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意大利国王为什么被称为皇帝

意大利国王为什么被称为皇帝

发布时间:2022-06-12 14:30:08

1. 奥托大帝生平经历简介,如何评价奥托大帝

公元 10 世纪,正当德意志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位伟大的人物应运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托一世。
奥托一世936 年即位后,积极打击封建割据势力,抵御马扎尔人入侵,维护中央集权。
937年平定巴伐利亚公爵叛乱后,变公爵世袭制为国王任命制,剥夺公爵的宗教权,并以征讨、联姻等手段,至949年完全控制士瓦本、法兰克尼亚、洛林、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五大公爵领地,建立起强大的王权。他利用基督教对易北河以东实行殖民统治,残害西斯拉夫人。
951年入侵意大利,娶意王遗孀为妻,在帕维亚加冕为意大利国王(或称伦巴底王)。
955年在奥格斯堡之战中彻底粉碎匈牙利人的入侵。
961年应教皇约翰十二世请求再次进军意大利,平息当地叛乱。
次年2月在罗马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963年,奥托废黜约翰十二世,立利奥八世为教皇。这也开了由皇帝决定教皇人选的先例,成为历史上皇帝与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
966年出兵南意大利,受到拜占庭帝国抵制,被迫议和。
他长期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不仅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苦难,也影响了德意志的统一。
奥托一世在位期间,借助宗教势力加强统治,不断扩张,曾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苦难。由他开始的“罗马帝国”称号一直传接下来,到公元1157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代国王腓特烈一世(红胡子)为了显扬他的国威和武功战绩,竟在“罗马帝国”之前增加“神圣”二字,从而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并使帝国的势力和版图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奥托在内政方面影响最大的举措是明令主教教区为采邑,主教享有领主的一切世俗权利,这使得主教们成为托起奥托庞大帝国的坚实支柱。在帝国东扩的过程中,教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也贡献重大,为维持对新征服的斯拉夫人聚居区的长久统治,奥托在这些地区新建立了马格德堡大主教区、奎德林堡、梅泽堡、迈森等主教辖区,在斯拉夫人的基督教化过程中,这个时期意义重大。
意大利地处东西贸易的要冲,其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等富称欧洲,德国封建主早就垂涎三尺。意大利政局的混乱给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北部诸侯如艾夫里阿、斯波列托等为争夺王冠互相倾轧,南部则是拜占廷和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十分腐败。罗马贵族西奥费莱克特及其妻女操纵教皇废立达半世纪之久,引起各阶层广泛不满。955年,教皇约翰十二(955~964年)即位。他生活放荡、穷奢极欲、公然作孽,罗马教廷里部分官员决心搞掉他,把权力交给萨克森国王。他们派使节去见奥托,请他来意大利和罗马。961 年,奥托带领大批人马进军意大利,并于次年2月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加冕为奥古斯都。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近 500 年之后又冒出来一个“罗马帝国”,后来甚至称“神圣罗马帝国”,意思是它有权统辖一切基督教王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古代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者。从此,每位德国国王上台后都想重演一遍去罗马的加冕礼,以此为无尚光荣。

奥托在位的最后十几年,集中精力进攻意大利,一再操纵教皇的废立,并企图染指南意大利,从而与盘踞那里的拜占廷和阿拉伯势力发生冲突。970年,奥托与拜占廷议和,被迫放弃对南意大利的野心,并让他的儿子即后来的奥托二世与拜占廷先帝罗慕努斯二世女儿提奥菲诺结为夫妇。奥托二世(973~983年在位)继承乃父遗志,一度攻占那不勒斯和塔兰托,但982年被阿拉伯人击败。983年,他预立3岁太子(由祖母、母后摄政),决心破釜沉舟进军意大利,未获成功,本人死于罗马,奥托三世(983~1002年在位)数次远征意大利,也丧命罗马;其遗体运至维罗纳北时,遭到当地居民的袭击。
奥托一世及其继承者对意大利的征服,不仅给意大利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且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不幸。他们把有生力量都消耗在战争上,往往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这样,终于使已经在望的国家统一事业化为泡影。恩格斯说:“德国内部虽然缺乏经济联系,但本来还是会实现而且甚至还可能更早实现(例如,在奥托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但是“罗马皇帝的称号和由此而来的称霸欧洲的野心使得民族国家不可能组成,并且使得力量在历次征服意大利的征战中消耗尽了。”

