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石油儲量排名
委內瑞拉
石油儲量:3040億桶
委內瑞拉,位於南美洲北部,境內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馬拉開波湖地區,東部安索阿特吉州、莫納加斯州地區、中部的巴里納斯州及阿普雷州地區,已開採的油田集中分布在馬拉開波湖周圍和瓜里科、安索阿特吉、莫納加斯三個洲。
沙烏地阿拉伯
石油儲量:2980億桶
沙烏地阿拉伯,位於西亞,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自身對石油的消費量很少,中東所產石油90%以上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游輪運往歐洲西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
加拿大
石油儲量:1700億桶
一說起石油我們就會想到中東,知道中東擁有著眾多石油。而中東很多國家,也都憑借著石油發家致富了,走上了人生巔峰。沒有會想起來加拿大也有石油。事實上加拿大的石油多的超出我們想像。
目前,加拿大已探明石油儲量1700億桶,佔全球儲備比例9.8%,每日石油產量348萬桶,按每日石油消耗221萬桶,其石油存儲可供其使用210年。
伊朗
石油儲量:1560億桶
伊朗,位於西亞,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的石油生產史已有100多年了,若持續按照目前的開采速度進行開采,該國的石油儲量還可以維持100年。伊朗石油分布在大約150個油氣田,其中許多油氣田也是石油、原油和天然氣的重要來源。
伊拉克
石油儲量:1450億桶
伊拉克,位於西亞,北接土耳其,東臨伊朗,西鄰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國土面積約43.7萬平方公里。伊拉克已證實石油儲量1450億桶,佔全球儲備比例8.4%,每日石油產量264萬桶,其存儲可供其使用453年。
2.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3
1.秘魯區域地質成礦條件分析
秘魯有著優越的地質成礦條件。秘魯位於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及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位置,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
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南緯4°~27°),寬度和高度明顯大於北段,地形結構主要表現為東、西科迪勒拉山脈之間楔入寬闊高原。在秘魯境內,高原深受亞馬孫河上游支流切割,形成眾多與構造方向一致的深邃峽谷。由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積和火山岩組成,表層為第四紀及近代的碎屑物質,起伏緩和。高原中部的構造盆地內,遺留眾多古河谷、干湖盆和大鹽沼。高原東側是主要由古生代板岩、石英岩和花崗岩組成的東科迪勒拉山脈,高原西側的西科迪勒拉山脈褶皺期較晚,主要出露侏羅紀和白堊紀岩層,南緯16°~18°之間,火山分布密集,其中高於5700米的火山錐有18座(包括尤耶亞科等活火山),為安第斯山脈第二火山帶,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火山帶之一。
秘魯地處安第斯地槽褶皺帶的中段,東部與巴西地盾相鄰。在大地構造上屬「環太平洋巨型含銀構造帶」的組成部分,進一步可分為瓜亞基爾盆地、安第斯褶皺帶、安第斯山前褶皺斷裂帶(即烏卡亞利盆地)、普圖馬約盆地(又稱上亞馬遜盆地)、阿克里盆地等五個構造單元。普圖馬約盆地和阿克里盆地屬邊緣拗陷性質,期間並沒有明顯的隆起相隔。
