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紀歐洲發生的重大世界事件
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歐美有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以及英國
美國
法國都經歷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這些重大事件,反映的主題是資本主義的確立史。
所以這里反映的時代主題是承接之前的主題,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與加強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史這樣的主題。
二、重大事件:
政治上的表現有:
1
美國爆發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
2.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盡管保留了沙皇制度,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這次改革使得俄國資本主義得以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經濟上的表現有: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美國走在世界前列,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綜上,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上,資產階級都加強了自己的統治。
三、出現這個潮流的原因:
這個問題很復雜,從根本上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要求進一步掃清阻礙其發展的因素,比如美國掃除南方的奴隸制、俄國廢除農奴制。
我是歷史老師,相信我的,給最佳哈
1、1861~1865
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南北統一
2、俄國1861年改革:封建統治結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3、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成為統一國家
4、德國統一:
反應當時歷史的主要潮流是:推動了各國資本主意經濟的發展,是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沖垮了歐美封建秩序,資產階級反封建任務基本完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原因是:1、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主要是改良資本主義,更好的體現人的價值和激發人的勞動積極性,也就是通過維護個體的人權尊嚴等手段,更好的提高勞動的主動性和生產力。
2、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各國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巨大變化,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是根本原因。
2. 義大利國家隊的歷史
義大利現代的足球的起源是在19世紀末,當時英國的船員和商人把這項運動帶到了義大利,義大利足協在1898年宣告成立,並在1905年成為國際足聯的一員,5年後,他們在自己的首場國際比賽中,5比2擊敗法國隊。
第一個冠軍
義大利花了不少時間取得進步,直到20世紀30年代他們才被認為是一個強隊,期間1929年開始的義大利全國聯賽是一個關鍵因素,同時波佐也為這支球隊帶來了戰術的革新,憑借蒙蒂的出色防守和前鋒卓越表現,他們在本土舉行的1934年世界盃上決賽中2比1擊敗捷克斯洛伐克隊,奪得歷史上首個冠軍。
成功的防守
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2比1擊敗奧地利奪冠後,義大利憑借出色的防守在1938年法國世界盃中再續輝煌,皮奧拉在這屆杯賽中打入5球,包括決賽中4比2擊敗匈牙利的兩個進球。
禁止外援的政策
在法國世界盃後的30年間,義大利足球卻止步不前,在這段時期內,外援大量湧入意甲,而義大利推崇防守也到了極致,為了挽救義大利足球的低迷,1964年義大利足協作出了禁止外國人在意甲踢球的決定,這個禁令直到1980年才被廢除。
緩慢的復興
禁止外援的措施並沒立刻起到效果,在1966年世界盃上他們被朝鮮隊淘汰,不過在2年之後,他們2比1擊敗南斯拉夫後,在本土奪得了歐錦賽的冠軍,中場里維拉和馬佐尼成為球隊復興的關鍵人物,他們同樣幫助義大利隊在1970年殺入墨西哥世界盃的決賽,不過那次他們1比4被巴西擊敗。
第三個世界盃冠軍
在1978年世界盃獲得第4名後,四年後,義大利在西班牙第三次捧起了世界盃,這次羅西成為義大利隊的英雄,他總共打入6球,包括決賽3比1擊敗聯邦德國的一個進球。而在1990年他們本有希望在本土再度捧杯,但他們在半決賽時被馬拉多納的阿根廷所擊敗,1994年世界盃上悲劇依舊在繼續中,他們點球決戰中被巴西擊敗,屈居亞軍。
郁悶的2002年
2000年歐錦賽決賽中,他們在最後時刻被擁有維爾托德和特雷澤蓋的法國擊敗,又奪得亞軍,而在2002年世界盃上,他們又在1/8決賽時出局,因此他們希望2004年能重現輝煌。
2004年 義大利在歐錦賽中不幸小組被淘汰,但誕生了一位新的巨星:卡薩諾,他的淚水註定被世人銘記.隊名:義大利男足(itamsoc)
3. 19世紀的時候去哪個國家侵略義大利最嚴重.
