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在舞蛇时是怎么操控蛇的
说到“开挂民族”,大家肯定会想到印度,在我们眼里印度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国家,拥有富有神秘感的独特文化,虽然印度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欠缺,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但每年还是吸引了不少古文明爱好者前往。
最后一点,就是即使舞蛇人真的不小心被蛇咬了,他们自己也有专门的蛇药,只要及时涂抹就能消除毒性。不过游客听过由于舞蛇人的收入越来越少,已经有不少舞蛇人放弃了这项职业,加上舞蛇人需要长期和蛇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长久下来很容易得肺病,风险性实在太高,导致现在舞蛇人已经不跟以前一样常见了。小编觉得这种“舞蛇艺术”也是印度的一道独特风景,更是一种印度文化,还是很值得好好流传下去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舞蛇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B. 为什么印度人吹笛子,蛇就会立起来呢
与吹笛子无关
眼镜蛇是没有听觉的,所以它听不到音乐,眼镜蛇只攻击进入攻击范围的敌人,所以当有什么东西在它眼前晃悠的时候,它会竖起上半身,张开肋骨让自己看上去大一些。
然后跟着一起晃,以找到合适的实际进攻,所以驯蛇人只要在它攻击范围外晃悠就行了,吹不吹笛子都没关系。
(2)印度人怎么吹笛子扩展阅读:
眼镜蛇分布范围极广,除了欧洲和马达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温暖地区都可以发现它们。
眼镜蛇分布于从非洲南部经亚洲南部至东南亚岛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东南亚岛屿。
在我国,眼镜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尔可见,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C. 阿拉伯音乐,印度音乐的常用音阶有哪些
1、印度音阶,印度音乐术语。婆罗多的《舞论》指出印度音乐中每个音阶有7个音级,缩写为Sa、Ri、Ga、Ma、Pa、Dha、Ni。
从Sa开始的萨音阶和从Ma开始的玛音阶是印度传统音乐的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在8度内各包含22个什鲁蒂(微音程),每个什鲁蒂约相当于四分之一音。萨音阶和玛音阶是纯律或接近纯律的音阶。以萨音阶和玛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可构成14种调式音阶。在印度古典音乐中音阶通过拉格来体现。
2、阿拉伯音阶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阶。擅长数学的阿拉伯人,根据量音学原理,运用“四度相生法”,即将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纯四度;依次相生,产生最初的九律。
10世纪,突厥人法拉比将律数增加到17,并区别为两类:按传统四度相生法所得的算作正律;根据中立音程所得的算作变律。到13世纪,波斯音乐理论家萨菲·丁在古代九律的基础上,再次往下生8次而得十七律,按其音高排列,即为:
但十七律在实际使用中很不方便,未被广泛接受。1888年穆沙卡发明了“二十四平均律”,即把十二平均律的各半音再一分为二。其相邻两律间的音程值均为50音分,即所谓的“四分之一音”。但这种四分之一音在实际音乐中,只能与半音或全音相加为四分之三音或四分之五音使用。
各种音阶:
吉卜赛音阶
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3: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
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 6个全音。
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D. 眼镜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动物,为啥印度人还吹笛逗蛇
说起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街头吹笛逗蛇的卖艺人。众所周知,眼镜蛇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动物,很多人都避之不及,但是很多印度人却选择与蛇共舞,甚至会将蛇放在嘴中,这种卖艺谋生的手段在我们眼中看起来未免太过于危险。有的人说,这些蛇都是事先被拔除了毒牙的蛇,不会对卖艺人造成威胁。
吹笛逗蛇也是很多迫于无奈之举。设想,如果印度人每个人都有一份能够维持自己生计的工作,那么还会有谁愿意在街头巷尾做这么危险的活动来赚钱呢?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体现在老百姓的身上,正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并不富裕,才会导致印度人民的生活比较拮据,才会有各种各样谋生手段的出现。
E. 印度人用笛子就可以控制蛇起舞,难道蛇真的能听懂音乐吗
其实之所以印度的人能够通过一根笛子来让蛇起舞,并不是什么神话传说,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而且说其实蛇根本听不懂你在吹什么音乐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根据当地印度人的笛子而起舞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笛子吹出来的音乐有一种特别的声波。
