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至尊會議是什麼

英國至尊會議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5-10-15 15:51:58

⑴ 為什麼說英國議會權力至上

公元5至7世紀,盎格魯一撒克遜人趁羅馬帝國崩潰之機征服了大不列顛島的中部和南部,在英格蘭建立起大小七個王國,這些王國的國王與貴族代表組成「賢人會議」,共同治理國家。賢人會議的主要職能就是根據世襲的原則選舉王位繼承人,輔助國王決定王國及其他內外大事。以後,諾曼王朝(1066-1154年)在賢人會議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大會議」制度。那時,一般情況下,王室的費用,無論是用於私人還是公務,都要從國王的收入中支付。而國王徵收封建捐稅實際上是受限制的,其數量不得超過習慣所許可的限度。如遇緊急情況比如戰爭需要額外的財源時,國王就得尋求封建貴族們的大筆捐贈,其渠道就是「大會議」。到了13世紀,幾代國王都感到稅收和一般捐贈已不足以支付政府的開支,於是他們召集封建權貴以及各郡、城市、鎮的代表開會,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同意徵收特別的稅款。這樣,「大會議」就按參會者的身份變成了兩部分,這兩部分經過長期的演變成了現今的議會兩院,由貴族們參加的會議演變成了貴族院即「上院」,由地方代表參加的會議則演變成了平民院即「下院」。這兩部分與國王一起,構成今天所說的「議會」。 1215年,大貴族為抗議國王約翰未經同意就向他們徵收特別捐贈的做法,組織起來,擬定了《自由大憲章》,逼迫約翰簽署。該憲章規定,國王向貴族征稅,必須先召集貴族大會,徵得他們的同意。 約翰王死後,其子亨利三世繼位。亨利不顧《自由大憲章》的約束,加重捐稅,引起貴族們的抗爭。1258年4月,亨利因國庫空虛再度召開議會,大貴族借機提出他們的條件。國王與貴族達成協議:由12名御前大臣和12名大貴族代表組成24人委員會擬定政治改革條例;國王表示將遵守條例,如違反,願受開除教籍之懲罰;大貴族則保證,如國王信守諾言,他們就批准賦稅。最終,國王接受24人委員會提交的「貴族請願書」,即《牛津條例》。條例規定:一切法令不得與議會法規抵觸;議會一年必須召開三次;議會召開時,15名咨議大臣和12名大貴族代表必須出席;議會有權對國家各方面事務作出決策。至此,議會開始成為一個獨立於國王並定期舉行會議的國家機構,其地位進一步提高。 1295年11月13日,國王愛德華一世為了徵收稅款,特地召集新的議會開會。出席這次議會的有四百多人,由三部分人構成:2位大主教、19位主教、48位大修道院院長、7位伯爵、41位男爵,他們由國王特詔赴會;每個主教管區有2名教士代表,由主教決定;每個郡有2名騎士代表、每個市有2名市民代表、每個自治市有2名市民代表,他們由各郡、市選舉產生。這些人代表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兩大階級:貴族及他們的宗教代表即教士和包括騎士在內的平民。史學家們將這屆議會稱為「模範議會」。它的主要意義在於,由選舉產生的騎士和市民代表的參加使議會具有了代議性質。據此,人們稱1295年的模範議會為「第一個代議性議會」。 模範議會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議會的產生。但是在中世紀,英國議會還只是從屬於王權的封建議會。在模範議會初期,下院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愛德華一世在位的最後12年間,共召集了19次議會,但至少有6次沒有地方代表出席。愛德華二世繼位後,開始正規地召集「下院」會議。隨著國王對稅收需求的增多,「下院」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重要。 1327年廢除愛德華二世是英國議會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愛德華二世倚重姻親和內府管理政務,壓制議會,引起大貴族的不滿。於是大貴族趁國王滯留國外之機,召集議會開會,發布《斥國王書》,羅列了國王的一些過失和罪行,宣布國王的統治不僅完全背離了他加冕誓言的精神,而且說他不思悔改,實屬罪惡昭彰。最後議會通過了《斥國王書》,全體議員一致同意廢黜愛德華二世,立其長子為國王。這次事件實際上是一次彈劾案,開創了議會彈劾國王的先例。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發生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開始進入了近代社會。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宣布了議會是英國最高的立法機關,確定了議會權力高於王權的原則,並再次否定了國王的征稅權和進口權,規定必須定期召開議會的會議。議會的最高權力終於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來。

