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的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国?一个多元化的视角揭示了复杂的看法
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既包含历史的痕迹,又充满了现实的考量。从战争记忆到外交角力,他们的观点既反映出历史遗留的伤痕,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的动态。让我们通过几位印度网民的言论,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Hemendra Jani, 一个前绿色能源技术专家
自独立以来,印度人对中国的记忆深刻,特别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这场冲突让许多人至今仍感到屈辱。尼赫鲁总理的决策失误,让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主动。印度曾让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但中国的行为并未停止,反而在核供应和领土问题上对印度施压。尽管对中国产品的质量与价格表示赞赏,Jani认为印度应该自力更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非单纯抱怨。
Ravi Raj, 一个拥有工程学位的思想者
在Ravi Raj看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在邻国眼中是不可信的,他们认为中国有着扩张主义倾向。印度虽然不如中国强大,但其对中国的威胁意识并未因此减弱,因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和在争议地区的行为让印度感到不安。中国对印度的不信任,尤其体现在对核供应问题的干预上,这迫使印度寻求内部发展以对抗中国的主导地位。
Pratik Dhall, 一名咨询顾问
Dhall的观点较为理性,他指出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并非全然敌视,但也存在警惕。中印关系曾有过友好时期,但战争后的紧张局势持续至今。他提及了中巴经济走廊和印巴关系的复杂性,认为印度的崛起与中国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现实。中国在制造业上的优势使得印度面临挑战,尤其是在核能和经济发展的比较中。
总的来说,印度人看待中国的态度是多面且复杂的,既有历史遗留的情感纠葛,也有现实利益的考量。尽管存在竞争和担忧,但和平与理智是主导,毕竟,战争并非双方的首选。这些观点在印度社会的讨论中形成了丰富的多元声音,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复杂互动。
关注更多海外视角,探索不同文化碰撞,深入理解国际关系,尽在公众号:国外网民视角。
② 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为何印度对62年战争依旧耿耿于怀呢
因为那场战争彻底地挫败了印度人的士气,在结束了两百多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也开始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以至于开国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个超级大国的目标。所以当时印度蒸蒸日上,发展稳定,而且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还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南亚的对外战争中气势雄厚,打败了葡萄牙,法国等。
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了几百场战争,所以对于1962年的这场小规模的战争,世界史都懒得关注。毕竟只打了一个多月,而且军队数量都不大,快速开打,快速结束。所以在国际上都将这场战争看作一场小规模的边界战争,不足为道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对我国来说,在历次战争中规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场小战。距离现在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间也是很久远了,更加应该冲淡战争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而且提到这场战争,都是满脸的可惜和沮丧。甚至很多人还在为这场小规模战争,印度的惨败而难以接受……
③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1. 印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好像并没有刻意地重点关注这场战争。
2. 但是这场战争在民众之中影响奇大,简单来说相当于他们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义者会把此战定性为中国对印度的“侵略”,并同时强调当时印度没有出动空军,否则可以逆转局势。
4. 普通印度人无论立场,基本上认为尼赫鲁的领导力缺失是败战的罪魁祸首。(此战过后,尼赫鲁在印度国内声誉一落千丈,并且很快病逝了。)
5. 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信任。战争之前宣传的“中印是兄弟”,战争过后成为了中国背叛了印度的证据。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对中国抱持戒心,但并非敌意。这场战争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国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关系实在好得是一塌糊涂。
④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谁是侵略者
那片地方原本是西藏的,中国收复西藏后,认为那片领土也是中国的。然而那片领土被英国殖民过,所以印度人认为那片是印度的。
印度这个国家比较奇葩,总是搞不合作,中国建议协商解决,但是印度人认为妥协有损民主自尊心,再加上当时国际上比较认可印度,所以认为中国应该对印度表示尊重。
尼赫鲁把部队一直推进并且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北京抑制抗议,但印度单方面认为中国将会害怕印度而选择撤退。
国内高涨的民粹使得印度人认为200个印度士兵可以打败2000个中国人,而尼赫鲁到过中国,深知中国人和军队的纪律性,但是面对脑子着火的印度舆论也无可奈何,只能不断执行前进策略,并且拒绝谈判。
最后战争爆发,印度人的很多弊端纷纷暴露:师部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晚上居然全都在睡觉,连个哨兵都没有,事后他们说他们睡觉的时候敌人一定也在睡觉。遇到溃退的时候,许多师部不下达撤退命令自己直接逃跑了。
战争的结局是印度被俘4000,是死亡3000,中国死亡700人,无一人被俘。中国撤回原控制线,并坚持以前的领土要求,这在世界上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在此之前,只要中国外国发生战争,国际上不分青红皂白,一致指责中国。)
印度的国际地位遭受严重打击,印度是个民族自尊心很强的国家,自此以后,印度的军队就一直惧怕中国,也经常以中国为假想敌。
⑤ 印度农村的首陀罗种姓和贱民们是怎样看待1962年中印战争的他们有没有一种盼着被解放的直感
印度到现在还保持着种性制度。种姓制度 caste system。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着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着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便出现了雅利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 4 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关于这 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 ,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的产生当属后期陀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制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体系。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级。这两个等级处于统治地位。第三等级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众,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这是就雅利安人3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来说的,而社会现实并非如此单纯。事实上有些高级种姓的人也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而在吠舍中间有些商人后来恃其财富,飞黄腾达。第四等级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但也有贫困的雅利安人。他们是被压迫、遭奴役、受歧视的无权居民等级,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奴隶。 近现代种姓制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其中被压迫种姓有 429 种,大约有6000万人。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 、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 ,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 ,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 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代表神庙的宗教官员(不包括权力的最高统治——帝王,宗教的权力大于皇权), 刹帝利:代表帝王将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罗:代表奴隶。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着。后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⑥ 1962中印战争 外国人怎么评价
评价: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6)印度怎么看中印1962扩展阅读:
如果中印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印度,这是毋容置疑的。
当然美国不会跟中国直接交战,只会在武器装备、作战信息上给印度提供支援,还会出动兵力在中国周边进行战争威慑,外交上联合西方国家支持印度,孤立中国。
美国绝不会贸然跟中国交战,坐视中印两个大国两败俱伤,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才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