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的历史及国王世系表
据神话传说,越南第一个国家文朗国(后改名为瓯雒国)是在青铜器时代建立的,以东山文化(最早发现于清化省东山村遗址而得名)为代表,出土文物中最着名的是铜鼓。据传说,文朗国沿袭了几十个世纪,形成18代雄王当权的雄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秦征服百越。自此,越南北部置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长达十多个世纪。
秦朝时,秦始皇派军队征服岭南,越南北部置于象郡辖下。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兵征伐,于公元前111年击灭南越国,在其地设置九个郡县。自此,越南置于中国直接统治下长达1182多年,从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国人以驻军和垦荒的形式迁居越南。南海郡尉赵佗(河北正定人)在岭南建立南越国,首都南海(今广州),此时越南北部实际上归南越国统治。
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交趾叛乱,建立了国家,但一直作为中国的属国或藩属国,名为大越国、安南、越南。1010年迁都升龙(今河内)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间间隔有中国直接郡县统治的北属时期。主要朝代为李朝(1010年—1225年),陈朝(1225年—1400年),黎朝(1428年—1527年),西山朝(1778年—1802年),阮朝(1802年—1945年)。
B. 越南教科书上的历史,是如何描述中国的
越南的历史教科书上描写的其实是一段不断被中国侵略的历史。在越南的教科书中,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不断的攻击着他们,而越南一方则是不断的反抗中国的侵略,最终赢得独立的。其实从表面上来看,现如今双方作为不同的两个国家,这种描述或许还有点道理,毕竟在我国的历史上,越南确实是一直被我国征服的一块地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越南都是中国的藩属国。
综合而言,在如今双方已经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国家的情况下,越南为了自身文化的独立,为了建立属于自身的历史,从而对历史的解释有着不同的意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C. 越南历史的中国领土时期
越南历史的中国领土时期可追溯至秦朝时期,当时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南征百越,于前214年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及象郡,推行移民实边政策。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割据,成立南越国,对越南北部实行统治。越南历史中,南越国被称为“赵朝”,部分越南史家视为正统王朝,但现代史家认为其是“外族侵略者”。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亡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设立交趾刺史,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中部。西汉对越南实行“与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赋税”及“诸雒将主民如故”的统治政策,对越南产生深远影响。越南史家认为,越南地区的文化、宗教及政治制度均受到中国治乱的影响。
东汉时期,交趾郡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教导越南民众礼义、耕稼,引入华风。公元40年,交趾雒将征侧及其妹征贰起义,反抗汉朝,后为东汉将领马援所平定。
两汉时期,越南北、中部地区是汉朝对外交通枢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有贸易往来。公元2世纪,日南郡常有起事,对抗汉朝政府,象征着林邑国(占婆国)的建立。
东汉末年,交州成为三国时代的割据政权之一,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长期受制于各割据势力。263年,曹魏占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265年,司马氏代魏,成立西晋,继续管治交州三郡。316年,中国北方被五胡各族所据,晋室南渡,是为东晋,越南局势长期不稳。
公元602年,越南交州有李佛子称兵割据,隋廷派刘方征讨,李佛子惧而请降,越南又归于中国统治之下。唐朝重新崛起后,消灭南方的萧铣势力,越南便入于唐。唐朝政府对越南地区的行政建置数有变更,例如有“安南都护府”、“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唐代越南地区受中国内地文化发展,有着名诗人杜审言、沈佺期等曾在当地任官,使其文风盛行。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现乱事。当地民众曾发动数起大型叛变,如722年的梅叔鸾起事、791年的布盖大王冯兴起事等等,最终为唐室所平。在对外关系上,唐代中晚期先后有环王国(即占婆国)、南诏国侵扰越南地区。
唐朝衰亡时,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静海军节度使一职,与中国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930年南汉灭曲氏,但交州本地将领杨廷艺等仍争夺自主权。938年,廷艺旧将吴权控制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白藤江植入大桩,待潮涨时引南汉军船来到,此时潮水退却,南汉军船因碰到大桩而搁浅,吴权乘机派舟师击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吴朝。吴权的胜利及建政,在越南独立进程中具重要意义,后世越南史家评道:“我越之正统,庶几乎复续矣。”中国近千年的统治,对越南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归纳指出:“我交州地区自汉以迄于五代仍是内属中国之地,因而中国的治乱也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当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州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皈依了这些宗教。后来我国自主之后,这些宗教更形兴盛,例如佛教盛于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于陈朝以降。凡风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学术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们的人已尊奉了中国的学术和宗教,则我们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国。”
D. 越南古代史
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继而进攻位于华南、越北的百越(又作百粤)。前214年,秦朝设置桂林郡(在今中国广西省)、南海郡(在今中国广东省)及象郡。秦朝对此三郡推行移民实边的政策,将中原内地的民众迁徙到这里,让他们“与百粤杂处”。