地史演化分析認為,在早古生代巴西前寒武紀地盾以西已發育成一狹長的地槽帶,可能從寒武紀開始即接受沉積,但目前已知最老地層為奧陶系,為一套深色板岩、千枚岩和頁岩組成的變質泥質岩系,成帶狀從玻利維亞西北延至秘魯北部的馬臘尼翁河上游。海西造山運動時期,安第斯地槽緊密褶皺,局部變質,整體上升而被剝蝕,二疊紀時有中、酸性的火山岩噴發。晚三疊世到早侏羅世,地槽區又開始沉降,從東至西沉積有蒸發岩、陸相碳酸鹽岩、砂岩和頁岩,且火山活動頻繁。中侏羅世時,中科迪勒拉山脈隆起,將地槽分為東科迪勒拉和西科迪勒拉兩段,前者為冒地槽,沉積了大量碎屑岩,向東超覆沉積在地盾的古老岩繫上;後者為優地槽,沉積了巨厚的復理石碎屑岩和少量的碳酸鹽岩,在相當於現在的沿海地區有火山島弧和岩漿岩體侵位。白堊紀為廣泛的海侵,西部的優地槽主要為沉積碎屑岩和火山岩。東部冒地槽為碳酸鹽岩,向東碎屑岩漸多,靠近地盾區主要為陸相沉積。經歷了中生代多次構造運動和岩漿作用,本區的銅、銀等金屬成礦物質已得到初步富集,有的已形成具工業開采價值的礦床。
第三紀時,科迪勒拉山中部又褶皺隆起和發生斷裂,有頻繁的火山活動,並形成一些陸相山間盆地。西部以正斷層為特徵,斷續發育包括濁流沉積的海相碎屑岩。東部主要是沉積陸相碎屑岩,堆積最厚達6100m,期間漸新世海侵曾從北部進入東部。這一時期的成礦物質高度活化,為本區形成銅、銀等多金屬礦床提供了物質來源,成為區內最重要的成礦時期。
可以認為:在經歷過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和成礦作用,秘魯已經成為一個以銀為代表的礦產資源的富集區。區內廣泛發育多期侵入岩、火山岩,岩漿活動十分強烈,斷裂構造、褶皺構造等聚礦構造樣式繁多,且成礦物質來源豐富。除前述已發現的諸多礦床之處,秘魯還有許多地區因地理條件和基礎設施的限制有待進一步的查證;特別是最近安塔米納特大型Cu-Zn-Ag礦床的擴大,預示著本區仍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
秘魯有100萬平方公里的沉積盆地,佔全國面積的85%以上。近年的勘探表明,秘魯石油有相當大的潛力,主要是亞馬遜林區、沿海某些地區和大陸架。有關資料證明,目前在沿海、山區、林區和大陸架有6400萬公頃沉積盆地蘊藏石油,可以簽訂勘探和開采合同。已在林區發現四個新的含油結構:聖胡安、南卡什博亞、波蘭塔亞庫和瓦亞。
結論:秘魯的斑岩型銅鉬礦、中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淺成低溫熱液型金銀礦和油氣等礦產資源區域地質成礦條件好,有很好的找礦前景。
2.礦產資源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著名的安第斯山由北向南縱貫秘魯全境,於是形成一個豐富的含礦地帶。秘魯的礦帶約占其領土的26.6%,尤以東安第斯山蘊藏最多。豐富的礦產資源,使秘魯成為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也是拉美重要的礦產出口國。
秘魯礦產資源有兩個特點。一是品種多,二是儲量大。秘魯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銅、鉛、鋅、銀、金、鐵、鉍,此外還有鎢、錳、煤、銻、鎘、錫、磷、鈾、鉬、石油、汞、石墨、釩、硝石和重晶石等。
目前,秘魯已探明的一些礦產的儲量是:銅儲量1900萬噸,儲量基礎4000萬噸,居拉丁美洲第2位,世界第3位。主要分布在塞羅維爾德、科夫里薩、托克帕拉、克里亞維科、廷塔亞、安塔米納和馬爾科納等地。秘魯銅產量佔世界第7位,僅次於智利、美國、印尼、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鉬儲量14萬噸,儲量基礎23萬噸,與墨西哥並列,居世界第6位。鉍儲量1.1萬噸,儲量基礎4.2萬噸,居世界第3位。鎂礦石8億~10億噸,居拉美國家第3位,主要集中在馬爾科納鐵礦區。鋅儲量700萬噸,儲量基礎1200萬噸,居拉美國家第1位,世界第5位。鉛儲量200萬噸,儲量基礎300萬噸,居世界第5位。銀儲量2.5萬噸,儲量基礎3.7萬噸,居世界第5位。初步探明石油儲量為12億桶。
