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印度报纸和媒体怎么看中国
去年去印度旅行的时候我常看《印度斯坦时报》(Hinstan Times)、《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这是两份英文日报,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报摊买这两份报纸的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人士和游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车车厢的人,而买土着语言报纸的似乎多是中下阶层的小店主之类,当然,更多的人不买也不看报纸他们更喜欢看有歌舞剧的电视。 印度媒体有新闻报道自由,我喜欢看他们吵吵嚷嚷纵论天下大事的热闹劲。难免,我会特别关注涉及中国的报道、评论,可有点惊讶的是报纸上对中国的看法如此负面涉及中国的环境污染、拆迁争议之类的新闻我倒觉得正常,毕竟这是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评论家对中国怀有的强烈戒备心理,比如,中国参与斯里兰卡的工程,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在印度洋牵制印度,华为在印度出售电信设备也被怀疑有碍他们的军事安全,他们似乎认为中国人在南亚的每一个动作即使外人看来是商业性的都是针对印度的阴谋。 这些报纸上的发言者一点也不讳言他们最大的假想敌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前者似乎正越来越远地落后于印度,但后者则是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对中国过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来表达,让他们焦虑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两国发生的冲突,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伙伴关系,而现在则是经济发展方面和中国的比较。 我想怨恨的源头是1962年,在那次边界冲突中印度遭到挫败,但就对那片荒僻土地的战友而言他们现在并不吃亏。可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总是对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于怀,就像今天在中国不少愤青也对日本有仇视一样。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同样,印度和中国也不是。尽管在国家利益上有局部冲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业合作对双方的利益更有好处。比如,尽管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更为亲密,经济合作也得到政府强力支持,但贸易额却还不到100亿美元,而在全球市场的自发作用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年度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各自给对方提供的就业机会、税收收入是巨大的。 对中印经济和发展模式的比较不仅仅是印度人喜欢说的话题,实际上《金融时报》、《经济学家》这些有国际影响的媒体在过去几年做过很多这方面的报道,这些比较在印度引起的反响要比在中国强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里面提到的内容,比如印度在信息产业上的优势、印度的民主制度的优劣等等,他们的媒体也经常把孟买和上海做比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经验而言,我接触的媒体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对印度并不了解,也没有和印度比较的欲望,北京、上海人喜欢和伦敦、纽约、巴黎看齐,而不是和孟买、新德里拉关系。 在孟买海边的小餐馆我曾经和从班加罗尔来度假的塔鲁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位电子工程师并没有去过中国,但他说的话却深得我心,他说别太相信媒体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编辑的看法,因为他们需要树立一个敌人,他们就不断说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人们相信了,就真的以为有了敌人。 问题是,如果双方都真的以为对方就是敌人,那可就不妙了。 让我们无言,他喝了一口咖啡,这是英国人传入印度的饮料,而我喝马沙拉茶,茶源自中国,也由英国人在印度普及,不过当地人喜欢煮茶的时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类似巧克力奶茶,浓稠甜蜜。
B. 印度人问怎样阻止中国成超级大国 结果太惨烈
外国网友来上课:“。。。。。。这就好比啥呢,上学的时候,你希望你们班的好学生最好是生病甚至是死了…。而不是你自己好好学习,提高自己。”
这两天,美版“知乎”Quora上一个印度网友的提问下跟帖非常活跃,这位“忧心忡忡”的印度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印度人,我们如何阻止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自信点,行不?
