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7世紀以後,英國為什麼要打西班牙,荷蘭,法國
英西戰爭(1585-1604):
早在16世紀後期,當時西班牙的國力遠比英國強大,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希望在歐洲和美洲建立一個天主教的大帝國,與此同時,時任國王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與他做對,不但在英國恢復新教聖公會信仰,還拒絕了腓力二世的婚姻請求。西班牙國王便出動「無敵艦隊」於1588年夏對英格蘭進行攻擊,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僅僅是英西20多年戰爭中的一個開始,事實上,在這次對抗中,仍然是西班牙方面佔有優勢,除了1589年英格蘭出動僱傭軍支持葡萄牙流亡人士(1580-1640年葡萄牙遭到西班牙的兼並)進攻里斯本以失敗告終外,英軍一直沒能也無力進攻西班牙本土,支持西班牙的控製法國北部的天主教吉斯家族也同樣在這一階段把英格蘭在西歐平原的最後一片據點----加萊地區給全部占據。英格蘭在海戰方面亦處於劣勢,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亞速爾群島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康沃爾登陸,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少數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陸的事件之一。總體來說,16世紀末17世紀初對西班牙和其支持者的戰爭,仍屬於英格蘭的自衛戰爭。
1604年倫敦條約簽訂後,1618年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北德-北歐路德宗集團引發的30年戰爭打響,這一場戰爭才真正導致西班牙帝國的衰敗(因為西班牙在海上和陸地兩方面針對奧地利的支持都宣告失敗);英格蘭在早期由權臣白金漢公爵的支持下對新教方面有過幾次雇傭兵作戰性質的有限而且失敗的軍事行動,白金漢公爵於1628年遇刺後,英國事實上無力再對歐洲大陸進行干涉,而是進入了一場和三十年戰爭幾乎平行的內戰,故30年戰爭英格蘭獲利為0。
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4-1667,1672-1678):第一次起因是當時的克倫威爾當局制定了《航海條例》,並不斷挑釁荷蘭商船護航隊,引發了戰爭,英國採取了封鎖荷蘭沿海的戰略,而荷蘭當時則採取了較為錯誤的戰略部署(在次要戰場,即地中海戰區投入了過多的兵力,從而使其在北海爭奪方面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故最終為英國獲勝。第二次發生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出現財政困難的時期,此次以荷蘭的獲勝告終,荷海軍最終順泰晤士河突入倫敦進行炮擊,破壞英國船塢,最終讓英方修改了《航海條例》。第三次,事實上屬於法荷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希望兼並荷蘭,花了40W鎊重金賄賂了英王查理二世支持其對荷作戰,同時英王查理二世希望恢復天主教故亦希望獲得同是天主教的法國的支持,最終的結果是,英法海軍聯合進攻荷蘭受阻,英荷單方面提前媾和,英國獲得大筆賠款,而法國後來則在這戰爭中空手而歸。
針對法國為主的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688 - 1697;1701-1714):
這才是讓英格蘭在歐洲獲得全面優勢的戰爭。
這也事實上是法國挑起的戰爭,1687年路易十四趁神聖羅馬帝國在東邊針對土耳其的戰爭剛獲勝,主力部隊仍在東部邊境的情況下大軍襲擊了神聖羅馬帝國領土,包括英國,西班牙,荷蘭,勃蘭登堡在內的其他國家對法國深表震驚,都支持神聖羅馬帝國,在大同盟戰爭中,英國海軍幾乎是全殲了法國海軍。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絕嗣,法國波旁家族和神聖羅馬的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繼任王位展開爭奪,英國,荷蘭和勃蘭登堡等再次支持神聖羅馬,戰爭亦造成西班牙境內大規模內戰,最終英國奪取了法國原本的海外殖民地,同時獲得了西班牙的海外貿易專營權。
② 二戰期間為什麼英國擊沉三艘法國軍艦
皇家海軍「H艦隊」在薩默維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將法國艦隊圍堵在軍港內,提出條件:要麼加入英國開展對德作戰,要麼六小時內自行鑿沉所有艦船。高傲的法國人既不想臣服於德國,更不想屈服於英國,他們拒絕了英國人的條件。英國皇家海軍開始進攻,法軍在讓·蘇爾海軍上將指揮下奮起還擊,這就是著名的米爾斯克比爾大海戰。畢竟英軍有備而來,而且海空軍力量更強一籌,法海軍損失慘重,包括3艘戰列艦在內的一大批艦艇被毀,1297名法國水兵被打死, 341人受傷。
③ 1940年的亞歷山大軍港,英國海軍為何要對法國盟友下死手呢
1940年,被德國打敗的法國軍隊踏上了逃跑的道路。這時,英國高層開始意識到法國海軍註定要失敗,被擊敗的法國如果被德國控制那麼後果不堪設想。英國首相丘吉爾作風強硬,對法國海軍的投降感到非常惱火。他曾擔任英國海軍部長。他非常清楚,德國海軍力量薄弱,參差不齊。在大西洋,德國人只能用潛艇的群狼戰術攻擊運輸線。強大的法國海軍、義大利海軍和德國潛艇將對英國人民構成嚴重威脅。如果英國海軍失敗,作為一個古老的殖民大國,英國必將衰落並走向滅亡。
