向中國推銷瑞典豬肉等農副產品。他在「瑞典肉類跟中國飲食的未來」研討會上說,瑞典的豬肉非常注意質量和安全,
瑞典的豬肉中不含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質,同時瑞典也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養殖業法規,動物得到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得到體現。
雖然歐盟內部有統一的關於養殖業的健康標准,但各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千差萬別。而瑞典在養殖業中實行的衛生標准和健康標准都是歐盟國家中最高的。
「瑞典農戶飼養的豬百分之百都有豬尾巴,而丹麥和德國等90%的豬生下來就被割掉了尾巴,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瑞典伊西亞食品安全系統(E-sia System) 高級顧問、農業專家尼可拉斯·埃克曼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首先問道。看著記者一臉茫然,
他解釋道,對瑞典畜牧業來說,除遵守歐盟統一法律法規外,最為獨特而先進的是關注動物健康,「健康的動物才是健康的食品」。上世紀80年代,消費者對市場上的豬肉質量提出疑問,媒體對「緊張豬肉」的報道引發瑞典民眾的高度關注。
所謂「緊張豬肉」就是那些生長環境擁擠、惡劣,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豬,其肉質乾燥、缺乏彈性,相對營養價值低。辨別一頭豬是否緊張,有一個很明顯的標志,就是看它的尾巴。如果空間密閉狹小,緊張的豬會互相撕咬其他同類的尾巴。
如果尾巴生長健康有光澤,表明農場主為生豬提供足夠寬綽的活動空間,生存環境良好。經過學者研究和民眾討論,反對「緊張豬肉」成為瑞典社會共識。只有那些有尾巴的豬才會進入食物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