(1)銅
秘魯97%的銅儲量賦存於斑岩型銅礦,其餘來自火山岩銅礦。秘魯斑岩銅礦帶屬於南北美洲斑岩銅礦帶的一部分,北西向長2000公里,寬150~300公里,大致又可分為北、中、南三個亞帶,其中以南亞帶最為重要。南亞帶從托克帕拉礦床開始,往北西延長約1000公里,共有10餘個銅礦床。最重要的礦床有塞羅貝德礦床、誇霍內礦床、托克帕拉礦床等。
莫羅科查銅礦位於利馬省東北部,斑岩型,伴生礦物為鉬、金、銀。網脈狀硫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270萬噸,品位0.76。礦體賦存於石英二長斑岩岩株內。圍岩蝕變有絹雲母化、青盤岩化。黃鐵礦化暈5×3公里。成礦於第三紀。
廷塔亞銅礦位於普諾省西部。斑岩型,網脈狀硫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320萬噸,品位0.8%。礦體主要產於石英二長斑岩岩株內。圍岩蝕變有絹雲母化、鉀化、青盤岩化。成礦於第三紀,日產礦石8000噸。
誇霍內銅礦位於莫克瓜省東北部。斑岩型,主要伴生礦為鉬,其次為銀。屬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47C萬噸,品位1%,鉬儲量11.5萬噸,品位0.025%,其中可回收鉬4.5萬噸。礦體產於石英二長斑岩的破碎帶和角礫岩帶內,呈筒狀。平面上直徑為900米。主要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閃鋅礦和方鉛礦,成礦於第三紀。礦體平面為橢圓形,長軸1200米,短軸1000米。礦化呈網脈狀和浸染狀產於兩組斷裂交切處的第三紀石英二長斑岩、石英粗安斑岩及其圍岩中的角礫岩筒內,向西緩傾斜,到深部逐漸尖滅。次生富集帶寬平均約20米。礦化均勻,金屬礦物組合簡單。該礦1977年投產,總投資7.38億美元,露天開采,日產礦石4.5萬噸,並於1981年起回收鉬。
克亞維科銅礦位於莫克瓜省東部。斑岩型,伴生礦主要為鉬,其次為鉛、鋅。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178萬噸,品位0.98%。鉬儲量6萬噸,品位0.03%,可回收鉬3萬噸。石英二長斑岩侵入於火山岩中,礦化發育於接觸帶的角礫岩帶。主要原生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次生富集帶發育,厚129~250米,鉬主要產於此帶。成礦於第三紀。於1972年投產。
塞羅貝爾德斑岩銅鉬礦位於阿雷基帕市南24公里,是秘魯已知最大的斑岩銅礦床。銅鉬礦化與侵入於火山沉積岩內的石英斑岩體有關,礦體賦存於斑岩小岩體和電氣石-石英角礫岩筒中,長2200米,寬800米,已控制深度500米,在平面上呈橢圓形。圍岩蝕變分帶明顯,自內向外為鉀化帶、石英-絹雲母化帶和青盤岩化帶。原生銅礦物主要為黃銅礦和斑銅礦,礦石為細脈浸染狀構造。礦床氧化深度達180米,次生富集帶發育。在氧化帶下面的次生富集帶中主要礦物為水膽礬、銅蘭、硅孔雀石和輝銅礦。礦床共有銅儲量990萬噸,其中40萬噸銅品位1.87%,150萬噸銅品位0.91%,其餘800萬噸銅品位0.68%。鉬儲量10萬噸,品位0.01%。該礦在100年以前就有小規模采礦,1970年勘探,1974年開始建設,1977年投產,露天開采,平均剝采比為1.8∶1,采剝總量為1800萬噸/年,年產礦石800萬噸,年產銅3.3萬噸,擴建采選廠後,計劃1983-1987年年產銅6萬噸,1988-1992年年產銅12萬噸,1993-2017年年產銅24萬噸。
