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各個學科的世界級大師有哪些

中國各個學科的世界級大師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3-08 07:28:43

『壹』 我國有哪些享譽世界的大科學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1920年8月,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並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5篇。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徹底解決了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1938年學成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46年10月應愛因斯坦之邀赴美講學,後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終身教授。 1950年1月,華羅庚回到祖國,出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寫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論文,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餘年來,主要結果仍為世界最佳,先後被譯為多國文字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完全確定了他作為純粹數學若干分支的世界領袖人物之一的地位。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他平生大力推廣和普及「優選法」和「統籌法」,為我國民族工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學日本,並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24歲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獲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其間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 回國後,他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對地質學的基礎學科,如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學、第四紀冰川學、岩石學、礦物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詣。作為中國地質學的先驅之一,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用力學觀點研究地殼運動及其與礦產分布的規律,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提出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並為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所證實。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晚年發表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對我國學科大交叉的倡導產生深刻影響。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地質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和不朽的功勛。 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開始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後來改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等職。 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美留學,獲加州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8至1929年赴德國、瑞士從事研究工作。1929年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1936-193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從事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1943—1946年再次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流體力學湍流理論研究,隨後受邀到美國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由於該試驗站是美國政府的研究機構,應聘人員須要有美國國籍。當時,周培源明確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在美國有關方面接受了上述條件後,他在美國繼續工作不到一年,於1947年2月,毅然帶著妻兒回國。回國後,先後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北京大學教務長、校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學部委員、數理化學部常務委員,中國科協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 作為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並獨樹一幟的中國第一人,周培源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於求解引力場方程的確定解,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1940年,他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湍流脈動方程,並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論,從而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1945年,他在美國的《應用數學季刊》上,發表了題為《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漲落方程的解》的重要論文,提出了兩種求解湍流運動的方法,引起國際上廣泛注意,進而在國際上形成了一個「湍流模式理論」流派,對推動流體力學尤其是湍流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1937年赴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世界知名的核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居里的女兒)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1940年獲博士學位,並繼續做小居里夫婦的助手。1946年他與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和四分裂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導師約里奧驕傲地稱之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並向世界科學界推薦。當時眾多西方媒體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為此,錢三強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 1948年,錢三強謝絕了導師和同事們的竭力挽留,不顧國民黨政府的威脅,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回歸後的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創工作,擔任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同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成為了規劃的制定人,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的技術援助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又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親自領導了核物理、中子物理、鈈化學、熱核反應等十多項課題的研究,解決了鈾235生產中的擴散分離膜等許多關鍵技術問題。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他傾心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造就了一大批嘔心瀝血的傑出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研製成功氫彈。錢三強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培養我國原子能科技隊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勛,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這位中國的「核彈之父」、科學泰斗,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1934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力學大師、「超音速飛行之父」——馮·卡門教授,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加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與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並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從而在28歲時便奠定了作為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的地位,成為和恩師馮·卡門並駕齊驅的航空和航天領域內的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並以《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出版為標志,在學術成就上實質性地超越了科學巨匠馮·卡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最為璀璨的極少數巨星之一。 1947年,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但是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1950年便開始爭取回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錢學森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被沒收了各種資料和書籍,被誣陷為「間諜」,美國政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軟禁在一個孤島上,但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與美國外交談判,錢學森同志終於沖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1956年初,國務院、中央軍委任命他為剛成立的航空工業委員會委員(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同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錢學森在控制科學、物理力學、應用力學、系統工程、系統科學、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思維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開拓性的貢獻。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1919年赴日留學,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邀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和陳建功教授帶領弟子們到山洞裡研究數學,正是在這時他點燃了那塊神聖高原上的星星之火,於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陳景潤等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貢獻,才有了我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的一枚枚金牌。 蘇步青一生致力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青年時期的蘇步青,就被國際數學界譽為「東方國土上升起的一顆燦爛的數學明星」。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射影微分幾何學、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射影曲線概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國際公認為「東方第一幾何學家」。