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居士”的来由
《居士的由来》:居士,既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等等。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佛教中之居士是梵语,巴利语的中文意译,在印度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后佛教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在家修佛者亦称为居士。在印度,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在道教中,居士又可用来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杂阿含经》中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难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传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佛法僧称为三宝。信仰的人便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浸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皈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就是所谓的:八正道。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做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皈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是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正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如果向往出家生活而又为现实环境所不许,那也不妨于五戒之外,可以另于每月农历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受持以一日一夜为期限的八关斋戒。
如果修菩萨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萨戒,这虽不是《阿含经》中的规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确有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因为受戒一事,相似于宣誓,且比宣誓的意义更庄严,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恶性极强的防腐剂。第三、施具足:施的内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师长、三宝;以悲悯心布施孤苦贫病,以公益施舍,促成社会大众的福利。
第四、闻具足:持戒、布施是重于福德的培养,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见,并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话,那就必须从闻法入手。看经,也是闻法之一,但是经义博大精深,亲近善知识,往诣塔寺专心听法师的点化讲授,仍是必需。这该是居士进寺院的最大目的。第五、慧具足:这是对于真谛的体会或领悟,这是从闻法的精进实践而得的一种实证经验。佛陀时代,每对俗人说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闻法而见谛,证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
《在家居士不可以称呼出家人为师兄》: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称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在这方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可以说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宝的典范。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
‘贰’ 什么叫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译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财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道而受过“三规”(归佛、归法、归僧)“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人。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叁’ 什么叫“居士”,一般解释是什么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道家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孙越自称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用翻译入佛经。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肆’ 居士的原来意思是什么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符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伍’ 举例说明什么叫“居士”
“居士”是梵文的译音。在古印度是指“居财之士”。在佛教中是指在家修习而受过“三规”(归佛、归法、归僧)“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人。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陆’ 居士是什么意思
居士[ jū shì ]
基本释义:
(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2)称道教中人。
例句: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灵素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
白话译文:政和以后,道家的人开始在国内出现,战士们因为援助江南的事情,就把林灵素等人赐名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并以涂金赐予银牌。
(3)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例句: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老尼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来?’”
白话译文:尼姑合掌对着痴珠说:“你为什么而来”
(4)文人雅士的自称。
(5)梵语的中文意译,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6)印度居士怎么解释扩展阅读:
在中国,居士一词原出于战国孔子的《礼记▪玉藻》:“居士锦带”(白话译文:对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赐予锦制的带子)。
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物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等等。
元明清时期也有自称居士的,如刘迎自称“无诤居士”;倪瓒自称“云林居士”;陆居仁自称“瑁湖居士”;文征明自称“衡山居士”等等。
‘柒’ 请问居士是什么人
“居士”是信佛教而又不剃度的人。佛教徒剃度后是绝对禁欲的,而居士则不然。
‘捌’ 什么是居士
阿弥陀佛!
每个城市或乡村,只要有寺院的地方都可找出家僧拜师,求授三皈。即为居士。我是九八年皈依佛门的。
其实皈依三宝仪式很简单。跟着师父读皈依誓词即可,然后师父赐法号,便为居士。当然供养是要有一点的,就看你个人意愿啦,就像你到庙里给香火钱一样的道理。“结缘”结佛的缘,供养的钱其实终归还是利于自己的,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为君寄在坚牢库,生生世世福不休。”
须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
持戒可以慢慢来的,等到缘成熟了再持也不迟,那就叫守戒。一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就这几项我没做好。非常惭愧啊!
现抄录皈依证书上的授受三皈须知:
“三皈大义。若师语不解,或听不清楚。皆不得三皈。故为师者。必自解三皈之义。使受者理解明白。才得实益。故今依印光老人。及弘一律主要义。供诸同伦。
皈依者。返本为义如人归家。如子依母。
又皈依者。迥转义。因前背三宝。而今迥转故。
三宝者。有自性住持二种。自性三宝者。佛者觉悟义。即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法者规范义。即性灵觉。道德仁义之规范。僧者清净义。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
住持三宝者。佛者。即今一切佛像是。法者。佛说三藏。圣教一切经典是。僧者。现前出家四众。乃至仅能剃发披衣者。是更有十方三宝。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即十方三世一切尊法。僧即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乃至一切凡夫僧。故皈依者。不当云我皈依某师。应皈依一切僧宝。上至菩萨罗汉。下至驱乌沙弥。皆是我师。此乃皈依僧。也切勿误解。而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当知某师不过证受之师。故特依印光老人及弘一律师之训悔申明。”
‘玖’ 佛教里面的“居士”这一称呼是什么含义
居士:梵文 Grha-pati,本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
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