密執基萊銅鉬礦位於卡哈馬卡省,斑岩型,伴生鉬礦。網脈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410萬噸,品位0.72%。鉬儲量13.6萬噸,品位0.03%。礦體產於石英二長斑岩岩體內或裂隙帶中。主要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和輝鉬礦。次生富集帶發育。成礦於第三紀。
托克帕拉銅鉬礦位於莫克瓜省南部。斑岩型,伴生礦為鉬,其次為金、銀。浸染狀硫化物氧化物礦床。銅金屬儲量510萬噸,品位1.1%。鉬儲量14萬噸,品位0.02%,其中可回收鉬4.8萬噸。石英二長斑岩和閃長玢岩侵入於安山岩和凝灰岩中,礦化產於角礫岩筒內。礦床賦存於白堊紀火山岩地層中的石英斑岩、英安岩和石英粗安斑岩岩體中。礦體在平面上呈橢圓形,直徑大於1000米,在剖面上呈倒置的截錐狀,延伸大於400米。礦體長1500米,寬750米。礦石含金0.5克/噸,銀100克/噸。在由次火山作用而形成的三個較大的角礫岩體中,礦化主要呈網脈狀,其次為浸染狀。礦床屬含電氣石角礫岩型。次生富集帶發育。該礦於1956年建設,總投資3億美元。1960年礦山投產,露天開采,日產礦石5.5萬噸。並於1963年開始回收鉬,年產鉬約2700噸。礦體長1500米,寬1200米,延伸750米。礦石含金0.5克/噸,銀100克/噸。成礦於第三紀。
(2)鉬
秘魯鉬資源主要來自斑岩型礦床。在秘魯北、中、南三個銅礦帶中,以南部銅礦帶含鉬較高。著名的銅鉬礦床有誇霍內、托克帕拉、密執基萊等。
康帕查鉬礦位於拉利貝塔德省,屬斑岩型硫化礦床。鉬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0.16%,可回收鉬14萬噸。外圍為鎢、鉛、鋅礦化,輝鉬礦和黃銅礦組成礦核,礦化呈細脈狀。普遍具有硅化。
(3)鐵礦
秘魯鐵礦資源豐富,且主要集中在全國最大的馬爾科納鐵礦。馬爾科納鐵礦位於馬爾科納高原和聖尼古拉斯灣,距太平洋沿岸只有25公里。礦石含鐵品位為52%,現有儲量可達5億噸。開采方法為露天多台階開采,汽車運輸和帶式運輸機運輸。該礦山原由美資馬爾科納礦業公司經營,1975年秘魯政府對馬爾科納鐵礦實行國有化,成為秘魯鐵礦公司。由於近年國有礦業企業經營困難,秘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1992年我國首都鋼鐵公司以1.2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秘魯鐵礦公司。
(4)鉛鋅
秘魯鉛、鋅礦帶主要產在秘魯中部的東、西安第斯山脈之間,著名的礦區有塞羅德帕斯科和莫羅科查等。
塞羅德帕斯科鋅、鉛、銀礦位於利馬東北176公里處。礦體呈透鏡狀賦存於早三迭統的陽起石、硅灰石角頁岩、薄層灰岩及淺色條帶結核灰岩中。礦體在地表長1200米,最大寬度300米,一般寬20~100米,向下逐漸收縮變短。在750米處分為多個透鏡體,亦有層狀及脈狀礦體,但較為次要。這個礦床已開采了350年,先後開采銀礦及銅礦,自60年代以來,開始開采鉛、鋅。累計儲量為鋅598萬噸、鉛227.5萬噸、銅100萬噸,礦石品位Zn9.2%、Pb3.5%、Cu0.55%,銀儲量達4.8萬噸。該礦山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開採的本區和露天開採的麥克庫斯礦。年產礦石220萬噸,送Paragsha選廠,月產鉛精礦6800噸,含Pb52%,鉛回收率66%,銀回收率為40%;月產鋅精礦21500噸,鋅回收率85%。
莫羅科查鉛、鋅礦位於區內主要山脈的高峰東部。鉛、鋅礦體位於三迭紀閃長岩晚期的小岩株附近的白堊紀沉積岩中,為中溫熱液成因的硫化物礦脈或饅頭狀礦體,中心富銅、邊緣富鉛、鋅,更遠銀高。礦體埋深450~600米,該礦儲量:鋅24萬噸、鉛14.4萬噸、銅2.4萬噸。礦石品位為Zn3.0%、Pb1.8%、Cu0.3%、Mo0.02%、銀155克/噸。礦山年產礦石50萬~100萬噸。選廠每年可獲精礦:鉛3095噸、鋅5833噸,還回收銀和鎢、銅。