他在一般曲面研究中有重大突破,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引起了國際數學界強烈反響。他是我國第一位研究「K展空間」的專家,在放射微分集合方面有著在國際數學界不可爭辯的地位。其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榮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他的許多成果已被許多國家的數學家大量引用或作為重要的內容被寫進他們的專著。 蘇步青是一代數學宗師,更不愧為我國教育界的泰斗。他熱愛教育,登台授課60年如一日,培養了一大批數學英才。他歸納出三條培養優秀學生的做法,一是鼓勵他們盡快趕上自己,二是不擋住他們的成才之路,三是在背後趕他們,推他們一把。當時在中科院形成了「蘇步青效應」,組建了一級級堅定的人才梯隊向著數學王國進軍。 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技術發展「863計劃」的4位倡導者之一。1930年赴德國,師從於被愛因斯坦譽為「天賦高於居里夫人」的傑出女物理學家邁特內。27歲榮獲博士學位。後去英、法、荷等國作學術訪問,見到盧瑟福等物理學家,學習了最新的物理學理論與實驗技巧。1934年4月回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抗戰爆發後,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又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14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獻給了國家,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柏林大學 王淦昌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建樹頗豐,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從1940開始至80年代,幾乎每十多年就有一項世界級成果和重大發現。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領導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不愧為中國核物理泰斗。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隱姓埋名17年,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吳文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1946年赴法國Strassbourg大學留學,49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任中科院學部委員。先後擔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數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吳文俊是著名的數學家,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並廣泛運用於數學研究和解決連塑性領域的有關難題,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1957年因他在數學領域拓撲學方面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和錢學森、華羅庚同時獲得新中國建國後的第一次中國科學院一等獎。70年代後期,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即演算法化思想),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是國際自動推理界先驅性的工作,被稱為「吳方法」,在國際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於當今國際上流行的符號計算軟體方面,對提高我國數學領域的國際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 吳文俊院士熱愛祖國,有高尚的科學道德,是數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至今仍戰斗在數學機械化研究的第一線。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終站在數學領域的前沿,做出了許多原創性研究成果,享譽世界。曾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Herbrand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三屆邵逸夫數學獎。 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億畝,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一年全國增產的稻穀足可養活7000多萬人口。雜交水稻從推廣種植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人預估,他的種子共創造效益5600億美元。假設其中分零頭給他,那麼他的資產大致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587億美元相當。 作為建國以來貢獻最大的農學家,袁隆平先後榮獲 「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傑出發明家」等11項國際大獎。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在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年會上。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稱贊他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由於他在雜交水稻上重大貢獻,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他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稱:「畢生夢想消除飢餓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著名核物理學家趙忠堯 趙忠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1927年赴美國留學,師從於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R.A.密立根(Millikan)。1930年獲博士學位。1931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訪問。同年回國,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委員。 趙忠堯在核物理特別是硬γ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有著突出成就。1930年最先觀察到γ射線通過重物質時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物理學家。這個發現足以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瑞典皇家學會也曾鄭重考慮過授予他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准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任愛克斯朋在1997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坦誠地寫道:「書中有一處令人不安的遺漏,……沒有提到中國的物理學家趙忠堯,盡管他是最早發現硬伽馬射線反常吸收者之一,趙忠堯在世界物理學家心中是實實在在的諾貝爾獎得主!」 1931年,趙忠堯學成回國後到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開設了我國首個核物理課程,主持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後來為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王淦昌、彭桓武、錢三強、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也都曾經受業於趙忠堯。 1950年8月當趙忠堯和錢學森夫婦等一道回國之時,美軍最高司令部連發三道攔截趙忠堯的命令,強行將趙忠堯押進了美軍在日本的巢鴨軍事監獄。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也發來中國電:「望兄來台共事,以防不測。」趙忠堯卻回電說:「我回大陸之意已決!」最後在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努力下,於1950年11底回國。 回國後的趙忠堯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持建成了我國最早的兩台加速器,發展了我國的真空技術、高電壓技術、離子源技術,打下了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基礎。1973年年事已高的趙忠堯又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積極參加高能實驗基地的建設,並帶出了一批青年才俊,為我國的核物理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著名地理和氣象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28歲時榮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1949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他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科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科協副主席等職務。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工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16年赴美留學,192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之次應力被稱為「茅氏定律」,並獲「斐蒂士」金質研究獎章。回國後,曾任交通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學校長、北洋工學院院長、杭州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校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建國後,歷任北方交通大學校長,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三屆理事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 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並任副主任,1982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授予外籍院士稱號

『貳』 中國最偉大的十位科學家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闖過了航天事業初創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1956年梁守槃(40歲),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為首批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組織研製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東風一號,東風2號導彈,鷹擊8號等一糸列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初始會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獲國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榮譽。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一糸列導彈從梁守槃開始。他不是兩彈一星成員,但他是兩彈一星的奠基者。破除萬難為航天事業初創奠定基礎,一生共獲兩次一等功勛,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在導彈和航天居功厥偉。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1952年,中國將8個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參加組建工作並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在培養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卓越建樹。在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師資及實驗條件建設、科研教學組織領導以及計算機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預見到宇航事業和火箭、導彈工業需要人才的緊迫性,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建了火箭、導彈等方面的一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棟梁之才。