2. 意大利历史上的国王

一、腓力二世 (马其顿)
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 (前382年–前336年;希腊文 Φιλιππος, 翻译 Philippos) 马其顿国王(前359年-前336年)。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III)之子。亚历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Arrhidaeus的父亲。
马其顿虽不属于传统的希腊城邦,但与希腊城邦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腓力早年就曾在希腊的底比斯城邦为质。腓力回国之后,于公元前359年夺取了年幼的侄子的王位。他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其顿王国。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
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训练了一种战斗力很强的“马其顿方阵”,并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在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中大胜希腊联军,第二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了以马其顿为主导的科林斯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诸城邦的控制。公元前336年,他在准备进军波斯的前夕死于刺杀。
腓力二世在位的20多年间,马其顿由一个内乱不止的小国崛起为希腊城邦的首领,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累计了巨大的潜力,已经为其子亚历山大的大征服准备好了充分条件。
二、腓力二世 (法兰西)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法语: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法国卡佩王朝国王(1180年—1223年在位)。
1、早年事迹
腓力二世是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之子,母亲为香槟的阿黛勒,生于巴黎。其父由于健康欠佳,在1179年便让14岁的腓力在兰斯加冕。1180年4月28日,腓力与埃诺伯爵之女埃诺的伊莎贝拉结婚,这使得阿图瓦作为嫁妆被并入法国王室领地。
路易七世于1180年9月18日去世后,15岁的腓力二世成为法国唯一的国王。他的叔父香槟伯爵亨利一世、兰斯大主教纪尧姆·德·布卢瓦和沙特尔伯爵蒂博五世被宣布为法国的摄政。
2、他的统治
腓力二世是卡佩王朝的第一位强大的君主。在执政初期,他首先力图摆脱摄政的束缚。与埃诺的伊莎贝拉的婚姻在客观上有利于腓力与香槟家族的斗争。尤其是1180年其父路易七世病危时,腓力二世抛开摄政独自与来访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会谈并签订条约,使香槟家族陷于孤立。后来他迫使香槟的亨利割让了大量领地,包括阿米耶努瓦、维尔芒杜瓦和瓦卢瓦。这些领地成为王室领地的一部分,充实了腓力二世的力量。然而不久,香槟家族与佛兰德伯爵菲利普·德·阿尔萨斯联合,发起一场反对腓力二世的战争。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腓力于1185年与菲利普达成协议,解决了双方的领土纠纷。
腓力二世奉行明显的使国家集权化的政策,力图抑制使法国王权陷于瘫痪的强大诸侯。这主要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争取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支持,与经济繁荣的城市维持良好关系(腓力二世大大扩展了路易六世给予城市自治权的制度,并且把市政宪章实行到诸侯领地内的城市中去,这就使得大贵族受到自己领地内城市的掣肘),极力拓展王室领地。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王室领地的直接扩大,这使腓力二世有能力与桀骜不驯的贵族进行对抗。通过4次大规模的合并领地,腓力二世事实上成为法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王室领地的最大扩展来自于腓力二世与英格兰金雀花王朝诸国王的斗争。金雀花王朝的始祖亨利二世由于出身法国贵族而在法国境内拥有大量领地,包括安茹和诺曼底,又通过婚姻获得对阿基坦的统治权。为了削弱亨利二世的势力,腓力二世竭力挑拨亨利和他的几个儿子(亨利、理查、约翰)之间的关系。腓力二世支持理查和约翰在亨利二世晚年发动的叛乱;在理查一世继承王位后,他又积极策划打击理查。
腓力二世是1189年~1192年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之一。欧洲的另外两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王理查一世也参加了这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毫无成果:腓特烈在小亚细亚渡河时淹死,腓力二世与理查矛盾明显而分道扬镳(腓力于1191年返回法国)。理查单独与穆斯林领袖萨拉丁议和后,在返回途中被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的封臣、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俘虏。亨利六世后来成为腓力二世的重要盟友,他们在反对理查的问题上是意见一致的。腓力二世不断蚕食金雀花王朝领地的行为终于引起理查的反击:在佛兰德伯爵博杜安九世和纳瓦拉国王桑乔六世的支持下,理查一世在法国本土向腓力发起攻击。一时间腓力二世似乎腹背受敌,因为桑乔六世从南方侵袭法国。但是理查一世的运气很不好。在与腓力二世艰难地达成了一个为期5年的停战协议(1199年1月13日)之后,理查去围攻其宿敌利摩日子爵的领地沙吕斯堡。他在是役中被箭射中,不久因伤重去世。理查对腓力的战役没有取得任何重要结果。