⑵ 英國宗教方面的問題

回答:吻兔濕哩
先知
4月11日 08:44 恩格斯認為:宗教對於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來說,是「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真正的外衣」。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是從清教反對國教開始的,宗教之爭成為了革命的直接導火線,它對革命進程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16世紀30年代,歐洲新教運動興起,羅馬教皇及天主教勢力衰落。英王亨利八世出於維護自己政治、經濟和宗教統治的目的,與羅馬教皇決裂⑵。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擁有任命教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召集宗教會議的權力屬於國王,從而使英國教會成為國王手中的工具。同時,英國教會接受了加爾文教、路德教的某些思想,並保留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主教制度和宗教儀式等許多傳統,形成了安立甘教,又稱聖公會,即英國國教。
1553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1553-1558)繼位,她恢復天主教,殘酷迫害新教徒,燒死異端達300多人,被稱為「血腥瑪麗」。
1558年,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1558-1603)成為女王,並恢復了國教,在「血腥瑪麗」時代逃往歐洲大陸的新教徒紛紛回國。
開始於16世紀30年代的英國宗教改革,在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的不斷加強勢必成為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重要障礙,而此時的英國國教會作為封建專制的重要支柱,也就必然遭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反對。⑶
從16世紀60年代起,英國出現了反對國教會的「非國教徒」,他們主張依照加爾文教來「純潔教會」,要求清除國教會中的天主教教義和教規儀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英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前曾出現過一場頗為壯觀的利用宗教反對宗教(即利用加爾文教反對國教)的反封建啟蒙運動,掀起了一場清教運動。⑷
16世紀60年代中期,帕克大主教試圖強制性實行教士在聖事中穿法衣和儀式的統一,掀起了一場「法衣爭端」。那些堅執┓ㄒ碌慕淌勘蝗銜�槍�掏劍��切┚芫�┓ㄒ碌慕淌吭蟣蝗銜�喬褰掏健」燒�欽獬】此剖侵鶻逃胍恍┙淌恐�涔賾謁鏊槲侍獾姆制紓�ǔ1豢闖墒喬褰淘碩�鈉鷦礎?
清教運動的發生,與這個時期英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有關。
首先,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支柱。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為了加強專制王權,結束中世紀以來國王匍匐於教皇腳下的窘態。改革後的國教大肆宣揚「君權神授」論,而由國王任命的主教制,其實是對封建專制制度及封建等級制度的進一步確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其基本意義在於國家政治而不在於宗教交易方面。」 ⑹
其次,清教的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和要求。
是因為清教的教義接受了加爾文教的「前定論」觀點,人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上帝已經「預定」誰將得救,成為「選民」,誰將永遠沉淪,成為「棄民」,並以現世的成功與失敗、永生與犯罪、富貴與貧賤作為是「選民」或「棄民」的標志。加爾文教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⑺
最後,當時歷史條件決定了它是進行反封建宣傳最為行之有效的手段。
17世紀的英國,雖然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發展,但其意識形態仍受宗教的影響。披著宗教的外衣的反映社會各階級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1637年,查理一世命蘇格蘭長老會在祈禱時必須使用英國國教的祈禱文,這極大的傷害了蘇格蘭人民的宗教感情。1638年大多數蘇格蘭人在貴族的領導下,簽署了《民族聖約》,他們聲明准備發動一場完全出於自衛的全國性抵抗運動,保衛他們真正的宗教和國王的權威。
1639年2月蘇格蘭起義軍進入英國邊境。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抵抗蘇格蘭人,不得不在1640年4月13日下令召集已停開了11年的議會。但是這屆議會拒絕通過國王所需要的經費,並且對國王的專制統治及宗教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查理一世在氣惱之下,在5月初又將它解散。
但是蘇格蘭起義仍在不斷擴大,解散議會無助於軍費的解決。查理一世又不得不在1640年11月3日從新召開議會,這屆議會斷斷續續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長期議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諾丁漢的卡塞爾山頂升起了王黨的軍旗,對議會宣戰,從此開始了內戰。在內戰中,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他們大多是清教徒,並參加了議會軍,這支軍隊在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倫威爾的指揮下打敗了王黨軍隊。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在白廳前被斬首,5月19日英國被宣布為共和國。
議會的勝利與王黨的失敗,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因素外,還有宗教的因素。
首先,查理一世在宗教政策上的失誤,特別是愛爾蘭事件加速了他的滅亡。⑻
從17世紀,特別是30年代後,一直流傳著天主教徒將陰謀推翻新教國家,對新教徒進行大肆屠殺的傳聞。長期議會召開後,資產階級反對派就指控斯特拉夫伯爵在愛爾蘭招募軍隊,計劃借愛爾蘭的天主教軍隊顛覆英格蘭新教在教會和國家領域中的地位。⑼愛爾蘭起義使查理一世受到傳聞的不利影響。
