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调整基于大国平衡之路战略。印度之所以采取上述立场,并非为避免惹怒中国。印度该决定与它强调在印太地区维持多极化和非集团化的安全架构主张一致。
冷战后, 为增强对中国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长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国外交, 一方面谋求良好且稳定的印美关系, 另一方面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自独立以来,印度外交战略的总体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大国平衡外交”特征,印度以大国外交为基本着眼点,积极在各大国之间寻求某种战略平衡以确保其国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学者古普塔认为,美国的“亚太战略”缺乏“解决方案、资源和再想象”,并且区域影响带来“不可避免的稀释”正在酝酿之中。 “四国联盟”是华盛顿在亚太地缘政治中的最后一场“华尔兹”
⑵ 美对印政策调整与“再平衡”战略有何关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引言:美方一直很有图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会对一些有威胁的国家进行相应的制裁,同时也为了制衡他国,采取一些平衡手段。美方与印度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这些都是为了平衡与我国之间的发展。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一个了解。
此外。是因为印度拥有着很多自然的能源。而美方消耗极大,美洲原有的领土已经没有过剩的物资,因此只能把目光放在亚洲地区。而印度本身人口也非常令人震惊,拥有的自然力量也很丰厚。这些都让美方非常觊觎,因此为了得到这些能源,美方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政策,这些谋略都能看出美方强大的野心。
⑶ 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政策
全球头发出口大国印度,据称近日和中国商家产生纠纷。印度《经济时报》5日报道称,印度头发出口商声称,目前有近30亿卢比(约合2.6亿元人民币)的货款未能从中国买家手中取得。据印度人发、头发产品制造商和出口商协会成员苏尼尔·埃马尼介绍,许多出口商是在没有信用证的情况下,将头发出口到中国。
资料图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xport Genius的数据,2021年,中国从印度进口价值6.25亿美元头发。中国占印度头发出口总量80%的份额,是印度头发主要出口国。《经济时报》称,印度主要收集两类头发——顺发和非顺发。顺发主要从印度寺庙收集,朝圣者会把头发捐赠出来,作为宗教行为的一部分。非顺发则是一种家庭废弃物,一般由乡村或城市中的小部分人群成堆收集而来。人们会将这些头发分离出来,再出售给经销商。比较而言,顺发品质更高,多用于制造假发。据了解,深色的印度头发一向受到全球各地时尚人士的欢迎。据埃马尼介绍,印度头发出口市场约为15亿美元。其中,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非顺发。
今年以来,印度头发出口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据《印度时报》报道,从今年1月25日起,印度政府将头发出口政策从自由调整为限制,出口商必须向官方申请,获取许可证后才可从事相关国际贸易。报道还称,印度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下还受到来自中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国家的竞争。
⑷ 急!!!印度人口政策 具体的!
印度人口控制计划目前是由印度国家人口控制委员会进行策略制定的以期通过政策鼓励来控制印度人口的政策计划。[1] 这项计划被印度认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压倒一切的目标。[2]
由于印度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管理力度较小,事实上只有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安德拉邦4个省(印度实际占有包括藏南地区在内28个邦,6个联邦属地,1个首都)施行有自己的人口控制计划。
印度的人口控制计划是在1952年开始提出的,这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将人口控制作为国家计划的国家。计划目的是以“把人口和国民经济稳定相符于同个阶段内”(“to stabilize the population at a level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national economy”)。而1952年以后随着医疗卫生的发展,印度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出生率并未伴随着同时下降是被印度政府认为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000年5月11日印度预计已有10亿人口,即占印度将用占2.4%的全球陆地面积负担16%的世界人口总数。依照目前趋势继续,那么可能会在2045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尽管全球人口在本世纪从20亿增长为60亿人口已增加了三倍,但是印度更是同期从2.38亿人口剧增到了10亿人口增加了近5倍。
1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计划。
1976年印度修改了宪法,英迪拉·甘地总理开始进行强制性的人口控制,绝育人数从1974-1975年度的130万升至1976-1977年度的810万。
1977年1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因政见及推行强制性的人口控制计划而败选。印度人民党当选后实行了以自愿和政策鼓励为导向的家庭幸福工程。1975年的35.2‰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开始回升到33.3‰。
1980年,英迪拉·甘地重获权利,但是国大对人口控制相关无实际行动。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继续以2.2%的速度增长。国大党随后宣布了健康政策并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
199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持续增长势头。
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人口政策2000及推动设立全国人口控制委员会。
2001年再次人口普查,数据验证了增长势头会推动印度在21世纪中叶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编辑]人口普查和男女失衡
约两百万人口普查官员于2001年2月28日完成了三周的印度2001年的人口普查,他们约在5千多个城镇和60多万个村庄中访问每户家庭。而当时1月发生于印度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的大地震使当地部分人口普查工作停滞。官方将提高普查工作中的计算机使用率,并保证相关数据有98%的准确率。
1991年的普查数据表示,印度人口男女比为1000:927,BBC报导“对女孩照顾不周、堕女胎及杀害女婴等因素促成了男女比例失调”。[3][4]而在2000年的世界人口日(7月1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也发表了报告批评印度的男女人口失衡,报告指出了印度对国内存在的女性胎儿堕胎和杀害女婴的问题处理上似乎根本“不在意”,而这些问题正使印度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5]
[编辑]相应措施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星期六(2000年7月22日)主持印度新成立的全国人口控制委员会的首次会议时也宣布成立行动论坛,针对人口迅速膨胀的主要五个北部邦制定控制人口计划。 印度新的全国人口控制委员会由一百多名成员组成,他们包括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家庭计划专家和医疗专家。
[编辑]公众支持
大力推行小家庭范本,以个人为例,通过政治、社会、商业、行业、和宗教领袖以及影视体育明星、舆论制造者,将提高全社会的接受程度,而政府则要积极争取有影响力的他们有具体行动的支持。
[编辑]新构架
[编辑]国家层面
国家人口控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Population)由总理主持,各个邦或联邦属地的首席部长,家庭福利部(Department of Family Welfare)部长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中央部委,例如妇女和儿童发展部(Department of Woman and Child Development),教育部,社会保障部(Departm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Empowerment)的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发展部,环境和森林 部,和其他必要的,着名人口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及非政府组织作为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将负责监查政策地执行,而委员会秘书处将由家庭福利部组建。
