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名留學生在倫敦擺攤賣漢服,你如何看待他們這一行為
據新聞報道,有三名留學生在英國倫敦街頭擺攤賣漢服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說的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創意企業協作專業碩士研究生曾滔和他的兩個朋友媚晴、暮雨,在英國賣漢服的事情。因為資金有限,沒辦法租店鋪,只好在街頭擺攤的事情。
而且,當前疫情還是很嚴重的,在接頭跟眾多人接觸也並不安全。
綜上所述,我覺得留學生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還是要更有追求一些的好。時代的使命或許有宣傳傳統文化這一條,但肯定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
❷ 3名留學生在倫敦擺攤賣漢服,當地的人喜歡漢服嗎
當地人是喜歡漢服的。他們在經過這個漢服攤位時常常會爆發出這樣的驚嘆:“好美!”或“真好看!”
以前,無知的我只知道日本有漂亮的傳統服飾和服,卻不知道祖國有著歷史更為久遠的漢服文化。或是因為過去幾年中國的年輕人才意識到漢服文化的悠久和廣博並力圖將這種優良的文化傳播出去的原因有關?
當地人對發飾品感興趣
比起漢服,當地人似乎更對像發飾品一類的小物件更感興趣。原因大概是像發簪一樣的飾品在國外並不常見,所以,吸引了一些年輕女性的注意力。而當地小朋友更喜歡的就是撥浪鼓。孩子們左右搖擺著撥浪鼓,聽著撞擊聲,十分喜歡。
做起了“漢服講解員”的工作
三人在擺攤之餘,也做起了“漢服講解員”的工作。許多人表示分不清和服和漢服,這時他們就會清晰地講述兩者的樣式及區別。三人還在攤位上放了國旗,就是想要明確地告訴大家,這些樣式新穎好看的服飾來自中國。這對於傳播中國文化,也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❸ 95後留學生在倫敦擺攤賣漢服,他們此舉是受什麼所影響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漢服文化的逐漸興起,不管是國內的青少年們還是一些國外的華僑們都會對於漢服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今天小編想要講述的這個事情呢,也是來自於英國倫敦街頭的華僑們所做的一個舉動。
在倫敦街頭,三個人的做法不僅僅是代表著他們,而是代表著許許多多的留學生自己內心的想法,雖然遠離了自己的祖國,但是對於祖國的文化,以及對於文化傳播這一方面使命沒有忘記,用自己的一些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喜愛與想讓優秀的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去明白,去知曉,在這三位95後留學生的背後小編看到的是滿滿的愛國情。在這個有很多問題被西方化的現在彷彿這樣的舉動,更能影響著很多的中國學生們。
❹ 姚桐斌求學之路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的姚桐斌,1922年9月3日出生於一個以糧食生意維生的家庭。他在小學時期依靠微薄的收入完成學業,1934年7月黃土塘小學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經過校長的勸說,父親勉強同意他考初中。同年8月,姚桐斌考入無錫縣立初級中學,生活貧困迫使他兩次輟學,通過擺攤、做收發員和家教等方式維持生計。1937年,姚桐斌懷揣求知的決心,獨自赴上海,先後在私立成康中學和私立匯南中學讀高中。盡管面臨學費和住宿費的困擾,他與同學輾轉到江西吉安,1939年2月在吉安國立13中學高中部繼續學業,靠學校貸款維持學習。
高中畢業後,姚桐斌憑借優異成績獲得多所大學的錄取,包括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最終因對礦冶專業的熱愛選擇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1年10月,他赴貴州平越入學,1945年從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畢業,期間學校遷至四川璧山。在校期間,姚桐斌以卓越的努力和專注,以全校第一的成績於1945年7月畢業,獲工學士學位,並成為美國斐陶斐勵學會會員。1945年8月至1947年3月,他在重慶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同時准備出國留學考試。1946年10月,他被公費錄取為赴英留學生,同年10月進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攻讀研究生。
1951年,姚桐斌以「對於液態金屬及合金的粘性與流性的研究」論文獲得工學博士學位。接下來一年,他在倫敦帝國學院皇家礦校冶金系進一步深造,論文《對於液態金屬在鑄模中流動時的垂直運動研究》為他贏得帝國學院文憑。留學期間,姚桐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擔任「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英國分會」常務委員,參與《循刊》編輯工作,並協助管理留英學生會。
姚桐斌 (1922-1968)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兩彈一星元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