在理查一世去世后,腓力二世继续反对他的继任者约翰(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腓力与约翰的第一次矛盾爆发于1200年,起因是后者与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的婚姻。昂古莱姆的伊莎贝拉原本是马尔什伯爵于格十世·德·吕济昂的未婚妻,她与约翰的婚姻使吕济昂家族失去了可能的领地嫁妆,于格·德·吕济昂遂请求腓力二世主持公道。腓力二世抓住机会打击约翰,他以领主的身份要求其封臣、阿基坦公爵约翰到法国应诉。在遭到约翰当然的拒绝后,腓力宣布金雀花家族在法国的所有领地都被法国国王没收。腓力并于1202年与布列塔尼公爵阿尔蒂尔一世结盟。阿尔蒂尔是约翰的侄子,他拥有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金雀花王朝的许多法国附庸都希望用他来取代刚愎自用的约翰。腓力二世利用这一点诱使阿尔蒂尔一世向他效忠,约定夹击约翰的领地(诺曼底和普瓦图)。然而阿尔蒂尔在1203年7月31日于米拉波附近遭到约翰的奇袭,被俘虏后带往鲁昂。不久阿尔蒂尔就神秘地失踪了,普遍认为他被约翰下令杀害。腓力二世于是挑明了反对约翰的立场,于是年再次进攻诺曼底;他在摧毁了许多城堡之后,集中兵力攻打加亚尔堡。尽管英国士兵英勇奋战,这座工事还是于1204年3月6日陷落。整个诺曼底随后都落入腓力二世手中。令人惊异的是,在腓力二世侵入诺曼底时,约翰却返回了英格兰。
1206年10月13日,腓力二世与约翰在图阿尔签订和约。这个和约对法国王室压倒性地有利:约翰被迫放弃罗亚尔以北所有原属金雀花王朝的领地,包括诺曼底、阿基坦、安茹和图赖讷。按照条约,约翰应保有普瓦图;但腓力于1207年就又侵入了这一地区。
约翰希望夺回失去的领地,与欧洲大陆上另一位重要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结盟,约定从东西夹击腓力二世的法国。他可谓是找错了结盟对象;奥托四世本身正受到教廷史上最强大的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孤立。1214年2月,约翰最终在拉罗歇尔登陆,很快进入安茹。1214年7月21日,腓力二世领导法军与约翰和奥托四世的联军在布汶战役中展开决战。法军在战斗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布汶战役具有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罗马帝国灭亡以来西欧发生的第一场伤亡重大的战役,而且还标志着法兰西取代德意志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国家。德国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衰弱、分裂,而法国则在百年战争后成为西欧的头号强国。
尽管腓力二世与教会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从未受制于他们。他对教皇关于清剿朗格多克地区的异端的要求充耳不闻。他也拒绝了为英诺森三世发动一场反对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1223年7月14日,腓力二世去世于芒特,遗体安葬在圣但尼修道院。
腓力二世是第一个没有在生前就给王储提前加冕的卡佩王朝国王。因为此时,法国王室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再用这种方式来确保王位了。
3、在巴黎的建设
在腓力二世统治时期,巴黎市区周围建起了坚固的城墙。约在1200年,腓力二世在巴黎中心城岛西端建立一座方形城堡;这座城堡后来成为卢浮宫的前身。同年,腓力二世正式批准巴黎大学的成立。于是从那时开始,许多学校被建立起来,包括现代巴黎大学的前身索邦大学(1257年,时为路易九世统治时期)。
4、家庭
历次婚姻的对象及所生子女:
△埃诺的伊莎贝拉,阿图瓦女伯爵,埃诺伯爵博杜安五世之女,1180年结婚
·路易八世
△丹麦的英格博格,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一世之女,1193年结婚
·无子女
△默朗的阿格尼丝,默朗公爵贝尔托尔四世之女,1196年结婚
·玛丽
·让-特里斯坦
·菲利普·于勒佩尔,布洛涅伯爵
△阿拉斯的“一位贵妇”
·皮埃尔·夏洛特,图尔主教
三、腓力二世 (萨伏依)
腓力二世(Philippe II de Savoie,1438年2月5日出生于尚贝里,1497年11月7日逝世于同地)是布雷斯伯爵,从1496年至他逝世短期还出任萨伏依公爵、皮埃蒙特统治者、奥斯塔和莫列讷伯爵。他是萨伏依公爵路易斯最年轻的儿子。
1、事迹
腓力年轻时对他父亲造反,结果被战败。他父亲让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将腓力从1464年至1466年关押在洛什的城堡中。腓力被释放后支持勃艮第公爵查理反对路易十一,他是萨伏依公爵和法国国王最重要的反对者之一。
他的曾侄子查理二世死后他短期成为萨伏依的公爵。
2、婚姻和子女
△1473年4月6日腓力与波旁公爵查理一世的女儿玛格丽特(1438年—1483年)结婚,其子女包括:
·萨伏依的露易斯(1476年—1531年),与昂古莱姆伯爵查理结婚
·希罗尼穆斯(1478年出生和逝世)
·菲利贝特二世(1480年—1504年),萨伏依公爵
△玛格丽特死后腓力于1485年11月11日与旁提耶夫伯爵的女儿克劳丁结婚。
·卡洛三世(1486年—1553年),萨伏依公爵
·路易(1488年—1502年)
·菲利浦·德·萨伏伊(1490年—1533年),日内瓦伯爵,内穆尔公爵
·阿索隆(1494年出生与逝世)
·约翰·阿玛丢斯(1495年出生与逝世)
·菲利贝尔特(1498年—1524年),与朱利亚诺二世·德·梅第奇结婚
△此外他还有以下私生子女:
·瑞内(1468年—1525年),1499年被承认,尼斯和普罗旺斯总督
·安东内特(1500年逝世)与摩纳哥领主让二世结婚
·彼得,主教
·克劳丁(1528年逝世)与霍恩伯爵结婚
·玛格利特
·简
四、腓力二世 (西班牙)(图)
腓力二世 Felipe II(西班牙语实际读音为:菲利佩)(1527年5月21日—1598年9月13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菲利佩一世 Filipe I,1581年起)。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腓力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巅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腓力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1、哈布斯堡王朝巨大遗产的继承者
腓力二世是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的儿子,母为伊莎贝拉 (葡萄牙)。在查理五世于1556年宣布退位后,腓力二世继承了哈布斯堡帝国除家族起源地奥地利和德意志之外的其余所有部分。查理五世的弟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称号和有名无实的在德意志的最高地位,而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来源——西班牙和尼德兰——都归于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总共继承了下列领地:西班牙、尼德兰、西西里与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米兰及全部西属美洲和非洲殖民地。