C. 印度精英眼中的中国未来什么样
观察中国的视角与方式永远都不止一种,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拥有大视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来观察中国。
站在2016的开端,两次熔断后,上证综指重回3000点,人民币兑美元离岸价也逼近6.7。于是,有声音开始有些忧心忡忡。
与此同时,距离北京3783公里的新德里,印度的各大报纸也正心情复杂地描述着中国股市与汇市的波澜,一方面希望这是印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全球化之下焉有完卵。
然而,观察中国的视角与方式永远都不止一种,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拥有大视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来观察中国。在印度着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RF,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笔者有幸与来自印度海军的退役将军、专栏作家、智库学者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印度裔教授进行了交流。鸿儒谈笑之间,这些印度的精英,给出一些有见地的思考。他们眼中的中国大未来,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印度的未来,还有亚洲的未来。
全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部分原因来自于两个事实:第一,GDP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有趣的是,在这两个指标上,印度都足够优秀──2016年GDP预计增速7.5-7.7%将超过中国,且一半人口年龄低于25岁。作为没有这些烦恼的旁观者,印度观察家提供了一个冷静的视角。
第一,正在老去的GDP指标。
就如同一战前,欧陆强国还在用战马数量衡量军力的做法一样,依然将GDP作为压倒一切的指标已经不合时宜。人类发展史上,当重商主义完成对重农主义的超越后,黄金对于国力的意义一落千丈。同样的道理,GDP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陈旧评价标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中,对国力的衡量也呼唤与时俱进的新方式。有学者指出,仍然偏重GDP衡量国力的一个困境是:当一国从温饱迈入小康初期,国民从无到有的,带动大量消费,GDP指标抢眼;而当一国初步实现繁荣之后,国民内在素质不断提升,由此带来国力的长足进步,但这一切并不一定表现为类似上一时期的物化财富大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应对自己GDP成为世界第二的意义保持冷静。
第二,人口不一定带来红利。
在工业时代,由于信息技术落后,教育成本高昂,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大于人口数量。一个极端的例证莫过于马克沁重机枪在人类战争中的首次应用──1893─1894年,在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击退了5000多人的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但当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普通人获得良好教育从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几率提升。因此,在信息时代,一国巨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无尽的财富,人口数量对于国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
然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兴大国人口素质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其必然获得充分发展。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其实是一国综合人口素质,在取得进步之后,无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就好比,几乎任何学生稍加努力都可能从0分考到60分,但并不是所有中等学生都可以从70分迈向90分。全世界,人与人在生理上的差别微乎其微,之所以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国家形态和文明程度,关键在内心安装的OS(操作系统)和APP。通往卓越与富强之峰的,是一条艰辛的路。
因此,年轻人口可以带来红利,老龄人口也可以带来红利,不用过度担心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优质工作人口”的数量与社会协作能力。
第三,独一无二的中国优势。
在通往卓越的陡峭山岩上,中国具有哪些特质来取得成功?
首先,中国是历史上“GDP”差距最小的追赶者。苏联即使在巅峰时期,美国也保持了近2倍于苏联的经济总量。而中国发展势头猛,不断缩小与美国差距。是美国百年来首个真正的竞争者,这种“量变”可能引起质变。同时中国致力于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当年美苏竞争的逻辑属于过去。
另外,中国正在努力打造全社会创新的思想和机制。经历思想荡涤,五四运动以来,全民族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态度,向世界学习,其谦虚开放态度很彻底。但与愚昧自大相比,这种“过度”地谦卑,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进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不断向世界提供“innovation thinking”(新思维)。中国不是免费搭便车的人,纵观人类发展史,这种创新思维是大国赶超的根本动力源泉。在中国,全民都正“绞尽脑汁”地奔跑在通向幸福与富裕的道路上。
D. 中国经济“世界第二”,印度怎么看
“太快了”,是印度人对于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的第一反应,不过并没有快到来不及反应。事实是,印度媒体到目前也没怎么关注这件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10月份即将主办的英联邦运动会吸引了大部分媒体的视线,二呢,就是印度主观上“复杂”的心态——沉默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近年来中印比较渐成显学,比较的目的也应该是如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印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应认识到,中国和印度把自己的事情都搞好了,都崛起了,将真正标志亚洲世纪的到来,是两国人民的福分。中印之间到底有没有一场“龟兔赛跑”式的竞赛,也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于“‘中国兔’与‘印度龟’激烈竞赛”的提法,就要千万警惕了。
中国并非“贪睡兔”,印度也非“落后龟”
印度《经济时报》8月22日发表文章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是一个里程碑式事件,但是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人口规模是如此巨大,经济增长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对中国创造的诸多奇迹已经习以为常。
文章中说,即便中国有朝一日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够掩盖印度的光芒。文章中说,日本已经启动了与印度的战略对话,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有望在今年底前签署。日本还增加了对巴基斯坦洪灾的援助,并派遣了自卫队前往巴基斯坦救灾。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本政府的态度也更加务实灵活,日本与俄罗斯同意就北方四岛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虽然这些举动或许与中国崛起没有关联,但是这些变化表明,日本正在调整其外交战略,一个包绕中国的“外交圈”正在形成。因此,印度并不担心未来会生活在中国的阴影之下。
