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的飲食文化和風俗
飲食在越南文化中占據著核心地位。無論是在生日、婚禮、葬禮,還是在對祖先的紀念活動中,食物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商業交易也經常在餐桌上完成,人們聚在一起用餐,這不僅僅是社交活動,更是家庭生活的重點。越南的美食也因其地區特色而各具千秋。飲食不僅是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方式,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越南飲食作為越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色。越南人將中醫理論和陰陽學說融入到飲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傳統而獨特的飲食文化。
一、越南飲食文化觀念
在西方文化中,飲食被視為一件平常且不被重視的事情,他們認為「人為了活著而吃飯,而不是為了吃飯而活著」。然而,越南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他們認為「有稻才有道」,這證明了飲食對越南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們認為有了物質能量,才能談論到人的意識和精神活動。越南人將「吃」這個詞放在所有活動的首位,這表明他們非常重視吃飯,例如詞語中的「吃喝」、「吃住」、「吃穿」、「吃玩」,「吃學」、「吃用」,「吃睡」、「吃躺」,「吃偷」、「吃劫」等等。甚至計算時間,越南人也用飲食和耕種的事情來作為時間單位。例如,要表達「很快」的意思,他們可以說:「嚼碎了檳榔渣」,要表達「稍晚」的意思,他們可以說:「熟了飯」。如果要表達持續幾年時間的意思,他們可以說:「幾次莊稼收割」。飲食是一門文化課題,一種利用自然環境的文化。游牧文化的居民偏於肉食,而越南飲食卻明顯地體現出了水稻農業傳統文明的烙印。東南亞是一個適於水稻生長的地方,越南水稻聞名遐邇,大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三。其地處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別適合於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越南有一種著名的占城稻已傳入中國幾百年了。占城稻產於越南中部地區,它耐旱,穗長,粒小、易生、質優。越南人偏於習慣吃植物食糧,其中大米占首要地位,同時也有一些雜糧,如木薯、馬鈴薯、白薯、玉米等。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特徵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形成和發展來的。越南有句話「人吃米活,魚在水游」和俗語「米飯如妻子,米粉似情人」,這些都充分說明大米對他們的生活有著特大意義。稻子也成為越南人在民間歌謠中的美麗標准:「姑娘,姑娘,你像稻子多麼漂亮啊!」。
二、越南飲食結構
(一)越南飲食結構中的第一位是大米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大米也是越南人民的主要食糧。越南位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北部和南部兩大平原在氣候方面極為適合種植水稻。北方每年可種植兩季,南方可種植三季。目前,越南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為732、64萬公頃,單位面積產量達到3690公斤/公頃,年總產量約為3600萬噸至3900萬噸。
(二)越南飲食結構中的第二位是蔬菜和水果
越南是一個耕種很發達的地方,蔬菜和水果極為豐富,熱帶的特產如橡膠、甘蔗、咖啡、胡椒、椰子、生漆、檳榔、腰果等。一年四季水果不斷,主要品種有:香蕉、菠蘿、菠蘿蜜、荔枝、龍眼、檸檬、木瓜、榴槤、山竺、紅龍、毛丹果等。對越南人來說,蔬菜和水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天天都要吃的東西,「餓吃蔬菜,病服葯」、「食無蔬菜如富翁死沒有殯禮」,就是最好的寫照。越南人喜歡吃生菜也是越南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越南飲食結構中的最後一位是動物蛋白
肉所佔的比重很小,主要是普通動物的肉如雞、鴨、豬、黃牛等。越南是個海岸線很長,海域廣闊的國家,河流、湖泊、水塘甚多,海產品非常豐富。它們是水鄉澤國的特產,在越南人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越南人靠水靠海而活,他們用各種海產品加工製成一類很有特色、很有營養的調料汁——魚露、生魚醬、蝦醬等。
三、越南飲食選材做法
(一)香料選擇與印度
香料最大的區別在於,越南的香料都是用新鮮植物來做的,香茅,是越南菜里最常用到的一種調味的佐料,會聞到一股濃郁的花香;檸檬草、羅勒、薄荷、薺菜給越南菜增色不少;洋蔥、青蔥、歐芹又為越南菜帶來異國情調。在做法上通常把肉類用香料腌制後再烹調,這樣使佐料的香味「逼」入肉質里,咀嚼之間口舌升香。
(二)口味偏向
越南人飲食的口味是含有些鹹的,以河內為中心的北部地帶愛吃肥鹹的,以順化為中心的中部地帶喜歡吃辣鹹的,而以胡志明為中心的南部地帶吃甜鹹的。酸辣湯是咸辣口味的代表之作,並不是用酸醋做成的,而是用一種當地出產的酸子,酸子是一種當地處長的形如刀豆的豆科植物的核,帶有酸味。酸湯中除了酸子外,還放入斑魚、豆芽、番茄和香菜等,煮出來的湯味道辣中有酸,酸中有鮮。