他率領全校師生在北航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在教學和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等型號的研製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華中學任教,其間教過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他是陳景潤開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的啟蒙老師。60年來他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獲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獲航空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獎,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獲1993年世界傑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證章。北航高等理工學院也叫「沈元榮譽學院。北航最高榮譽獎叫「沈元獎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在中國極度需要科普的時候,為中國創作了400多篇科普論文,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對祖國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把國際上的一顆星命名為高魯星。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高魯集中西觀象學術之大成,對當時中國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國天文學的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恆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在醫學院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增設病理、物證、人證、化驗等研究室,添設所用的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接受檢案和法醫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編審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法醫檢驗人才。他為醫本科學生或者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上法醫課時,編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師用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義》、《犯罪偵察學》、《犯罪心理學》等。他主要論文有「二十年來法醫學之進步」、「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法醫學史」等40多篇,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北平醫刊》、《法醫月刊》等雜志上。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旋即轉習物理。1927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應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製造公司工程師。1935年9月,應邀為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應用於三相電路的並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了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電機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厚祿,回國報效中國。他以非凡學識、才智,高尚修養為中國教育貢獻巨大。並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中國物理學開拓者,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雙奠基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的創舉。並且是我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並獲比利時雙卜羅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派出學農的留學生之一。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後,應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台任技正、氣象科科長,並兼航空署氣象科代理科長。還在參謀總部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氣象學。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陳俊武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矢志創新,與國家共奮進,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擔當。陳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陳俊武的典型事跡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範。新時代奮斗者都應像陳俊武那樣,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為中國開創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斗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把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的基礎理論方面,都有了進展和突破。「頁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求以頁岩油為原料,製取優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開展硅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一個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才是那個真正改變國家之一的人物,填補了中國石油方方面面科學的空白。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貫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張震寰還主編了《中華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長。由他全面負責組織和指揮的億次計算機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巨型機的國家之一。他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事業決策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綬琯奉命接受了國家急需的「提高時號精確度」的緊急任務,在二年時間里完成了這一任務,同時也為打下時間、緯度等基本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中星儀及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技術還為爾後中國發展的光電等高儀起了先導作用 。1966年以來,王綬琯負責成功地研製出了米波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並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多項創見性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綬琯與蘇定強等一道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大型科學工程項目 。中國為了記念他,於1993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後,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葯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餘種。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一譯名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賦予新中文無可估量的價值,讓身懷中文的學者能站在世界競爭之顛。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學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劃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此後,1917年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生前後共發表了論文百餘篇,專著十餘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李儼編寫《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論叢》最後編定,前後歷經30餘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於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編寫《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世幾何學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領導下,他創辦中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訓練班,第一批核醫學骨幹從這里走向全國。在中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他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解開了TH作用機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在異軍突起的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內以穩定核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生物醫學及葯學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他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 PECT)中心。在我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核醫學就是運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科學。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PET、SPECT、甲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活度計以及用於放射性治療的伽瑪刀、後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明白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他所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成為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各個學科的世界級大師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萬元越南盾長什麼樣子 瀏覽:119
疫情中國幫忙哪些國家 瀏覽:27
伊朗和中國什麼時候簽的合同 瀏覽:443
什麼是中國注冊會計師 瀏覽:422
義大利有哪個區 瀏覽:112
越南為什麼會有熊貓 瀏覽:46
在越南賣東西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瀏覽:785
伊朗高級指揮官什麼級別 瀏覽:314
咖喱雞在印尼什麼意思 瀏覽:679
中國這場教育改革後面會發生什麼 瀏覽:267
伊朗為什麼不用gps 瀏覽:52
cdr裡面怎麼顯示越南文字 瀏覽:447
中國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瀏覽:820
英國人怎麼看待中國數學教材 瀏覽:832
印度怎麼注冊公司 瀏覽:325
印章用的印尼用日語怎麼說 瀏覽:1002
越南買衣服哪個網站好 瀏覽:987
義大利彩金和黃金哪個貴 瀏覽:424
如何看待越南關系 瀏覽:369
伊朗為什麼做不出核彈 瀏覽: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