阿爾帕米納鋅銅礦位於胡寧省,屬矽卡岩型硫化物礦床。鋅金屬儲量150萬噸,品位1%,銅金屬儲量702萬噸,品位1.35%。不規則礦體產於白堊紀灰岩、砂頁岩中。成礦於白堊紀,為地下開采礦床。
桑坦德鉛鋅礦位於利馬省,伴生礦為銅、銀,屬熱液型硫化物礦床。鋅鉛儲量分別為230萬噸和80萬噸,品位分別為9.3%、3.6%。地下開采,年生產能力鋅14萬噸、鉛5.5萬噸。
(5)銀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00年統計,秘魯銀儲量25000噸,佔世界總量8.9%,居世界第五位;儲量基礎37000噸,佔世界總量8.8%,居世界第四位。
秘魯現有的銀礦山都分布於其國土中部和南部的安第斯山區。構造上,這些銀礦床均屬安第斯褶皺帶,並可進一步劃分為三條成礦帶:①秘魯斑岩銅礦帶;②中-北部多金屬礦帶;③南部銀金礦帶。它們都處於以消亡板塊為特徵的構造環境中的大洋和大陸含礦構造的結合部位,實際上是產於大洋-大陸過渡型成礦系統中。礦床規模較大,特別是銀-多金屬建造的礦床常達大型至特大型規模。成礦時代新,大部分為第三紀成礦,其次為中生代成礦。斷裂、破碎帶及破火山口是常見的控礦構造。容礦岩石多為滲透性較強的火山岩和次火山岩;行政區劃上,這些銀礦床主要分布在萬卡維利卡、利馬、帕斯科、阿雷基帕等省市。
秘魯銀礦資源的主要成礦類型及地質特徵
過去認為秘魯的銀礦資源主要有如下三種類型:斑岩型銅-銀礦床,中溫熱液的銀-多金屬礦床,淺成低溫熱液的銀-金或金-銀礦床;最近因安塔米納矽卡岩型Cu-Zn-Ag礦床的擴大,極大地提高了矽卡岩型銀礦資源在秘魯的重要性。
斑岩型銅-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斑岩銅礦帶中,該礦帶屬於南北美洲斑岩銅礦帶的一部分,北西長約2000km,寬150~300km。秘魯97%的銅儲量賦存於該帶中。該帶又可細分為北、中、南三個次一級的成礦單元,其中以南亞帶最為重要,往北西延長約1000km,共有塞羅貝爾德(Cerro Verd)、誇霍內(Cua-jone)、托克帕拉(Toguepala)等10多個重要礦床,均為斑岩型的Cu-Pb-Ag或Cu-Zn-Ag礦床,成因上均與石英二長斑岩侵入體有關,成礦時代均為第三紀。銀是這些斑岩銅礦中最重要的共生或伴生資源之一。
中溫熱液型銀-多金屬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中-北部山區的「中-北部多金屬礦帶」中,該帶是秘魯最重要的銀、多金屬、鎢的產地。容礦岩石主要是晚白堊世朱邁莎組灰岩、三疊紀普拉卡或帕里亞灰岩。朱邁莎組灰岩南起堯里科查(Yauricocha)礦區,經桑坦德(Santander)、烏丘查庫(Uchuchacua)、魯阿拉、帕查帕克等礦區直到北部的康通加,全長約1000km。該帶中礦床特徵差異較大。堯里科查礦床包含一個硫砷銅礦核,周圍是鉛、鋅、銀、金礦體;桑坦德礦床是一個具獨特環狀的富鋅矽卡岩筒狀礦床;烏丘查庫礦床發育有錳矽卡岩,並伴有含輝錳礦礦脈;魯阿拉礦床則是在一個火山通道中遍布無數條礦脈的典型的多金屬接觸交代礦床。在三疊系灰岩與二長岩岩株接觸帶中,有塞羅德帕斯科(Cerro de Pasco)、莫羅科查(Morococha)等礦床。典型礦床有:
帕斯科省塞羅德帕斯科銀-多金屬礦床位於秘魯中部。礦山於1630年就開始采銀,1890年以後主要采銅,1963年以後集中采選鉛鋅礦石,是一個以PbZnAgCu為主的多金屬礦。據70年代考察資料,該礦區含有鋅金屬700萬t,鉛300萬t,銅>100萬t,銀4.8萬t。1996年礦區仍保有礦石7942萬t,平均含鋅8.90%,含銀142.3g/t,即有鋅儲量707萬t,銀11639t。礦山一直由秘魯中部礦業公司開發,現正在開發的礦山為揚納坎查(Yanacancha)和楚帕馬爾卡(Chaupimarca)。1996年產銀238.6t。據證實儲量,礦山開采壽命超過10年,而據概略儲量礦山壽命可超過36年。揚納坎查經過多年勘查,現已成為世界第3大金礦,查明儲量達1340噸。,