赵佗
秦末,中国内乱,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当地。中国史书记载他迅速扩张势力,“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成立南越国。南越国对中原的西汉王朝入贡受封,对内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越北地区,“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设立官署以作统治。南越国又透过军事压力及财宝馈赠,增强对邻近部族闽越、西瓯、骆等的影响力。
南越国在越南历史里又被称为“赵朝”,封建时期史家如黎文休、吴士连等把南越国视为越南史上的正统王朝,到现代却遭到否定,史家陶维英指出它“只能是外族侵略者”,“企图开疆拓土,侵占我国辟为郡县”;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称之为“只是中国封建集团内部的一支割据势力”。
公元前111年,西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领土。汉朝实行直辖统治,设立“交趾刺史”(后又改为交州),辖境横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于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阯,在今河内一带)、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带)、日南(今广平省、广南省一带)三郡便属于它的管治范围。各郡内又管辖若干县份。西汉对越南的统治政策有三个要点,分别为“与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赋税”及“诸雒将主民如故”。西汉末年,交趾郡太守锡光教导当地民众礼义;东汉建武初年,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定婚姻嫁娶制度。锡光和任延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并使越南开始沾染华风。
建武年间,交趾郡辖下的一位女姓雒将(雒越人领袖)征侧被太守苏定“以法”惩治,征侧不服,乃于公元40年,与其妹征贰起事反抗,史称“二征起义”,一度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东汉朝廷派大将马援率军镇压,最终在43年歼灭征氏姊妹,事件遂平。[1]
第二次北属
主词条:前李朝
公元43年,东汉大将马援重新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后,在当地推行新措施,包括修治城郭,整顿水利,又向朝廷报告越律及汉律抵触之处,然后跟越人“申明旧制”,骆越人从此遵行马援的措施。相传马援在交趾“立铜柱”,成为当时的“汉之极界”。
两汉时期,越南北、中部地区是汉朝对外交通枢纽。自日南郡出发,可到达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东汉时,南海及西方的叶调国(在今爪哇)、掸国(在今缅甸北)、天竺国(今印度)、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等国人士到中国内地时,都会以日南郡为必经之道。
公元2世纪,日南郡常有“象林蛮夷”起事,对抗汉朝政府。现代学者认为,这些蛮夷起兵事件,象征着林邑国(即占婆国)的建立。
中国在东汉晚期出现州郡割据的局面,交趾太守士燮亦于187年至226年长期控制交州全境,而九真、合浦、南海等郡的长官职务都由士氏兄弟出任。据历史记载,士燮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吸引了中原名士前来投靠,交州因此成为东汉末至三国初年相对安定繁荣之区。后世越南史家的高度评价士燮的统治:“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佛教思想家牟子便是在士燮时期投靠交趾,写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论》。中国江南的东吴势力崛起后,士燮于211年投附,名义上隶属孙氏,实质仍操有自主权。226年士燮死后,吴主孙权打算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势力,遭士燮之子士徽等人反抗,吴将吕岱遂设计诱杀士徽兄弟,夺得交州控制权。
248年,交趾、九真民众起事反吴。据越南史籍所述,是次起事的领袖赵妪能乘象作战,在山中对抗吴军。吴廷派交州刺史陆胤讨伐,最终平息事件。而在全中国的局势而言,东吴为三国时代的割据政权之一,与北方的曹魏(后被司马氏所篡)交争,影响到交州政局。263年,曹魏出兵占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265年,司马氏代魏,成立西晋,继续管治交州三郡。268年,吴主孙晧派陶璜等率兵反击,到271年大破晋军,收复交州,陶璜任交州牧。东吴最终在280年被西晋所灭,交州牧陶璜亦投降,越南遂归西晋统治。西晋朝廷听取陶璜建议,为使交州免受南方林邑国(占婆)的威胁,维持其地方兵力。
316年,中国北方被五胡各族所据,晋室南渡,是为东晋。东晋期间,交州常有军事将领互相攻杀或据地作乱,又有林邑国入侵,局势长期不稳。东晋末年的大型民变孙恩卢循之乱亦蔓延至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击败卢循,结束动乱。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刘宋(与南齐、南梁、南陈合称“南朝”),继续任杜慧度为交州刺史。杜慧度任职期间,整顿风俗,改善人民生活,修建学校,使交州出现安定局面。刘宋末年至南齐初年(468年至485年),交州人李长仁及其从弟李叔献,先后以“行州事”的名义专制一方,违抗朝廷,最终因南齐朝廷拟欲征讨,李叔献才交出权力。
南梁时期,因交州刺史萧咨为政苛暴,引起当地人士李贲的不满及起兵,据有交州,于544年称帝,改年号为“天德”,越南后世称李贲为“李南帝”,其政权为“前李朝”。南梁朝廷于545年派陈霸先率军镇压,击败李贲,李贲终在549年被部下所杀。中国正史又提到,李贲败死后,其兄李天宝逃到九真继续抗争,最终亦被陈霸先歼灭。而根据越南史家的描述,前李朝在李贲死后,其部下赵越王、兄长李天宝、族人李佛子等仍继续领导,至602年李佛子投降隋朝,前李朝才结束。
第三次北属
公元602年,即中国隋文帝仁寿二年,交州有李佛子称兵割据,隋廷派刘方征讨,李佛子惧而请降,越南又归于中国统治之下。到隋朝亡后,唐朝重新崛起,消灭南方的萧铣势力,越南便入于唐。唐朝政府对越南地区的行政建置数有变更,例如有“安南都护府”、“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
在唐代,越南地区受中国内地文化发展,且有着名诗人杜审言、沈佺期等曾在当地任官,使其文风盛行。爱州(在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辅便为唐代越南文士的代表人物,曾在唐廷任职高官,并有作品传世。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现乱事。当地民众曾发动数起大型叛变,如722年的梅叔鸾起事、791年的布盖大王冯兴起事等等,最终为唐室所平。在对外关系上,唐代中晚期先后有环王国(即占婆国)、南诏国侵扰越南地区。环王国在9世纪初(时为占婆第五王朝时期)入寇驩州及爱州,唐军旋即将之击退。南诏国为唐朝西南方的邻国,双方时有交战,9世纪中期南诏数度攻打安南,863年更占据府城大罗(又称罗城、安南城,即今河内),866年才由唐将高骈夺回。唐廷从此采行藩镇制度统治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由高骈任节度使。高骈管治时致力建设,重修大罗城,整顿河道以便航行。唐代人的河渠工程对越北有相当建树,据《天威径新凿海派碑》所述,当地河流原本危险难行,“舟人所历,毛发自寒”,经整顿后“则安流坦途,不复经斯险矣”。
