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還記得在海南北部灣借了給越南的白龍尾島小島記得取回。
浮水洲島(BechLongVi),也稱為白龍尾島,位於北部灣,原為中國領土,島嶼上生活有百餘居民。1957年,中國政府將該島交給越南。2004年,中越簽署協議,正式將島嶼劃歸越南。
浮水洲島坐落於北緯20』01』,東經107』42』,西北距越南海防港,東南距海南八所港均為70海里。島呈橢圓形,東西長軸4.5公里,南北長軸2.1公里,面積約5平方公里。島西、南部為平坦沙質土地,東北部為山嶺,最高點海拔53米,平坦部分已辟為耕地,山嶺部分則為茂草。近岸為廣闊的岩礁底淺海,是鮑魚、海參等海珍品生物棲息地。淺海以外,則是富饒的拖網漁場,盛產紅魚、魷魚、石斑魚等名貴魚類。
島上居民在1954年法帝勾結國民黨殘匪劫遷之前為135戶,518人(男262人,女256人),1955年解放時,有居民64戶,249人(男127人,女122人)。居民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講儋州(海南儋縣)話。老年居民多是20世紀初從海南儋縣遷來的。定居日久,許多居民已是本島出生。島民分住在兩個村莊,大村名「浮水洲村」,小村名「公司村」。島民生計以近岸漁業為主,用極簡陋的工具,裸體潛水采捕鮑魚、海參,加工成干品,銷往中國內地,換取糧食及其他日用品。也經營農業,全島共有耕地500餘畝,種植旱稻、蕃薯、高粱、豆類、蔬菜、西瓜等,糧食不能自給。1931年,儋縣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熱心實業的人士,曾集資成立開發公司,在該島大規模種植西瓜,這正是「公司村」得名的由來。可惜,後因法帝侵略及抗日戰爭爆發,公司業務未能開展。
1955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該島,到1957年3月交給越南。這期間,該島在行政上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儋縣,設立有「儋縣人民政府浮水洲辦事處」,區級行政單位。同時設立有黨的基層組織「中共儋縣委員會浮水洲工作委員會」和駐軍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分區浮水洲守備大隊」。銀行、供銷社、小學校、漁農生產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