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印度人現在為什麼不反感英國人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一句名言: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就沒有印度這個國家。丘吉爾的話雖然有些”刻薄”,但也說的是一個事實,印度從來就沒有以一個國家出現過。在印度之前,印度這個地方是以部族各自存在各個城邦各自為政。一片散沙。不存在國家的這個概念,正式英國的“侵略”統一的印度,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法律,政治,文化。英國促進和幫助印度統一,建立了國家體系概念。當然,對英國不反感的主要是指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部分普通印度人對於英國的殖民的殖民統治也是十分反感和痛恨的。每年的3月23日是印度的民族烈士紀念日,每年4月13日是印度的迦利安瓦拉拔格大屠殺紀念日,都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證明。
還有一個比較隱秘的好處,那就是印度客觀上擴大的印度領土,古印度的領土面積其實不大。正式由於的英國人殖民,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地,但最終都便宜印度。使得印度的領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七。綜合來是說,就是由於英國給印度帶來的了先進的現代化文明,工業,科技。客觀上完成並擴大的領土和完整。所以基即便印度獨立和英國的關系還十分親厚,還加入了因此印度在獨立以後還加入了英聯邦。
㈡ 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麼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系,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於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麼孱弱,多麼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拚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於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於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㈢ 為什麼印度會被英國統治,把自己 的語言都丟啦!是不是在文化上輸給了基督
印度在英國殖民之前,其封建制王朝屬於那種諸侯割據的局面,和世界多數國家一樣在其封建統治過程中都不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國家,這一點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中央集權在世界歷史上是個異類。這點國家其自身就是支強干弱。
對於其語言方面,印度從來就沒有一種普遍使用的統一語言,印度現在各種語言方言多達1000多種,除了英國人來了之後印度人才有了可以統一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同時還有大約30多種語言同時作為官方語言。而印度的貨幣上也要印上十幾種語言才好方便流通,這是世界之最了。
㈣ 英國以前從印度掠奪了多少財富
而英國人在印度吃干榨盡的同時,英國也在進行著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能成功,技術上只是其中一個要素,而最關鍵的是資本,資本從何而來?從印度掠奪來的財富佔到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印度人口眾多,又為英國人的工業品提供了巨大的銷售市場。
如此下來,英國人的工業革命最終完成,從此確立了其世界老大的地位。而1840年之後,船堅炮利的英國人又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想把中國變為第二印度。雖然中國沒有成為第二印度,但是也被英國這個吸血鬼一直吸了一百多年的精血。
當時人稱中國為東亞病夫,印度為南亞奴隸,而靠著壓榨這兩個國家起來的列強們卻衣著光鮮的品頭論足,真是十足的無恥與諷刺。
㈤ 英國征服印度的時候,印度民眾為何沒有反抗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不斷發展,開拓的殖民地幾乎遍布全球的所有時區,成為殖民地面積最多的國家。
在英國的眾多殖民地中,面積較大的有現在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但是與其他殖民地不同的是,英國在征服印度之前,印度有廣闊的國土和大量的人口,並不像澳大利亞那樣幾乎沒有人。
偌大一個印度,英國是如何征服的?為何印度沒有進行激烈的反抗?
結語
莫卧兒帝國的沒落,印度各個勢力間的內斗,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提供了很好的時機。
英國人善於利用印度已有的統治秩序和當地人,善於借力打力、以印治印,減少了征服印度的阻礙。
偌大一個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就這樣被英國東印度公司一步步征服。
從印度的命運我們知道,內部的爭斗會為外來侵略創造時機,被外來侵略者利用,到最後只能聽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