最終的結果是強大的法國海軍基本上喪失了作戰能力。希特勒通過吞並法國海軍來增強德國海軍實力的夢想徹底破滅,強行橫渡英吉利海峽並登陸英國的計劃也宣告結束。
④ 英國為什麼在七年戰爭中打敗法國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佔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
⑤ 二戰時期英國海軍為何對法國海軍開戰他們不是盟友嗎
在亞歷山大港有法國戰列艦一艘,法國巡洋艦四艘,其中三艘是裝有八吋口徑大炮的新式巡洋艦。另外還有一些小型艦只。這些艦只由一個強大的英國戰斗艦隊掩護。在地中海西端的奧蘭及其附近的軍港米爾斯克比爾停泊著法國艦隊中兩艘最好的艦只——「敦刻爾克」號和「斯特拉斯堡」號,這兩艘戰斗巡洋艦,比「沙恩霍斯特」號和「格蘭森諾」號好得多,建造的目的就是要在質量上超過它們。這些船隻如落入德國人之手,將對我們的商船航線極為不利。另外還有兩艘法國戰列艦、幾艘輕巡洋艦、一些驅逐艦、潛水艇和其他艦只。在阿爾及爾有七艘巡洋艦,其中四艘裝有八吋口徑的大炮,在馬提尼克有一艘航空母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在卡薩布蘭卡停泊著戰艦「讓·巴爾」號,它是剛從聖納澤爾開來的,但是還沒有裝上大炮。在世界海軍實力的估計上,這是重要的艦只之一。它還沒有竣工,而且也不能在卡薩布蘭卡繼續裝配完成。當然不準它開往其他的地方去了。即將完工的「黎歇留」號已開到達喀爾,這艘軍艦可以航行,它的十五吋口徑的大炮也可以射擊。還有許多次要的法國艦只停泊在其他各個港口。最後,在土倫還停泊著一些艦只,則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了。「弩炮」作戰計劃確定:凡是我們能接近的法國艦隊,都同時奪取、控制,或有效地使之失去作用或予以擊毀。
首相致伊斯梅將軍1940年7月1日
⑥ 為什麼英國最終打敗法國成為頭號殖民帝國
法國幾百年來都是個很強大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由於十九世紀百年來的多次革命動亂導致人心不穩,民族凝聚力低下,社會發展緩慢之後,進入二十世紀法國開始落後和衰弱,二戰的時候法國已經是個相對落後的大國了,那個時候的法國已經不是英美德的對手,在西方只能排到老四,比義大利要強點。法國在二戰被德國打敗,幾乎滅亡,作為一個傳統的大國,那個時候的法國在國際上丟盡了臉面,美英蘇都是光榮的勝利,所以有面子,那個時候他們完全不把法國放在眼裡,法國後來申請過參加大國宣言的,但被丘吉爾拒絕了。法國的再次強盛還是在二戰後由戴高樂總統帶領下發展起來的,從1945到1975法國的經濟是西方幾個大國里增長最快的,法國的國力全面復甦,你今天所看到的法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位於美日德之後。
⑦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為什麼投降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 二戰中,有不抵抗的法國和抵抗的法國。 1940年6月德國侵佔巴黎後,法國即將戰敗時,一戰英雄貝當任副總理,要挾總理雷諾讓位,向德國投降,其本土被分裂為佔領區和自治區。1940 年6月22日法國同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後,「政府」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7月10日脅迫國民議會通過廢黜第三共和國、成立「法蘭西國家」,貝當出任國家元首,標榜「勞動、家庭、祖國」,進行「民族革命」。 海軍拒絕往第三國拘禁或加入英國皇家海軍,被英國襲擊,殘存艦隊基本返回本土土倫港,保持中立,同時與英國斷交(但與美國有外交關系)。其非洲殖民地也大部保留。 維希政府先後由賴伐爾、弗朗丹、.達爾朗執政。在約佔法國1/3領土的統治區內設立特別部和特別法庭,鎮壓一切愛國運動,取消選舉、言論和出版自由。取締工會,模仿建立墨索里尼的總體國家,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外完全投靠納粹德國,和西班牙佛朗哥保持密切關系,支持希特勒在歐洲建立的「新秩序」,派「志願軍」對蘇聯作戰。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1942年7月,英美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占突尼西亞。此時盟國爭取了維希政府的總督達爾朗的不抵抗,希特勒實施佔領全法國的行動,維希政府將其全部統治區交由德軍佔領,海軍為維持名譽全部自沉於土倫港。 1944年8月盟軍(含自由法國第7集團軍)從法國南部登陸法國後,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台。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賴伐爾戰後被處死刑,貝當原本判處死刑,後因為一戰戰功之故被戴高樂特赦,改判無期徒刑,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戴高樂則成為法國抵抗運動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戴高樂在法國第5軍任坦克旅旅長,1940年5月任第4裝甲師准將,他提出了針對德國閃電戰戰術建設機械化部隊的建議,但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國淪陷時,戴高樂堅決要求抵抗德國侵略者,但在當時的法國政府中,他孤立無援。