2、在西班牙和尼德兰的统治
腓力二世继续执行其父在西班牙执行的一切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真正开始剥夺一些历史上的王国和民族地域(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巴伦西亚,特别是加泰罗尼亚)的独立性。腓力二世扑灭了1590年至1591年阿拉贡为保持其自治地位而发动的暴动。他并且取消一些城市的自治法规,可能是为了更有利于王室获得直接的税收。在腓力二世时代,西班牙的集权程度和官僚体系的臃肿可与东方国家媲美。
腓力二世对低地国家实行毫不妥协的铁腕统治;[[1567年]]他任命着名的将领和刽子手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为尼德兰总督。后者严厉镇压尼德兰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处死了大约8000人。
腓力二世为坚定而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的很多政策中都能看到宗教信仰的影子。这大大影响了他在一些问题上的判断,并使政府卷入一系列宗教纷争。特别是由于腓力二世希望铲除各种异端或异教的决心,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和迫害异端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腓力二世大力支持天主教宗教裁判所,使大批持异端邪说的人(无论是真有其事还是受到陷害)在火刑(火刑柱)上化为灰烬。他的另一项政策则使1568年—1570年被强制迁徙到西班牙内地的摩尔人受到残酷迫害。从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开始的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最终使西班牙的种族构成趋于“纯化”。
3、国际舞台上的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执行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似乎他有决心也有能力推动一场把整个欧洲统一到一面旗帜下的运动。在即位之初,腓力二世曾因为希望维持他对意大利领地的支配和削弱教会力量而与教皇保罗四世发生一场不小的冲突。他也继续进行其先辈为之努力的意大利战争。1557年,西班牙军队在圣康坦战役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腓力二世于1559年和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签订了对西班牙有利的卡托—康布雷西条约,从而结束了绵延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
腓力二世领导了对严重威胁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回击。在他牵头之下,组成了反对土耳其的“神圣同盟”,同盟成员除西班牙外,还包括教皇、萨伏依、威尼斯和热那亚。[[1571年]],腓力二世的异母弟弟(查理五世的私生子)胡安 (奥地利)在勒班陀战役中全歼了奥斯曼帝国舰队。这次胜利因其终结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扩张而永垂史册。
1580年,腓力二世派遣阿尔瓦公爵率军强行合并葡萄牙。
4、对英国和法国的干涉
1554年,当时还是王储的腓力二世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婚后腓力二世几乎不曾在英格兰住过。腓力二世与玛丽均为天主教徒,他们共同对国内的新教徒实行恐怖政策。然而在玛丽一世死后,同情新教的伊丽莎白一世登上英格兰王位。腓力二世曾向伊丽莎白求婚未果。伊丽莎白对新教的明显偏爱促使腓力二世作出入侵英国的决定,他于1588年建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
1588年5月,拥有130艘舰只和3万余名战士的无敌舰队在麦迪纳—西多尼亚率领下向英格兰发起远征。在着名的英吉利海峡遭遇战中,这支舰队被机动灵活的英国海军击溃了。在返航途中,又由于风暴因素而在苏格兰海域折损了很多舰只。
在无敌舰队对英国的进攻遭受巨大的挫折之后,西班牙大伤元气。尽管其强大实力还未倒塌,英格兰也不可能立刻成为与之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从此西班牙在海上的威力就趋于衰落。
腓力二世的另一项错误决定同样源于他的宗教热情。在法国发生可怕的法国宗教战争之后,腓力二世马上倒向了天主教神圣联盟一边,该联盟由吉斯家族领导,致力于消灭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1591年形势最混乱的时候,西班牙的军队甚至开进了巴黎。腓力二世希望他的女儿与第四代吉斯公爵吉斯公爵 (第四)-查理·德·洛林结婚,并使后者继承法国王位,但最终未能成功。1595年,腓力二世被纳瓦拉的亨利(此时已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击败。后来腓力二世终于承认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
5、评价
腓力二世是有作为的伟大君主,他统治时期的西班牙国力昌盛,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他的雄心壮志是建立在无视国家整体经济环境的前提之下的。为保障无休止的军事行动,西班牙支出了巨额的军费;腓力二世不得不多次增税。尽管西班牙有美洲殖民地的强力支撑,她仍未能解决军费浩荡作成的财政危机,以至腓力二世在1557年、[[1575年]]和1598年3次宣布国家破产。毫不妥协的宗教政策也使腓力二世到处树敌。由于这些弊端,腓力二世的统治从长远看对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在他去世后,西班牙很快衰落了。
6、家庭
△配偶:
·葡萄牙的玛丽亚·曼努拉(1527-1545),终年18岁。
·英格兰的玛丽一世(1516-1558),终年42岁。
·瓦卢瓦的伊丽莎白(1545-1568),终年23岁。
·奥地利的安娜(1549-1580),终年31岁。
△子女:
·唐·卡洛斯(1545-1568),未婚,终年23岁。
·伊莎贝拉·克莱拉·尤金妮亚(1566-1633),原本自幼和鲁道夫二世订婚,经过多般拖延,后者在她30岁后悔婚。33岁改嫁其七弟阿尔布雷希特七世(1559-1621),享年67岁。
·卡特琳·米盖拉(1567-1597),18岁嫁萨伏伊公爵卡洛·埃马努埃莱一世,终年30岁。
·费尔南多(1571-1578),未满七岁夭折。
·卡洛斯·洛仑佐(1573-1575),未满2岁夭折。
·迭戈(1575-1582),8岁夭折。
·腓力三世(1578-1621),终年43岁。
·玛丽亚(1580-1583),3岁夭折。