唐朝衰亡时,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静海军节度使一职,与中国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930年南汉灭曲氏,但交州本地将领杨廷艺等仍争夺自主权。938年,廷艺旧将吴权控制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白藤江植入大桩,待潮涨时引南汉军船来到,此时潮水退却,南汉军船因碰到大桩而搁浅,吴权乘机派舟师击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吴朝。吴权的胜利及建政,在越南独立进程中具重要意义,后世越南史家评道:“我越之正统,庶几乎复续矣。”
中国近千年的统治,对越南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归纳指出:“我交州地区自汉以迄于五代仍是内属中国之地,因而中国的治乱也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当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州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皈依了这些宗教。后来我国自主之后,这些宗教更形兴盛,例如佛教盛于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于陈朝以降。凡风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学术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们的人已尊奉了中国的学术和宗教,则我们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国。”
E. 越南对中国历史的惊人描述
越南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存在显着偏差和惊人之处。
越南历史教科书在描述与中国相关的历史事件时,往往采用了与中国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视角和解读。例如,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派遣大军南下征服岭南地区,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统一大业的重要一环,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扩展与巩固。然而,在越南历史教科书中,这一壮举却被描绘成一场对“古越南”的残酷征服,书中详细刻画了秦军的残暴行径和对越南人民的压迫,将越南描绘成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汉朝对南越的统治上。汉朝将南越纳入直接管辖之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当地发展的政策。然而,在越南历史教科书中,这些政策被解读为对越南的剥削和掠夺,满足汉朝的贪婪野心。这种描述不仅忽视了历史事实,也扭曲了两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进入唐朝后,随着中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逐渐传入越南。然而,在越南历史教科书中,这些文化交流却被视为“文化侵略”,认为唐朝统治者强制推行儒家文化,旨在同化越南人,抹杀越南的民族特色。这种解读完全忽视了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将中越之间的友好交往描绘成一场充满敌意的对抗。
到了近代,中越两国在共同抵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在越南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对越南的援助却被刻意淡化甚至曲解。例如,在中国援助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但在越南教科书中却被描述为“屈指可数”、“微不足道”甚至“劣质品”。这种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不仅伤害了中越两国人民的感情,也误导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
综上所述,越南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历史的描述存在显着偏差和惊人之处。这些描述往往忽视了历史事实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采用片面和极端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这种历史书写方式不仅不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理解,也阻碍了年轻一代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和思考。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历史,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传统,共同推动中越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F. 越南人晒出“历史版图”,人们感叹什么
引子
越南作为我国的邻国之一,其中不少城市更是闻名于世,成为了国人出国旅游的首选,但你不知道的是,那古时候越南还曾是我国的领土。《秦史》当中记载:秦朝末年战乱频发,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发动了兵变,占领了桂林郡和象郡并自封为王建立了南越国,这段历史也被越南人视为自己的国家历史。
《后汉书》当中记载:等到西汉时期,国内的战乱不断平定,我国也来到了繁荣发展的阶段,这是朝廷才想起南越国,派去使臣劝降,赵佗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决定臣服于汉朝的统治,去帝号,常年向朝中纳贡,这也是越南历史上的北朝时期。
而在另一版本中赵佗的身份则是一个侵略者,这个观点也出现在越南的一个神话故事中,在故事里他们古时候真正的君主叫做骆龙君,他在赵佗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南越国,而赵拓所建立的则被称为文朗国。也是根据这个神话故事越南人才有了“划江而分”的国土版图,这也让他们觉得如果广州和广东地区是他们的,那么他们的发展一定会有所不同,肯定要比现在繁荣昌盛的多,自己的国家也会跻身成为世界一流国家。
结语
一味地编造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与其活在自己的梦里,不如脚踏实地了解自己的国情,从根本上出发认清楚自己的现状,一切的美梦都在破碎的那一天,真正将命运抓在手里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