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东南亚橡胶林哪一年发生大火
印尼“烧芭”——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2015-10-04 12:05
印度尼西亚有“烧芭”的农业传统。每年,印尼都要面临林火引发的烟霾问题。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民众和企业燃烧森林的行为导致当地大片森林焚毁,火势严重时,苏门答腊岛上单日起火点高达200多处。大火引起的浓烟飘至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造成两国空气污染加剧,引发了一场国际争端。
印尼“烧芭”传统
“烧芭”原义是指焚烧芭蕉树,这是一种传统的原住民农耕文化,“烧芭”现今是指山民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放一把火把植物覆盖地烧出一块空地以用于耕作,植物燃烧的灰烬则作为天然肥料。由于山民的无休止耕作,若干年后土地将转为贫瘠,山民便弃之,另寻他出持续"烧芭"行为。
在印尼,一些棕榈园、橡胶园种植企业为了扩大棕榈和橡胶这类高经济价值的树木,采用火烧毁林这种 “简单粗暴”的低成本方式来开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此外,印尼人口数量庞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趋于紧张,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便通过火烧毁林清出土地的方式来开辟耕地,种上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各种农作物。这种方式在印尼被称为 “烧芭”,长期以来,“烧芭”这种扩大耕地的方式已经成为印尼的农业传统习惯。每年印尼各地的山林火灾多是因为种植园焚林辟地和农民火烧垦荒耕作的 “烧芭”陋习所引起的。
“烧芭”燃烧产生的烟霾,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人吸入后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此外,烟霾还会影响飞机起降、影响交通干线能见度。长达数月的火灾严重破坏本国和邻国的生态环境。
历史上“烧芭”引起的事件及其各国的反应
具有代表性的烟霾事件为:1997 年底到 1998年,印尼发生森林大火,火灾持续数月,导致东南亚多国遭受烟雾灾害,对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和交通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 2013 年 6 月,印尼苏门答腊岛部分地区民众和企业的 “烧芭”活动导致当地大片森林焚毁,大火引起的浓烟飘至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影响范围直抵泰国南部; 2014年 9 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再次发生森林火灾,受害国家包括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1997 年由于印尼农民烧荒垦地所引起的浓密烟霾,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笼罩着印尼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最终造成约20万当地居民因烟霾生病。浓雾还使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海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在印尼,由于能见度降低导致了客机失事事件,在马六甲海峡发生数起轮船相撞事件,据估算烟霾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93 亿美元。此次烟霾事件引起多个东南亚国家对印尼的批评。受烟霾影响严重的马来西亚砂拉越地方行政当局被迫宣布进入 “紧急状态”,由于对印尼在控制烟霾方面的迟钝反应严重不满,马来西亚政府未经印尼政府邀请就自行宣布将派遣一千多名消防队员到苏门答腊帮助灭火,马来西亚的这一行为引起印尼严重不满,指责马来西亚的 “鲁莽无礼”举动侵犯了印尼主权。在地区和国际压力下,经过外交磋商,印尼最终才勉强同意马来西亚的消防队员入境支援灭火。新加坡政府卫生和环境部长也直言希望印尼吸取教训,对国内的烧火垦荒行为进行严格整顿。泰国一些报纸批评印尼政府逃避责任,声称要采取“法律行动”。缅甸则有官员警告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将向国际法院起诉印尼索取赔偿。面对此次烟霾污染给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印尼总统苏哈托两次向邻国道歉。
2013年6月,印尼苏门答腊发生森林火灾,火势严重时,苏门答腊岛上起火点多达 200 多处,这次火灾引起的浓烟向四周飘散,影响范围直到泰国南部,最严重时陶公府的能见度只三、四百米。印尼邻近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造成新加坡、马来西亚“史无前例”的严重烟霾天气。在烟霾期间,新加坡空气中充满了树木燃烧的味道,新加坡民众为防范烟霾纷纷抢购口罩、眼药水、润喉糖甚至凉茶,政府要求民众尽量呆在屋里,避免长时间的户外活动。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外,浓雾还严重影响了新加坡的旅游和交通运输。另一受害国马来西亚的海路交通也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国际国内航班被迫暂停和延迟,首相纳吉布建议民众减少户外活动以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次事件引起新马两国政府和民众对印尼控制森林火灾不力的抱怨和批评,新加坡政府除向地区外国家寻求援助外,环境局局长带领代表团前往印尼与印尼官员紧急会谈,要求印尼扑灭苏门答腊林火,新加坡媒体则呼吁国际社会向印尼施加压力。面对新马两国巨大的舆论压力,印尼总统苏西诺被迫为本国林火造成的严重烟霾天气向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道歉。印度尼西亚外长马蒂·纳塔莱加瓦表示,印尼充分意识到苏门答腊岛空气污染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印尼政府和人民希望将责任者绳之以法。