3. 历史高手进

德意志第一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帝国。早期为统一的国家,中世纪后演变为一些承认皇帝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联合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

帝国皇帝
自奥托一世(帝国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在萨克森与法兰克尼亚两朝,皇帝拥有实际的权力,并时常因主教叙任权问题与教皇发生冲突。然而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选侯选举产生,形同虚设。16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试图重振皇权的努力,也因德意志诸侯和欧洲各国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 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称为拜占庭帝国。

朝代变更
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 ,曾任法兰克尼亚公爵, 康拉德家族是和加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王国四大公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选举为东法兰克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年), 萨克森公爵,东法兰克国王,萨克森公爵奥托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公国并入东法兰克王国。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公国的威胁。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东法兰克(德意志)已经成为一个王国,因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东法兰克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奥托一世(936-973年),萨克森公爵,东法兰克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和大主教们选为国王。
3,奥托二世(973-983年)。东法兰克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东法兰克国王(和其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萨克森王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奥托二世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年,奥托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
4,奥托三世(983-1002年),东法兰克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994年成年,995年,奥托三世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罗马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996年,教皇为奥托三世加冕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长孙,巴伐利亚公爵强辩者亨利(巴伐利亚公国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长子。 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士瓦本、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东法兰克国王。1004年被推举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对抗贵族势力,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从此教会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亨利二世和其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没有子嗣,传说是由于他们两人订立了婚后禁欲的共同誓约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1146年他被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封为“圣者”。

萨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施派尔伯爵,罗马人民的国王、意大利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他是奥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贵族选举为国王,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27年,约翰十九世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开始对入侵奥得河流域的波兰人用兵,至1032年,波兰国王不得不放弃自封的国王头衔,改称波兰公爵,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国王(当时勃艮第称王)鲁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领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 。 德意志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后成为了他儿子亨利四世的极大威胁。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亚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内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摄政。 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处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暂时屈服,于1077年至卡诺莎向教皇请罪, 史称“卡诺莎觐见”。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国王, 德意志陷入内战, 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 1084年,亨利四世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 1098年诸侯选举其子亨利五世为对立国王, 和亨利四世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 1106年,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 德意志诸侯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扩张他们的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王权衰微, 从此开始了德意志诸侯林立的时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他们死后无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敌,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手中。萨利安王朝结束。

苏普林堡王朝
洛泰尔二世(1125-1137)萨克森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苏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33年出兵意大利被教皇英诺森二世加冕为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德意志人认为他们和以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洛泰尔二世在国内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长期内战。 在国外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丹麦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击败了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回军途中洛泰尔二世去世,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洛泰尔死后,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开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罗马人民的国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与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为王,和皇帝洛泰尔二世爆发内战。1137年,洛泰尔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发动政变,于1138年由南部诸邦的诸侯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洛泰尔二世的继承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尔二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拒绝承认,于是两派爆发内战,此后直到本世纪末,韦尔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内战一直没有停息过。1146年,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帝国时,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极大破坏,1147年,在小亚,康拉德的十字军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步兵军团被全歼,康拉德和其骑兵部队,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为帝。并将其王位指定传给其年长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也称"红胡子腓特烈",或称巴巴罗萨(传说是红胡子的意大利语)。1152年受其叔父康拉德三世临终之托,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55年,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为其加冕为帝,但他拒绝按惯例为教皇牵马,并下令骑士屠杀了上千名罗马人。腓特烈一世力图恢复查理曼帝国的荣耀,一生东征西讨,1156年,他获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领地,并将韦尔夫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亚分出一部分给了统治奥地利马克的巴本堡家族,把奥地利伯爵提升为奥地利公爵,由此建立了奥地利公国,从此奥地利脱离了巴伐利亚的管制。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意大利,与米兰、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联盟反复争斗,终于在1176年被伦巴第人在米兰附近击败,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亚历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岁的腓特烈一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狮心理查一起前往圣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横渡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的萨勒夫河时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范,因而很多传说说他没有死,他孙子、着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诉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罗萨是在图林根的基夫霍伊泽尔山里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鹰离开了这座山,他就会苏醒。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就用这样的神话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
3.亨利六世(1190-1197)罗马人民的国王,西西里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与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丽斯之次子,1190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娶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之女康斯坦丝。1191年由教皇切莱斯廷二世为其加冕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国王,从此西西里王国的诺曼人王统世系中断。(最后一任诺曼人西西里国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统一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从此西西里王国称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或称两西西里王国。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丽斯的幼子。也称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后,其子年幼,于是拥护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贵族选举菲利普为国王。但支持韦尔夫家族的诸侯在亚琛却选举了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为国王,内战再次爆发。1205年,得到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亚琛再次加冕国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来自于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巴伐利亚的)普法尔茨伯爵奥托八世谋杀,原因据说是菲利普单方面撕毁女儿与奥托八世之子原本定下的婚约,在未解除婚约的情况下把女儿许配给教皇英诺森三世的侄子。

韦尔夫王朝
1、奥托四世(1198-1215),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巴伐利亚公爵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长子,从小生活在英国,由其舅舅狮心王理查抚养。1198年,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贵族推选奥托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并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发内战,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为其加冕为帝。但此后奥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两西西里王国,英诺森三世将其绝罚。 1211年,德意志诸侯在纽伦堡会议中,废除了奥托四世的国王称号,并选举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为国王。但奥托拒绝退位,1214年,他和英国约翰国王组成的联军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会战中击溃,1215年,奥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奥托四世统治时期开始,德意志骑士开始了持续200年的向东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形成了称为东勃兰登堡(东普鲁士)的国家,日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龙兴之地。另外,由于内战不断,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组织也开始形成于这一时期。