威脅過以義大利為統治中心的政權先後有
位於今天保加利亞的色雷斯的斯巴達克斯
位於今天突尼西亞的迦太基帝國的漢尼拔
位於今天匈牙利的有部分血統存留於該國的匈奴王阿提拉,匈奴帝國
來自於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東哥特人和倫巴第人,東哥特王國倫巴第王國
來自比利時境內的日耳曼法蘭克人,法蘭克-查理曼帝國
德國的多個皇帝都入侵義大利北部城市聯盟以及羅馬城,甚至南端
二戰後期德國軍事管制北半個亞平寧半島
啊啦啵帝國對義大利南部島嶼的入侵
來自北歐丹麥的諾曼人對半島南部的佔領和立國
法國入侵義大利15世紀的義大利戰爭,法國佔領薩伏依,尼斯等,拿破崙全占等
西班牙據有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島,撒丁島等
奧地利佔領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佛羅倫薩等
瑞士侵佔義大利米蘭公國北方等
英美二戰晚期逐步軍事管制整個半島
日耳曼的入侵
和德國發生沖突的有
法國,在於兩國立國之初都想恢復前查理曼帝國的一統
義大利教皇國,在於教皇權力和皇帝權力的角逐,今天是梵蒂岡國
丹麥,德國希望使他稱臣並曾把它分為三部分,後來丹麥強大三十年戰爭入侵德國但最終被擊敗,宣布不再干涉德國內政
瑞典,1618-1648德國三十年戰爭入侵德國後據有德國的博美拉尼亞海岸
波蘭,經常遭到德國和德國的騎士團的入侵
捷克,因為幫助國德國皇帝征討米蘭公國爾成為王國後來發生兩次把皇帝特使扔出窗外事件爾遭到德國十字軍入侵
荷蘭,被哈布斯堡家族主導的德國攻伐
西班牙,德皇查理六世曾想身兼德國和西班牙兩國但被西人民及軍隊所拒
俄國,七年戰爭中普魯士的敗北
土耳其,兩次圍攻德國首都維也納
立陶宛,對抗德國的騎士團
以及一戰二戰等等
4. 十九世紀的拿破崙戰爭
十九世紀的拿破崙戰爭,時間(1799.11~1812.5)
1799年11月,拿破崙建立軍事獨裁以後,法國同第二次反法同盟(俄羅斯帝國、英國、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和那不勒斯王國)處於戰爭狀態,處境十分困難:當時,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遠征軍正在對埃及進行遠征,蘇沃洛夫對義大利和瑞士的遠征結束了法國在義大利的統治。
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戰役中,拿破崙擊敗奧軍。同年12月,莫羅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戰勝奧軍。翌年2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同年10月,法國又分別同土耳其和俄國簽訂了和約。英國因喪失同盟國,被迫同法國簽訂亞眠和約。
俄羅斯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盡管同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國的結盟建議。1805年4月11日,俄英締結了彼得堡盟約,從而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參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麥、兩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同盟各國計劃派出一支50萬人的聯軍。
1805年9月底,拿破崙將法軍22萬人在萊茵河一線展開。法軍乘同盟軍分散之機,前出到奧多瑙河集團軍的後方,並在烏爾姆戰役中將其擊潰。抵達戰區的俄軍陷入困境。
1806年9月,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和瑞典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魯士不待同盟各國作好軍事准備,就於同年10月1日向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法軍撤過萊茵河。拿破崙拒絕普魯士的要求,並出兵侵入圖林根,繼而侵入普魯士。
1806年11月28日,俄對法宣戰。拿破崙企圖在波蘭和東普魯士的領土上,經過一次或數次交戰擊敗俄軍,迫其簽訂對法有利的和約。但是,拿破崙未能實現這一計劃。在最初的大規模的普烏圖斯克會戰中,拿破崙未能圍殲俄軍。
1809年奧法戰爭中,拿破崙軍隊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勝利,因為奧軍戰斗素質有了提高。在這一時期,拿破崙還遇到歐洲各國人民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斗爭。
1809年4月,蒂羅爾農民在戈費爾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普魯士、威斯特伐利亞、不倫瑞克和薩克森也發生了反法起義。所有這些起義盡管都被法軍鎮壓,但證明在歐洲已產生了反抗拿破崙壓迫的新生力量。
戰爭背景:
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王室感受威脅,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後遭處決,更是火上加油。
在1792年奧地利、薩丁尼亞、那不勒斯王國、普魯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顛(英國)結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試圖毀滅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共和政府運用各樣辦法,如全國徵兵、軍事改革、總體戰等,戰勝了各國。
1797年拿破崙在義大利擊敗奧軍,強迫奧地利接受及簽下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從此只剩下英國跟法國作戰。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奧地利、英國、那不勒斯、奧斯曼帝國、教皇國、葡萄牙和俄羅斯在1798年結成。
飽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敗,缺乏資金,又沒有了在1790年代推導大量改革,卻因政變避難國外的前軍政部長拉扎爾·卡諾(LazareCarnot)的領導,拿破崙也遠在埃及作戰,使法國面對那些由英國資助的敵國,屢戰屢敗。
5. 十九世紀義大利史
19世界義大利被非洲小國打敗
6. 義大利戰爭的第一時期主要是爭奪哪個國家
義大利戰爭的第一時期主要是法國爭奪那不勒斯王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一世死後,作為安茹王朝繼承人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有權佔有斐迪南一世的領地。
7. 19世紀有哪些戰爭
19世紀的歐洲戰爭主要有:
1、1806-1815拿破崙戰爭
2、1821年希臘獨立革命
3、1848年歐洲革命
4、1848-1849年撒丁、教皇國、那不勒斯王國向奧地利宣戰。
5、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土耳其、撒丁等國與俄羅斯)
6、1859年奧薩戰爭,撒丁王國取得倫巴第。
7、1864年普丹戰爭
8、1866年普奧戰爭
9、1870-1871年普法戰爭、義大利完成統一。
10、1871年巴黎公社
11、1877年俄土戰爭,簽訂聖斯提法諾條約。
8.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什麼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的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准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斗爭使兩國的關系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系。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准備「復仇」戰爭。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有著尖銳的矛盾。推動法國與英國接近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盟國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甘比亞和尼日、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英法協約的簽訂是准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干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德國也想控制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制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准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法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協定,規定了它們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於承認法國的保護權。德國不容許法國佔領這個地中海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鐵礦產地,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簽),並以戰爭相威脅。法國考慮到這時如發生戰爭將對自己不利,決定讓步,把同德國的關系暫時緩和了下來。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甚至義大利都支持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摩洛哥的財政由國際監督,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管理,由它們負責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控制。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斗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德國不容法國獨占摩洛哥。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駛進摩洛哥的阿加的爾港,隨之巡洋艦柏林號也出現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持法國,並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同意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義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決定趁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義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撓義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
20000餘意軍先後在的黎波里登陸。意軍裝備精良, 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飛機,義大利艦隊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通過埃及。這樣,義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干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
為了准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 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 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 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
「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干釀成。巴爾干半島成了「火葯桶」