礦床為中生代熱液交代型,容礦岩石為白堊紀灰岩、砂岩,中新世流紋岩、石英安粗岩、英安岩和石英二長岩等。礦化受構造控制,包括褶皺、斷裂、裂隙、火山道等。礦體十分復雜,按礦石組成可分為黃鐵礦-硅質體、鉛鋅礦體,銅銀礦體和銀-黃鐵礦體。黃鐵礦-硅質體受縱向斷層及火山通道接觸帶控制,分布於火山道東南緣;鉛鋅礦體分布於黃鐵礦-硅質體與灰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系交代黃鐵礦或灰岩而成,部分呈脈狀充填於裂隙中;銅銀礦體位於火山管道東南側,礦體往往在礦脈膨大或交匯處;銀-黃鐵礦體分布在黃鐵礦-硅質體的東部,在鉛鋅礦體的兩側(主要為東側),再現含銀很高的黃鐵礦體。
淺成低溫熱液型銀-金或金-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南部山區的「南部銀金礦帶」中,該帶在新生代火山岩中發育有四個大型銀-金脈狀礦床:凱洛馬(Caylloma)、希拉、阿爾坎塔(Arcata)、奧爾科潘帕(Orocopanpa)。它們與破火山口、熔岩丘地貌有關,產於晚第三紀的早、中新世至晚上新世的中酸性火山岩中,屬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目前,在該礦帶中,與晚第三紀強酸性硫酸鹽蝕變有關的黝銅礦-金礦床也已成為重要的勘查對象。典型礦床有:
奧爾科潘帕礦床位於阿雷基帕市(Arequipa)東北150km,是秘魯南部最重要的銀礦區,也是秘魯1988-1991年間產量最多的礦區,平均每年產銀160噸,1996年產銀92t。該礦山早在殖民地統治時期就被發現,並斷續開采。而後因獨立戰爭及繼之而來的礦業泛濫和缺乏有經驗的礦業人員,1842年該礦山一度被廢棄。直到1940年,布埃納文圖拉(Buenaventura)公司對該礦山進行了重新評價。1967年重新投產時,每天開採的礦石量僅63.5噸。後來的開采規模逐漸加大,目前日采礦石量維持在454噸的水平。到1992年已累計生產銀1858噸。
硅卡岩型銅-鋅-銀礦床主要分布於秘魯中-南部山區,代表性的礦床就是最近擴大的安塔米納礦床。典型礦床有:
利馬省安塔米納礦床位於首都利馬市(Lima)東北385km,礦區海拔標高4200m,是秘魯最大的矽卡岩型Cu-Zn-Ag礦床。該礦床地表出露3km長、1km寬的矽卡岩礦化帶向下延伸至少1km,容礦岩為白堊系鈣質沉積岩,成礦與中新世石英二長岩侵入體有關。
該礦床發現已百餘年,經近年勘查儲量大大增加。1996-1997年,里奧阿爾戈姆(Rio Algom)公司和伊梅塔(Inmet)公司已完成10萬米鑽探,求得礦石儲量5億噸,含Cu1.2%、Zn1%、Ag11g/t。估計儲量:Cu600萬噸,Zn500萬噸,Ag5500噸。設計開采年限為20年。
該礦地資源潛力極大,原屬秘魯國有的秘魯中部礦業公司(Centromin)所有。由於該公司多年來無力作進一步勘探,1996年以2000萬美元並附加2001年9月之前25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條款拍賣給里奧阿爾戈姆公司和伊梅塔公司。隨後,伊梅塔公司賣掉了其在該項目中的股權。新的夥伴關系在里奧阿爾戈姆、諾蘭達和特克三家公司之間形成。經可行性研究,認為該礦是一個低成本的、可用常規方法進行露天開採的礦山。通過粉碎及浮選技術,日處理礦石可達70000噸,平均每天產精礦1.3萬噸。
(6)金
中央礦山位於利馬北東奧羅亞附近,金為銅、鉛、鋅的伴生礦,另外還伴生銀。為硅卡岩型硫化大型礦床。金品位0.4克/噸,銀124克/噸。為一系列硅卡岩銅礦伴生金礦山,中酸性岩漿侵入到灰岩、頁岩之中,礦物為黃銅礦、磁黃鐵礦、毒砂、輝鉬礦組合,含鉛4.8%,鋅5%。日處理礦石1600噸,年產金4噸。