(三)特別食品製作方法
1.魚露:將鮮魚腌了,然後掛起來,雨滴下來的汁液就是最初的魚露。後來改法子了,將大量的魚塞在瓦缸里,把鹽、醋、酒、糖、醬等調料淋在上面,封好缸口,把缸埋在厚厚的海鹽里,只露出一個碗口大的缸口,讓它在陽光下暴曬,讓魚身發酵、溶解。一個月後,缸中倒出來的液體才是魚露,它集中了魚的精華,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2.炸春卷:這是最受越南人歡迎的一道菜,近年來國內不少餐館引進,但做法和吃法均不及越南的地道。越南的春卷皮用糯米做成,薄如蟬翼,潔白透明。將春卷皮裹上豆芽、粉絲、魷魚絲、蝦仁、蔥段等做成的餡,放入油鍋中炸至酥黃。吃時,用玻璃生菜裹上春卷,蘸以魚露、酸醋、辣椒等佐料,酥脆不膩,十分可口。
3.牛肉粉:與雞肉粉齊名的還有河內的牛肉粉。越南牛肉粉一定要用黃牛肉,使用的米粉比廣西的切分略薄略細,用優質大米製作。牛肉粉的做法是,將一大塊精黃牛肉加上各種佐料後下鍋煮熟,然後切成薄薄的小塊,將米粉在開水鍋中燙後,加入牛肉,牛肉湯和各種調料,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四、越南飲食的科學性及其包含的文化內涵
(一)陰陽調和的飲食方法
越南人承自中國飲食陰陽調和的飲食文化,烹調最重清爽、原味,只放少許香料,魚露、香花菜和青檸檬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佐料,以蒸煮、燒烤、熬悶、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較少。即使是一些被認為較「上火」的油炸或燒烤菜餚,也多會配上新鮮生菜,薄荷菜,九層塔,小黃瓜等可生吃的菜一同食用,以達到「去油下火」的功效。總體來說,越南人認為鹹的菜屬陽,酸和甜的屬陰,越南人常把咸和甜混合,比如魚露、紅燒肉、紅燒魚,干炒小蝦,烤腌肉,都攙雜點糖。吃甜品,西瓜或喝椰汁時則加一點鹽讓陰陽相稱。越南人不僅關心各食品間的陰陽平衡,而且更留意於人和食品之間的陰陽平衡。當人們感冒了,煮粥的人說:感冒就煮姜粥喝,因為著涼感冒(陰)必須以姜(陽)制服。如果中暑,人體內已有陽性,必須煮蔥粥(陰)喝。再說到人和環境之間的陰陽,夏天陽氣重,所以吃的時候要有酸湯(陰)或海參(陰);冬天陰氣重,所以要吃烤肉(陽)。
(二)飲食包含的文化內涵
越南的檳榔很多,吃檳榔是越南悠久的傳統風俗,吃檳榔即吃檳榔片、萎葉、蚌灰(也稱石灰、白灰)三者之合稱。嚼食檳榔有解胸悶,消水腫、防口臭,泄唾沫,除山嵐瘴氣等益處。吃檳榔隱藏著一種綜合不同性質的哲理。檳榔樹直溜,作為天(屬於陽性)的形象;蚌灰作為地(屬於陰性)的形象;萎葉是一種藤類植物,從地里往檳榔樹根上攀緣上去,作為中間的和解者人的形象。這陰陽三才(天地人合一)的辯證統一造成一個極為和諧的結合。檳榔、萎葉、蚌灰這三樣東西的融合還象徵著骨肉之間的團結和睦,所以檳榔盤成為越南民族傳統文化的特殊表象,被視為吉祥物
㈡ 越南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點
越南的飲食文化具有豐富的風味和獨特的特點,受到了多種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中國、法國和印度。以下是越南飲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點:
食材豐富:越南位於熱帶地區,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和海鮮資源。因此,越南菜餚以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和海鮮為主要食材。越南人喜歡吃各種肉類,如豬肉、牛肉、雞肉和鴨肉,同時也喜歡食用各種海鮮,如魚、蝦、蟹和貝類。
口味多樣:越南菜餚的口味豐富多樣,既有清淡的,也有辛辣的。越南北部的菜餚口味較重,喜歡使用辣椒、蔥、姜、蒜等調料,而南部的菜餚則較為清淡。此外,越南菜餚還喜歡使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調味料,如魚露、檸檬汁、糖、辣椒醬等。
烹飪技法獨特:越南烹飪技法獨具特色,注重火候和時間掌握。越南人喜歡燉、煮、蒸、炒、燒、烤等多種烹飪方法,使菜餚口感豐富,色香味俱佳。此外,越南烹飪還注重刀工,將食材切成薄片、絲、末等形狀,既美觀又便於入味。
食物搭配合理:越南飲食講究食物搭配,注重營養均衡。越南菜餚通常包括主食、副食和湯三部分。主食主要有米飯、米粉、面條等,副食包括各種肉類、蔬菜和海鮮,湯則是越南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清湯、濃湯、酸辣湯等多種口味。
飲食習慣:越南人的飲食習慣與中國相似,一日三餐,早餐較為簡單,午餐和晚餐較為豐盛。越南人喜歡圍坐在矮桌旁,用筷子和湯匙進食。此外,越南人還有喝茶的習慣,尤其是綠茶和奶茶。
節日食俗:越南的傳統節日與飲食密切相關,如農歷新年、中秋節、端午節等。在這些節日里,越南人會准備豐盛的食物,如粽子、月餅、年糕等,與家人共享美食,共度佳節。
地方特色:越南各地的飲食文化各具特色,如河內的螺螄粉、順化的宮廷菜、胡志明市的小吃等。這些地方特色菜餚不僅反映了當地的食材和烹飪技藝,還體現了越南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總之,越南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具有獨特的風味和特點。越南菜餚以新鮮的食材、多樣的口味、獨特的烹飪技法、合理的搭配和豐富的地方特色為特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美食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