同年6月6日任國防部副國務秘書,主張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後拒絕在德法停戰協定上簽字。德軍佔領巴黎後出走英國。貝當政府對戴高樂將軍「叛國」進行缺席審判,徒刑從4年直至死刑。 1940年6月18日戴高樂第一次在倫敦向法國發表廣播演說,呼籲同胞在他的領導下繼續抗戰。6月25日,創建並領導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後改稱自由法國政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7月14日法國的國慶節,戴高樂將軍檢閱了首批「自由法國」的戰士。一周以後,首批「自由法國」飛行員參加了對魯爾區的轟炸。1943年自由法國總部從倫敦移到阿爾及爾,就任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1943年5月,共產黨等16個政黨團體在法國國內共同組建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戴高樂派往國內的代表讓穆旦擔任第一屆主席。到44年3月,法國國內各抵抗組織的武裝力量聯合為統一的內地軍,戴高樂的海外軍團主要由從敦克爾刻撤退英國的軍隊和愛國人士、北非反正軍隊組成,隨盟軍和德軍進行戰斗,軍隊編制組成達到集團軍級。很多戰士遠赴蘇聯,支持抗德,如大名鼎鼎的「諾曼底」飛行團等。 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後3天回到巴黎,任臨時政府主席兼國防部長。1945年5月,德國投降,戴高樂以法國臨時政府的名義,和盟軍一起接受德國投降,並擁有對德佔領區。
記得採納啊
⑧ 【請教】為什麼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之間曾經爆發過「英法百年戰爭」
一、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起源: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關系的糾纏不清和英國對法國長期積累的怨恨。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國之後,大部分官員都是由法國貴族擔任。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法國人的憎惡越來越深,認為法國人是到英國來當主人。近200年間王公貴族上等人士只使用法語,英語成了農夫或商人使用的語言。滲透到英國的法國的語言、文化很自然地收到了英國平民百姓的厭惡,並且英國作為法國的臣民只能向法國低頭。
對於瞧不起英國人、事事干預英國並且總是高高在上的法國人,不僅是英國百姓,連已轉變為英國人的諾曼底王和貴族也感到很憤恨。英國已痛下決心,要擺脫與法國的君臣關系,平等地與法國對話。這也是百年戰爭爆發的很大一個原因,當然,除了英法之間「歷史淵源」外,英法百年戰爭爆發還有以下的原因:
1、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是法國加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後無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繼承問題。
1154年,法國最強大的貴族——安茹伯爵亨利因其母親的血緣關系,得以繼承英格蘭王位,是為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著十分罕見的雙重角色:作為國王,他是英國的統治者;作為公爵和伯爵,他又是法國的臣民。因此除非他自願放棄法國國籍、放棄在法國的一切權利,否則他作為一個法國公民理所當然必須對法蘭西國王唯命是從。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一方面承認法蘭西國王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對法王的命令置若罔聞,根本不履行作為法國貴族的任何義務。對於一個不但擁有國王頭銜、而且領土比自己大兩倍以上的強橫逆臣,路易七世當然會想盡辦法奪回本應屬於自己、屬於法蘭西國王的法國領土!英法之間這種君不君、臣不臣,利害關系糾纏不清的混亂局面,在雙方的後代之間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百年戰爭的前,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三世就正式提出了繼承法國王位的要求。
2、加斯科尼問題是英法百年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愛德華一世以來,加斯科尼問題一直在英法關系中居中心地位,即加斯科尼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加斯科尼是位於現代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地方。在愛德華一世時,這個繁榮的盛產酒的省份是英格蘭僅存的一塊法國領土,他與英格蘭的政治關系由於甜酒的出口貿易和把英國織品和穀物海運到波爾多和巴約訥而得到加強。在12世紀時,該地區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繼承權而轉移到英格蘭的金雀花王朝手中。