而且这项工作也是分的有危险的,因为我们知道毕竟你们面对的蛇,不是普普通通的蛇,而是具有剧毒的眼镜蛇。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没有掌握这个技巧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被眼镜蛇咬到,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因为这个而命丧黄泉,在印度,这些都不是先例,都有很多的人因为这样而死亡。
F. 为什么印度人很会抓蛇
因为印度人要谋生。就是说印度人抓蛇是因为印度人要吹笛子舞蛇。
印度恐怖的耍蛇者
尤其在印度,蛇类在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人崇拜蛇,视蛇为“神”的化身,而眼镜蛇尤受崇敬,被称为“努拉盘布”,即“善蛇”。
印度有蛇庙、蛇村、蛇舞、蛇船赛,每年还有蛇节。祭拜蛇神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仪式,许多印度教徒会在蛇节那天给蛇神献上鸡蛋和牛奶作为供品。最近几年印度政府着力发展旅游业,全力挖掘本国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而雪拉莱市因与蛇共舞了数百年,被印度人视为“蛇节”的发源地,故印度旅游部门将之列为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每年8月份的蛇节,雪拉莱的市民不分男女老少,统统会不约而同到郊外去捕一次蛇,他们将捕来的蛇集中放置到一座古老的庙宇里“囤积”。吃过晚饭后,他们就会来到庙宇里,争先恐后徒手捉起一条蛇或数条蛇,步出庙宇外开始尽情狂欢,与蛇共舞。他们几乎人人手上都揣着一条蛇,有的人将蛇抱在怀里,不停地亲吻着;有的人将蛇缠绕在身上,大摇大摆地迈着方步,像是借以炫耀自己的胆大无比;有许多年轻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缚在肚脐间,当作美丽的“腰带”;还有一些小孩子,只穿着短裤,赤裸着的身体上倒挂着八九条红绿斑纹相间的小蛇 尽管众多人会被蛇咬伤、缠伤,但他们却引以为豪。这些人认为,被蛇咬、缠了预兆着今生今世无灾无病。
蛇船竞赛
在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有一种有关蛇的吉庆活动--蛇船竞赛,犹如我国端午节的龙舟竞赛。竞赛点岸边椰树葱郁高大,铜锣、鼓声、号子声此起彼落,一艘艘蛇形船在进行着角逐。这便是喀拉拉邦河兰慕拉、乾帕库兰、科塔雅地区传统的欧南节蛇船竞赛的盛况。赛船的船头是一个生动的蛇头,吐着红色的长舌,60米长,高昂水面14米的蛇头吐舌翘起。蛇船竞赛在当地被看作是每个村庄的大事,因此都选拔强手参赛。参赛选手身穿白色衣裤缠白头巾,手持短划桨,每艘船上还点缀着或红或黄的伞。竞赛时,选手们整齐地分坐于船的两边,按船上歌手短促高昂、节奏鲜明的号子奋力划桨。刹那时,上百艘蛇船竞逐,水花四溅,号子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如若胜利,全村人都要为他们庆功。
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3%,在虔诚的印度教徒眼中,蛇并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无伤蛇之心,蛇就没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镜蛇更是财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并供它食物,命中一定会走好运。在印度许多农村都有香火缭绕的蛇庙,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为求得一男半女,对庙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顶礼膜拜。
千百年来,印度一直活跃着一群耍蛇人。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几个大小不一的篮子,一根笛子便构成了他们的全部家当。大多数人对蛇宁可敬而远之,而印度蛇人则把它们看做朋友。印度耍蛇人的祖上大都住在深山老林,形成自然环境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与毒蛇为友。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眼镜蛇、蟒蛇在他们的指挥下,无不俯首听命。就算是不小心被蛇咬了,他们也会用草药迅速解毒。耍蛇行业也是一种“眼球经济”,在现代文明和科技的冲击下,古老的印度耍蛇业如今已呈现衰败的迹象。
这一有千百年历史的文化艺术在1972年后成为非法活动。印度政府为了禁止蛇皮贸易,1972年后严厉打击街头耍蛇艺人。印度政府意识到一门千年艺术即将失传。为了保护耍蛇人,政府即将推出”耍蛇人培训“计划。参加过政府培训的耍蛇艺人将正式成为国家动物园的驯兽师,被冠以“爬行动物专家”的头衔。耍蛇人将向来动物园参观的孩子们讲解野生动物的趣闻和丛林生活。此外,政府将建立“耍蛇人专线“,为市民捕捉入侵忽然爬到家中的蛇。
眼镜王蛇
印度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大、最着名和最致命的蛇类。例如,眼镜王蛇,以其可怕的习性和危险的毒液而闻名;网纹蟒,体长可达十余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蛇类。这两种蛇如今非常罕见,仅存于印度少数地区,人类很少能在野外遇到。另有259种蛇类分布在印度各地,其中约有50种为毒蛇,有些非常危险。尽管许多人对印度蛇类的致命危险感到忧心忡忡,但它们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高度濒危的物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