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1212-1250)罗马人民的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的长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两西西里王位,1212年纽伦堡会议被选为国王, 1220年,罗马教皇奥纳鲁斯三世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视教廷权威的生涯中度过。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为他未能及时率十字军出征而将其绝罚,但被绝罚之后, 他却于1228年率军东征,从埃及人手里收复了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1229年他在没有教士在场的情况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国王。随后回军击败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国军队,迫使教皇将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对其处以绝罚,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国。1243年,腓特烈二世击败继任教皇英诺森四世,英诺森四世逃往法国,从此罗马教皇开始受法王影响。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联盟击败,丢失了他占领的意大利中部领地。1250年他于平静中去世。腓特烈二世会九种语言,并可以用其中的七种文字书写,(在当时,绝大多数国王和贵族都是文盲)。他热衷于科学和经济学,他在他的帝国内废除了垄断经营权,国内通行税和国内关税,成为当时西方最现代,最有头脑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从本质来说是个纯粹的意大利人,他出生成长在意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他对德国事务关心很少,自他死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已不复存在,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皇帝尊号,但其帝国的国家形式已不复存在,所谓“既无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个帝国”。 康拉德四世(1250-1254),罗马人民的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约兰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与其长子亨利七世闹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热衷西西里事务的腓特烈二世指定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于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贵族选举康拉德四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继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贵族的排挤,放弃了德意志,专心于西西里事务,但和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后继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为争夺西西里王位,与康拉丁爆发战争,1268年,康拉丁战败被俘,并在那不勒斯市场被斩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终结,而西西里世系则转入安茹王室之中。

空位时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乱, 荷兰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国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 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此时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德意志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他们分别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勃兰登堡藩侯和波希米亚国王

4. 为什么查理曼大帝会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

法兰克人不平借助教皇的力量,由宫相而登上国王的宝座。在连续9年征计阿奎丹公爵的战争结束后,丕平因患水肿病死于巴黎,王位留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查理曼和卡洛曼。不久后,卡洛曼死于疾病,查理曼(公元742~ 814年在位)则成为法兰克人所拥戴的唯一国 王,统治法兰克达46年之久。据《查理大帝传》作者爱因哈德的描绘,查理曼身体高大而强壮,头顶呈圆形,眼睛很大,目光敏锐。他的鼻子相当大,头发美丽而呈白色。无论站立或坐着,他的面容总是庄严而感人。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下达到鼎盛,因查理曼的“丰功伟绩”,故有“伟大者”的称呼,加罗林王朝也得名于他。

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西欧大陆的大部分领土被查理曼纳人自己的版图,罗马帝国的高卢地区和日耳曼人内地,几乎都统一 在法兰克人的旗帜下。现在的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许多领土,当时都属于查理曼管辖。公元794年查理曼在阿亨建立永久性首都,称“新罗马”。公元800年圣诞节,他跪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里祈祷,教皇把一顶金色的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在场的人们兴奋地高呼和平的斯都,上帝加冕您,罗马人伟大而和平的皇帝,万寿无疆,永远胜利!” 这样,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三个多世纪,在它的废墟上又建立起一个“罗马人的帝国”,即查理曼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并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在查理曼死后不久便陷人崩溃的状态。

5. 为什么拿破仑还是意大利的国王

1805年5月23日,拿破仑在米兰举行了光彩华丽的即位典礼,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在庄严的王座上,他被米兰枢机主教授予王室徽章,接着他走上祭坛,拿起铁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并按照古代伦巴第国王登基典礼上的传统朗声宣布:“Dieu me la donne, gare à qui la touche”(“上帝以之赐吾,他人谁敢亵渎”)。
此后,拿破仑1805年7月15日建立了“铁王冠骑士团”,由3个等级的杰出骑士组成,人数分别为20,30和50。拿破仑失败后伦巴第并入奥地利,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于1816年元旦重建骑士团。1838年9月6日,弗朗茨一世决定在米兰用铁王冠为自己加冕为伦巴第及威尼斯国王。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的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人于1859年撤出意大利,铁王冠被转交到撒丁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手中,此人后来成为意大利国王。 人家吥舍得下位.! 声誉好。!!

6. 在西方有皇帝是“天子”的说法吗

西方皇帝没有天子的说法,天子意为上天的儿子,而天是东方的一个独有概念,西方没有天这个概念,西方只有神(GOD),但是他们的皇帝没有神之子的说法,而且西方皇帝这个称谓是指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而中国皇帝的称谓是为了神化自己,两者意义不同。中国的皇帝和罗马帝国的“皇帝”,无论就历史背景还是就理论上和法律上的依据而论,都不是对等的。在没有更合适的译名出现之前,我们还是暂时沿用了旧的译法,lz不要被翻译给迷惑了。