[编辑]省级层面
各个邦和联邦属地都可能考虑组建自己的人口控制委员会。委员会应由首席部长主持,其他事宜应类同国家人口控制委员会,如同样监查人口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
[编辑]人口计划委员会协调小组
计划委员将会有一个对各部门间的协调以加强效率的协调小组,尤其是在邦或联邦属地需要特别注意人口统计和人类发展中不利的指标。
[编辑]家庭福利部技术特派团
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尤其需要是那些在目前人口统计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省,家庭福利部的技术特派团(Technology Mission)将建立起能提供关于生育,儿童健康以及信息教育交流(IEC,Information, e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活动项目方案的设计监测的技术支持。
[编辑]全国人口稳定基金会
印度政府2003年2月正式建立了全国人口稳定基金会,由总理瓦杰帕伊亲自担任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由来自政府、工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团体代表组成,从慈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个渠道筹集资金,目前总金额已达10亿多卢比(约合2130万美元),将为印度各邦控制人口增长、降低生育率、推广避孕措施以及保障妇女儿童的医疗健康提供财政援助。[6]
[编辑]印度人口数据对比
主条目:印度人口
根据2000年的印度人口政策报告,对比印度1951年和1999年的相关数据:
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由1951年的40.8降低为1998年的26.4。
婴儿死亡率由1951年的146每1000名活产婴儿降低至1998年的7每1000名活产婴儿。
夫妇保护率(couple protection rate)由1971年的10.4%提高至1999年的44%。
减少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从1999年的25降低至1999年的9.0。
人均寿命从37岁延长到62岁。
⑸ 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印度政府面对这样多的人口采取了什么措施政策
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印度人口数量净增1.8亿,于2000年5月正式跨越10亿大关,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 地区之一。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 将增至15.93亿。联合国人口专家谢丽尔·索耶称,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印 度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而且有理由相信,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
印度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生育率没 有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而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印度早婚现象仍十分严重,生育周期缩短;三是农村地区多生多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四是医疗系统薄弱,育龄妇 女缺少避孕指导,预期外生育偏多。
优势: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多,消费的能力和潜力就大,消费需求的增加又会带动生产的增加。而正常情况下,生产多于消费,由此导致社会财富的积累。人口多,市场竞争也就激烈,只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合理,良性的市场竞争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完善,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外,内需市场的扩大可以帮助我国抵制外来不良经济冲击的影响。
劣势: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甘于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作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而提高劳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知识附加值本质的途径是提高教育水平。如此大的人口数量和城乡差距,使得提高总体教育水平的成本加大,这会严重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后劲。
⑹ 印度应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印度人口控制计划目前是由印度国家人口控制委员会进行策略制定的以期通过政策鼓励来控制印度人口的政策计划。 这项计划被印度认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压倒一切的目标。 由于印度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管理力度较小,事实上只有马哈拉施特拉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安德拉邦4个省(印度实际占有包括藏南地区在内28个邦,6个联邦属地,1个首都)施行有自己的人口控制计划。952年提出人口控制计划。 1976年印度修改了宪法,英迪拉·甘地总理开始进行强制性的人口控制,绝育人数从1974-1975年度的130万升至1976-1977年度的810万。 1977年1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英迪拉·甘地因政见及推行强制性的人口控制计划而败选。印度人民党当选后实行了以自愿和政策鼓励为导向的家庭幸福工程。1975年的35.2‰人口增长率下降到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开始回升到33.3‰。 1980年,英迪拉·甘地重获权利,但是国大对人口控制相关无实际行动。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继续以2.2%的速度增长。国大党随后宣布了健康政策并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 199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持续增长势头。 2000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人口政策2000及推动设立全国人口控制委员会。 2001年再次人口普查,数据验证了增长势头会推动印度在21世纪中叶成为第一人口大国。
⑺ 1857-1947年印度殖民政策变化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
⑻ 印度政府调整出口政策,未来,印度对华头发出口生意难做了
印度对华出口生意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做。
虽然印度和中国是非常密切的经贸合作伙伴,但是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之后,印度对华出口生意也变得越来越难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印度也开始调整了自己的出口政策。
由于中国已经是工业体系非常完善的国家,这使得中国在进行工业产品生产的时候,并不需要过度依赖其他国家的产品,而印度由于是一个非工业体系健全的国家,所以印度反而非常需要中国的产品。正是由于印度对于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所以才导致印度产品的出口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
⑼ 印度应对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有哪些方面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5.产业振兴计划.
⑽ 中国怎样调整对印度政策
不需要刻意调整,以不变应万变就是了,印度短时间内不会对中国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