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以前從印度掠奪了多少財富
而英國人在印度吃干榨盡的同時,英國也在進行著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能成功,技術上只是其中一個要素,而最關鍵的是資本,資本從何而來?從印度掠奪來的財富佔到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人口眾多,又為英國人的工業品提供了巨大的銷售市場。
如此下來,英國人的工業革命最終完成,從此確立了其世界老大的地位。而1840年之後,船堅炮利的英國人又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想把中國變為第二印度。雖然中國沒有成為第二印度,但是也被英國這個吸血鬼一直吸了一百多年的精血。
當時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印度為南亞奴隸,而靠著壓榨這兩個國家起來的列強們卻衣著光鮮的品頭論足,真是十足的無恥與諷刺。
⑵ 當年英國人如何征服印度
中英鴉片戰爭前240年,按西元紀法是1600年,這一年的12月31日,英皇伊麗莎白一世授予一個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這個公司便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公司」,簡稱為東印度公司。
(1600年,圖為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
八年之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個貿易點建成,位置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蘇拉特(往南250公里便是孟買)。再過兩年,又在孟加拉灣建立了第一所工廠。
1612年,東印度公司打敗了在印度的競爭對手葡萄牙人,這勝利贏得了當時印度皇帝的注意。當時的印度,依舊是穆斯林王朝統治,而因為此時的皇帝自稱祖先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印度史上一般稱其為「莫卧爾帝國」(莫卧兒即蒙古的印度讀音)。
莫卧兒皇帝及其後妃(即泰姬陵的主角)
1615年,
英皇詹姆斯一世派使者拜訪了莫卧兒皇帝,成功地獲得了皇帝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皇帝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我的總督和長官會給予他們自由。為了加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英王詹姆士一世
1698年,東印度公司買下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在莫卧兒帝國眼裡只是一個小村莊,
無非是多生產一點大米和黃麻而已,然在英國手中,卻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總部。
來自印度全國的的糧食和工業原料,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利潤。
加爾各答
而隨著資產累積越來越大,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其他據點也發展起來,譬如馬德拉斯(印度東南沿海,原為一個普通漁村,發展成為英國獲取南印度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的基地),譬如孟買(印度西海岸的海港,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661年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
東印度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資本雄厚的他們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建立軍隊,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這一切,終於引發了英國與印度的戰爭。
1757年,一場戰爭終於在孟加拉王公與東印度公司之間發生。
孟加拉這邊其實有法國人的支持,而東印度公司則買通了不少孟加拉將軍。戰爭發生之際,孟加拉有七萬大軍,法國人送來53尊大炮和40名炮手,東印度公司這邊只有900個英國兵和2000名印度人。
可是戰斗一打響,突然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於是,當雨停之後,戰爭便成了英軍利用火器對孟加拉人的密集射擊,而孟加拉的部分將領乘機叛變,轉到英國這一邊。
這一戰,英國人以22人死亡、53人受傷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實際上打死打傷500餘人)。
此時,距離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尚有83年。大清國正是乾隆皇帝在位,他對大陸南邊發生的這些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也根本不想知道。
⑶ 英國統治印度多少年
英國對印度進行了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
1849年3月29日,英國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並入英屬印度領地,由印度總督直接統治。旁遮普的被吞並,標志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過程。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
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3)英國多少年才征服印度擴展閱讀
在印度立足
英國商人經常在印度洋與荷蘭和葡萄牙競爭者發生武裝沖突。
1612年東印度公司戰勝葡萄牙人,使他們獲得莫卧爾帝國皇帝賈汗吉爾的青睞。英國人認識到在遠洋作戰的勝敗是暫時的,因此他們決定在印度本土建立受雙方政府支持的立足點。他們要求英皇採取外交措施來達到這個目的。