西方世界皇帝史话:
一 何谓皇帝

英语的Emperor一词,源自拉丁语Imperator,翻译为“皇帝”,西方人说皇帝时,实际上有两类概念,一类,是指欧洲以外的君主,概念比较模糊,中国的,日本的,波斯的,埃塞俄比亚的,甚至印第安的君主都可以被称为皇帝,只要是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独裁者。而另一类概念,则指欧洲本身的君主,这里的定义就比较严格了,不是任何君主都可以叫皇帝,称皇帝者不一定权力大,但一定要有适当的历史渊源。下面来谈一谈西方世界(欧洲,不包括土耳其)历代皇帝的沿革。

二 罗马帝国:皇帝肇始

屋大维应该算是欧洲的第一个皇帝,前29年他被元老院授予“皇帝”的称号并终身享有,不过他的称号可不仅仅是Imperator(说到这里不得不解释一下Imperator这个词,最开始这是士兵们对取得辉煌胜利的统帅称呼,到了屋大维这里,由于变成了终身授予,就成了后来“皇帝”的意思,并由此衍生出现代英语中Emperor一词;而与之类似的是Imperium,在共和国时期,这是一种全权决定整个国家行政和军事事务的权力,往往在特殊时期由人民会议授予,庞培就曾被授予这种权力,到屋大维在位时,每隔几年由元老院象征性的授予一次,后来这个词衍生出“帝国”一词Empire),开始有“首席公民”(即元首),后来是“奥古斯都·恺撒”,其它的头衔还有“祖国之父”,其中“奥古斯都”是比皇帝更荣耀的称号,而其后的罗马皇帝,统统自称“恺撒”。要注意的是,以后漫长的两千年里,“奥古斯都”,“恺撒”,甚至“元首”,都曾被作为皇帝的代名词使用过。
实际上,屋大维身后的几十个皇帝,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那时元老院还享有部分权力,皇帝还只是“首席公民”,到了戴克里先,弃用了“元首”称号,改称“君主”(Dominus),从此,皇帝跟普通公民有了天生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由此而生了。这位皇帝大大加强了皇权,剥夺了元老院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而他的另一项创举是将帝国一分为二,任命他的好友为另一位奥古斯都,这两人又分别任命了一位恺撒,这样,帝国由四位皇帝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四帝执政”。

三 东西分裂:两条线索

短暂的四帝执政之后,帝国时分时合,谁也无法预料同时会有几个皇帝,这中间值得一提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他不仅统一了罗马,建立了伟大的君士坦丁堡,还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并受洗的皇帝,从此以后,皇帝跟教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到了狄奥多西死后,帝国彻底分裂,皇帝的沿袭开始有了两条线索。西罗马帝国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此后,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西方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东罗马帝国皇帝。
情况在公元800年发生了变化,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此时来到罗马,于圣诞节这一天走进圣彼得大教堂,教皇立奥三世亲自为他加冕和涂抹圣油,授予“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的称号。这个皇帝传承的是300年前的西罗马帝国,从此,基督教世界重新有了两位皇帝——法兰克皇帝和东罗马皇帝。而这一事件也埋下了一个伏笔——今后天主教世界的皇帝原则上必须得到教皇认可,教皇成为皇帝之上更高的权威。
查理大帝崩后帝国分裂,皇位虽只是个虚衔却也被争来争去,直至公元962年,萨克森王朝奥托一世进军罗马(此前他已获意大利国王头衔),由教皇加冕称帝,建立了日尔曼人的罗马帝国,1155年,腓特烈一世正式改称此帝国为“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帝国。在帝国历史上,不是每个皇帝都由教皇加冕,但他们都自称罗马人的国王和帝国皇帝,而且无一例外的都是德意志国王,15世纪中期后,改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和意大利人名义上的联系进一步割断,而更加紧密的同日尔曼人结合在一起。
最初的皇帝们拥有相当大的实权,然而随着德意志诸侯们的分离力量越来越大,皇帝的权力不断被削弱,到了1263年,教皇乌尔班四世颁布《选帝谕》,确定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重新确定选帝侯名单。从此,皇帝权力所至不过自己原有的领地而已。从15世纪开始,皇帝之位几乎被哈布斯堡家族垄断。

其间,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终结,皇帝的东方线索中断,基督教世界又只剩下一位皇帝。

四 俄德法奥英:五大帝国

1567年,俄罗斯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Tsar,即恺撒。作为东正教最大的分支教会,俄罗斯帝国认为自己是拜占庭帝国天经地义的继承者,并于1589年宣布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成为独立的教区。1721年,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加冕为皇帝。
1804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这一年,拿破仑·波拿马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不过不是在罗马,而是在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面对这样一位旷古未闻的杰出统帅,即便是教皇也不得不屈尊纡贵。但拿破仑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于几个月后来到意大利,在米兰大教堂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并于1806年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至此终于完成了继承罗马人伟业的夙愿。他的全部头衔是“法兰西帝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同盟的保护者和瑞士联邦的仲裁人”。
同样在1804年,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开始使用“世袭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两年后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此后只使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67年与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这样,西方世界有了三个皇帝。
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但1852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即皇帝位,称“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被俘,国内爆发革命,从此法国结束帝制,开始共和国。
而战胜者普鲁士王国,挟统一德意志之威,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力促之下成立帝国,1871年1月,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此时,欧洲有三个皇帝,分别是德意志皇帝、奥匈帝国皇帝、俄罗斯皇帝,前两者出自西罗马体系,俄国出自东罗马体系。1873年,三国结成同盟,史称“三帝同盟”。
1876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但她所承袭的是于1857年灭亡的莫卧尔帝国,严格说来不属于西方系统。当时英国国王的全部头衔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及所属海外领地国王,护教者,印度皇帝”,包括维多利亚在内共有四位英国国王使用了皇帝称号。这时,欧洲皇帝的数量达到历史上最多的四个。