但时隔一年,2014 年9月,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再次发生森林火灾,烟雾扩散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新加坡空气污染指数在当地时间9 月 15 日达到峰值,导致学校限制户外运动,托儿中心和幼儿园取消所有户外活动。此外,新加坡卫生部紧急出台特别计划,为在烟霾中患呼吸系统疾病的18 岁以下青少年和65 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援助。在马来西亚,受霾灾影响最大的柔佛州麻坡市和礼让市所有的中小学被迫停课。
B. 为什么每年雨季过后的9月至12月,印度北部都会被浓烟笼罩
近些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大步走出象牙塔,被迅速推广到众多的 社会 部门,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许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加以解决。目前常见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快、更全面、更详细的获取各类地理信息,如今在地球周围的太空中,分布着数以颂档扒千计的各类卫星,其中有许多都是遥感卫星。
这些卫星利用各类传感器对地面进行遥感,从而获取地表信息,对于地表资源普查和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对地球表面的火灾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时了解大规模火灾,特别是森林和草原大火的规模和蔓延方向,从而为灭火提供依据,但是有些时候卫星遥感拍摄到的火灾可能并非自然现象。科学家发现,每年雨季过后的9月至12月期间,南亚国家印度的北部地区都会被浓烟笼罩野昌。
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中央邦和北方邦等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浓烟笼罩,其中旁遮普邦的情况蠢洞尤为严重。从浓烟的量来看,很显然印度北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火灾,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野外火灾的发生通常要具备多个条件,比如高温天气、干燥天气,多可燃物分布等。印度位于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表现为终年高温,符合火灾发生的条件。在降水方面,印度北部年降水量大,一年中分明显的雨季的干季,每年大约5月至9月为雨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湿润的气流,带来丰富的降水。
一般来说,雨季过后的9月至12月份,总体上水分充足,降水逐步减少,并不十分符合干燥天气的条件。因此在此时期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野外自燃火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一来,我们可以肯定,每年印度北部地区在9月至12月发生的大规模火灾,应该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印度民众为什么要认为放火呢?他们烧掉的是野外的自然植被吗?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北部山地,中北部恒河平原,中南部和南部地区为德干高原,其中位置相对偏北的恒河平原地区是印度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很少分布有自然植被,也就缺乏了森林自燃的基础条件。
从印度的农业分布来看,印度北部恒河平原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一般来说在每年雨季来临之前的5月,当地民众就会播种水稻,在接下来的整个雨季中都是水稻的生长季节,而到了雨季结束的9月,就进入到了水稻的收割季节。大规模火灾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水稻收割的季节,两者会不会有什么关联呢?事实上造成印度北部9月至12月大规模火灾的发生,其原因就是和水稻收割有关,水稻收割后,当地农民在田间进行大规模的焚烧稻草秸秆,从而产生滚滚浓烟。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水稻种植多小农经营,而水稻秸秆的焚烧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是当地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过,由于印度北部地区水稻收割后,进入到了一年中的干季,降水偏少,加上秋冬季节由于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冬季的东北季风相对较弱。气候较干加上风力较小,使得印度北部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很难消散,今年11月9日,印度新德里的颗粒物含量飙升至每立方米950微克,这一数值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上限的38倍。农业秸秆焚烧,加上车辆、工厂、炉灶等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更加加剧了印度的雾霾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