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麗莎白女王的歷史
伊麗莎白一世 ElizabethⅠ(1533~1603) 英國都鐸王朝女王(1558~1603),亨利八世的獨生 女,1533年9月7日生於格林尼治。她受過良好教育,通 曉拉丁、法、義大利等語,信仰新教。早年便捲入復雜 的宮廷斗爭。 伊麗莎白一世的內外政策 1558年11月17日瑪麗女 王去世,伊麗莎白繼位。瑪麗統治時期的內外政策使英 國陷入財政困窘、社會動盪的局面。伊麗莎白在資產階 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 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w.塞 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她於1559 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並 與爭奪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進行長期斗爭。 1587年樞密院處死瑪麗,從而打擊了內外天主教勢力的 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在經濟上伊麗莎白一世實 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 工場手工業。她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鼓勵建立各類 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繼續鼓 勵圈地運動,頒布迫害失地農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濟 貧法等。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干預社會經濟變革。在國 外她採取使法國和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的政策,使 英國一度較少捲入歐洲大陸糾紛,有利於增強國力。隨 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伊麗莎白 一世縱容j.霍金斯、f.德雷克等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 只和殖民地,1585年又直接派兵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 的統治。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開始跨入海上強國的行列。 晚年的危機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最後十幾年國內矛 盾日益突出。長期戰爭使國家財政陷入新的危機。城鄉 人民反抗不斷。愛爾蘭局勢惡化。特別是專制王權與資 產階級的聯盟漸生裂痕。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 革,掀起清教運動。伊麗莎白一世對清教徒嚴加迫害,隨 意把許多商品專賣權賞給寵臣的作法不利於工商業的進 一步發展,遭到議會的猛烈抨擊。她不得不在1601年向 議會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社會矛盾也反映在統 治集團內部,1601年她不得不處死在倫敦謀反的寵臣埃 塞克斯伯爵。1603年3月23日伊麗莎白一世在倫敦逝世。 她終身未婚無嗣,由蘇格蘭王詹姆斯·斯圖亞特繼位。都 鐸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伊麗莎白一世執政期間,英國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 得到鞏固,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展,初步奪取了西班牙 的海上霸權,這些都對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伊麗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他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聯邦的元首」。 1926年4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為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國溫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喬治六世的長女。自幼在皇宮內接受教育,主修憲法史和法律。她在歷史、語言和音樂方面有造詣,能流利地講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參加英國本土輔助部隊,接受駕駛和維修摩托車的訓練。1947年7月9日,她與遠房表兄、希臘和丹麥親王菲利普·蒙巴頓中尉(現為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訂婚,同年11月20日結婚。 伊麗莎白二世於1951年開始代表英王喬治六世出席各種正式場合。1952年2月6日國王逝世,她繼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2003年12月,伊麗莎白二世在倫敦愛德華七世醫院接受臉部和膝部外科手術。醫生切除了女王臉部的一塊壞皮與左膝蓋中的破碎軟骨。 女王是英國世襲國家元首,除英國外,女王同時也是澳大利亞、新西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元首。 伊麗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長子查爾斯王子為王位繼承人、次子安德魯、三子愛德華、女兒艾麗斯·路易絲公主。 伊麗莎白二世於1986年10月訪問中國,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
2. 英國國王有皇後嗎
英國王後,喬治五世之妻。1867年生於倫敦肯辛頓宮,是符騰堡泰克公爵和劍橋的瑪麗·阿德萊德·威廉明娜·伊麗莎白公主(喬治三世的孫女)的女兒。1891年她接受克拉倫斯公爵提出的求婚,但克拉倫斯公爵在不到六個星期就去世了。她後來嫁給了克拉倫斯公爵的弟弟約克公爵。約克公爵1910年繼位為英國國王(即喬治五世)以後,她曾以印度皇後的身份陪同喬治五世到德里參加1911年12月歷史上獨特的加冕典禮上的接見。她雖然性格上十分剛毅和保守,但比她丈夫更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習慣,從而大大地幫助她丈夫成為一個「人民的國王」。在她長子愛德華八世退位以後,她的次子喬治六世在位期間,更進一步提高了王室在人民中的威望。她比次子還多活了13個月[1]。
中文名
瑪麗王後
外文名
Queen Mary
別名
梅,維多利亞·瑪麗
國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867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