五 帝制结束:皇帝隐退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成立临时政府,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罗斯结束帝制。
1918年一战结束,德、奥战败,11月,威廉二世和卡尔分别宣布逊位,原则上说,从此欧洲大陆不再有皇帝。但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号称“元首”,德意志第三帝国开始,这里,“元首”实际上等同于皇帝称号。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第三帝国覆灭。
1949年乔治六世在位时印度独立,英国国王取消皇帝称号,大英帝国成为历史名词。
从此,西方世界不再有皇帝。

六 总结

总结西方(特指欧洲)的近两千年的皇帝史,源头是罗马帝国,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后,此后所有的皇帝,无论那个民族都要把自己追溯到其中之一,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包括: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国,法兰西第一、第二帝国,奥地利帝国;东罗马帝国也即拜占庭帝国则由俄罗斯帝国沿袭。而不论是东罗马系统还是西罗马系统,都跟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唯一的例外是英帝国,它所继承的是东方的莫卧尔帝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欧洲只有一或两位皇帝(罗马帝国短暂的混乱时期除外),19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开始有3位,1876年到1918年短期内曾经有过4位皇帝。

7. 欧洲的皇帝的称号是怎么来的

汉字中对西方“皇帝” 一词的翻译来自拉丁语Imperator和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帅、元首。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或“女王”,只有东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19世纪早期,当时欧洲的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国有“皇帝”。19世纪中期后,德国及英国国王相继获得“皇帝”称号。
1721年,俄罗斯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俄语:Император)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者的最高头衔仅是“沙皇”(俄语:царь),也就是“恺撒”的意思,惟“沙皇”头衔在彼得称帝后,其层级地位仅略高于国王,相当罗马帝国末期之“副皇帝”,但习惯上仍然把俄罗斯皇帝都称为沙皇。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法语: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且法国自革命后自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再世,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法语:Empereur),亦有自视为由共和之民意建立的罗马帝国精神继承人之意。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后来路易拿破仑亦仿效拿破仑,称帝加冕为“拿破仑三世”,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兵败被俘为止。
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才接受“德意志皇帝”这个头衔。
仅有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使用过“皇帝”的头衔。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但因罗马帝国末期曾有数人于不列颠称帝之历史,加上亨利八世建立英国国教时,曾宣称已获得“皇权”(imperium),故伊丽莎白一世时英国国会为对抗天主教廷在英重建权威,通过法案认定英国王冠为“皇冠”(imperial crown),无须教皇加冕。1801年不列颠与爱尔兰正式合并为大不列巅与爱尔兰王国时,国会更建议乔治三世以“不列巅与爱尔兰皇帝”或“不列巅与汉诺威皇帝”(当时英王兼领德国境内汉诺威公国)头衔称帝,惟乔治三世基于传统拒绝称帝。
直到维多利亚女王,她推翻了印度莫卧儿王朝,加冕为印度女皇。她在1876年后的头衔是“托上帝鸿福,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拉丁文: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gina,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rix;英文:Victoria,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Empress of India)”。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
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和皇帝”,Rex et Imperator。全称则是“Dei Gratia, Magnae Britanniae, Hiberniae et terrarum transmarinarum quae in ditione sunt Britannica Rex, Fidei Defensor, Indiae Imperator”。
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港英时期的香港,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官式称为女皇,而非女王。

8. 为何古代欧洲的统治者,有的叫国王,有的叫皇帝

在欧洲历史上,只有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皇帝。早起罗马帝国的皇帝一般会被称之为凯撒,奥古斯都。从理论上来讲,罗马皇帝的权利来自于元老院,来自于人民,而非世袭继承。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皇冠也一分为二,一个是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灭亡,基督教势微,皇帝的称号也随之消失。

东罗马的帝号传递过程比较简单了,东罗马帝国灭亡于1453年,之后流传到俄国,值得一提的是“沙皇”称号并不是指代皇帝,俄国称帝是在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的时候,直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

从法理上来讲,同一个时期只能有一个皇帝,但教廷分裂的时候往往对立教宗会拥立对立皇帝。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国王为什么被称为皇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先令相当于多少便士 浏览:6
英国摇滚组合叫什么 浏览:191
中国现有多少上将 浏览:615
伊朗为什么逮捕特朗普 浏览:973
意大利的满天星是什么 浏览:34
伊朗午餐吃什么好 浏览:55
越南芽庄是什么系 浏览:982
英国女王死的时候是多少 浏览:684
印度神车有哪些品牌 浏览:180
在印尼秋衣秋裤多少钱 浏览:111
中国心理学会有哪些文件 浏览:98
印尼营多方便面什么味道好吃 浏览:301
中国移动怎么查询通话记录 浏览:731
印度作战方式有哪些 浏览:59
一百元在越南能换多少盾 浏览:905
中国邮政银行补办银行卡要多久 浏览:340
印度车险怎么样 浏览:691
在英国用什么app 浏览:811
伊朗官员为什么在巴格达 浏览:520
越南米纸200g多少张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