馬德雷德迪斯奧斯金礦位於秘魯東南部的砂金礦床,金儲量50噸。礦體呈層狀,產於河床及階地碎屑沉積物中,由礫石和砂土組成。成礦於第四紀,露天開采。
(7)汞
萬卡韋利卡汞礦位於庫斯科西200公里,屬熱液硫化礦床。汞儲量5.3噸,品位2%。礦體呈層狀,產於白堊紀灰岩及砂岩中。成礦於新生代。
(8)鎢
帕斯托布埃諾鎢礦位於安卡什省,熱液石英脈成因,工業礦石為黑鎢礦,鎢金屬儲量0.39萬噸,品位0.352%。礦化作用同花崗岩株有關,為多金屬石英脈,主要礦物包括黃鐵礦、閃鋅礦、黝銅礦、硫砷銅礦和方鉛礦。成礦於中生代。
帕爾卡鎢礦位於的的喀喀湖西北。伴生礦有銅、鉍、銀、錫。屬熱液石英脈成因。礦石工業類型為鎢鐵礦。鎢金屬儲量1.6萬噸,品位1.07%。礦脈有三條,其中主脈為拉帕爾卡,長3000米,實際控制長350米,寬7米,延深220米,傾角50度,占礦床儲量的88%。圍岩主要是頁岩和板岩,成礦於中生代。由雷基納公司開采。
(9)錫
聖伊西德羅錫礦 位於普諾附近。銅、銀也是主礦產。屬熱液型礦床。礦石工業類型為多金屬硫化物礦石。礦體呈層狀、透鏡狀產於海相安山質火山岩內。礦石為浸染狀和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是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和錫石。成礦於白堊紀與第三紀的過渡時代。
(10)銻
塞羅德帕斯科銻礦位於利馬東北176公里處。礦體呈透鏡狀賦存於早三迭統的陽起石、硅灰石角頁岩、薄層灰岩及淺色條帶結核灰岩中。礦體在地表長1200米,最大寬度300米,一般寬20~100米,向下逐漸收縮變短。在750米處分為多個透鏡體,亦有層狀及脈狀礦體,但較為次要。這個礦床已開采了350年,先後開采銀礦及銅礦,自60年代以來,開始開采鉛、鋅。累計儲量為鋅598萬噸、鉛227.5萬噸、銅100萬噸,礦石品位Zn9.2%、Pb3.5%、Cu0.55%,銀儲量達4.8萬噸。銻為該礦的伴生礦產,銻儲量15萬噸,品位0.18%。該礦山分為兩部分,即地下開採的本區和露天開採的麥克庫斯礦。年產礦石220萬噸,送Paragsha選廠,月產鉛精礦6800噸,含Pb52%,鉛回收率66%,銀回收率為40%;月產鋅精礦21500噸,鋅回收率85%。
(11)石油
目前,秘魯的動力主要依靠石油,石油提供的能源佔全部能源消耗的60%以上。
秘魯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沉積盆地,佔全國陸地面積的83%。秘魯主要有兩塊大油田。一是西北部沿海油田,包括沿海地區通貝斯省、皮烏拉省和大陸架地區,通稱西北油田或塔拉拉油田。該油田位於利馬以北1200公里處,其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1/3。第二大油田是林區油田,位於東部亞馬孫叢林地區。林區油田由秘魯石油公司和美國西方石油公司開采,產量佔全國的2/3。林區油田鋪設了輸油管道,東起林區貢柯迪亞,跨過安第斯山,西到太平洋沿岸的巴約瓦爾港,全長856公里,日輸油能力超過20萬桶。
秘魯的四家石油公司為秘魯石油公司、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美國貝爾科石油公司及阿根廷布里達斯石油公司。其中秘魯石油公司是全國主要的石油企業,對秘魯石油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國家控制。現在該公司控制國內煤油能力的100%,石油銷售的90%以上。原油經過提煉後,通過水路和陸路運往各地銷售。
結論:秘魯有著良好的銅、鉛、鋅、金、銀礦地質成礦條件,特別是已知大礦區外圍工作程度都不太高,有巨大的找礦前景,秘魯金屬礦床多共伴生有多種有益元素,礦石價值高,礦體規模大,生產成本低,開發條件好;不少重要礦床尚未開發。可以考慮進一步做工作,先從購買礦地,進行風險勘探,直至進行投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