《印度时报》目前公布了这条消息,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印度大型消费者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印度只有45%的人口日收入低于20卢比(0.4美元,不足人民币三元)。这项数据,综合考察了家庭收入、消费、储蓄三者的情况,并运用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因此更为可信。此项结论推翻了印度国家样本调查机构此前发布的数据,即印度80%的人口日收入低于20卢比。印度将自己比为“印度龟”,名并不符实。
综合印度各方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国经济“世界第二”,印度舆论持四大看法。
借鉴论
资深国际问题记者普拉内?夏尔马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个重大事件,值得印度认真研究学习。”他表示。借鉴学习中国的一些经验是记者与印度战略界接触中得到的一个普遍认识。
“在发展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巨大投入是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值得印度借鉴的地方,”即将在中国出版的《追赶中国》一书的作者莫汉?古鲁斯瓦米认为。实际上,“中印比较学”在印度越来越被用来推动政府改进政策的一个“工具”,如提高政府效率、加快吸引外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等。
人均论
“尽管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目前国际上排名仍徘徊在阿尔及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前后。因此同印度一样,中国还算不上富国,”古鲁斯瓦米表示。同时他认为,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因为它反映一个政府施政的资源实力,其基础也是人均GDP。从这个比值来看,目前美国的数值是35,而中国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即使到2050年中国经济总量大大超过美国那一天,中国的人均GDP仍将不足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也很难说得上是能够与美国相较量的强国,”他认为。
焦点论
成为“世界第二”的中国同时也被放到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尤其是将受到“世界第一”美国的格外关注,印度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需要应对的新挑战。《超级大国》一书的作者认为,冷战时期的苏联、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都被冠以“世界第二”的名头,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他未明说的言下之意很明显,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前景如何还不确定。
印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认为,中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状况出现之后,中国国内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冷静观察,这种区别本身就十分值得关注。中国出现在西方的“战略焦点”上已有时日,成为“世界第二”只能强化这种关注。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关于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增加在国际社会承担责任等许多问题会更加突出。
压力论
中国的“快速进步”是否对印度构成“压力”?不少印度人认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印度老人民党主席、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斯瓦米认为,中国是唯一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两个方面都超过印度的国家,这表明中印之间的差距在加大而不是缩小,因此印度人感到压力是很自然的。
拉贾?莫汉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印度的影响包括,政府在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紧迫感会增加,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将会加大,印度的商界、学术界、媒体对中国的兴趣与合作也必将增大。同时,中国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经济上领先印度,在国际上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也将促使印度以新的视角和态度审视和处理同中国关系。
E. 看看各国是怎么评价中国军人
一、美国军人评价中国解放军:美国不少军人表示,中国军人不好惹。
二、英国人评中国解放军,称之为“巨龙新的牙齿”:中国已不单是人口和经济大国,军事实力也成长为当之无愧的大国。
三、韩国人评中国解放军:中国军人很厉害,但我们的军人也非常厉害。
四、越南人评中国解放军:“十分可怕”“战斗意志顽强”“不怕牺牲”。
五、印度人评中国解放军:军事实力之强大连美国也忌惮三分。
六、日本防卫大学教授村井友秀评中国解放军:我对中国军力并不看好,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民对于死亡的承受能力不断削弱。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战斗意志也会下降。
七、和其它国家相比,日本的评价差别比较好比较大。大家都来说说,你心中的中国军人。
F. 为什么大多数印度人都不喜欢巴基斯坦
巴媒体此前报道说,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一名袭击者骑摩托车冲向路边的警察并制造了爆炸。当时,这些警察正在为一个拆除违章建筑的工作队提供安保服务。当地警方随后证实,这是一起自杀式炸弹袭击,目标是当地警察。爆炸发生后,救援人员及时赶赴现场。随后拉合尔所有医院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总理谢里夫、陆军参谋长巴杰瓦均对袭击表示谴责,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谢里夫要求有关方面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巴杰瓦指示巴军方立即参与救援工作。巴基斯坦塔利班一分支机构宣称制造了此次袭击,并称袭击者是一名13岁男孩。
G. 为何印度人如此自信,称中国想要赶上印度还需30年
印度特别喜欢和中国比,因为他们和我们是接壤的邻国,印度的经济发展特别不均衡,贫富差距比较大,在他们国家,即使是穷人,也认为中国的发展水平不如他们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主流媒体不公开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真正水平导致的。他们的国民喜欢井底观天,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始终觉得中国不如印度,需要30年才赶上他们国家的经济水平。
如今的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都对我们有所忌惮,更何况是区区一个小印度。他们还需要中国来向他们进行经济支援,这样的言论就相当于小孩子说的玩笑,简直是太幼稚了。我相信来过中国的留学生和商人,他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个什么样子,欢迎印度国家的人民来中国旅游,最好是来中国打工,相信你会拿到你这辈子都没看到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