1615年,英皇詹姆斯一世派托馬斯·羅伊爵士拜訪賈汗吉爾,賈汗吉爾是印度亞大陸70%的領域的統治者。這次外交拜訪的目的在於在蘇拉特和其它地區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
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賈汗吉爾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通過羅伊爵士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作為對你的皇室的恩愛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他們享受無限制的自由。
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不論他們在哪個城市定居,我下令給所有我的總督和長官給予他們任何可以給予的、他們所需要的自由。他們可以任意買賣和向他們的國家運輸。
為了加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和適合我的皇宮的商品,以及您有機會給我傳遞您的王家信件,以讓我歡欣您的健康和事業發展。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⑷ 英國殖民印度兩百年,為何印度對英國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痛恨
對於侵略者,幾乎每個國家都是深惡痛絕,但有個國家卻對曾經的侵略者英國不那麼痛恨,甚至有的還有那麼一絲感激,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居之一印度。
翻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統治,還要追溯到17世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殖民者並非是英國,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與荷蘭。
直到18世紀之時,英國藉助工業革命之勢崛起,此後萌生了吞並世界的野心,而對於印度這個西方人眼中一直的寶地,它自然是不會放過。當時的葡萄牙與荷蘭都已經衰弱,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法國,但法國顯然不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國的對手,在經歷了一番權力角逐後,英國取得了在印度的掌控權,此後一統治就是二百年光景。
其實在此之間,印度人也從未放棄過對英國人的反抗,比如1857年曾在章西女王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不過這場起義雖聲勢浩大,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場長達兩年的反抗斗爭最終以失利收尾。而英國在吃了這次虧之後,廢除了印度公司,再次加強了對印度地區的直接管轄。此後,印度雖小爭端不斷,但顯然都是無濟於事,直到二戰後,英國在實力下降嚴重,無力東顧印度之時,印度這才乘機得以實現國家獨立。
而從上文這段印度屈辱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印度被英國佔領時間很久,還有就是曾經多次起義反抗過。這兩個信息相當明確地告訴我們,印度對英國統治是有不滿的,所以按道理來說,他們對英國人應該會是恨之入骨,那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讓印度人後來對英國會更多是令人咋舌的感激之情呢?
其實總的來說,這是因為在英國人離開了印度之後,印度人才發現,英國在這將近200年的時間里雖然使用殘酷的殖民統治壓迫過印度人,但凡事都有個利弊,英國的統治對印度還是有不小的好處的——慢慢的,印度也在一直蛻變發展,英國在帶來災難的同時,帶來了統一,更帶來了先進的文明與認知,我們用一個常見名詞概括,那就是近代化。
接著是工業,當時經歷工業革命不久後的英國,帶來自己印度殖民地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工業流程與儀器,雖然當時英國人將其帶來印度的目的除了方便發展經濟,還有出於先進工業國家向落後農耕國家的炫耀,但即便是這樣,印度的工業能夠成為一套完整體系依舊是離不開英國,雖然當初的英國並不是出於所謂的好心。而得益於這個英國幫助所建立的工業體系,印度如今的紡織業與精密儀器才能夠如此之出色。
二、說完了最為直觀的表現,我們再來講講深層面的,深層面的文明自然是體現在政治體系之上。如今的印度在政體之上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政治制度是為議會民主制,而不管是聯邦,還是議會都是原本英國那套。雖然說這是曾經英國人為了方便自己殖民統治而做的,但是,這些確實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印度的文明近代化進程。
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年時間,但是在英國的無意幫助之下,印度這個多民族國家居然相對簡單的實現了統一,而印度帶來的近代文明化(包括近代基礎設施、近代制度)更是讓印度受益匪淺。
而由於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這種大環境下所選拔出來的印度領導階層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國,或者說對英國有認同感,畢竟沒有英國的體系,或許就沒有他們的今天。英國為印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框架,作為印度的主體領導階層又是認同英國,所以印度對英國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難理解了。
⑸ 印度曾經是完全淪為了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英國。
1849年3月,英國征服了印度旁遮普,標志著英國完全征服印度,印度全部土地都淪為英國殖民地。1849年2月,兩支起義軍在古吉拉特會師,並同英軍決戰.英軍用炮戰打敗起義軍.3月,英軍打敗阿富汗軍隊.3月29日,英國殖民者宣布把旁遮普省並入英屬印度領地,由印度總督直接統治.旁遮普的被吞並,標志著英國完成對印度的征服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