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美國花了4000多億美元去打越南
冷戰中積聚能量的一個出口。如果沒有越戰,那就可能是核戰爭。
1. 蘇聯和中國為了爭奪在共產運動中征權,對國際共產運動的國家都不遺餘力地支持。北越,北朝鮮,柬埔寨等等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更是必爭之地。這是蘇-中方的能量聚集原因。
北越受到中蘇等國的支援後,開始了統一越南的准備。首先北越派出了大量的游擊部隊滲透進南方,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隨後成立了「南方民族解放戰線」,使南越政府不得不開始准備清剿北越勢力。
2. 美國為了防止共產派的滲透,在南越清剿游擊隊時積極給予軍事援助。但那時的南越政府實在太腐敗無能,而且北越游擊隊當時採取的土改政策頗得南越農民階級的支持,使南越政府在戰線上節節敗退。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南亞的利益,最終派出了陸地部隊介入。這派是美國勢力的能量聚集。
當然在此之前,美國和蘇聯的古巴導彈危機,柏林牆,蘇聯核試驗等等事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冷戰兩方的對抗能量,尤其是在柏林牆和古巴危機中,兩方劍拔弩張卻沒有任何的能量出口,於是越南戰場上的常規武器交火就成為了最好的能量發泄點。
這么看起來,其實不光美國需要發動越戰,蘇聯也希望發動越戰,甚至周邊各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越戰的發生。只不過美國站到了台前,而蘇聯、中國站在台後,不然的話,越戰絕不會是這個結果。
2. 美國是怎麼捲入越南戰爭的
這是由美國的外交政策決定和當時越南的歷史狀況決定的。越南擺脫法國殖民統治後,就爆發了內戰,陷入南北分裂。南方為越南共和國,實行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由美國支持;北方則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由蘇聯和中國支持。美國一直在全球范圍內反對和遏止由蘇聯支持的共產主義和極權主義國家,反之,將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視為自由世界陣營,給予大力援助。
所以,冷戰爆發後,有許多國家分裂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政權,這都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朝鮮半島分裂為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國也分裂為大陸和台灣兩個政權。美國對上述的資本主義政權都大力援助,反之,對社會主義國家大力壓制,甚至對朝鮮動武。越南的情況和朝鮮類似,都是爆發了內戰。但是,南越總統是天主教徒吳庭艷,他受美國支持。北越國家主席是胡志明,他由蘇聯支持。美國給予南越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進行
局部戰爭但是,隨著北越軍隊的南進,美國開始派軍進入越南,對北方進行全面轟炸。美國在
3. 美國越戰始末
美國越戰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美國越戰就是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越南民主共和國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從1955年起到1975年,前後歷時20年,分為五個階段。其中,第二、三、四階段(1961—1973年)為美國助越戰爭時期。
1. 第一階段,從1955年—1960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吳廷艷集團發動「控共」、「滅共」戰役,屠殺北越共產黨。中國與蘇聯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由此引發越南的南北戰爭。
2. 第二階段,從1961年——1964年美國的介入,1961年4月底,肯尼迪在決定增加駐越軍事顧問和派遣首批美國特種部隊的同時,下令進行強化的秘密戰。事件的導火索為北部灣事件,美國開始正面在越南投入士兵。同時中蘇的介入,962年夏天,應越方要求,中國領導人決定向越南無償提供可裝備230個營的武器裝備。
3. 第三階段,從1965年—1968年美國直接參戰,1965年3月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了「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越南峴港登陸,越南戰爭正式爆發。
4. 第四階段,從1969年—1973年美軍在越南的行動,美國政府的戰爭越南化政策包括逐步撤出美國部隊、擴充並重新裝備南越軍隊以及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同時由於國內壓力和出於人道主義,宣布從南越逐步撤出美國部隊。
5. 第五階段,從1973年—1975年美國軍事力量從南越撤出後,南越阮文紹政權十分孤立。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轟鳴著沖入了南越總統府。楊文明隨即宣布投降。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越南為自己的 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越南戰爭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
4. 美國為什麼攻打越南
二戰結束之後,胡志明建立了北越政權,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對越南的掌控,扶持末代皇帝建立了越南帝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越。
北越和南越的內戰一直持續了十年之後,後來胡志明在我國的幫助之下趕走了法國殖民者,豈料吳庭艷又發動政變,乘著法國撤離推翻了越南帝國,建立了南越。
從此南越和北越勢不兩立,將越南分裂開來。此時正好進入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冷戰時期,美國當局將東南亞國家視為冷戰之中的關鍵所在,越南和朝鮮一樣成為他們的必爭之地。
(4)美國如何援助越南的擴展閱讀:
美國的亞洲戰略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
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越南南北分裂
1955年10月26日,吳庭艷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成為事實。
5. 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蘇聯和美國都做了什麼
大家都很清楚近代我國對於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首先越南這個國家真的毫無底線和廉恥,中國幫助他們打敗了美軍的入侵不到10年,便跟隨蘇聯的腳步肆無忌憚的入侵中國。說起來也好笑,一直支持中國的蘇聯這時候反而在針對中國,美國卻給中國提供了一系列裝備,還在觀察著蘇聯。
而這時候美國卻在幫助我們。請不要說什麼美國也是為了對抗蘇聯這種話,畢竟從客觀角度上那時候的中美有著共同的利益。當時的美國向中國提供了急需的炮偵雷達技術。而且美國軍艦也駛達南海,來監事蘇聯動向,牽制了蘇聯准備向中國北境動用軍隊的念頭,還給中國提供了蘇聯軍隊的動向等情報。
6. 美國為什麼打越南,理由是什麼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
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島。中南半島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系,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 》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認為印度支那沖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
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中南半島「淪陷」的必要性。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
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大日本帝國趁法國戰敗佔領法屬印支,維希法國殖民政府仍然運作但其權力被當地的日軍懸空。1945年二戰結束前,日軍發動三九政變解散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權越南帝國,保大帝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國及寮王國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結束3天後,中華民國國軍及英軍分別進駐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將當地的日軍繳械。1945年9月底英軍撤離越南南部,並歸還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國。
1946年5月中華民國國軍撤出越北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世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
法國為重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以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國進行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又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國軍隊在美國的支持下,控制西貢、河內等主要城市,但廣大農村已經落在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游擊隊手中。
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
戰事結束後,雙方開始和平談判,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1954年7月21日美國、蘇聯、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南越、柬埔寨、寮國九國外長,達成協議,稱為《日內瓦協定》。根據日內瓦會議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統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內瓦協定》內容重點是:法國撤出越南,並承認越南、柬埔寨、寮國為獨立國;以北緯十七度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為中立國家,不得與任何國家締結軍事同盟,不得進口軍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團國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實行普選,由普選再統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同時北方也沒有同意進行選舉。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後來只有法國和北越簽署這個協議。法國撤出印支三國之後,美國為了阻止北越的共產黨勢力向南越擴張,全力支持吳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權,打算圍堵共產黨,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發動政變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國,世稱南越,政權更動下選舉機會渺茫。
面對西方國家再度來越南長期駐軍,主張趕走西方勢力的北越更獲得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等共產勢力的支持,武裝沖突升級似乎在所難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越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