1641年10月,愛爾蘭因擔心國王在與議會的斗爭中失敗而殃及天主教徒,發動了起義。議會堅信,愛爾蘭「叛亂」是羅馬天主教徒乾的事情,同時也是「萬惡的國王的謀士們」搞的陰謀。⑽
內戰爆發後,查理一世為了對付議會軍曾於1643年和1645年兩次同意與愛爾蘭天主教同盟「休戰」。這使人們越來越相信,他欲利用愛爾蘭天主教軍隊來摧毀英格蘭議會。⑾於是,廣大人民群眾在議會的保衛基督事業、抵禦天主教的反撲的號召下,加入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隊伍。不論是克倫威爾的「鐵騎軍」,還是以後的新模範軍,其中大多數是信奉清教的自耕農和城市平民。
其次,議會實施了有利的宗教政策,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最終贏得了勝利。
內戰爆發後,由長老會把持了長期議會。1642年12月首先將主教趕出議會,接著取消英國國教。1646年廢除主教制。為了得到蘇格蘭的軍事支持,雙方議會於1643年9月簽定了「庄嚴的同盟和聖約」。蘇格蘭派出2萬多人的軍隊,幫助議會軍,王黨軍隊在兩軍打擊下失敗。此後長老派把長老會確定為英國國教,禁止其他教派舉行「聖會」,其宗教政策同時引起了以獨立派為首的社會各階層以及蘇格蘭的不滿。蘇格蘭長老會倒向國王,而長老派為保政權只得與國王和蘇格蘭妥協,下令解散受獨立派控制的軍隊。國王乘機發動第二次內戰,獨立派與平等派捐棄前嫌,取得內戰勝利,並將長老派趕出議會。獨立派上台後實行較為寬容的宗教政策,但是這種寬容是有限的,他們拒絕廢除什一稅,堅決鎮壓平等派和掘地派。其政策的失誤和軍隊的腐化最終招致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⑿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英國國內一片混亂。1660年5月,查理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統治。
1661年,查理二世頒布「市鎮團體法」,要求各城市公務人員必須採用英國國教的聖餐儀式。1664年又要求一切牧師必須承認國教的基本教義,並宣誓絕不反對國王和國教教會。上述法令的頒布並非出於單純的宗教狂熱,而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在經過兩次內戰之後,許多城鎮的市政權力掌握在長老派和獨立派手中,法令的頒布意在取消資產階級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並以信奉英國國教的封建貴族代之。⒀1665年,頒布「五哩法案」,嚴禁清教徒進入重要城市,使國內工商業一片蕭條。
在1679—1681年召開的一屆議會中,就天主教徒詹姆斯伯爵的王位繼承權問題,議會分成兩派:以丹比伯爵為首的托利黨和以莎夫茨伯里伯爵為首的輝格黨。托利黨主要反映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國國教高層僧侶的利益,他們擁護詹姆斯繼位,在宗教上多為英國國教徒;輝格黨主要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反對詹姆斯繼位,在宗教觀上多為激進的國教徒和清教徒。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斯繼位,開始著手恢復天主教。1687年4月4日詹姆斯二世發布一個寬容宣言,給予包括羅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基督教徒以信教自由。1688年4月27日發布第二個寬容宣言,宗教界嘩然。詹姆斯二世此舉幾乎遭到包括托利黨和輝格黨在內的英國社會其他各階級人士的反對。⒁
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的第二個妻子,信奉天主教的義大利摩德納的瑪麗,生了一個兒子。人們原來認為在詹姆斯二世死後,把王位傳給他信奉新教的女兒的希望破滅了。1688年6月30日,兩黨的六位領袖和倫敦主教聯名發出一封邀請信,懇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到英國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富」。11月5日,威廉率領荷蘭海軍在英國登陸,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在眾叛親離的狀態下,逃往法國,這次政變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光榮革命」。
1689年、1701年又先後頒布《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明文規定政教分立,國王必須由新教徒擔任,從而杜絕了天主教在英國恢復的可能性。
宗教改革後的國教成為了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資產階級於是將能反映其要求的加爾文教作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清教運動成了革命前的思想啟蒙運動。作為革命的導火線的蘇格蘭起義也是由於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引起的,同時宗教的因素又影響著王黨與議會的成敗。而作為革命尾聲的「光榮革命」也是在維護「宗教、自由和財富」的名義下發動的。
綜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倡導什麼宗教,反對什麼宗教,並非完全出於宗教的狂熱,更主要的是出於奪取政權、鞏固統治的目的,宗教斗爭的實質就是各階級間的政權斗爭。⒂

閱讀全文

與英國至尊會議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能看越南的劇 瀏覽:686
印度人為什麼喜歡吃花生 瀏覽:707
中國380v設備到印度怎麼辦 瀏覽:897
伊朗屬於什麼傳染病 瀏覽:745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越南人想嫁中國 瀏覽:745
中國怎麼沒有恐怖襲擊 瀏覽:829
印度孟買確診多少 瀏覽:332
印尼盤為什麼是負數的 瀏覽:389
美國飛中國是哪個航空公司 瀏覽:361
伊朗白蝦多少錢 瀏覽:943
越南菜有什麼特徵 瀏覽:482
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是哪個 瀏覽:308
印度有多少國門 瀏覽:569
紅色警戒哪裡可以選擇中國 瀏覽:168
義大利烤大腸怎麼做 瀏覽:679
99口罩怎麼發往英國 瀏覽:82
英國考文垂郵政編碼是多少 瀏覽:987
英國式的英語單詞怎麼讀 瀏覽:875
摩洛哇麗在印尼哪裡 瀏覽:761
中國所有德國產手機有哪些 瀏覽: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