英格蘭國王要求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承認他們的宗主權,但是這些國王作為阿基坦的公爵,自1204年以後一直是法蘭西國王的附庸,卻拒不承認法國國王在加斯科尼的宗主權。在「百年戰爭之前和之間,加斯科尼一直在安格魯—法蘭西關系中居於中心位置;它取代諾曼底和安茹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重重矛盾和矛盾的激化,在弗蘭德商人的挑撥之下,積怨頗深的英國和法國之間終於爆發了戰爭。
二、影響:
1、戰爭體制。
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雇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法國則迫於初期戰局失利,必須擴張王室統治權力以抵擋外敵。因此在戰爭結束時,雙方都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得勝,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戰後,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許多重騎兵傳統,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已經流傳四方,步兵的重要性從此不斷提升,騎兵最終則消失了。
2、戰術思想。
戰爭初期,法國在各次大會戰都使用重騎兵正面沖擊,到了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已模仿對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斗,這說明騎兵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3、武器裝備。
百年戰爭中,雙方的武器裝備也經歷了改良和演化,14世紀開戰時,當時最好的盔甲仍然為鎖鏈甲,這和之前數個世紀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了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雙方也重視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在後期,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葯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⑨ 二戰中法國投降之後怎麼了
二戰中法國投降之後,事實上投降之後的法國,除宵禁和主要工業品供給德國外幾無損失。這避免了與德國鏖戰後嚴重的經濟衰退和殖民地損失,從而讓英國和蘇聯獲益。
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同時成立以貝當元帥為首的親納粹「維希法國」。由於英國擔心法國艦隊為德國所索俘虜,英國派艦隊擊沉了法國艦隊,由此造成了維希法國和盟國的敵對關系。但是法國在戴高樂和他所領導的自由法國(後稱戰鬥法國)繼續跟法西斯抗爭。法國50萬「內地軍」在解放巴黎中的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9)英國為什麼要擊沉法國擴展閱讀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後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 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4月9日攻擊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採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義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 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 企圖迫使英國屈服。 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⑩ 為什麼英國反而成了拿破崙戰爭中打擊法國的主力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並不難,大家想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什麼英國會積極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發出了一句宣言德意志的征程是星辰大海!使得英國與德國共同走上了海軍軍備競賽的不歸路。
原因是什麼?就是德國人的軍備提升威脅了英國人的海外利益。英國輝煌的日不落帝國是如何誕生的?就是依靠著海外廉價的原材料和與勞動力才誕生的。如果有人跟他爭奪這些東西,那勢必就是與他開戰。所以英國人積極的可加入了一戰。
正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英國始終有著世界領土1/4的日不落帝國當時的他們可謂說是心高氣傲,決不允許該死的法國佬擁有超越他們的可能。因此他們迫不及待的把拿破崙這顆定時炸彈給拆了。歷史書上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拿破崙一登陸法國大陸以後就是在他第一次流放以後。為什麼歐洲國家會迅速結成同盟,並起兵對抗他。我想當時歐洲各國打得不可開交,與英國有關,最後能夠結盟,一起對抗拿破崙,並最終在滑鐵盧擊敗他也與英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